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反经(上下)》是一部智谋奇书,为唐代“博学多才,擅长政治”的赵蕤所作,收入《四库全书》,称《长短经》。全书共9卷64篇,内容上起尧舜,下迄隋唐,围绕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这两个重心,探讨经邦济世的长短纵横之术,品评前哲先贤的智勇奇谋,引经据典,雄辩滔滔,可谓集历代政治权谋与驭人术大成之作。《反经(上下)》是唐宋以后为官为政的必读书,曾得到乾隆皇帝的题诗赞赏,与《资治通鉴》相得益彰,值得今人研读领悟。
内容简介
《反经(上下)》皆收儒、道、兵、法、杂、阴阳等诸子思想,以独特视角阐述王霸谋略、长短之术,内容丰富而又深刻,读来确实对人很有启迪。 该书广泛研究上起尧舜,下至隋唐的重大历史事件;总结政治权谋之经验得失,不仅颇多独到之处,而且体现了中国两千多年王道思想的精髓。该书赞口义仁政伟治、知人善任;贬斥君之无道、虚伪残暴。是一部冷峻地反观历史得失的集大成之作。《反经(上下)》作为古时为政者的智谋全书,论证深刻,发人深省,对后人有极大的启发和警醒作用。所以有人说,为政者不但要读《资治通鉴》,更要玩味《反经(上下)》。
作者简介
赵蕤 ,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 公元742年)。赵蕤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出生在木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人分裂,大动乱、人辩论的政治环境,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所以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态度。
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李白师承赵蕤的儒家风范、道家思想和豪侠性格,青胜于兰,如虎添翼。
赵蕤的生平事迹,刘煦的《旧唐书》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皆未立传。唯北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清代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的事迹有简历和传略可查。
赵蕤的代表作为《长短经》,又叫《反经》。《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共九卷 64 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揉之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此书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聋发聩,警世惩恶,是难得的谋略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反经》上目录:
卷一
大体第一
任长第二
品目第三
量才第四
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
论士第七
政体第八
卷二
君德第九
臣行第十
德表十一
理乱十二
卷三
反经十三
是非十四
适变十五
正论十六
卷四
霸图十七
《反经》下目录
卷五
七雄略十八
卷六
三国权十九
卷七
惧诫二十
时宜二一
卷八
钓情二二
诡信二三
忠疑二四
用无用二五
恩生怨二六
诡顺二七
难必二八
运命二九
大私三十
败功三一
昏智三二
卑政三三
善亡三四
诡俗三五
息辩三六
量过三七
势运三八
傲礼三九
定名四十
卷九
出军四一
练士四二
结营四三
道德四四
禁令四五
教战四六
天时四七
地形四八
水火四九
五间五十
将体五一
料敌五二
势略五三
攻心五四
伐交五五
格形五六
蛇势五七
先胜五八
围师五九
变通六十
利害六一
奇兵六二
掩发六三
还师六四
精彩书摘
从前,齐王的王后死了,他打算册封新的王后。但定不下来,便让众大臣商议。薛公田婴想要符合大王的心意,便趁机献上十副耳环,其中有一副最精美。第二天,他暗中询问,最精美的耳环戴在哪位夫人的耳朵上,进而劝说大王册立这位夫人为王后,齐王特别高兴,从此重用薛公。这说明君主的爱憎可以用东西试探出来。
申不害开始想得到韩王的信任。但不知道韩王的喜好,担心说的话未必合韩王的意。韩王问申不害:“我与哪个国家结盟好?”申不害回答:“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情,请允许我回去好好想想再回答。”于是他悄悄地对赵卓和韩晁说:“你们二位都是国内的能言善辩之士。但作为臣子,所说何必一定要和君主一致?只要尽自己的忠诚就可以了。”这二人便分别向韩王陈述r自己的对这件事的看法。申不害偷偷地观察,哪个人的意见韩王喜欢听,然后向韩王进言,韩王特别高兴。这说明君主的喜好可以用言语来试探。
吴国讨伐越国,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勾践叹息说:“我真的要丧命于此吗?”大夫文种说:“当年汤被夏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商纣囚禁在菱里。晋文公重耳出逃戎狄,齐桓公避难莒国。最后都成就了霸业。由此看,你现在的处境,怎么能知道不会转变成将来的福气?”勾践获得吴王的赦免后,决心报复吴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在政治上已经很骄纵了,请让我试探一下吧。”于是就用向吴王借粮食来试探他的态度。伍子胥劝谏吴王。不要借粮给越国,吴王不听,把粮食借给了越国,伍子胥说:“大王不听我的劝告,三年后吴国将是一片废墟。”太宰伯豁听说后,进谗言说:”伍子胥外表忠厚Ifii实际上是一个残忍的人。”吴王也杀了伍子胥,这说明君主的态度可以借一件事情来试探。
粱惠王的宠臣把淳于髡推荐给惠王。惠王让左右亲信都下去,单独见了淳于髡两次,但他始终没有说话。惠王很奇怪,责备那个宠臣。那个宠臣告诉淳于髡,淳于髡说:“我第一次见梁惠王,他心中想着骑马驰骋,第二次见粱惠王,他心中想着欣赏音乐,所以我才沉默。”宠臣把这些话都报告给粱惠王,粱惠王十分惊讶,说:“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第一次见他时,恰好有人来献宝马,我还没来得及试骑,恰巧淳于先生来了。第二次见他,又有人献歌手,我还没来得及试听,正好淳于先生又来了。我虽然屏退左右亲信,但心思确实在别处。”这说明君主的态度可以从他的神情试探出来。
……
前言/序言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奇书的话,唐代赵蕤所著《反经》就是其中的一部。
