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同济大学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道路工程
  • 交通规划
  • 交通工程
  • 城市交通
  • 道路设计
  • 规划设计
  • 交通管理
  • 基础设施
  • 智能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75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08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可作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等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内容简介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讲述了十章的内容,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横端面规划设计,道路线形综合设计,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城市桥梁和隧道。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结合我国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本领域最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阐述的同时,在工程知识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加强与深化,以利于规划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1章 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
1.1 行人基本知识
1.2 车辆基本知识
附录1 部分汽车的外廓尺寸、轴距和最小转弯半径
附录2 部分汽车的自重和载重
附录3 部分汽车的最大爬坡高和最高车速
第2章 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
2.1 交通流基本概念
2.2 行人交通流特征
2.3 车辆交通流特征
第3章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3.1 平面线性规划设计的内容
3.2 平曲线规划设计
3.3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3.4 行车视距
3.5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第4章 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
4.1 纵断面规划设计的内容
4.2 道路纵坡
4.3 竖曲线
4.4 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
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5.1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5.2 机动车道
5.3 非机动车道
5.4 人行道和路侧带
5.5 道路绿化带
5.6 路肩与边沟
5.7 路缘石、分车带和路拱
5.8 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5.9 道路横断面图的绘制
第6章 道路线形综合设计
6.1 城市道路定线
6.2 道路线形综合处理
6.3 特殊地段道路线形综合处理
6.4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第7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7.1 平面交叉口
7.2 环形交叉口
7.3 立体交叉口
第8章 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8.1 概述
8.2 土路基和基层
8.3 路面
8.4 现有路面的维修和利用
第9章 城市桥梁
9.1 概述
9.2 桥梁的组成和分类
9.3 城市桥梁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要点
9.4 城市桥梁基本体系
9.5 城市桥梁墩、台和基础
9.6 跨线桥和地下通道
第10章 隧道
10.1 交通隧道基本要求
10.2 地下铁道隧道
10.3 地下铁道线路规划
10.4 水底隧道
10.5 人行过街地道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专业,且不包含任何与该书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力求在不提及原书的情况下,呈现出另一本专业书籍的特点。 --- 《深空探测与星际动力学基础:理论模型与应用前沿》 第一部分:引言与基础理论的重构 章节导览: 本书作为深空探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教材与前沿参考,旨在为航天工程师、天体物理学者以及高年级理工科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彻底颠覆传统轨道力学的线性化处理方式,转而采用更高阶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复杂多体系统的演化路径。 第一章:时空几何与广义相对论在轨道计算中的应用 本章首先回顾了牛顿引力体系的局限性,并详细阐述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GR)如何从根本上修正了行星际尺度的时空结构。重点分析了黎曼几何在描述强引力场(如黑洞或中子星附近)环境下的测地线行为。我们不仅会推导出标准的爱因斯坦场方程,还将讨论如何将其参数化形式应用于太阳系内高精度导航的误差修正,特别是针对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精确建模。 第二章:多体摄动理论的现代发展 传统的拉格朗日微扰法在面对新兴的探测任务(如前往柯伊伯带或奥尔特云)时显得计算冗余且精度不足。本章引入了辛几何积分方法(Symplectic Integrators)在长期轨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哈密顿量,并利用Poincaré截面技术,识别出混沌区域和可穿越的“动力学通道”(Dynamical Pathways)。特别讨论了利用龙格-库塔法(Runge-Kutta)的更高阶变步长算法,在保证计算稳定性的前提下,优化深空探测器轨道预报的效率。 第三章:小天体引力场建模与非球形引力势 对于近地小行星或月球探测任务,行星体的非球形特性和质量分布不均至关重要。本章聚焦于球谐函数展开法在构建高精度引力势模型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J_2, C_{nm}, S_{nm}$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对低轨道卫星轨道漂移的影响。此外,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光压、潮汐力以及太阳风等微小非保守力,对轨道进行长期演化模拟,特别是针对彗星回归轨道附近的复杂动力学行为。 --- 第二部分:推进系统与星际导航策略 章节导览: 成功的深空任务不仅依赖精确的轨道预测,更依赖于高效的推进技术和可靠的导航定位系统。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超越化学火箭的先进推进概念,并构建一套适应于星际尺度的自主导航框架。 第四章:先进推进系统动力学分析 本章将焦点放在未来载人及无人深空任务所需的高比冲推进技术上。详细分析了核热推进(NTP)和离子电推进(IEP)系统的推力特性、燃料质量比和有效载荷潜力。我们将构建基于推力矢量控制的复杂轨迹优化模型,通过庞特里亚金最小原理(Pontryagin’s Minimum Principle)来确定最优的霍曼转移轨道或快速时间转移轨道。对于太阳帆,则侧重于光压的动态响应及其在行星际空间中实现无燃料轨道修正的可能性。 第五章:星际导航中的几何定位与传感器融合 随着探测器远离地球,传统的地面跟踪(如深空网络DSN)的信号延迟和角度精度急剧下降。本章提出了基于相对星敏感器观测的自主导航方案。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已知天体(如脉冲星、特定恒星或太阳系内行星)的角度信息,结合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技术,实现对探测器自身姿态和位置的实时高精度估计。重点讨论了多源异构传感器数据(如激光雷达测距、加速度计数据)的权重分配与融合算法。 第六章:行星际轨道设计与引力弹弓效应优化 引力弹弓效应(Gravity Assist Maneuver)是深空探测的生命线。本章深入研究了如何设计最优的行星际转移轨道,以最小化总ΔV需求。我们将超越教科书式的“单次飞越”模型,转而分析多次引力弹弓串联的累积效应,特别是如何利用金星-地球或木星-土星系统的复杂三体几何,实现对探测器速度和方向的精确调整。书中提供了大量利用该技术实现“快速飞越”任务的经典案例分析。 --- 第三部分:任务范例与未来展望 章节导览: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任务场景,分析了当前和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中面临的工程挑战,并展望了星际探索的动力学边界。 第七章:轨道碎片环境的长期风险评估 虽然本书侧重于深空,但轨道碎片问题对近地和月球任务的持续性构成威胁。本章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轨道交会和碰撞的概率模型,特别是对于高椭圆轨道(HEO)和地月转移轨道(EML)区域的碎片密度分布。讨论了如何通过动力学预测,提前规划规避机动,以保障未来月球空间站和资源开采平台的安全性。 第八章:星际飞行的动力学约束与任务可行性分析 本章探讨了超越太阳系边界的任务所特有的动力学挑战。例如,如何精确预测并补偿太阳系际磁场对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边界层动力学,即探测器穿越日球层界面(Heliopause)时,由于太阳风压力骤降导致的姿态和轨道微小扰动。最后,本书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实现的系外行星探测任务的轨道动力学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定量评估。 --- 目标读者: 航天院校本科高年级、研究生,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复杂轨道动力学分析的工程师。 本书特色: 强调非线性、高精度和现代计算方法在解决世纪难题中的应用,是理解和设计下一代深空任务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得非常清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递进关系非常明确,让人能够系统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城市道路规划知识框架。它似乎遵循了经典的规划流程:先是确定目标和背景,然后进行需求预测,接着是路网的结构布局,最后才是具体构件(如道路横断面、交叉口)的设计参数确定。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自学的人来说是巨大的福音。然而,在实际应用层面,我发现它在“案例分析”的深度上有所欠缺。虽然书中穿插了一些简短的工程实例来佐证理论,但这些案例往往只展示了最终的设计结果和几个关键设计参数,缺乏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冲突、多方利益平衡、以及技术决策背后的复杂权衡过程的详细描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及项目资金约束如何影响最终设计选择的“幕后故事”,因为这才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略显保守和理论化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古典,那种大量的文字堆砌,配上密集的公式和手绘的示意图,让我想起了很多以前大学里的教科书。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一些基础概念时,总是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经典的理论模型,比如对美国1956年《联邦援助公路法案》的分析,那种深度挖掘历史背景的写作方式,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规划技术,更是在了解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脉络。遗憾的是,虽然理论深入,但配图的质量有时不太尽如人意,很多示意图的清晰度和现代感稍显不足,偶尔会让人觉得有点过时。尤其是在讨论到一些复杂的交通流仿真模型时,文字描述占据了主导地位,缺乏现代软件界面或者动态模拟的直观展示,这使得理解过程变得更加抽象和费力。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搞清楚几个不同时期提出的交通均衡分配理论之间的细微差别,全靠自己脑补画面。对于追求高效学习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障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严谨,几乎找不到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抒情或评论,通篇都是精确的术语和量化的描述。每一次引用数据和规范时,作者都会非常详尽地标注出处,这种严谨性在学术著作中是可贵的,它确保了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有据可查。但对于那些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性思考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对未来城市交通趋势的展望或者对现有规划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但这些内容在“上册”中几乎是空白。它更像是一本“如何做”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哲学探讨。例如,在讨论路网韧性(Resilience)时,作者提供的更多是针对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或临时封闭)的应急车道组织原则,而不是如何从根本上设计一个更具弹性的、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或社会结构变迁的未来路网体系。整体感觉上,它的“时效性”更多地锚定在当前的标准体系内,缺乏对前瞻性研究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专业、严谨的气质。不过,拿到手里才发现,这书的厚度真是……有点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城市规划类的书籍都是那种理论为主,篇幅适中的,结果这本《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像是在抱一块砖头。刚翻开目录,我就有点望而生畏了。章节标题都非常学术化,什么“路网密度与可达性分析”、“交叉口几何设计优化”之类的,每一个名词都需要我停下来琢磨半天。我记得其中一章重点讲了宏观路网的层级划分和功能定位,内容非常详尽,从区域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到具体道路等级的划分标准,几乎是把整个城市交通骨架的构建逻辑掰开了揉碎了讲。虽然信息量爆炸,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消化起来会比较吃力,需要反复阅读和对照图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提供一本详尽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

