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担的“十五”期间“211工程”和“十一五”期间“985项目”新闻传播学案例库的一个子项目,是从已经完成的评论案例中选编出的一部分,其中一些案例已在实际教学中被使用。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由新闻引发的对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的能力、把握新闻的素质,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也应当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新闻评论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长期以来的写作实践和丰厚的经验总结、理论归纳,以及大量的作品赏析,虽然为人们理解和掌握新闻评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却一直没有形成更为贴近教学进程的、理念与经验紧密结合的评论写作和编辑训练模式。这样一种训练模式,今天看来,应该就是一个案例系统,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化的案例库。近年来,国内迅猛发展的新闻评论、更开放的评论环境、更多的言论版和更多公共议题的媒体论争,丰富了新闻评论的经验,拓展了观察和研究新闻评论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今天编写新闻评论案例库的优越条件。
本书一方面着眼于新闻评论思维、写作训练的基本案例,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背景展示;另一方面,则围绕当前新闻评论一线的组织、策划和典型作品,通过访谈、分析和附录文献等形式,把学习者带入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编辑、制作过程之中,使其直接领略一线新闻评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情境、他们的思考以及业务操作的规律。
目录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形式与思维特征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形式特征
案例1—1 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对比:议论官员的三篇作品
案例1—2 直面新闻做判断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
案例1—3 直觉. 联想与逻辑:关于抵制恶俗网络歌曲的评论
案例1—4 辩证与逻辑:关于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的评论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 个人写作选题思考
案例2—1 郭光东是怎么想到“国旗为谁而降”的?
第二节 栏目选题思维
案例2—2 “人民时评”的“中观”选题
第三节 社论选题思考
案例2—3 《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
同一天的社论选题:公路超期收费
案例2—4 《新京报》:以系列评论推动事件发展——关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评论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论点:不同层面的判断
第一节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案例3—1 关于小区绿地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第二节 具体判断与普遍性判断
案例3—2 张天蔚对“人乳宴”的开阔思考
第四章 论证:逻辑方法与论证强度
第一节 演绎推理方法的实战运用
案例4—1 章士钊用“三段论”辨析英国“政制”
第二节 归纳推理方法的实战运用
案例4—2 程亚文的观察. 积累和判断
第三节 论证的强度与论据的强度
案例4—3 从“变更车道, 谁该让谁?”的法条看论据强弱
第四节 论证中的谬误
案例4—4 前提不真:康有为论证应以孔子为教主
案例4—5 偷换概念:陈独秀辩护“功利主义”
案例4—6 不相干谬误:一篇关于农民造汽车的消息的评论
第五章 报纸言论版编辑
第一节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
案例5—1 《今日美国》报的“今日论争”
第二节 中国报纸言论版的创新与拓展
案例5—2 不断创新探索的《南方都市报》的言论版
第三节 言论版的层次与结构
案例5—3 从《新京报》言论版看言论版的层次与结构
第四节 言论版内在的环境. 要素与节奏
案例5—4 《北京青年报》:较早的“今日社评”
栏目与较晚的“每日评论”版
第五节 言论版的个性化
案例5—5 “青年话题”——珍视“小我”表达的草根言论版
第六章 广播评论的真实交流
案例6—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背景》栏目
案例6—2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家论坛》(People in the Know)
第七章 电视评论的形态演进
案例7—1 从《今日话题》改版看电视述评的特征
案例7—2 《景行长安街》, 在交流中表达观点
第八章 网络评论专题