历史上讲谋略的书大多是从正面来讲述的,如《资治通鉴》;而《反经》则是从反面来讲谋略的。前一类书,不仅卷帙浩繁,而且历代从政者几乎都刻苦学习,烂熟于心;而像《反经》这样的书,只有少数有独到见解的、杰出的政治家才有兴趣涉略。而且往往只用不说,甚至讳莫如深。实际上,如果想成就大的功业,《反经》在某种程度上比《资治通鉴》更具指点迷津之功用!
赵蕤,唐代人,字大宾,四川人。史书记载,赵蕤博学而长于经世,夫妇皆有隐操。开元中召之不赴。有长短要术,大旨主于实用,非策士诡谲之谋。他立足于哲学的高度,从另一角度来反观历史上的人和事,从而寻找出经世治国之策略。
《反经》涉略的史实相当广泛。在上至尧舜、下至隋唐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中,纵横驰骋,任意徜徉。读来既让人觉得兴味盎然,又促人遐思。
《反经》既是对历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也是政治谋略之集大成之作。作者对于君德臣行、政治得失、权谋机变、大事决断、识人用人、把握时机乃至料敌用兵、出奇制胜方面的策略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清代乾隆皇帝在读了《反经》之后,亲自题诗概述该书内容,可见他对该书是多么重视。
即便在令天,《反经》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我们重读赵蕤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重温他对每一历史事件的评述,时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反经》原文是比较艰深的古文,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采取了意译的方法。翻译当中,我们依据古籍整理的原则,既力求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又尽量照顾读者在阅读时易于理解。原文和原书中的小字注文我们除作了字体上的区别外,还一律用[]标示小字注文,译文中对原注的翻译也以[]表示。
尽管如此,由于我们学识水平有限,注译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对书中不当之处予以批评指正。
《大道至简:寻常生活中的智慧启示》 引言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追逐着所谓的“成功”,渴望着“非凡”,却常常忽略了身边最触手可及的珍宝——那些蕴藏在平凡日子里的深刻智慧。人生的旅程,并非总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更多时候,它是一系列细碎的日常片段,是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抉择的累积。《大道至简:寻常生活中的智慧启示》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贩卖虚无缥缈的励志口号,也不提供一套可以照搬的成功秘籍。它所要做的,是引领读者回到生活的本真,去发掘那些被现代社会喧嚣所掩盖的、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 这本书的出发点,源于对生命本源的追问,以及对当下普遍存在的“焦虑症”的深刻反思。我们常常被告知要“精进”、“突破”,要“活出自我”,却很少被提醒,生命的本质可能就藏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里,藏在“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中。作者并非要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对一系列看似微小、寻常的现象和行为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和深刻哲理。这些哲理,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大道至简》是一本写给每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努力生活、却又感到迷茫和困顿的人的书。它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学科门类,也非刻意标榜某种“学说”。它的文字风格朴实而亲切,如同与一位智者围炉夜话,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书中引用的事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或是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事件,亦或是自然界中寻常的现象,都经过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解读,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洞察力。 第一章:静水流深:看见事物本来的样子 这一章,我们将尝试放下评判的眼光,以一种更为纯粹、更为开放的态度去观察世界。我们习惯于给事物贴标签,习惯于用预设的框架去理解,结果往往是“看见”了自己想看见的,而非事物真实的样子。作者将带领我们去体验“静水流深”的观察方式,如同溪流在静默中展现其最真实的形态,我们也能在喧嚣中捕捉到事物的本然之相。 “看见”的陷阱:我们如何被自己的认知模式所困,导致视野的狭隘?例如,我们如何因为过去的经验,而无法接受眼前的新事物?或者,我们如何因为对一个人固有的印象,而忽略了他在变化中的闪光点? 倾听万物的语言:非生命的物体、自然的现象,甚至人类最细微的情感表达,是否都在诉说着某种普遍的真理?作者将引导我们去“听”,去感受,去体会那些不依赖语言的沟通方式。 从“知”到“识”的升华:从知识的积累到智慧的领悟,中间的鸿沟是什么?这一节将探讨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认知,如何让“知道”变成“明白”。 “无我”之镜:在观察他人和事物时,如何暂时放下“我”的执念,不带个人偏见,从而获得更客观的认知?这并非要求我们否定自我,而是在特定时刻,将“我”的滤镜暂时移除。 第二章:减法人生:卸下不必要的负担 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似乎带来了选择的自由,但往往也伴随着“拥有”的压力和“追求”的焦虑。我们如同负重前行的旅人,背负着太多的欲望、期待和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减法人生》这一章,并非提倡贫困或消极,而是鼓励我们审视内心,识别并卸下那些真正拖累我们的“包袱”,从而获得更轻松、更自在的生活。 “少则得,多则惑”的当代解读: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作者将分析过度追求物质和信息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断舍离的真正意义:从物理空间的整理到精神世界的净化,如何通过“断舍离”来找回内心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丢弃物品,更是丢弃束缚。 拒绝“社会性”的表演:我们有多少行为,是为了迎合他人或社会期待而进行的“表演”?如何区分真实的自我需求与虚假的社会标签? 精简目标,专注当下:当目标过多时,精力被分散,反而难以达成。如何学会聚焦,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够了”的力量:学会满足,认识到“够了”是一种智慧,而非妥协。作者将探讨如何培养这种“感恩与知足”的心态。 第三章:顺势而为:与自然规律和谐共舞 我们常常试图与自然抗争,试图征服和掌控,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顺势而为》这一章,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如何借力而非对抗,如何顺应自然的节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这一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体现?它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恰当的时机,以最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的方式行动。 潮汐与浪涌的启示:观察自然界的潮起潮落,我们能学到哪些关于时间、节奏和能量运用的智慧? “以柔克刚”的力学:在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领域,如何运用“柔”的力量,化解尖锐的冲突, Achieve “刚”的效果? 因地制宜,适者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常态,如何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灵活调整,适应环境,而非固守僵化的模式? 等待时机,蓄势待发:并非所有的努力都需要立即见效。学习等待,积蓄力量,在合适的时机爆发,是顺势而为的重要一环。 第四章:见微知著:从细小处窥见全局 宏大的叙事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但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之中。《见微知著》这一章,将引导读者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学会从微小的现象中,推演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内在的规律。 “一叶知秋”的艺术:一片落叶,如何能预示着整个季节的更替?作者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如何从小处入手,洞察大局。 细节中的人性密码: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无心的话,往往能透露出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何解读这些“细节中的密码”? 习惯的力量,润物无声:日常的微小习惯,如何日积月累,最终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复盘”的智慧:每一次经历,无论大小,都是学习的机会。如何通过对微小事件的“复盘”,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延展:将这种“见微知著”的智慧,应用于积极的方面,如何通过每一个细小的“善举”,汇聚成巨大的正能量? 第五章:自在生长:拥抱不确定性的自由 现代社会,我们渴望确定性,害怕未知,但正是这种对“已知”的过度依赖,让我们失去了在变化中自由舒展的能力。《自在生长》这一章,将引领读者重新审视“不确定性”,将其视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学会如何在这种自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迷雾中,盲目狂奔不如稳步前行,寻找方向。如何在一片模糊中,校准自己的“内在指南针”? “试错”的价值:失败并非终点,而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试错”,并从中汲取养分? “当下”的魔力:过去的已成定局,未来尚未到来,唯有“当下”是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体验生命的丰盈? “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被他人的步伐裹挟,不被社会的时钟催促,找到并坚持自己的生命节奏,是一种深刻的自由。 “自在”的真谛: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所约束,而是在规则之内,随心而动。如何理解并实践这种“内在的自在”? 结语 《大道至简:寻常生活中的智慧启示》并非一本读完即可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盏引路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迷雾中,看到前行的方向。它所揭示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哲理,而是就蕴藏在我们每一个呼吸、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相遇之中。 阅读这本书,或许不会立刻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认知,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让你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并非总是在远方,而常常就藏在触手可及的“寻常”之中。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内心深处的一股清泉,滋养你的生命,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最终活出那份“大道至简”的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