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1-14歲 《反經(上下)》是一部智謀奇書,為唐代“博學多纔,擅長政治”的趙蕤所作,收入《四庫全書》,稱《長短經》。全書共9捲64篇,內容上起堯舜,下迄隋唐,圍繞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探討經邦濟世的長短縱橫之術,品評前哲先賢的智勇奇謀,引經據典,雄辯滔滔,可謂集曆代政治權謀與馭人術大成之作。《反經(上下)》是唐宋以後為官為政的必讀書,曾得到乾隆皇帝的題詩贊賞,與《資治通鑒》相得益彰,值得今人研讀領悟。
內容簡介
《反經(上下)》皆收儒、道、兵、法、雜、陰陽等諸子思想,以獨特視角闡述王霸謀略、長短之術,內容豐富而又深刻,讀來確實對人很有啓迪。 該書廣泛研究上起堯舜,下至隋唐的重大曆史事件;總結政治權謀之經驗得失,不僅頗多獨到之處,而且體現瞭中國兩韆多年王道思想的精髓。該書贊口義仁政偉治、知人善任;貶斥君之無道、虛僞殘暴。是一部冷峻地反觀曆史得失的集大成之作。《反經(上下)》作為古時為政者的智謀全書,論證深刻,發人深省,對後人有極大的啓發和警醒作用。所以有人說,為政者不但要讀《資治通鑒》,更要玩味《反經(上下)》。
作者簡介
趙蕤 ,字太賓,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傢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 公元742年)。趙蕤讀百傢書,博於韜略,長於經世。由於他齣生在木融閤、大統一、大團結的“開元盛世”,缺乏戰國時期那種人分裂,大動亂、人辯論的政治環境,加上他視功名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所以采取瞭“夫婦隱操,不應闢召”的處世態度。
他自幼好帝王之學,“博學韜衿,長於經世”,並且“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因此聞名於當世。唐玄宗多次徵召,他都辭而不就,過著隱居的生活。大詩人李白對他極為推崇,曾經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李白師承趙蕤的儒傢風範、道傢思想和豪俠性格,青勝於蘭,如虎添翼。
趙蕤的生平事跡,劉煦的《舊唐書》和歐陽修的《新唐書》皆未立傳。唯北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和清代紀曉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他的事跡有簡曆和傳略可查。
趙蕤的代錶作為《長短經》,又叫《反經》。《長短經》成書於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共九捲 64 篇,集儒傢、道傢、法傢、兵傢、雜傢和陰陽傢思想之大成,是黑白雜揉之書,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記述國傢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此書高妙完美,天人閤一,振聾發聵,警世懲惡,是難得的謀略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反經》上目錄:
捲一
大體第一
任長第二
品目第三
量纔第四
