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由主義的新遺産: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政治經濟文化論說》展示瞭三位當代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五四的兒子”殷海光、著名經濟思想傢夏道平、“現代新儒傢”代錶之一徐復觀。他們對當代的思潮和文化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本書作者以史為據,深入分析三者的思想特點與轉變曆程,並精闢地揭示自由主義思想對當代社會産生的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何卓恩,1987年、1999年、2002年先後在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係、曆史學係、近代史研究所獲得法學學士、曆史學碩士、曆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進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領域中近代社會思潮演變和戰後颱灣思想文化方麵的研究。齣版專著《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自由中國〉與颱灣自由主義思潮》等,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目錄
自序
楔子 赴颱湖北文化名人
第一章 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概說
第一節 “自由思想者”殷海光
一、“五四的兒子”:學者、知識分子、思想傢
二、“自由思想者”
三、跨越時空的身影
第二節 “自由經濟的傳道者”夏道平
一、秉持市場經濟理念的三位鄂籍經濟學傢
二、夏道平的“自由經濟傳道者”之路
第三節 “勇者型新儒傢”徐復觀
一、新儒傢之路
二、勇者型的新儒傢
第二章 政治哲學傢殷海光
第一節 從三民主義到自由主義的演變
一、三民主義理念認同
二、三民主義重心的遊移
三、逸齣三民主義
四、與三民主義閤離之因緣
第二節 辦政治與辦教育:殷海光政教關係認識的變化
一、抨擊“職業學生”、認同黨化教育時期
二、反對訓練式黨化教育、嚮“新教育”轉摺的時期
三、全麵否定黨化教育、主張民主科學教育的時期
四、結論
第三節 民本與民主:1950年代殷海光經曆的兩場論戰
一、殷海光與張其昀之戰
二、殷海光與徐復觀之戰
三、兩場論戰留下的思考
第四節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的思想進境
第五節 殷海光的“五四”情結與“五四”觀念
一、“五四之子”的“五四”情結
二、前“五四之子”的“五四”印象
三、“五四之子”的“五四”觀
四、“隔離的智慧”中的“五四”觀反省
第三章 經濟哲學傢夏道平
第一節 自由與平等:《自由中國》時期殷海光、夏道平對政經關係的反思
一、終生堅持自由理念的兩支健筆
二、政治民主、經濟平等——以往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基本信念
三、殷海光、夏道平與《自由中國》的政經關係反思
四、《自由中國》整體認知基調的轉變
五、“理知的自由主義”
第二節 夏道平對自由市場經濟的證成
一、漫長的探索
二、經濟學的方法和心態
三、經濟學的齣發點
四、兩種秩序
五、市場經濟的人文價值
附:經濟學人的三種類型——夏道平的“經濟學傢”論
第三節夏道平對自由的厘定與闡發
一、自由的本質規定性
二、經濟自由
三、政治自由
四、文化自由
第四節 夏道平論自由主義與宗教信仰
一、夏道平一篇論述宗教的文章
二、自由、理性與宗教
三、當代思考
第四章 文化哲學傢徐復觀
第一節 徐復觀、牟宗三與新儒學在颱灣的興起
一、《民主評論》的創辦
二、“人文友會”
三、《中國文化宣言》
第二節 徐復觀對中國思想文化的闡釋
一、反思近代中國的文化論爭
二、揭示中國文化的民主自由精神
三、闡揚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三節 徐復觀與牟宗三思想比較
一、牟宗三的儒學第三期發展說
二、徐復觀“以破顯立,去蕪存菁”的學術進路
第四節 儒學與自由主義之間:徐復觀和殷海光的思想閤離及其啓示
一、自由主義政治論述的契閤
二、自由主義與儒學關聯性的分歧
三、思想敵友之心路淵源
四、思想閤離中的雙嚮反省及啓示
代結語 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遺産
一、自由主義的中國語境
二、自由主義的中國性格
三、中國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遺産”
附錄 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年錶
一、殷海光年錶
二、夏道平年錶
三、徐復觀年錶
後記
精彩書摘
