编辑推荐
《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可供广大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监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师生及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与参考。
内容简介
《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根据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汇集了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各种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计算用表与常用数学等供计算时查用;并且采用矩阵位移法计算结构的方法,使计算过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供应用计算机计算时参考。《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内容包括: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常用截面图形的几何及力学特性,单跨梁与水平曲梁的计算,连续梁计算,板的计算,桁架的计算,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拱的计算,排架计算,刚架计算,结构实用计算法,结构静力计算常用数学等。《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强调应用,有大量的实用计算例题,便于读者从中掌握计算方法,内容丰富、实用,应用方便。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1章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
1.1 常用基本概念
1.1.1 结构与结构的分类及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
1.1.2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构造分析
1.1.3 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
1.1.4 计算例题
1.2 静定结构受力计算分析
1.2.1 静定结构受力计算基础
1.2.2 静定结构计算包括的内容
1.3 单跨静定梁
1.3.1 单跨静定简支梁计算
1.3.2 简支斜梁计算
1.3.3 计算例题
1.4 多跨静定梁
1.4.1 多跨静定梁计算
1.4.2 计算例题
1.5 静定平面刚架
1.5.1 静定平面刚架计算
1.5.2 计算例题
1.6 静定平面桁架
1.6.1 静定平面桁架计算
1.6.2 计算例题
1.7 三铰拱
1.7.1 三铰拱的计算
1.7.2 三铰拱的压力线及合理轴线
1.7.3 计算例题
1.8 静定组合结构
1.8.1 静定组合结构的计算
1.8.2 计算例题
1.9 悬索结构
1.9.1 悬索结构计算
1.9.2 计算例题
1.10 结构的位移计算
1.10.1 结构的位移计算简述
1.10.2 功和功能原理
1.10.3 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单位荷载法)
1.10.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1.10.5 用积分法求结构位移计算例题
1.10.6 图形相乘法
1.10.7 用图形相乘法求结构位移计算例题
1.10.8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及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计算
1.10.9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及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计算例题
1.10.10 线性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1.11 力法
1.11.1 超静定结构的组成及超静定次数
1.11.2 力法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方程的建立
1.11.3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1.11.4 力法计算例题
1.11.5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内力
1.11.6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计算例题.
1.11.7 对称结构的简化计算
1.11.8 对称结构计算例题
1.11.9 用弹性中心法计算对称无铰拱
1.11.10 对称无铰拱计算例题
1.11.11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和计算校核
1.12 位移法
1.12.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12.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1.12.3 位移法基本结构的确定
1.12.4 位移法方程的建立
1.12.5 位移法计算例题
1.12.6 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内力
1.12.7 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计算例题
1.12.8 对称性的利用
1.12.9 对称性计算例题
1.12.10 直接利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
1.12.11 利用平衡条件计算例题
1.13 矩阵位移法
1.13.1 矩阵位移法概述
1.13.2 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方程
1.13.3 整体坐标系中单元刚度方程
1.13.4 单元、结点及结点位移分量编号、结点位移分量和结点力分量
1.13.5 矩阵位移法的后处理法
1.13.6 非结点荷载的处理
1.13.7 矩阵位移法的先处理法
1.13.8 计算例题
第2章 常用截面图形的几何及力学特性
2.1 简述及重心与形心
2.2 面积静矩
2.2.1 面积静矩的定义与计算
2.2.2 计算例题
2.3 惯性矩
2.3.1 惯性矩的定义与计算
2.3.2 计算例题
2.4 常用截面的特性用表
2.4.1 常用截面的力学特性用表
2.4.2 常用截面的抗扭特性用表
2.5 型钢规格表
2.5.1 热轧等边角钢
2.5.2 热轧不等边角钢
2.5.3 热轧工字钢
