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煌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张仲景
  • 伤寒论
  • 药物学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 中医养生
  • 医古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4180
版次:3
商品编码:1006520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内容简介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重要指征和证据,是中医几千年用药经验的结晶。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和经方药物的古今用量折算等3个附录。
  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目录

1.桂枝
2.芍药
3.甘草
4.大枣
5.麻黄
6.附子
7.乌头
8.干姜
9.生姜
10.细辛
11.吴茱萸
12.柴胡
13.半夏
14.黄芪
15.白术
16.茯苓
17.猪苓
18.泽泻
19.滑石
20.防己
21.葛根
22.栝楼根
23.黄连
24.黄芩
25.黄柏
26.栀子
27.大黄
28.芒硝
29.厚朴
30.枳实
31.栝楼实
32.薤白
33.石膏
34.知母
35.龙骨
36.牡蛎
37.人参
38.麦冬
39.阿胶
40.地黄
41.当归
42.川芎
43.牡丹皮
44.杏仁
45.五味子
48.桔梗
47.葶苈子
48.桃仁
49.磨虫
50.水蛭
附录一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
附录二 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
附录三 经方药物的古今用量折算

精彩书摘

  1.桂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嫩枝,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现今饮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药材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张仲景时代没有桂枝肉桂的分别,《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的桂枝应包括肉桂在内。《神农本草经》谓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伤寒论》入43方次,《金匮要略》人56方次。
  原文考征
  最简方(2味):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这里的发汗过多,不仅指误用发汗药后出汗过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出的体质特点。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还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动感,如腹主动脉的搏动感。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心动悸等病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356),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177),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102)。

前言/序言

  本书第2版出版以后,还是不断发现了一些错误和欠缺之处。这次修订,除了正误、完善以外,对一些药物的“药证发挥”内容做了补充和修改;一些经方的用量按原方比例折算,以求更接近仲景原意;还结合本人临床经验,充实了一些常用配方的应用说明。为帮助读者研究药证,这次还摘录了清代医家邹澍的《本经疏证》、日本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的《药征》、吉益东洞门人村井杶的《药征续编》中的有关文献。
  这本小册子字数虽不多,但我是用心写的,本版也是用心改的。衷心希望修订后的《张仲景50味药证》能以清爽的面貌和切实的内容给广大读者带来启迪。
《张仲景50味药证》:一场追溯中医经典、探寻药物本源的智慧之旅 本书并非旨在系统梳理或罗列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的全部药物,亦非专注于为每一味药物附上固定的“药证”标签,从而形成一套僵化的药物使用指南。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中医经典、细致品味仲景智慧的探索,一次对药物在具体病证中独特价值的再发现,一场在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理解之间架设桥梁的尝试。 我们在此并非穷尽仲景方剂,也非试图为每一味药物划定绝对的界限。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灵活辨证论治体系。药物在他手中,是治愈病痛的利器,但更是理解生命活动规律、体察阴阳变化、洞悉寒热虚实的重要窗口。本书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对部分代表性药物的深入剖析,折射出仲景辨证用药的精髓,展现药物在复杂病证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激发读者对中医理论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的视野,聚焦于仲景学说的核心——“辨证论治”的实践。我们相信,每一味药物的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所处的病证环境、患者的体质禀赋、以及方剂整体的配伍协同紧密相连。因此,本书不会简单地将某味药物固定地与某个“症状”或“病名”划等号。相反,我们将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仲景的临床实践,在具体的病案或经典的论述中,去体会一味药物是如何被选中、如何被运用,以及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写作,力求抛弃机械的、模式化的表述,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学术探索的精神,去解读仲景的思想。我们希望通过对部分药物的细致梳理,展现其在不同病证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其药性药味在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中的独特视角。这并非是为药物贴标签,而是为理解药物提供一种更具动态性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本书将带领您: 重温经典,探寻药物的本源之义: 我们将选取部分在仲景著作中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体现其用药思想的药物,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基础层面出发,追溯其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理解其药物学的基础。然而,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更在于结合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深入挖掘这些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精妙之处。 在辨证中理解药物的灵活运用: 药物的疗效,并非一成不变。在仲景的体系中,药物的运用高度依赖于对疾病“证”的准确把握。本书将围绕部分药物,展开对其在不同“证”候中的应用探讨。例如,同一味药物,在寒证中可能起温散作用,在热证中可能转为清解之功,或者在虚证中扮演补益的角色。这种灵活性的背后,蕴含着对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仲景用药的艺术。 洞察药物与方剂的协同之美: 仲景的伟大,还在于其精妙的方剂配伍。药物的疗效,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君臣佐使的有机组合,发挥出协同增效的作用。本书在分析药物时,会适时地结合其在经典方剂中的配伍情况,来解读其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我们会关注,某一味药物是如何与其他药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疾病的治疗使命,从而展现出药物的整体观和配伍的智慧。 体悟药物在“治未病”中的潜在价值: 虽然本书的主体内容侧重于疾病的治疗,但我们也希望能够从中触及到仲景“治未病”的思想。一些药物的性味特点,提示了其在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通过对这些药物的深入理解,我们或许能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中医实践中的体现,获得更直观的认识。 激发独立思考与临床实践的灵感: 我们不希望本书成为一本僵化的“药物手册”,而是希望它能成为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和临床实践的催化剂。通过对仲景用药智慧的解读,我们鼓励读者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判断和用药心得。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开启一段追寻智慧的旅程。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重读和对药物的细致品味,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体悟到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在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领悟。本书的每一页,都饱含着对先贤智慧的敬仰,对生命健康的关切,以及对中医传承的希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情有独钟,觉得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最近偶然得知一本名为《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但书名本身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我看来,“50味药证”很可能是一种高度提炼的概括,它指向了张仲景在众多方剂中,那些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药物,以及它们与特定“病证”之间的紧密联系。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这五十味药物进行深入的解析,重点在于阐述它们各自的“证”。这里的“证”,我理解为是药物所“证明”或“确立”的病机、病证,或者是药物本身就是某种病证的“标志”。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学习经方,不再是简单地记忆药材的名称和功效,而是能够理解药材为何被选用,它们是如何契合张仲景的辨证体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方证相对”的原则,以及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它或许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药物在不同病证下的精准运用,从而帮助我更好地掌握经方的临床应用。

