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城市更新手冊》詳細概述和評價瞭城市更新的關鍵理論和實際問題,包含瞭全麵理解城市更新所需要的所有基本論題,為從事城市更新實際工作的人士和學生提供瞭一部綜閤與完整的參考書。
本書是按照參考書的形式編輯的。共分為四個部分和14章:
◆城市更新的曆史和背景迴顧
◆探索財政支持的意義
◆考察環境、社會、社區、就業、教育和培訓等問題
◆集中關注城市更新的管理
◆有關土地使用和法規問題的思考
◆討論監督和評估
《城市更新手冊》使用案例,比較分析瞭北美和歐洲大陸城市更新理論和實踐,討論瞭未來城市更新的機會和麵臨的挑戰。
《城市更新手冊》一次對城市更新做瞭係統的綜述。期待成為有關城市更新的標準參考書。參與城市更新工作的人士以及學習城市規劃、城市地理、建築、房地産管理和城市研究的學生,都需要閱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彼得·羅伯茨,是鄧迪大學歐洲戰略規劃教授。他是英國城市更新協會最優實踐委員會的主持、城鄉規劃協會的主席和地方政府協會的顧問。
休·塞剋斯爵士,曾經是設菲爾德開發公司的董事長。現在,他在許多公共公司擔任要職,包括約剋郡銀行公司。
內頁插圖
目錄
圖示、錶格和圖框
本書編撰人員
前言
序言
縮寫一覽
第一部分 城市更新的背景
第1章 導論
彼得·羅伯茨和休·塞剋斯
第2章 城市更新的發展、定義和目的
彼得·羅伯茨
第3章 城市更新的戰略和閤作製度
安德魯·卡特
第二部分 主題與論點
第4章 經濟復蘇和基金
戴維·農、詹姆斯·史密斯-坎漢和馬丁·伊格蘭
第5章 城市更新的形體和環境問題
保羅·傑弗裏和約翰·龐德爾
第6章 社會和社區問題
布賴恩·雅各布斯和剋萊夫·達頓
第7章 就業、教育和培訓。
特雷弗·哈特和伊恩·約翰斯頓
第8章 住宅
比爾·埃德加和約翰·泰勒
第三部分 城市更新管理的關鍵問題
第9章 土地開發與城市更新:法律問題
阿曼達·貝雷斯福德、理查德·弗利特伍德和馬剋·加夫尼
第10章 監督和評估
巴裏·莫爾和羅德·斯派爾斯
第11章 組織和管理
達裏亞·裏奇費爾德
第四部分 其他地方的經驗和未來遠景
第12章 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經驗
約翰·舒特
第13章 歐洲經驗
保羅·德魯
第14章 現在的挑戰和未來的前景
彼德·羅伯茨和休·塞剋斯
精彩書摘
另一個需要提齣的問題是,希望在城市更新的“理論”和城市更新中的“理論”之間做一個區彆。城市更新理論的這兩個方麵都是有價值的。現在的討論集中在城市更新的“理論”上,而不是關於城市更新中的“理論”。盡管區彆城市更新理論的這兩個方麵的確有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味道,但是,我們還是需要這樣做,因為這一節的重點是通過概括若乾獨立的理論領域以協調以下章節。實際上,不同的理論用於不同的城市更新方麵。這一節和以下章節將對城市更新的“理論”和城市更新中的“理論”做一個廣泛的考察。
從性質上講,城市更新是一種乾預活動。多種形式的乾預傳統上都是由國傢領導的,乾預的目的是為瞭糾正市場的錯誤,現在,這類乾預卻越來越變成瞭公私一緻的行動。盡管這一點似乎沒有什麼爭議,但是,事實上還沒有充分的證據錶明,在沒有必要的體製存在的情況下,這種一緻還會齣現,還會發揮作用。所以,創造這些體製要求建立中心目標,需要引入調動集體努力的方式,以便以有序的方式管理變化。
管理學派試圖解釋和理解創造一種製度的重要性,在這個製度裏,可以形成新形式的集體閤作,並發生效力。這種理論以“積纍的世襲政權概念”為基礎。在“世襲政權”中,“每一代政權都編製一個屬於它自己的管理模式”(Knox,1995,p.104)。這樣,現實並非通過減少國傢活動的範圍來消除規則,而是在社會、政治和經濟關係齣現新的模式。這些新的管理和乾預形式正是對那些沒有預料到的挑戰的齣現所做的反應。在這種變化的政權中,捲入城市管理和城市更新的所有行動者要求建立新的方法以達成統一。正如希利所談到的那樣,這種集體閤作動員的最重要的特徵是,它鼓勵多樣性的交流,不僅僅包括內容,還包括人們辯論他們所關心的問題的過程(Healey,1995,p.256)。
前言/序言
過去兩年,英國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城市更新已經逐步成為社區的中心工作,經濟復蘇不隻是發生在英國,也在整個歐洲齣現。
自從“英國城市更新協會”(British Urban Regeneration Association,BURA)在1990年建立以來,人們越來越瞭解到城市更新以及相關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當然,“英國城市更新協會”一時間仿佛成瞭城市更新領域裏的一種聲音。它努力確保過去隻是解決城市建築環境而現在稱之為城市更新的人以及那些還沒有參與城市更新的人,都能夠開始重新認識城市更新。
過去沒有齣版過任何這類城市更新指南或手冊。
“英國城市更新協會”第一次試圖通過這本書來開墾這片處女地。
本書由那些在他們工作領域裏頗具聲望的專傢撰寫。每一章本身就是一篇獨立論文,這樣,讀者可以通過每一章來專門探索一個主題,也可以進一步深入閱讀與這一主題相關的文獻。這本書依據城市更新思維發展的邏輯進程安排整個內容,沿著這樣一個途徑去發現這個領域的關鍵進展。
本書也考察瞭其他地方的城市更新實踐;英國、美國和歐洲大陸各具特色。這本書把理論和實踐結閤起來,使讀者既可以增加知識,也可以發展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觀念開發和能力培養並舉。這兩方麵都會幫助讀者去理解英國中央政府“城市工作小組”1999年提齣的意見,以及計劃中要齣颱的“城市白皮書”和其他決策背後的深層思考。
正如“區域、城市更新和規劃部”部長理查德·卡博恩為本書所作的序中所說,本書給所有參與城市更新的人提供瞭有價值的幫助。
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和非營利部門的結閤把“英國城市更新協會”置於瞭城市更新新戰略的核心。正是這種結閤使我們能夠把各路專傢聚集在一起。
在本書麵世之際,我們需要答謝的人非常多。“英國城市更新協會”對每一位努力參加本書工作的人錶示感謝。齣版社對本書采取瞭包容的態度,也提供瞭卓有成效的幫助。特彆榮幸的是,英國區域、城市更新和規劃部部長為本書做瞭一個熱情洋溢的序言。最後,沒有彼得·羅伯茨教授和休·塞剋斯爵士所做的艱苦的編輯工作,這本書的問世是不可能的。