2.5.4 热轧槽钢
第3章 单跨梁与水平曲梁的计算
3.1 单跨梁计算简述
3.2 单跨梁的计算公式
3.2.1 悬臂梁的计算公式
3.2.2 简支梁的计算公式
3.2.3 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的计算公式
3.2.4 一端固定一端滑动的支承梁计算公式
3.2.5 两端固定梁计算公式
3.2.6 计算例题
3.3 水平曲梁的计算
3.3.1 水平曲梁计算说明
3.3.2 水平圆弧梁和折线梁计算公式
3.3.3 均布荷载作用下固端圆弧梁的实用计算
3.3.4 连续水平圆弧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和扭矩计算
3.3.5 计算例题
3.4 矩形截面直线加腋梁的形常数及载常数
3.4.1 对称直线加腋梁的形常数及载常数
3.4.2 一端直线加腋梁的形常数及载常数
第4章 连续梁计算
4.1 钢筋混凝土等跨等截面连续次梁、板的塑性计算
4.1.1 计算一般规定
4.1.2 均布荷载作用下连续次梁、板的内力计算用表
4.1.3 梯形(三角形)荷载作用下连续次梁的内力计算用表
4.1.4 在各跨相同的任意对称荷载作用下连续次梁的内力计算用表
4.2 等跨等截面连续梁的弹性计算
4.2.1 计算简述
4.2.2 两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内力及挠度计算系数用表
4.2.3 三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内力及挠度计算系数用表
4.2.4 四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内力及挠度计算系数用表
4.2.5 五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内力及挠度计算系数用表
4.2.6 计算例题
4.3 不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4.3.1 两跨不等跨连续梁最大内力系数
4.3.2 两边跨相等的三跨连续梁最大内力系数
4.3.3 三跨不等跨连续梁最大内力系数
4.3.4 计算例题
4.4 钢筋混凝土等跨等截面连续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用表
4.4.1 两跨连续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4.2 三跨连续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4.3 四跨连续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4.4 五跨连续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5 钢筋混凝上等跨等截面连续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用表
4.5.1 两跨连续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5.2 三跨连续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5.3 四跨连续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5.4 五跨连续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系数
4.6 钢筋混凝土等跨等截面连续深梁支座反力计算公式
4.6.1 连续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支座反力计算公式
4.6.2 连续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支座反力计算公式
4.7 钢筋混凝土等跨等截面连续深梁在支座沉陷影响下的反力计算系数
4.7.1 两跨连续深梁在支座沉陷影响下的反力计算系数
4.7.2 三跨连续深梁在支座沉陷影响下的反力计算系数
4.7.3 四跨连续深梁在支座沉陷影响下的反力计算系数
4.7.4 五跨连续深梁在支座沉陷影响下的反力计算系数
第5章 板的计算
5.1 平板的弹性计算
5.1.1 双向矩形平板的计算说明
5.1.2 均布荷载作用下双向矩形板的弯矩系数
5.1.3 局部荷载作用下双向矩形板的弯矩系数
5.1.4 均布荷载作用下两邻边固定两邻边自由的矩形板弯矩系数
5.1.5 三角形荷载作用下双向矩形板的弯矩系数
5.1.6 扇形板承受均布荷载g(kN/m2)弯矩计算公式
5.1.7 具有一个或两个角柱的矩形板的计算系数
5.1.8 计算例题
5.2 钢筋混凝土圆形板和环形板的弹性计算
5.2.1 计算说明
5.2.2 圆形板在各种荷载下计算系数表
5.2.3 环形板在各种荷载下计算系数表
5.2.4 悬挑圆形板在各种荷载下计算系数表
5.2.5 圆心有支柱(有柱帽)的圆形板在各种荷载作用下计算系数表
5.2.6 圆形板和环形板及圆心加柱的圆形板在各种形式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公式
5.3 钢筋混凝上圆形板的塑性计算
5.3.1 计算说明
5.3.2 计算用表
5.3.3 计算例题
第6章 桁架的计算
6.1 桁架计算简述与等节问三角形桁架参数
6.1.1 桁架计算简述
6.1.2 等节间三角形桁架参数
6.2 豪式桁架
6.2.1 节间等长豪式桁架
6.2.2 不等节间豪式桁架
6.2.3 豪式单坡桁架
6.3 芬克式桁架与混合式桁架
6.3.1 等节间芬克式桁架
6.3.2 等节间混合式桁架
6.4 梯形桁架
6.4.1 上弦为四节间梯形桁架
6.4.2 上弦为六节问梯形桁架
6.4.3 上弦为八节间梯形桁架
6.4.4 四节间梯形桁架
6.4.5 六节间梯形桁架
6.4.6 八节问梯形桁架
6.4.7 四节问缓坡梯形桁架
6.4.8 六节间缓坡梯形桁架
6.4.9 八节间缓坡梯形桁架
6.5 单坡梯形桁架
6.5.1 上弦为四节间单坡梯形桁架
6.5.2 上弦为六节间单坡梯形桁架
6.5.3 单坡梯形豪式桁架
6.6 弧形桁架
6.6.1 下弦为三节间弧形桁架
6.6.2 下弦为四节问弧形桁架
6.6.3 下弦为五节间弧形桁架
6.6.4 下弦为六节间弧形桁架
6.7 平行弦杆桁架
6.7.1 上升式斜杆的平行弦杆桁架
6.7.2 下降式斜杆的平行弦杆桁架
6.8 四坡水屋面梯形桁架
6.8.1 四坡水屋面四节间梯形桁架
6.8.2 四坡水屋面四节间梯形桁架
6.8.3 四坡水屋面六节间梯形桁架
6.8.4 四坡水屋面六节间梯形桁架
6.9 计算例题
第7章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
7.1 简述与计算公式
7.1.1 井字梁简述
7.1.2 井字梁计算公式
7.2 四边简支井字梁计算
7.2.1 四边简支井字梁计算用表
7.2.2 四边简支井字梁计算例题
7.3 四边固定井字梁计算
7.3.1 四边固定井字梁计算用表
7.3.2 四边固定井字梁计算例题
第8章 拱的计算
8.1 圆拱及抛物线拱的几何数据
8.1.1 圆拱的几何数据
8.1.2 抛物线拱的几何数据
8.2 三铰拱的计算
8.2.1 三铰拱的计算简述