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
論士第七
政體第八
捲二
君德第九
臣行第十
德錶十一
理亂十二
捲三
反經十三
是非十四
適變十五
正論十六
捲四
霸圖十七
《反經》下目錄
捲五
七雄略十八
捲六
三國權十九
捲七
懼誡二十
時宜二一
捲八
釣情二二
詭信二三
忠疑二四
用無用二五
恩生怨二六
詭順二七
難必二八
運命二九
大私三十
敗功三一
昏智三二
卑政三三
善亡三四
詭俗三五
息辯三六
量過三七
勢運三八
傲禮三九
定名四十
捲九
齣軍四一
練士四二
結營四三
道德四四
禁令四五
教戰四六
天時四七
地形四八
水火四九
五間五十
將體五一
料敵五二
勢略五三
攻心五四
伐交五五
格形五六
蛇勢五七
先勝五八
圍師五九
變通六十
利害六一
奇兵六二
掩發六三
還師六四
精彩書摘
從前,齊王的王後死瞭,他打算冊封新的王後。但定不下來,便讓眾大臣商議。薛公田嬰想要符閤大王的心意,便趁機獻上十副耳環,其中有一副最精美。第二天,他暗中詢問,最精美的耳環戴在哪位夫人的耳朵上,進而勸說大王冊立這位夫人為王後,齊王特彆高興,從此重用薛公。這說明君主的愛憎可以用東西試探齣來。
申不害開始想得到韓王的信任。但不知道韓王的喜好,擔心說的話未必閤韓王的意。韓王問申不害:“我與哪個國傢結盟好?”申不害迴答:“這是關係到國傢安危的大事情,請允許我迴去好好想想再迴答。”於是他悄悄地對趙卓和韓晁說:“你們二位都是國內的能言善辯之士。但作為臣子,所說何必一定要和君主一緻?隻要盡自己的忠誠就可以瞭。”這二人便分彆嚮韓王陳述r自己的對這件事的看法。申不害偷偷地觀察,哪個人的意見韓王喜歡聽,然後嚮韓王進言,韓王特彆高興。這說明君主的喜好可以用言語來試探。
吳國討伐越國,越王勾踐被睏在會稽,勾踐嘆息說:“我真的要喪命於此嗎?”大夫文種說:“當年湯被夏桀囚禁在夏颱,周文王被商紂囚禁在菱裏。晉文公重耳齣逃戎狄,齊桓公避難莒國。最後都成就瞭霸業。由此看,你現在的處境,怎麼能知道不會轉變成將來的福氣?”勾踐獲得吳王的赦免後,決心報復吳國,大夫文種說:“我看吳王在政治上已經很驕縱瞭,請讓我試探一下吧。”於是就用嚮吳王藉糧食來試探他的態度。伍子胥勸諫吳王。不要藉糧給越國,吳王不聽,把糧食藉給瞭越國,伍子胥說:“大王不聽我的勸告,三年後吳國將是一片廢墟。”太宰伯豁聽說後,進讒言說:”伍子胥外錶忠厚Ifii實際上是一個殘忍的人。”吳王也殺瞭伍子胥,這說明君主的態度可以藉一件事情來試探。
粱惠王的寵臣把淳於髡推薦給惠王。惠王讓左右親信都下去,單獨見瞭淳於髡兩次,但他始終沒有說話。惠王很奇怪,責備那個寵臣。那個寵臣告訴淳於髡,淳於髡說:“我第一次見梁惠王,他心中想著騎馬馳騁,第二次見粱惠王,他心中想著欣賞音樂,所以我纔沉默。”寵臣把這些話都報告給粱惠王,粱惠王十分驚訝,說:“淳於先生真是聖人啊。第一次見他時,恰好有人來獻寶馬,我還沒來得及試騎,恰巧淳於先生來瞭。第二次見他,又有人獻歌手,我還沒來得及試聽,正好淳於先生又來瞭。我雖然屏退左右親信,但心思確實在彆處。”這說明君主的態度可以從他的神情試探齣來。
……
前言/序言
如果說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奇書的話,唐代趙蕤所著《反經》就是其中的一部。
曆史上講謀略的書大多是從正麵來講述的,如《資治通鑒》;而《反經》則是從反麵來講謀略的。前一類書,不僅捲帙浩繁,而且曆代從政者幾乎都刻苦學習,爛熟於心;而像《反經》這樣的書,隻有少數有獨到見解的、傑齣的政治傢纔有興趣涉略。而且往往隻用不說,甚至諱莫如深。實際上,如果想成就大的功業,《反經》在某種程度上比《資治通鑒》更具指點迷津之功用!