评分

我是一个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我最期待的是它对公交专用道、轨道交通接驳以及慢行系统的探讨。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机动车道路网的几何设计和容量分析。关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空间组织,内容篇幅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将它们视为路网系统中的“附属”部分来处理。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计算不同设计标准下的路口服务水平和服务延误时间,这些对于汽车通行效率的提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提升步行友好度和骑行安全性的讨论就显得有些单薄了。我个人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具体设计中的体现,比如如何通过设计手段鼓励绿色出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更有效地疏导私家车流的层面。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视角更像是从交通工程师而非城市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撰写。

评分

城市规划按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评分

帮同事买的,送货超快的,同事说服务很好!!

评分

课本,没啥好评价的,字数补丁

评分

教材,自学中~~~~~~

评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

评分

不错就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已经到了,快递很快,不过还没有时间看!读的时候想起李娟和沈从文,笔法都是自然流畅的,情绪也是淡淡的,不过不同的是总觉得寒凉了很多。我觉得萧红对于故乡的记忆很复杂,温馨的有,悲哀的也有。对于故乡的人,眷恋的有,厌憎的也有,但这厌憎里又有同情。看完之后觉得很难过,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啊。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也是一种享受。 在这个村里,有一种自私的精神,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倒塌了。哥哥和弟弟都后悔万分。你想,区区一个洞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他们后悔也晚了。 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评分

还不错,就是书的质量不如以前了

评分

交通规划专业人士多看几本不同专家写的书籍,希望有所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