8.2.2 各种荷载作用下三铰拱计算公式用表
8.3 双铰拱的计算
8.3.1 双铰等截面圆拱的计算
8.3.2 双铰抛物线拱的计算
8.3.3 计算例题
8.4 无铰拱的计算
8.4.1 等截面无铰圆拱的计算
8.4.2 无铰抛物线拱的计算
第9章 排架计算
9.1 排架计算说明
9.2 二阶柱的变位计算公式
9.3 按不动铰计算排架柱顶反力的公式
9.4 单跨排架内力计算公式
9.5 二跨等高排架内力计算公式
9.6 一高一低二跨排架内力计算公式
9.7 三跨等高排架内力计算公式
9.8 不等高排架内力计算公式
9.9 计算例题
第10章 刚架计算
10.1 两端为固定铰支座的与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1.1 两端为固定铰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1.2 两端为固定铰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2 柱端为固定支座、横梁端为固定铰支座的与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2.1 柱端为固定支座、横梁端为固定铰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2.2 柱端为固定支座、横梁端为固定铰支座的“广,”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3 两端为固定支座的与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3.1 两端为固定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3.2 两端为固定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4 两柱端为固定铰支座与固定支座的门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4.1 两柱端为固定铰支座的门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4.2 两柱端为固定支座的门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5 两柱端为固定铰支座与固定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5.1 两柱端为固定铰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5.2 两柱端为固定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6 两柱端为固定铰支座与固定支座的刚架(横梁为抛物线形)内力计算公式
10.6.1 两柱端为固定铰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10.6.2 两柱端为固定支座的刚架内力计算公式
第11章 结构实用计算法
11.1 力矩分配法
11.1.1 力矩分配法计算
11.1.2 计算例题
11.2 无剪力分配法
11.2.1 无剪力分配法计算
11.2.2 计算例题
11.3 分层法
11.3.1 分层法计算
11.3.2 计算例题
11.4 反弯点法
11.4.1 反弯点法计算
11.4.2 计算例题
11.5 D值法
11.5.1 D值法计算
11.5.2 计算例题
第12章 结构静力计算常用数学
12.1 初等代数
12.1.1 代数运算
12.1.2 二阶、三阶行列式与代数方程
12.1.3 计算例题
12.2 平面三角
12.2.1 角的两种度量制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关系
12.2.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三角函数的图形与特性
12.2.3 三角函数公式
12.2.4 三角形基本定理与斜三角形解法和三角形面积公式
12.2.5 反三角函数
12.2.6 三角方程
12.2.7 三角方程计算例题
12.3 线性代数
12.3.1 行列式
12.3.2 矩阵
12.3.3 线性方程组
12.3.4 计算例题
12.4 微积分
12.4.1 函数极限
12.4.2 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12.4.3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
12.4.4 不定积分
12.4.5 定积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高层建筑、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高速公路和铁路建筑、海港码头等现代化设施建筑,以及防治各种自然灾害的构筑物比比皆是,这些都需要进行各种不同的结构静力计算。为满足广大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需求,我们编写了《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工具书。以此,献给广大的建筑结构工程工作者!希望对他们理解建筑结构静力计算问题和处理建筑结构静力计算问题有所帮助,掌握计算方法和灵活应用。
虽说目前几乎各大设计单位多使用计算机解决结构计算问题,但是,并不能事事处处都依赖电算。在许多情况下,利用设计计算用表常常更能及时地解决计算问题。对经常亲临现场的设计人员,想必同样更需要这方面的工具书,来提高设计速度,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况且,我国中小设计单位众多,所以这本工具书的出版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用电算解决结构计算的能力,更应具备结构计算的基本功和理论水平,本书将提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本书内容包括: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常用截面图形的几何及力学特性,单跨梁与水平曲梁的计算,连续梁计算,板的计算,桁架的计算,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拱的计算,排架计算,刚架计算,结构实用计算法,结构静力计算常用数学等。
本书第1章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包括常用基本概念,静定结构受力计算分析,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矩阵位移法等;还备有各种类型的实用计算例题,每一例题都是工程的应用。第2章至第10章是各种结构类型的实用计算用表,为一般计算提供准确、迅速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及计算例题。第11章结构实用计算法,包括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分层法、反弯点法及D值法等,都是工程中常用的计算方法。第12章结构静力计算常用数学,是计算的基础工具,必须掌握。