趙蕤,唐代人,字大賓,四川人。史書記載,趙蕤博學而長於經世,夫婦皆有隱操。開元中召之不赴。有長短要術,大旨主於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他立足於哲學的高度,從另一角度來反觀曆史上的人和事,從而尋找齣經世治國之策略。
《反經》涉略的史實相當廣泛。在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曆史人物與事件中,縱橫馳騁,任意徜徉。讀來既讓人覺得興味盎然,又促人遐思。
《反經》既是對曆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政治謀略之集大成之作。作者對於君德臣行、政治得失、權謀機變、大事決斷、識人用人、把握時機乃至料敵用兵、齣奇製勝方麵的策略都作瞭精闢的論述。清代乾隆皇帝在讀瞭《反經》之後,親自題詩概述該書內容,可見他對該書是多麼重視。
即便在令天,《反經》對我們仍有藉鑒作用。我們重讀趙蕤對重大曆史事件的迴顧,重溫他對每一曆史事件的評述,時常有茅塞頓開之感。
《反經》原文是比較艱深的古文,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采取瞭意譯的方法。翻譯當中,我們依據古籍整理的原則,既力求準確把握原文的意思,又盡量照顧讀者在閱讀時易於理解。原文和原書中的小字注文我們除作瞭字體上的區彆外,還一律用[]標示小字注文,譯文中對原注的翻譯也以[]錶示。
盡管如此,由於我們學識水平有限,注譯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對書中不當之處予以批評指正。
《大道至簡:尋常生活中的智慧啓示》 引言 在滾滾紅塵中,我們追逐著所謂的“成功”,渴望著“非凡”,卻常常忽略瞭身邊最觸手可及的珍寶——那些蘊藏在平凡日子裏的深刻智慧。人生的旅程,並非總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更多時候,它是一係列細碎的日常片段,是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抉擇的纍積。《大道至簡:尋常生活中的智慧啓示》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不販賣虛無縹緲的勵誌口號,也不提供一套可以照搬的成功秘籍。它所要做的,是引領讀者迴到生活的本真,去發掘那些被現代社會喧囂所掩蓋的、最樸素也最強大的力量。 這本書的齣發點,源於對生命本源的追問,以及對當下普遍存在的“焦慮癥”的深刻反思。我們常常被告知要“精進”、“突破”,要“活齣自我”,卻很少被提醒,生命的本質可能就藏在“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裏,藏在“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中。作者並非要否定努力的價值,而是希望通過對一係列看似微小、尋常的現象和行為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普遍性規律和深刻哲理。這些哲理,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可以直接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生活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大道至簡》是一本寫給每一個在現代社會中努力生活、卻又感到迷茫和睏頓的人的書。它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學科門類,也非刻意標榜某種“學說”。它的文字風格樸實而親切,如同與一位智者圍爐夜話,沒有冗長的理論說教,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書中引用的事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或是曆史長河中的微小事件,亦或是自然界中尋常的現象,都經過作者細緻的觀察和獨到的解讀,展現齣令人驚嘆的洞察力。 第一章:靜水流深:看見事物本來的樣子 這一章,我們將嘗試放下評判的眼光,以一種更為純粹、更為開放的態度去觀察世界。我們習慣於給事物貼標簽,習慣於用預設的框架去理解,結果往往是“看見”瞭自己想看見的,而非事物真實的樣子。作者將帶領我們去體驗“靜水流深”的觀察方式,如同溪流在靜默中展現其最真實的形態,我們也能在喧囂中捕捉到事物的本然之相。 “看見”的陷阱:我們如何被自己的認知模式所睏,導緻視野的狹隘?例如,我們如何因為過去的經驗,而無法接受眼前的新事物?或者,我們如何因為對一個人固有的印象,而忽略瞭他在變化中的閃光點? 傾聽萬物的語言:非生命的物體、自然的現象,甚至人類最細微的情感錶達,是否都在訴說著某種普遍的真理?作者將引導我們去“聽”,去感受,去體會那些不依賴語言的溝通方式。 從“知”到“識”的升華:從知識的積纍到智慧的領悟,中間的鴻溝是什麼?這一節將探討如何將碎片化的信息轉化為內在的認知,如何讓“知道”變成“明白”。 “無我”之鏡:在觀察他人和事物時,如何暫時放下“我”的執念,不帶個人偏見,從而獲得更客觀的認知?這並非要求我們否定自我,而是在特定時刻,將“我”的濾鏡暫時移除。 第二章:減法人生:卸下不必要的負擔 現代社會,物質的豐富似乎帶來瞭選擇的自由,但往往也伴隨著“擁有”的壓力和“追求”的焦慮。我們如同負重前行的旅人,背負著太多的欲望、期待和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減法人生》這一章,並非提倡貧睏或消極,而是鼓勵我們審視內心,識彆並卸下那些真正拖纍我們的“包袱”,從而獲得更輕鬆、更自在的生活。 “少則得,多則惑”的當代解讀: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作者將分析過度追求物質和信息可能帶來的負麵效應。 斷捨離的真正意義:從物理空間的整理到精神世界的淨化,如何通過“斷捨離”來找迴內心的空間?這不僅僅是丟棄物品,更是丟棄束縛。 拒絕“社會性”的錶演:我們有多少行為,是為瞭迎閤他人或社會期待而進行的“錶演”?如何區分真實的自我需求與虛假的社會標簽? 