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中医学院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病因病机
  • 临床医学
  • 中医学史
  • 校释
  • 古籍
  • 医学古文献
  • 诸病源候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9338
版次:2
商品编码:1006526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诸病源候论》是祖国医学古典著作之一。它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内容丰富,是一部病因病理学的专门著作。它是继《内经》、《难经》、《伤寒经》、《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研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对本书如能认真地加以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展我国新医学,定将有所裨益。
  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论。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各种疾病。在论述诸病源候的内容中,有许多突出的成就。
  在病因方面,能突破前人的见解,提出新的论点,把当时的病因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流行性传染病,在隋代以前,绝大部分都概括于伤寒、温病和时行病中,认为是由于气候的变异,人触冒之而发病。但至《病源》,提出单纯触冒寒毒之气发病,则不传染;如“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则多相传染。所谓“乖戾之气”,很近似于对病原体的认识。此外,更提倡预先服药预防,控制传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目录

第三十一卷至第四十卷
瘿瘤等病
丹毒病
肿病
丁疮病
痈疽病
瘘病
痔病
疮病
伤疮病
兽毒病
蛇毒病
杂毒病
金疮病
腕伤病
妇人杂病
第四十一卷至第五十卷
妇人妊娠病
妇人将产病
妇人难产病
妇人产后病
小儿杂病
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校释
附:校勘版本及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五、赤疵候
  〔原文〕面及身体皮肉变赤,与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钱大,亦不痒痛,谓之赤疵。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语译〕面部及身体某些部位的肤色变赤,与一般的皮肉颜色不同。其面积有的大如手掌,有的大如铜钱,亦不痛不痒,这种皮肤病,称之为赤疵。亦是由于风邪搏结于皮肤,使局部血气不和所产生的。
  六、白癜候
  〔原文〕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语译〕白癜,是面部或颈项以及身体的某些部位,皮肤变白,与一般皮肉之色不同,亦不痒不痛,这种病证,称之为白癜。亦是风邪搏于皮肤,以致气血不和所产生的。
  〔按语〕白癜即白癜风,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病变。本书所论,当为此病的最早文献,值得重视。
  ……