案例8—1 从《搜狐视线》看原创性网络评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当一个结论所依赖的前提并不和它的结论有关联,因此也就不能够建立起结论的真的时候,这个论证就犯有某种不相干谬误。”①这是逻辑谬误中的一大类,具有各种特殊表现形式,比如诉诸情感的谬误、诉诸权威的谬误,但最基本的特征是前提与论题不相干。这类在新闻评论中出现得也最多,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错误和表达错误。
在这篇学生习作中,“如果个人都能造汽车,那么我们国家还生产不出一流的汽车吗?”似乎是那位造出了一辆汽车的农民刘声说的话,也是作者立论的一个基础,论证的一个论据。但是,这句话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而那位农民成功制造出一辆汽车的事实,也与本篇文章的论题不相关。因为,个人造车的个别现象,不能作为“国家造出一流汽车”的论据。这是因为,两者的标准完全不同。个人造车,技术上不可能是“一流”的;规模上也不可能达到满足社会需求。论证国家能够造出一流汽车,需要的是另外一些论据,比如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与市场条件,等等。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农民造车”在本篇中与其说是被当作一种事实的论据,不如说是被当作一种“精神”的论据。因为在作者看来,我们国家如今自己造不出一流的汽车,恰恰缺乏的是一种(像这个农民那样的)精神。然而,正是因为作者把农民造车这个事实强调为一种精神,也就使其成为一种弱的论证。请看文中对应着的这些话:“这让我不禁想起‘大跃进’时那些豪言壮语”、“那些看似天真却豪气冲天的口号和精神,那些‘超英赶美’、时不我待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建设决心”——这些话之所以弱化了论证而不是强化了论证,是因为“大跃进”时那些“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恰恰是那样一个时代工农业冒进失败的象征,恰恰是历史的教训,而不是经验,因此,难以作为正面的论据进行论证。作者把当代农民造车的事实——无论这种事实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大跃进”牵扯在一起,既不足以在一篇评论中论证“大跃进”的正确,也恰恰会使读者对本文要论证的观点产生消极的印象。
当然,作者如果认为当年“大跃进”的精神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代还是应该发扬的,那么,他等于又提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论点,这个论点,同样需要论证——那等于得另写一篇文章才能完成的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评论中不应该以一个隐含的、有争议性的论点作为立论的前提。
前言/序言
案例教材在法学、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社会科学的教学中早已普遍使用,但在新闻传播教学中却应用不多。到目前为止,除了西方学者撰写的少数几本新闻法规案例教材之外,大多数专业课程都还缺乏支撑案例教学的适用教材。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启动“十五”期间“211工程”的子项目“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建设”,率先开始了对新闻传播学科中所有专业领域的案例开发研制工作,希望以此带动新闻传播学科的案例教材建设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案例系列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案例系列教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理论介绍少了,案例分析多了。
评分
☆☆☆☆☆
质量很不错 对得起价格
评分
☆☆☆☆☆
新闻学考研必备
评分
☆☆☆☆☆
好书 你懂的 学新闻的必备 哪都好
评分
☆☆☆☆☆
送货很快,书比想像的还要好
评分
☆☆☆☆☆
书很好
评分
☆☆☆☆☆
“当一个结论所依赖的前提并不和它的结论有关联,因此也就不能够建立起结论的真的时候,这个论证就犯有某种不相干谬误。”①这是逻辑谬误中的一大类,具有各种特殊表现形式,比如诉诸情感的谬误、诉诸权威的谬误,但最基本的特征是前提与论题不相干。这类在新闻评论中出现得也最多,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错误和表达错误。
评分
☆☆☆☆☆
推荐的书
评分
☆☆☆☆☆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农民造车”在本篇中与其说是被当作一种事实的论据,不如说是被当作一种“精神”的论据。因为在作者看来,我们国家如今自己造不出一流的汽车,恰恰缺乏的是一种(像这个农民那样的)精神。然而,正是因为作者把农民造车这个事实强调为一种精神,也就使其成为一种弱的论证。请看文中对应着的这些话:“这让我不禁想起‘大跃进’时那些豪言壮语”、“那些看似天真却豪气冲天的口号和精神,那些‘超英赶美’、时不我待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建设决心”——这些话之所以弱化了论证而不是强化了论证,是因为“大跃进”时那些“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恰恰是那样一个时代工农业冒进失败的象征,恰恰是历史的教训,而不是经验,因此,难以作为正面的论据进行论证。作者把当代农民造车的事实——无论这种事实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大跃进”牵扯在一起,既不足以在一篇评论中论证“大跃进”的正确,也恰恰会使读者对本文要论证的观点产生消极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