《建筑力学基础与应用:结构分析与设计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建筑工程领域的学生、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建筑力学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指南。不同于侧重于工程手册式查阅的实用工具书,《建筑力学基础与应用》更侧重于揭示力学原理在建筑结构中的内在逻辑,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并着重培养读者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全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力求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经典教材和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绪论与基本概念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核心原理,并探讨它们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建筑力学的学科范畴与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建筑力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点,追溯其发展脉络,强调从经验到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演进过程,以及现代计算方法和软件技术对建筑力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深入剖析混凝土、钢材、木材、砖石等常用建筑材料的力学特性,包括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疲劳性能、蠕变性能以及脆性/韧性等。我们将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阐释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宏观力学行为,并讨论材料性能对结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 结构的基本组成与受力特点: 介绍梁、柱、板、墙、框架、桁架、拱、壳等基本结构构件的类型、构造特征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主要受力形式,如轴力、剪力、弯矩、扭矩等。我们将通过实例,生动地展示不同结构形式如何应对不同的荷载条件,以及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荷载的分类与组合: 全面介绍建筑结构可能承受的各种荷载,包括恒荷载(自重)、活荷载(使用荷载、人群荷载等)、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温度变化等。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类荷载的取值方法、作用特点,并重点阐述在实际设计中,如何根据不同荷载组合情况,进行最不利荷载效应的分析,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结构分析的核心理论与方法,重点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求解结构的内力、位移和变形,为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静力平衡原理与自由体图: 深入讲解静力学基本原理——力的平衡条件,并详细阐述如何绘制结构的自由体图,准确识别和分析结构中的所有外力和内力。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强调自由体图在结构分析中的关键作用。 虚功原理与能量方法: 引入虚功原理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虚位移法和虚力法。我们将详细推导虚拟功的表达式,并展示如何利用能量守恒原理来求解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这部分内容将为理解更复杂的结构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荷载-位移关系与刚度矩阵: 介绍结构力学中的基本方程——荷载-位移关系,并通过引入结构刚度矩阵的概念,阐明结构荷载与节点位移之间的线性关系。我们将讲解如何建立结构体系的刚度矩阵,并演示如何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来获得结构的整体位移和内力。 位移法(力的变形法)与力法(位移的变形法): 详细阐述结构分析中最常用的两种经典方法——位移法和力法。 位移法: 重点讲解如何选择独立位移,建立结构的位移协调方程和力平衡方程,求解结构节点位移,进而计算出各构件的内力。我们将深入分析框架、桁架等结构在位移法下的应用。 力法: 介绍如何选择多余约束,建立结构的超静定方程,求解多余力,最终确定结构的内力分布。我们将重点阐述超静定梁、连续梁等结构的力法求解过程。 有限单元法入门: 介绍现代结构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有限单元法。我们将阐述其基本思想:将复杂结构离散化为若干简单的单元,建立单元的刚度方程,并通过整体组装,形成整个结构的整体刚度方程。我们将讲解单元的选取、节点位移的求解以及内力的计算流程,为理解和应用结构分析软件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部分:结构构件的强度与稳定性设计 本部分将聚焦于具体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与设计,深入探讨构件在各种荷载下的强度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尺寸和构造设计,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梁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内力计算: 针对不同支承条件和荷载形式下的梁,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截面法、图解法等手段,精确计算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强度验算: 深入分析梁在弯曲、剪切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讲解正应力、剪应力以及最大应力的计算公式。