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學現已是一個衰敗的體製,被迫放棄瞭其曆史的存在依據,而陷入瞭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中,文化追求的任務被追求一流所取代,這使得大學完全淹沒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單調繁重運作中,它將畢業生不是作為主體,而是作為物件而送齣,且是在國傢官僚機構的細查下按人頭數來計算。以上就是比爾·雷丁斯精彩論述的要點所在。……當下那些要在新的全球化經濟中生存的各種社會和團體都經曆著同樣的睏惑,雷丁斯的論文對此提供瞭洞見。大學一直都意味著是一個不受外界潮流影響的機構,但雷丁斯卻令人信服地指齣瞭它的脆弱性,它是一個被捲入消費主義大潮中的微型世界,被迫成為那個王國中的一個屬官。雷丁斯對自己所預見的大學功能的解體進行瞭深入思考,並進行瞭精彩論述。
——安東尼·史密斯,牛津大學馬格德琳學院院長,《新政治傢與社會》
在英語世界中,任何一個經曆瞭過去十年艱苦漫長的學術道路的人,無疑都會看齣雷丁斯的論述無比真實,即大公司式的經營模式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管理機製的一部分。
——納塔夏·拉赫勒,《耶路撒冷郵報》
這是一本就當代大學問題進行激烈且睿智論戰的著作,……任何一個在那些高等教育機構中工作和就讀的人士的必讀之書。即便這些機構還未完全沒落,但肯定已經陷入重圍。
——斯坦·珀斯基,《多倫多全球與郵政報》
內容簡介
《廢墟中的大學》梳理瞭現代大學所走過的曆史,認為,西方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曆經瞭三個階段,康德的理性大學、洪堡的文化大學和當代的所謂一流大學——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以及民族國傢的衰微,現代大學,即洪堡意義上以承擔國傢和民族文化使命為己任的大學已經走到瞭黃昏時代。而在對現代大學進行大規模診斷之後,雷丁斯提齣瞭一種以“思想之名”辦學的理念,也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質疑、批判的能力為旨歸的教育。這種教育事實上是對康德的理性大學理念的迴歸。
作者簡介
比爾·雷丁斯,濛特利爾大學比較文學係副教授。
目錄
前言 戴安娜·埃拉姆
緻謝 比爾·雷丁斯
一 導言
二 一流理念
三 民族國傢的衰落
四 理性界限內的大學
五 大學與文化理念
六 文學文化
七 文化戰爭與文化研究
八 後曆史大學
九 學習的時間:1968
十 教學的場景
十一 在廢墟上棲身
十二 各抒己見的共同體
索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一流理念
把作為民族國傢意識形態標誌的現代大學與作為官僚公司的當代大學區彆開來的重要性在於,它能使我們觀察一個重要的現象。“一流”正在迅速成為大學的口號,而且要想理解當代大學,需要反思一下追求一流可能意味著或不意味著什麼。
在我第一次就一流概念的重要性發錶談話的幾個月之後,加拿大一傢重要的新聞周刊雜誌《麥剋林斯》齣版瞭它年度第三期加拿大大學專刊。這些大學的地位與那些被《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所排名的大學的地位並駕齊驅。1993年11月15日齣版的《麥剋林斯》自稱根據各種指標把加拿大的大學都排列瞭名次。讓我驚奇的是,這期雜誌的名字為“一流的標準”。對我來說,一流不是簡單地等同於“整體質量管理”。它不僅僅是把企業的某些東西輸入到大學裏,試圖以《管理企業的方式管理大學》這種輸入畢竟還不認為大學是一個真正的企業,隻是在某些方麵像一個企業。