《新都市主義與場所精神:全球城市復興的實踐與反思》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城市更新運動的核心議題、驅動力、復雜挑戰與未來趨勢。它並非一部技術性的操作指南,而是對城市發展哲學、社會影響及空間重塑過程的深度剖析。我們聚焦於“新都市主義”思潮下,城市空間如何從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解構中復蘇,轉而追求更具人文關懷、生態韌性與文化深度的生活環境。 第一章:現代城市病與復興的必然性 本章首先迴溯瞭二戰後城市擴張模式的弊端。從郊區蔓延(Urban Sprawl)導緻的交通擁堵、能源浪費,到市中心功能衰退、社會階層隔離的“都市病”,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功能分區主導下的城市規劃範式。我們強調,城市更新的動力不僅來源於老舊基礎設施的物理更新,更源於居民對更高生活品質、更強社區聯係的內在需求。本章通過對比底特律、柏林等地的曆史案例,揭示瞭産業結構轉型對城市肌理造成的深刻斷裂。 第二章:超越推倒重來:基於存量更新的策略轉嚮 本書核心論點之一是,當代城市更新的重點已從大規模的“推倒重來”(Tabula Rasa)轉嚮精細化的“存量更新”(Adaptive Reuse and Infill Development)。我們詳細分析瞭包括工業遺産再利用、曆史街區微改造以及棕地開發的具體案例。 重點闡述瞭“適應性再利用”的經濟邏輯與文化價值。例如,廢棄倉庫如何轉化為創意産業集群、舊鐵路沿綫如何演變為綫性公園(如紐約的高綫公園),以及傳統市場在數字化浪潮下的功能重塑。本章強調,每一次成功的存量更新,都是在現有城市記憶與未來功能需求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點。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敏感的建築設計介入,保持場所的“曆史厚度”。 第三章: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重構與社會嵌入 “場所精神”是本書探討的另一個核心維度。城市更新絕非簡單的物理工程,而是一場關於“何以為傢”的社會建構過程。本章援引瞭著名學者列斐伏爾和霍爾的理論,探討瞭空間生産與社會關係之間的互動。 我們關注城市更新中至關重要的“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詳細分析瞭如何通過社區工作坊、公民協商會議等機製,確保城市改造方案能夠真實反映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特彆是邊緣群體的聲音。我們批判瞭“紳士化”(Gentrification)現象對原有社區結構和文化生態的破壞性影響,並提齣瞭平衡發展與公平的規劃工具,如社區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和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的製度設計。 第四章:韌性城市與生態基礎設施 麵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城市更新必須融入韌性(Resilience)和可持續性的考量。本章深入研究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 我們不再將綠地視為點綴,而是將其視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書中詳細剖析瞭海綿城市理念如何通過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技術,增強城市對極端天氣的抵禦能力。同時,我們探討瞭能源微網、本地食物生産係統(Urban Farming)等概念,如何通過分散化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係統的自給自足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第五章:技術賦能與智慧治理的悖論 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正在深刻改變城市治理的模式,本書對“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願景進行瞭審慎的審視。我們分析瞭傳感器網絡、實時交通優化和數字孿生技術如何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然而,本章也提齣瞭重要的倫理和治理悖論:數據隱私、算法偏見以及技術接入的不平等。我們討論瞭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避免城市空間被過度數字化和“算法化”,確保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與市民的自由度不被犧牲。真正的智慧城市,應是技術服務於人的福祉,而非反之。 第六章:全球範例的比較分析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選取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全球案例進行深度比較: 1. 東亞的快速有機更新: 以首爾和上海的舊區微改造為例,探討在人口密度極高的環境下,如何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實現漸進式改良。 2. 歐洲的遺産保護與再激活: 重點分析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産轉型,以及法國城市帶(La Fabrique de la Ville)的長期戰略。 3. 拉丁美洲的非正式住區整閤: 考察哥倫比亞麥德林等地,如何通過“點狀乾預”和公共設施導入,提升貧睏社區的生活質量。 通過這些比較,本書總結齣全球城市更新的普適性挑戰,如資金的持續性、政治意願的穩定性,以及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的靈活性。我們預測,未來的城市更新將更加強調“時間性”(Temporality)——認識到城市是一個持續演化的過程,而非一個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的項目。 結語 《新都市主義與場所精神》旨在為城市規劃師、政策製定者、建築師以及所有關注城市未來的人們,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呼籲一種更具同理心、更注重長遠生態效益和更深刻文化連接的城市實踐,共同塑造更宜居、更具韌性、更富有人文氣息的城市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