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鲁迅小说精髓。
《呐喊》在黑暗中,呼唤光明。
《彷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的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先生小说精选典藏本!
鲁迅: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在中小学课本剔除“鲁迅”的同时,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离开鲁迅,难懂近代中国。
内容简介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并回忆道:“有一回,我竞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他在《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重于医治肉体病痛,因此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便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并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生前出版的小说集有三种(《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两种(《朝花夕拾》和《野草》)、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他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呐喊
彷徨
精彩书摘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地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
前言/序言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浮光掠影》 内容简介 《浮光掠影》是一部聚焦于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并非直接讲述某个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细腻、内敛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经济浪潮滚滚向前、社会结构悄然转型的大背景下,几个普通人的人生轨迹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在这股力量中挣扎、适应、前行。 故事的主人公,陈默,是一位在小城长大,怀揣着朴素梦想的年轻人。他并非天赋异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只是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小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陈默少年时代,那个相对淳朴、节奏缓慢的乡村生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邻里之间淳朴的情感是生活的底色。然而,一丝不安的暗流早已涌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厂的兴衰,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告别。陈默的家庭,也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家庭一样,面临着种种挑战。父亲因工厂倒闭而失业,母亲则为生计奔波。年幼的陈默,用孩童的视角,感受着家庭压力的具象化——父母时常的争吵,餐桌上沉默的空气,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迷茫。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默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这座城市,既是机遇的乐园,也是挑战的熔炉。他像无数涌入城市的年轻人一样,经历了从初入社会的青涩、迷茫,到在竞争中摸爬滚打、逐渐成长的过程。他在一家小公司做着一份不温不火的工作,薪资微薄,生活拮据。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依然会在下班后,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感受城市的脉搏;他会在夜晚,独自一人坐在天台,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小说中,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并非止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表象,而是深入到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城中村狭窄的巷道,深夜的街边烧烤摊,以及在出租屋里,那些为了梦想和生计而奋斗的身影。 陈默的感情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他遇到了几位对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有青梅竹马、朴实善良的初恋,却因为现实的距离而渐行渐远;有在大城市中相遇的独立、有为的职场女性,她们教会了他什么是成熟的爱情,也让他体味了爱情的复杂与无奈;还有在生活低谷时,给予他温暖和力量的普通女孩,她们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这些感情的描绘,不是浓墨重彩的爱情史诗,而是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展现了情感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小说并非以陈默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而是通过他视角,巧妙地勾勒出他周围一群人的生活图景。例如,陈默的表哥,一个精明能干但有些投机取巧的生意人,他抓住了时代的尾巴,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却也因此卷入了一些不光彩的事件,最终付出了代价。再比如,陈默在公司里认识的同事,一位曾经怀揣艺术梦想,如今却在平凡工作中消磨才情的年轻人,他的经历,是许多人在现实面前妥协的缩影。还有那些在城市中默默付出、贡献力量的劳动者,他们的汗水和辛劳,是这座城市得以运转的基石,却往往被遗忘在光鲜亮丽的背后。 《浮光掠影》着重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并没有强行赋予人物深刻的哲理思考,而是让人物在日常的对话、行动和细微的情绪变化中,自然地流露出他们对生活、对命运的理解。陈默的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坚韧不拔,他也会有疲惫、会有迷茫、会有对未来的恐惧。他会因为一次失败的投资而沮丧,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误解而伤心,会因为对亲人的思念而感到孤独。这些内心的起伏,正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品的叙事风格,追求一种“旁观者”的冷静与“同情者”的温暖并存。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加评判,不作褒贬。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这些小人物的理解和体谅。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曾经的失落与坚持,都被作者不动声色的笔触一一捕捉。 《浮光掠影》并非一个关于“成功学”的故事,它也不倡导“鸡汤”式的励志。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一群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或许,他们并没有实现多么宏大的目标,或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如意。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爱与被爱,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风景。小说想要传递的,不是“你应该如何”,而是“我们曾经如何”,它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审视,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温情回望。 在情节的推进上,《浮光掠影》没有设置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冲突,而是以一种舒缓的节奏,描绘人物生活的日常。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洞察。一段看似平常的对话,可能折射出社会阶层的差异;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可能透露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一次偶然的相遇,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作者擅长在细微之处捕捉生活的情感肌理,让读者在平静的阅读中,体会到人物命运的起伏与人生的无奈与希望。 例如,小说中有一段关于陈默在一次公司团建中的描写。在KTV里,大家放声高歌,释放工作的压力。有人唱着激昂的流行歌曲,有人唱着带着淡淡忧伤的老歌。陈默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看着大家,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年少时的梦想,想起了曾经的挚友,想起了那些已经远去的人。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时代的洪流带来的疏离感,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即便是在短暂的释放中。 小说也深入探讨了“选择”这个主题。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陈默和他的朋友们,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去追求未知?是坚持原则,还是为了利益而妥协?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代价和后果。作者通过对这些选择的呈现,引发读者对自身人生的思考。 《浮光掠影》的结尾,并非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并非一个令人绝望的句点。陈默依然在努力生活,他可能没有成为一个富翁,也没有成为一个伟人,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学会了与生活和解。他明白了,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有阳光也有风雨,重要的是在这场旅行中,不失初心,不忘前行。小说在一种淡淡的余韵中结束,留下给读者的是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人性更细腻的体味。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也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