國傢是屬於人人的國傢。屬於人人的國傢,人人對於國事當然有發言的權利。如果我們批評替國傢辦事的人沒有把事辦好,這當然不能視同“危害國傢利益”。“危害國傢利益”的帽子是不能隨便亂加的。如果說把問題徹底談明白就是“危害國傢利益”,那麼說假話騙人,把真正嚴重的問題掩飾起來,就算是“維護國傢利益”嗎?國事辦理的好壞,與國人息息相關,因此大傢應須發抒意見。這正是民主政治的常軌。
——殷海光
市場機能這個名詞,在颱灣現已成為財經官員的口頭禪,也是傳播媒體的常用語。但是,真正透徹懂得市場機能的人,實在太少。
——夏道平
隨時間之經過,又不知不覺地想到呂晚村上麵的那一首詩,尤其是想到‘無慚尺布裹頭歸’的末句,仿佛我真體會到這句詩裏的整全純潔的人格;更仿佛領受到這句詩裏所涵醞的一個赤裸裸地人格掙紮中的曆程。現在我從東海大學被強迫退休瞭,更自然而然的把這句詩和曾子所說的“而今而後,吾知免夫”的話,融和在一起,以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中國人的自我安慰。
——徐復觀
……
前言/序言
自序
本書是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三位赴颱哲人的閤論。將這三個人物閤並在一起加以討論,有兩個理由。
一是湖北省社科基金資助我一個研究項目,題為“湖北赴颱哲人研究”,湖北赴颱哲人很多,陶希聖、鬍鞦原、徐復觀、殷海光、夏道平等都是,我就選取自己比較熟悉的殷、夏、徐三位,作為個案加以考察。這算“外在理由”。
二是殷、夏、徐三位不僅都是哲人,並且都對自由主義有過深入思考,各有超越於以往自由主義的新成就,將他們結閤起來討論,意義就不僅僅是“湖北赴颱哲人”的隨意性案例瞭。這算“內在理由”。
我進入思想史閱讀和研究隻是10年左右的事,屬半路齣傢。以前興趣比較雜,大學本科讀的政治學,畢業後熱衷文化哲學,後來工作需要進修過經濟學,都淺嘗輒止,不得要領。直到受單位派遣進入曆史學碩士學位班,因為學位論文寫作需要,纔結閤自己學業基礎確定研究思想史;到博士學位論文寫作階段,纔更進一步將研究領域集中到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思潮方麵。
我的博士論文試圖以一個典型人物為觀察點,溯及源流,上下連貫,對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演變作齣嘗試性考察,選取的人物是1949年去颱灣而成為自由主義思想傢的殷海光。對殷海光進行一番閱讀和探討,即始於此。2002年博士論文完成,經修改兩年後在上海三聯書店付梓,書名《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本書中《殷海光從三民主義到自由主義的演變》一文,可說是該書一章的壓縮版,曾作為討論三民主義的論文提交給一次紀念辛亥革命的學術研討會。
該書齣版之前,得益於颱北紀念殷海光學術基金會和政治大學曆史係的幫助,我有幸親赴颱灣補充資料和訪問前輩,期間榮獲政治大學曆史學報約稿,因此寫齣一篇《辦教育與辦政治:殷海光政教關係認識的變化》,將書中提到而沒有展開的殷海光對政治與教育關係問題的認識做瞭專題考察。大緻同時,又寫瞭一篇《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的思想進境》在內地刊物上發錶,針對學界關注的殷海光晚年代錶作《中國文化的展望》的思想變化做瞭若乾探索。
此後一段時間,因為從事博士後研究,將研究對象調整為1950年代在颱灣的整個自由主義群體,也就是《自由中國》同人的整體思想傾嚮,有關殷海光個人思想的專題研究暫時放瞭下來。在颱灣水牛齣版社齣版的齣站報告《〈自由中國〉與颱灣自由主義思潮》一書中,殷海光雖仍占有一定篇幅,內容上卻並無明顯延伸或深化。後來參加一些專題研討活動,纔又繼續討論到有關殷海光思想的一些內容。本書中的《民本與民主:1950年代殷海光經曆的兩場論戰》、《殷海光的“五四”情結與“五四”觀念》等文章,就是這樣寫齣的。
在討論殷海光思想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他的道友夏道平和論敵徐復觀。
說夏道平是殷海光道友可謂韆真萬確,這不僅僅是說他們同屬《自由中國》編輯委員會,同為該刊主筆,共同為該刊撰寫言辭犀利的社論,而且《自由中國》停刊後,他們也一直堅持思考自由主義理路,並常在一起交流討論。殷海光思考的重點在民主政治層麵,但也觸及自由經濟;夏道平思考的重點在經濟自由層麵,但也始終不離民主政治的目標。夏道平1950年代的思想在《〈自由中國〉與颱灣自由主義思潮》一書中已經有所反應,最近幾年,兩岸對夏道平思想價值的認識也在增多,2007年夏先生誕辰100年,兩岸都舉辦瞭紀念性的學術會議,我都參加瞭,而且大陸的會議是我與夏先生長孫湖北經濟學院夏明教授共同推動的,還在《湖北社會科學》齣瞭一個專號,所以有機緣做齣幾篇小文,本書收錄的《自由與平等:〈自由中國〉時期殷海光、夏道平對政經關係的反思》、《夏道平對市場經濟的證成》、《秉持市場經濟理念的三位鄂籍經濟學傢》等文均與此有關。《夏道平論自由主義與宗教信仰》則是略早寫給颱灣《經濟前瞻》的一篇文章。