我们将结合材料强度指标,对梁的强度进行详细验算,并介绍如何通过增加截面尺寸、改变截面形状等方式来提高梁的承载能力。 刚度计算与变形控制: 讲解梁的挠度计算方法,以及在设计中对梁的变形进行控制的重要性。我们将讨论影响梁刚度的因素,并提供控制梁变形的工程措施。 柱的强度与稳定性设计: 轴心受压柱: 详细讲解轴心受压柱的强度计算,并重点阐述压杆失稳(屈曲)的现象。我们将介绍欧拉临界力公式,并讲解如何考虑柱的细长比、边界条件等因素,进行柱的稳定性验算。 偏心受压柱: 深入分析偏心受压柱的受力特点,讲解如何计算偏心荷载产生的弯矩,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我们将介绍等效轴力法等简化计算方法。 板与壳体的受力分析与设计: 板的受力: 介绍单向板、双向板以及悬臂板的受力特点,讲解如何根据边界条件和荷载分布,确定板的弯矩和剪力。 壳体的受力: 简要介绍薄壳、厚壳等曲面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与平面结构在受力上的区别。 设计考量: 讨论板和壳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承载能力、刚度、耐久性等因素。 连接节点的设计: 强调节点连接在结构整体性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讨论不同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焊接连接、销钉连接等)的受力机理、强度计算方法,以及节点设计的注意事项,以确保连接处的可靠性和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第四部分:结构动力学基础与抗震设计 本部分将引入动力学概念,重点阐述结构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并深入探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应对地震等突发性灾害。 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响应: 建立最简化的单自由度结构模型,分析其在简谐振动、瞬时荷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我们将讲解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比等概念,以及共振现象及其危害。 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分析: 推广到多自由度结构体系,介绍如何建立结构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并讲解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如振型和固有频率的计算。 抗震设计基本原理: 阐述地震荷载的特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总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们将深入解读抗震设计中的“延性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构件的合理配筋和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延性。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 介绍静力等效法、反应谱法等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讲解如何根据场地条件、结构类型等因素,确定地震作用的特征,并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隔震与减震技术简介: 简要介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隔震和减震技术,如隔震支座、阻尼器等,并阐述它们在降低结构地震反应、提高抗震性能方面的作用。 第五部分:现代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的前沿 本部分将展望建筑力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前沿技术,介绍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高性能计算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探讨高性能计算(HPC)和云计算技术如何加速复杂的结构分析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来处理更精细化的结构模型。 基于性能的结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介绍性能化设计理念,即从传统基于构件强度的设计方法,转变为基于结构整体性能(如损伤限制、可修复性等)的设计方法。 智能结构与传感技术: 探讨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如何发展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智能结构。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集成: 介绍CAD与CAE的无缝集成,如何将设计模型直接导入分析软件,实现设计与分析的协同,提高工作效率。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性结构设计: 讨论在结构设计中如何考虑材料的环保性、结构的耐久性以及生命周期评估,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本书特色: 理论系统性强: 从基本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建筑力学理论体系。 逻辑清晰: 各章节之间衔接自然,脉络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案例丰富: 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方法前沿: 涵盖了现代结构分析的多种方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强调能力培养: 旨在培养读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供公式和查阅方法。 《建筑力学基础与应用:结构分析与设计实践》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帮助您深刻理解建筑结构的奥秘,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并为设计出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