前言/序言

  《诸病源候论》是祖国医学古典著作之一。它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内容丰富,是一部病因病理学的专门著作。它是继《内经》、《难经》、《伤寒经》、《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研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对本书如能认真地加以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展我国新医学,定将有所裨益。
  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论。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各种疾病。在论述诸病源候的内容中,有许多突出的成就。
  在病因方面,能突破前人的见解,提出新的论点,把当时的病因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流行性传染病,在隋代以前,绝大部分都概括于伤寒、温病和时行病中,认为是由于气候的变异,人触冒之而发病。但至《病源》,提出单纯触冒寒毒之气发病,则不传染;如“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则多相传染。所谓“乖戾之气”,很近似于对病原体的认识。此外,更提倡预先服药预防,控制传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古籍医案精粹:辨证施治与临证智慧》 本书并非《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而是一部集结了历代医家丰富临床经验的古籍医案精粹,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并呈现古代名医的临证智慧与创新思路。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选取了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具代表性、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案,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医学领域,力求展现中医“审证求因,对症下药”的独特诊疗体系。 内容聚焦与价值呈现: 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经典医案的解读,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辩证思维,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医家在面对相似病症时所展现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我们精选了大量脉案、病案、验案,并辅以医家在医案旁的论述、批注,力求还原医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医者的思考过程、用药的方剂组成与变化,以及最终的疗效评估。 一、 辨证施治的体系化呈现: 本书将辨证施治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们挑选的医案,无一不体现了中医“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核心原则。例如,针对同一类“咳嗽”,书中将展示医家如何通过辨别是外感风寒、风热,还是内伤肝火、脾虚、肾虚等,从而制定出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每一则医案都将详细剖析其辨证过程,例如: 问诊细节的挖掘: 重点呈现医家在问诊时所关注的关键信息,如咳嗽的声音高低、痰的色质、咳时的时间、伴随症状(如发热、恶寒、胸闷、腹胀等)以及舌苔、脉象的细微差别。 病因病机的分析: 深入解析医家对病症根源的判断,是由于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燥、火),还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如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纳气、肝气上逆),抑或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内因。 治法治则的确立: 明确医家根据辨证结果所确立的治法,如“疏风清热”、“温肺化痰”、“降气平喘”、“滋阴止咳”等,并解释为何选择此等治法。 方剂组成的解析: 详细列出具体的方剂组成,并逐一分析方中各味药物的君、臣、佐、使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如何协同发挥疗效。例如,解表的方剂如何选用辛温解表之品,补虚的方剂如何搭配补益气血之药。 方证对应的阐释: 强调经典方剂与特定证候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小青龙汤与寒饮咳喘证的对应,桑菊饮与风温初起证的对应,并通过医案说明其辨证精确性。 二、 临证智慧的深度挖掘: 除了基础的辨证施治,本书更着重于展现古代名医在临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智慧、灵活变通以及创新精神。这包括: 加减用药的精妙: 许多医案并非完全套用经典方剂,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本书将细致分析医家在何种情况下增加或减少了某味药物,其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些调整如何使疗效更加精准。例如,在应用某个基本方剂治疗胃痛时,根据患者出现呕吐或嗳气等不同症状,调整方中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止呕、和胃效果。 治标与治本的权衡: 展现医家如何在急性期以治标为主,缓解症状,同时又兼顾长远,为治本打下基础;或是在慢性病中,如何通过扶正培本,逐步清除病邪。例如,对于热毒炽盛的痈肿,医家可能初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待毒性渐消后,再考虑健脾益气,以促进创口愈合。 中医与时令、地域的结合: 某些医案会体现出医家对季节变化、地域气候特点的重视。例如,在湿气较重的南方地区,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会更加注重祛湿健脾;在冬季,则会更侧重温阳散寒。 特殊病证的攻克: 收录一些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的医案,展示医家如何在严峻的病情面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找到突破口,挽救患者生命。例如,对中医“狂证”、“痫证”等病症的辨证和治疗思路。 医者情怀与人文关怀: 一些医案不仅仅是医学上的记录,更蕴含着医者的仁心仁术。本书在解读医案的同时,也会适当提及医者对患者的关怀、安抚,以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三、 传承与启发的意义: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学子与青年医师: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医案,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提升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为未来的医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资深中医师: 学习历代名医的经验,可以拓宽思路,丰富自己的临床处方,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能够获得新的启发。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了解经典医案,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对日常养生保健有更科学的认识。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鲜活的临床案例,带领读者走进古代名医的诊室,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力求在保留原汁原味中医特色的同时,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进行解读,力求做到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 结构安排与特色: 本书将按病种或病证进行分类,每一章节都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医案。在医案呈现之后,将附有详细的“案语解析”部分,包括: 医案背景介绍: 简述患者的基本情况、患病经过、医家诊治的时代背景等。 辨证思路详析: 详细阐述医家是如何通过问、闻、切、问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进行层层递进的辨证分析,最终确立病机。 方药用法解说: 深入剖析方剂的组成、药物配伍的用意,以及用药的剂量、煎服方法、疗程等。 临证加减说明: 重点分析医家在治疗过程中所做的调整,以及这些调整的依据和意义。 疗效评判与体会: 总结本案的治疗效果,并提炼出医家在治疗该类病证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或独特见解。 现代医学的视角(选择性): 对于部分医案,若有必要,会辅以现代医学的初步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认识,但不会喧宾夺主,依然以中医理论为核心。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医案的深入学习与品读,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医理论的精妙,更能体会到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所展现出的深刻智慧和高尚医德。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古老的中医学宝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尚未深入钻研其具体内容,但仅从其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来看,就足以令人心生赞叹。封面的设计古朴而不失现代感,色彩的搭配沉稳大气,触感也十分舒适,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温润,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古籍的影印本,常常因为纸张泛黄、字迹模糊而感到困扰,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即便只是一个初步的印象,也让我对其中内容的呈现充满了期待。这种精良的制作,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严谨的态度,让人相信书中的学术内容也同样值得信赖。虽然我还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去细细品读,但仅仅是这份初见的惊喜,就足以让我对其抱有极高的评价。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一份承诺,让人在尚未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平时也涉猎一些历史类的书籍。这次偶然看到了《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虽然我本人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其书名和相关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古代的智慧和文化有着莫名的好感,认为这些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医学领域,但我相信,任何一部古代经典,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时代特征。我希望能通过接触这样一类的书籍,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即使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对传统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所有深奥的医学理论,但仅仅是能接触到这样一部重要的古代医学文献的整理与注释本,就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理解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而像《诸病源候论校释》这样的作品,正是连接古今、沟通传承的重要桥梁。它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更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注释,让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我相信,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医学智慧,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刚拿到这本《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虽未深入研究,但翻阅其目录和篇章结构,便能感受到其体系的严谨与内容的翔实。从整体的划分到各个章节的标题,都透着一股梳理得当、条理清晰的气息,仿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指引着探索的路径。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将复杂事物分解、归类,并进行系统性阐述的学术著作,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也极大地便利了读者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是初次接触,也能通过目录对全书的大致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导航式的目录设计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一直相信,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内在,也要有良好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这本《诸病源候论校释》显然在这两方面都做足了功课。这种精心的编排,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好奇,也对它能够带给我的学术启发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图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本《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第2版)》,从它严谨的学术姿态和扎实的修订基础来看,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潜质。我虽还未深入研读,但仅凭其“校释”二字,便能预见到其中包含着大量的考证、辨析和研究工作。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而对于我这样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探讨那些古代医学的精髓,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这种参与感和探索感,是阅读一本好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评分

伪善的思想家,思想不过名词而已;真正的思想者,思想是一个需要身体力行的动词,执行这个动作很艰难,“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个过程,只有也必须自己来完成,只有每天坚持精神拉练,思想的肌肉才不会松懈。

评分

质量不错,慢慢研究。

评分

本书侧重中医病因病理学,是研究隋代以前中医的重要文献

评分

中医临证参考用书,值得购买。

评分

这是一套翻译比较好的书,用来收藏。

评分

很好的书,学中医还是要看古人的书,现在的中医水平呵呵,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评分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评分

中医4大名著之一,必读啊。只是奇怪,为什么上、下册分开卖

评分

商品不错 价格便宜 搞活动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