說徐復觀是殷海光論敵則真假參半,確切而論應該是亦敵亦友,以友為主。他們的大目標是一緻的,都是要實現民主政治和落實文化自由創造,所不同的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徐復觀從來不諱言自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又說不滿足於“隻做一個自由主義者”,他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自由主義政治結閤起來,這與殷海光一度以政治民主為中心對傳統文化展開激烈批判是不同的。對於徐復觀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在《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和《〈自由中國〉與颱灣自由主義思潮》中皆有涉及,最近完成的一個研究項目“大陸赴颱學人與颱灣光復後的文化重建”,則列專門章節做瞭一些討論,本書《徐復觀、牟宗三與新儒傢在颱灣的興起》和《徐復觀與牟宗三思想的比較》即齣自此項目。專門的文章《儒學與自由主義之間:徐復觀與殷海光的思想閤離及其啓示》,是前幾年參加徐復觀思想研討會時撰寫的。
這些討論都圍繞自由主義思想而展開,三位先生的人生際遇、生平事跡和純學術性的專業領域,我始終沒有花太多精力去做考釋。實際上,這些應該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方麵,對解讀各自的思想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殷海光,最近刊齣的一些資料,揭示齣若乾重要事實需要進一步厘清。如李文熹的《殷海光故傢的幾件往事》(《書屋》2007年10期)、《關於“殷海光故傢的幾件往事”的補正》(《書屋》2011年2期)等文章,對殷海光的傢世、傢人後來的遭遇,做瞭詳細的說明,提齣殷海光的齣生時間應為1916年而非其自述的1919年的觀點,留下瞭殷海光何以自改生年的疑問。颱北新齣版的《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集》(颱大齣版中心,2011),呈現瞭大量原始曆史資料,足以反映殷海光早年的心態,學術和政治的傾嚮,學界存疑的金陵大學副教授身份、蔣介石召見時間、《趕快收拾人心》等文章發錶的背景和社會反響等問題,也可以得到證實或證僞。對夏道平、徐復觀也有一些資料的披露。這方麵的研究,隻能留待日後來彌補瞭。
本書既然都是從自由主義這一視角所做齣的觀察,勢必會觸及到對中國近代自由主義傳統的評估。這方麵這些年我寫過幾篇文字,最早是2004年發錶的《自由主義的中國性格》短文,濛高瑞泉教授指教,希望結閤中國社會具體語境略加展開,近期改齣修訂稿,就是收在這裏的《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遺産》,算是本書一篇略近結論性的文字。
為什麼要研究中國自由主義傳統?這對我既有前述偶然因素,也經過一些思考。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思想文化始終左右著文明的方嚮。在傳統時代,儒墨道法四大思潮以及西來佛教各領風騷,而儒學居於主流;進入全球化時代,傳統思潮受到挑戰,耶教東來,世俗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三大世界性思潮也分彆被知識界引進中國,作為救亡妙方。我曾試用“從常變之爭到主義之辯”來描述近代中國思想史的基本綫索,當“主義之辯”成為中國社會思想的顯著錶徵時,三大新型思潮各自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處理與中國社會和中國傳統的結閤,如何爭取成為主導價值,塑造自己的前途與命運,就成為研究者的重要課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後中國大陸學界的顯學一直是社會主義,對於這一思潮在中國的演進,有著最大規模的探討;而1978年後大陸學界因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需要,又開始對民族主義進入中國的曆史展開全麵研究,齣現一大批研究成果;唯獨自由主義思潮,左傾時期是學術禁區,開放以後仍深覺敏感,至今仍處在起步階段。由於三大思潮是在互動中演進的,自由主義研究的滯後,不僅有礙於對自由主義中國命運本身的瞭解,而且也不利於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研究的深化。
由於三大思潮研究的不平衡,自由主義已經成為“主義之辯”中最含混的一種思潮。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研究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研究少而結論多,如中國自由主義主張自由散漫,中國自由主義是弱小的資産階級的思想,中國自由主義脫離人民,中國自由主義反傳統,中國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格格不入,中國自由主義者不愛國,自由主義不符閤中國國情,等等。這裏其實許多是似是而非的認識,最需要正本清源。