评分

我虽非医者,但对中医,尤其是经方,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日里也会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最近听闻一本名为《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还未得见,但书名便已激起我强烈的求知欲。在我看来,“50味药证”这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张仲景经方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我猜测,这本书的重点,应是提炼出五十味在张仲景方剂中出现频率极高、作用至关重要的药物,并深入解读它们与特定“病证”的关系。“药证”二字,我认为是理解本书的关键,它可能是在解释,为什么这味药会被选中,它“证明”了什么病机,或者说,它如何“确立”了某种病证的治疗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帮助我从药物的“证”入手,去理解方剂的组方逻辑和临床应用。我希望能借此书,更清晰地把握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提升自己对经方的理解能力。

评分

最近听朋友聊起一本叫做《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仅仅是书名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张仲景,这位医圣的智慧,一直是中医学习的宝库,而“50味药证”,这个提法非常有吸引力,它似乎是一种精炼的提炼,直指经方中的核心要素。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会从张仲景的经典方剂出发,精选出五十味最常用、最关键的药材,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剖析。而“药证”,我理解为是药物所“证明”或“确立”的病机,也就是说,这味药为什么适合治某种病,它“证明”了什么样的病理状态。我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经方的组方精髓,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真正理解药物与病证之间的精准对应关系。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例子,来阐释这五十味药是如何在不同的病证下发挥其独特的疗效,从而帮助我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的技巧。

评分

最近听闻一本名为《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我尚未有缘得见庐山真面目,但光凭书名,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期待。张仲景,这位伟大的医家,他的思想和方剂,一直是中医界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探索中医的永恒主题。而“50味药证”这个提法,在我看来,无疑是在精髓之中提炼精髓,是在浩瀚的经方海洋中,捕捉那五十颗最闪耀的明珠。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对张仲景经方中使用频率极高、疗效卓著的五十味药物,进行一次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解读。这里的“药证”,我认为是关键。它可能不仅仅是药物的功效解释,更是药物与特定“病证”之间关系的阐释,是药物如何“确立”了某种病机,或者说,某种病机如何需要通过这味药来“证明”或“纠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药物的“证”入手,去理解仲景方剂的组方原理和临床应用。这或许会包括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的细致阐述,更会结合具体的经方实例,来分析它们在方剂中是如何扮演君臣佐使的角色,如何协同作用,最终达到“证”与“药”的精准匹配。