精簡目標,專注當下:當目標過多時,精力被分散,反而難以達成。如何學會聚焦,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夠瞭”的力量:學會滿足,認識到“夠瞭”是一種智慧,而非妥協。作者將探討如何培養這種“感恩與知足”的心態。 第三章:順勢而為:與自然規律和諧共舞 我們常常試圖與自然抗爭,試圖徵服和掌控,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甚至付齣慘痛的代價。《順勢而為》這一章,旨在引導讀者認識並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習如何藉力而非對抗,如何順應自然的節奏,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為而無不為”的實踐:這一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如何體現?它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在恰當的時機,以最符閤事物發展邏輯的方式行動。 潮汐與浪湧的啓示:觀察自然界的潮起潮落,我們能學到哪些關於時間、節奏和能量運用的智慧? “以柔剋剛”的力學:在人際關係、職業發展等領域,如何運用“柔”的力量,化解尖銳的衝突, Achieve “剛”的效果? 因地製宜,適者生存:環境的變化是常態,如何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樣,靈活調整,適應環境,而非固守僵化的模式? 等待時機,蓄勢待發:並非所有的努力都需要立即見效。學習等待,積蓄力量,在閤適的時機爆發,是順勢而為的重要一環。 第四章:見微知著:從細小處窺見全局 宏大的敘事往往令人望而卻步,但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不起眼的細節之中。《見微知著》這一章,將引導讀者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學會從微小的現象中,推演齣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內在的規律。 “一葉知鞦”的藝術:一片落葉,如何能預示著整個季節的更替?作者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如何從小處入手,洞察大局。 細節中的人性密碼: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句無心的話,往往能透露齣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如何解讀這些“細節中的密碼”? 習慣的力量,潤物無聲:日常的微小習慣,如何日積月纍,最終塑造齣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復盤”的智慧:每一次經曆,無論大小,都是學習的機會。如何通過對微小事件的“復盤”,提煉齣寶貴的經驗教訓? “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延展:將這種“見微知著”的智慧,應用於積極的方麵,如何通過每一個細小的“善舉”,匯聚成巨大的正能量? 第五章:自在生長:擁抱不確定性的自由 現代社會,我們渴望確定性,害怕未知,但正是這種對“已知”的過度依賴,讓我們失去瞭在變化中自由舒展的能力。《自在生長》這一章,將引領讀者重新審視“不確定性”,將其視為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學會如何在這種自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方嚮。 “方嚮”比“速度”更重要:在迷霧中,盲目狂奔不如穩步前行,尋找方嚮。如何在一片模糊中,校準自己的“內在指南針”? “試錯”的價值:失敗並非終點,而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如何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試錯”,並從中汲取養分? “當下”的魔力:過去的已成定局,未來尚未到來,唯有“當下”是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如何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體驗生命的豐盈? “活在自己的節奏裏”:不被他人的步伐裹挾,不被社會的時鍾催促,找到並堅持自己的生命節奏,是一種深刻的自由。 “自在”的真諦:真正的自由,並非無所約束,而是在規則之內,隨心而動。如何理解並實踐這種“內在的自在”? 結語 《大道至簡:尋常生活中的智慧啓示》並非一本讀完即可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是一盞引路燈,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的迷霧中,看到前行的方嚮。它所揭示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的哲理,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呼吸、每一次選擇、每一次相遇之中。 閱讀這本書,或許不會立刻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但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認知,改變你觀察世界的方式,讓你在平凡的日子裏,發現不平凡的意義。它提醒我們,生命的意義,並非總是在遠方,而常常就藏在觸手可及的“尋常”之中。願這本書能成為你內心深處的一股清泉,滋養你的生命,讓你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最終活齣那份“大道至簡”的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