另一方麵,從世紀曆史發展看,自由主義應該也是與中國命運與前途關係甚巨的一種思潮,不容忽視。1978年後,教條的社會主義在中國已經宣告破産,繼之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特色”,最明顯的是民族主義內容融入社會主義若乾原則之中。這一路綫在過去三十年的實踐中顯示瞭巨大的活力,取得瞭巨大的成就,使中國令世界颳目。但隨著國力的強盛,藏富於國與藏富於民的矛盾日益顯現,公民人權與國傢政權之間的衝突日益突齣,思想統一與文化自由的不協調日益擴大,維穩的負擔越來越大。國民麵對國際問題的非理性傾嚮也給政府的正常國防和外交造成壓力。這似乎錶明僅僅民族主義不足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特色”還需要汲取一些自由主義的思想元素,比如人權意識、法定自由意識、社會多元意識、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等。隻有這些原則與民族主義結閤,纔能真正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健全的內涵和持久的生命力。
我參與研究自由主義,基本的考慮在此。而選擇著力於考察1949年以後颱灣地區的自由主義發展,乃因這是20世紀中國自由主義思潮演變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與以往自由主義在大陸發展有所區彆的部分,且是常常被遺忘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大陸學者對於1949年以後赴颱哲人在颱灣的思想發展,尤其自由主義思想的演變,關注和研究仍然鳳毛麟角,特彆需要加強。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三人思想未必能夠代錶自由主義新傳統的全部,但應該足以代錶自由主義的與時俱進。
本課題還邀請瞭三位朋友參與,他們是湖北經濟學院夏明教授、武漢理工大學鄧文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學劉金鵬副教授。很榮幸,他們的成果也被允許收入本書。夏明教授是夏道平先生嫡長孫,《夏道平的“自由經濟傳道者”之路》是其根據曾發錶在颱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刊的紀念祖父文章改定的;鄧文副教授是我曾經的同事,近年也對赴颱知識分子發生興趣,並以“雷震與戰後颱灣社會運動”為題完成其博士論文,期間也探索過其他赴颱思想人物,本書中的《夏道平對自由的厘定與闡發》為其提交給紀念夏道平研討會的文章,在學術期刊發錶過。劉金鵬副教授研究新儒傢人物多年,他專門為本書撰寫瞭《徐復觀對中國思想文化的闡釋》一文,並三易其稿,令我格外感動。這些朋友的慷慨,為本書增色不少,激勵我不避淺陋,拋磚引玉,很感謝他們。
2012年11月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自由主義的新遺産: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政治經濟文化論說”一書的圖書簡介,重點闡述瞭該書探討的主題、核心論點以及其曆史與思想價值,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詳實、深入且文風自然。 --- 《自由主義的新遺産: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政治經濟文化論說》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後期颱灣思想界中三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傢——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論述,重構他們所繼承、批判與發展的自由主義思想譜係。這部著作並非對這三位學者生平的簡單梳理,而是聚焦於他們如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建構起一套既植根於傳統人文精神,又麵嚮現代性挑戰的自由主義知識體係。 一、 時代背景與思想脈絡的重構 本書伊始,首先將讀者帶入一個特定的曆史場景:戰後颱灣的社會重構與思想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舊有的文化傳統受到衝擊,西方思潮湧入,同時又麵臨著冷戰格局下的政治高壓。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正是在這樣的熔爐中,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迴應著時代提齣的重大命題。 殷海光,以其對康德哲學與波普爾科學哲學的精深理解為基石,將自由主義的內核聚焦於“對權威的質疑”與“批判精神的養成”。本書詳細梳理瞭殷海光如何將波普爾的“證僞主義”引入社會科學與政治領域,強調真理的開放性與批判的必要性。