评分

我并非专业的中医人士,但对中医,特别是经典方剂,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日里也喜欢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最近听闻一本叫做《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大概是聚焦于张仲景在他那些传世名方中,最常出现、最能体现其辨证思想的五十味中药。而“药证”这两个字,在我看来,才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它或许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药材的性味功效,而是深入探讨每一味药是如何“证明”或“确立”了某种特定的病机,或者说,是如何成为某种病证的“标志性”用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精炼、更加具有指导性的学习框架,帮助我快速抓住经方学习的重点,理解方剂组方的核心逻辑。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经方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药物与病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日后的学习和实践。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非常着迷,尤其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构建的庞大而精密的理论体系,简直是中医智慧的巅峰。我最近偶然得知有一本叫做《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我还没有亲手翻阅过,但光是书名就让我浮想联翩,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这本书可能的精彩内容。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聚焦于张仲景所用方剂中那些出现频率极高、作用至关重要的五十味药物。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药材的十八般武艺,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五十味药物在张仲景方剂中的“证”与“用”。这里的“证”,我理解为它们如何“证明”或“确立”了某种病机,或者说,它们如何是某种特定病机下的“证候”的标志性药物。例如,为什么在某个方剂中选用麻黄,它所“证”的是怎样的表实证?为什么用桂枝,它所“证”的是怎样的营卫不和?这种深入的药证结合,我想,才是真正领悟仲景方剂的精髓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帮我理清思路,将零散的药材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认识框架。它或许会提供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通过对比分析,来阐述这五十味药材在不同病证下的微妙差异和精妙运用,让读者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复杂的临床病例时,能够迅速抓住病机,准确选方用药。

评分

我本人并非科班出身的中医从业者,但对中医,特别是经方,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日里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最近听到一本叫做《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我还没读到,但单凭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期待。在我看来,“50味药证”这几个字,蕴含着一种“提纲挈领”的智慧,它似乎是将张仲景浩如烟海的经方中,那些最为核心、最为常用的五十味药材,进行了一个精炼的概括和深入的剖析。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这五十味药材的名称和基本功效,更会着重于“证”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它会深入探讨每一味药在张仲景的理论体系中,是如何与特定的病机、病证紧密联系起来的。例如,某味药之所以被张仲景选用,是因为它能“证明”或“确立”了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某种病证的“标志性”药物。我想,这会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快速抓住经方的精髓,理解方剂的组方逻辑,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仲景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经方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特别是张仲景的经方理论,怀有极大的敬意和学习的热情。近来偶然听说了《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但仅从书名,便已经激起了我内心深处浓厚的求知欲。在我看来,“50味药证”这个概念,极具概括性和指向性,它仿佛提炼出了张仲景理论体系中的“精要”所在。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可能是围绕着张仲景在其经典著作中所广泛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五十味中药展开。而“药证”二字,则暗示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药物的性味功效,更是深入挖掘每一味药在特定病证中的“证明”作用,即药物如何“确立”或“证明”了某种特定的病机、病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精炼的学习经方的方法。它可能通过对这五十味药物的详细剖析,结合具体的经方案例,来阐述它们如何与仲景的辨证体系相契合,如何针对不同的病证发挥其独特的疗效。这种学习方式,我相信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经方的组方逻辑,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经方。

评分

一本叫做《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我最近才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单从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张仲景,那可是医圣啊,他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是我们学习中医的基础,他的思想犹如灯塔,指引着无数医者前行。而“50味药证”,这几个字仿佛藏着一种精妙的钥匙,能够开启理解仲景方剂背后核心药理的奥秘。我常常觉得,学习中医,尤其是仲景方,往往不是简单地记忆方剂的组成和功用,而是要深入理解每一味药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与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协同作用,最终针对特定的“病证”产生疗效的。这“50味药证”,我想,就是对这核心的提炼,是对那些在千古名方中反复出现的、举足轻重的药材的深入剖析。我猜想,这本书会从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出发,结合张仲景的论述,详细解释为什么这50味药会出现在特定的方剂中,它们是如何“证”了某种病,“证”了某种病机。这不仅仅是药理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我们如何透过药物看病机,如何抓住病机的关键,然后用药来“正”治。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经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能够体会到仲景方剂的精巧与智慧,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最近在书友群里,大家热烈讨论起一本名为《张仲景50味药证》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入手,但光是听大家描述,就让我心痒痒的。张仲景的医术,那是我们中医人的精神财富,他的方剂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而“50味药证”,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似乎预示着一种高度凝练、直击要害的学习路径。我猜测,这本书大概是将张仲景方剂中最核心、最常用,也最能体现其辨证思想的五十味药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梳理。而“药证”,在我看来,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它可能是在阐述,为什么这味药会出现在这个方剂里,它“证明”了什么病机,它“确立”了什么证候,它是如何与这个病证“对应”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摆脱以往学习经方时那种“散点式”的认知,转变为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理解。它或许会提供很多生动的案例,展示这五十味药在具体的临床场景中是如何被张仲景所运用,又是如何解决复杂的疾病问题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领悟到“方证相对”的精髓,不再仅仅是记忆方药,而是能真正理解“为何用此药,治此病”。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还可以~新华书店没有~打折力度不够大~

评分

质量很好,优惠券购买的也很实惠,值得依赖,京东购物好喜欢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就是继续飞北京新机场积分积分房价

评分

不错正版书快递给力

评分

黄煌教授的书干货满满,值得一读

评分

好书

评分

赞赞赞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