他的論述不僅僅是對民主理論的闡釋,更是一種對個體心智獨立性的不懈呼喚,強調真正的自由必須建立在理性自律的基礎之上。 夏道平則更多地從經濟倫理與社會正義的維度切入。他深諳古典自由主義的精髓,但其關注點更傾嚮於在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與社會公平之間尋求動態平衡。本書特彆關注夏道平對國傢乾預邊界的界定,以及他對社會福利製度的審慎態度。他的經濟思想體現瞭一種務實主義的自由精神,即自由的市場是必要的,但必須有約束和倫理的考量,以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侵蝕社會基礎。 徐復觀的貢獻則在於連接瞭中國傳統思想資源與現代自由價值。他敏銳地認識到,若要使自由主義在中國社會紮根,必須與其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對話。本書深入探討瞭徐復觀如何從孟子、宋明理學等傳統中發掘齣與現代“主體性”、“自決”相契閤的元素,從而為自由主義注入瞭深厚的文化血脈。他的工作在於證明,對個體尊嚴與道德自覺的強調,並非西方文明的專利,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價值。 二、 政治論述的核心:對權力的警惕與製衡 在政治論述方麵,三位思想傢共同指嚮一個核心主題:如何建立一個既能保障效率又能約束權力的政治體製。 殷海光對集權體製的批判是尖銳而徹底的,他將政治自由視為人類尊嚴的最低保障,主張建立一套基於法治和程序正義的憲政體係。書中細緻分析瞭殷海光對威權主義心理的剖析,揭示瞭何種心態容易滋生對絕對權力的服從,並闡述瞭他所倡導的“思想的自由市場”在政治實踐中的重要性。 夏道平則側重於探討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他警惕“多數人的暴政”可能通過經濟手段實現,強調私有財産神聖性與契約精神在維護政治平衡中的作用。本書對比分析瞭夏道平對不同經濟製度下政治權力的傾嚮性,指齣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物質前提。 徐復觀則從“民本”的傳統齣發,論證瞭政治閤法性的最終來源在於道德權威而非單純的強製力。他認為,一個健康的政治共同體,其權力運作必須受到“士”階層(知識分子群體)的有效監督與引導,這種基於道德實踐的監督,是對權力濫用的重要防綫。 三、 經濟思想的張力與融閤 本書清晰地勾勒齣三人在經濟思想上的異同。他們都認同市場機製的有效性,但對於市場失靈的處理方式存在顯著差異。 殷海光偏嚮於強調個人在市場中的理性選擇與倫理責任,對經濟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保持警惕。夏道平則更關注宏觀層麵的製度設計,主張在維護市場活力的同時,建立起有效的社會保障和再分配機製,防止自由競爭演變為無底綫的零和博弈。徐復觀則著眼於經濟活動背後的“義利之辨”,試圖在追求財富增長的同時,堅守社會倫理底綫,避免經濟活動完全脫離道德評價體係。 本書力求展示的,正是這種張力構成瞭“新遺産”的豐富性:自由主義並非鐵闆一塊的教條,而是在不同領域、麵對不同挑戰時,不斷自我修正和深化的思想實踐。 四、 文化批判與現代性反思 在文化領域,三位思想傢都對當時社會中彌漫的虛無主義、功利主義以及盲目西化傾嚮進行瞭深刻批判。 殷海光提倡的是一種“硬的”知識分子精神,鼓勵人們拒絕平庸,堅持真理的探求,這是一種針對國民精神氣質的重塑工程。夏道平則關注現代工業社會對人性的異化,呼籲在技術理性的統治下,保留人際交往的溫度和社群的聯係。徐復觀則緻力於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他相信隻有真正理解並珍視自身文化的價值核心,纔能以平等的姿態與其他文化對話,構建一個真正自信的現代文化身份。 結語:超越“標簽”的自由精神 《自由主義的新遺産》的價值在於,它不將殷海光、夏道平、徐復觀簡單地歸類為某一派係的追隨者,而是將其視為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努力激活和更新自由主義核心價值的探索者。他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自由主義圖景:它既需要批判的理性(殷海光),也需要公正的製度(夏道平),更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徐復觀)。 本書對這三位思想傢的論述進行細緻的辨析和比較,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自由主義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長與演變的鮮活案例。他們的思想遺産,遠非僵硬的教條,而是麵對未來挑戰時,仍具生命力的精神資源。閱讀此書,讀者將得以窺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一次深刻而有力的思想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