當福特汽車公司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為瞭“在校園生活的所有領域開展整體質量管理”而結為“夥伴關係”的時候,這種關係是基於“大學的使命與公司的使命不是那麼不同”的假定,俄亥俄州立大學負責企業與管理的副校長簡納特·皮切特如是說。也許不是“那麼不同”,但也不是完全相同。大學正在嚮公司轉型,雖然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校長E.戈登·吉對“大學和它所服務的顧客”的理解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已經走上轉型之路的標誌,但大學還沒有把整體質量管理應用於它的各個方麵。轉型的手段是追求質量,因為“質量”可以適用於“校園生活的所有領域”,並且能夠以單一的評價標準把它們聯係在一起。正如校園新聞報《俄亥俄州之燈》所報道的那樣:“對大學和它所服務的顧客來說,質量是最根本的問題,吉說,顧客指的是教師、學生、學生的父母以及畢業生。”這篇文章的作者感覺到有必要澄清校長所說的大學的“顧客”是指什麼人,這種必要性是幾乎已經過時的教育觀的悲慘標誌,混亂也許仍然會在這個問題上齣現。
因此我們想為吉校長澄清一點:質量不是根本問題,但一流會很快成為問題的根本,因為一流要我們認識到,大學不隻是像一個企業;它就是一個企業。一流大學的學生不隻是像顧客;他們就是顧客。因為一流意味著重大的飛躍:“追求一流”的觀念在大學內部發展起來瞭——大學將一流確立為中心理念,而通過這個理念,大學得到瞭外部世界的理解(在《麥剋林斯》的例子裏,加拿大的中層和上層即是如此)。
前言/序言
審讀《大學之用》、《廢墟中的大學》、《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綫》這幾部憂患當代大學命運的譯稿時,偏偏趕上電視颱的哪個頻道,也正連篇纍牘地播放著宣傳國外知名學府的係列節目——照例是一路的天花亂墜.仿佛下界仰望著天國。
這種可巧插播在高考之後的追捧,明眼人一望便知,肯定是迎閤瞭強烈的牟利動機。不過,首先引起我關注的,還不是它那骨子裏的“學店’’做派,而是裝潢在其錶麵的、很少引起公眾懷疑的神聖性。就衝這種煞有介事的神聖性,我簡直有些不忍地念及:在這個空空如也的時代,就彆再去撕破傢長們僅存的虔誠瞭吧?
《廢墟中的大學》 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大學作為知識的殿堂,思想的熔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孕育著創新,傳承著智慧,塑造著未來。然而,曆史的長河中,也存在著一些特殊的時刻,當宏偉的文明 edifice 崩塌,當曾經輝煌的學術殿堂淪為斷壁殘垣,新的生命力卻在廢墟之上悄然萌發。 《廢墟中的大學》並非一部曆史記錄,也不是一份考古報告。它是一部關於韌性、關於希望、關於在絕境中探尋意義的敘事。它描繪的不是一個具體地點上大學的衰敗,而是當一個社會、一個文明抵達其臨界點,當所有熟悉的結構和秩序被瓦解,當曾經堅固的基石化為塵土,那些秉持著求知欲和責任感的人們,如何在荒蕪中重建知識的火種,如何在瓦礫堆中尋找學術的根基。 這本書並非探討一個已經消失的古老文明,也不是預言一個遙遠的未來。它著眼於那些被巨變裹挾的當下,那些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麵前,個人與集體的掙紮與適應。它關注的不是技術手段的革新,也不是意識形態的鬥爭,而是人類精神中最核心的驅動力——對理解世界、傳遞知識、以及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 第一章:文明的崩塌與知識的隱匿 想象一個世界,曾經充斥著無盡的光明與聲音,信息如潮水般湧動,知識觸手可及。突然之間,天空變得沉寂,通訊中斷,網絡消失,曾經信賴的傳播媒介轟然倒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故障,而是一場深刻的、顛覆性的文明斷裂。 當社會結構瓦解,當曾經支撐起學術體係的宏大機構不復存在,當教授們被迫放下書本,成為生存的掙紮者,知識本身似乎也麵臨著被遺忘和消散的危險。曾經印刷精美的典籍,可能被用作燃料;曾經記錄著深刻思想的數據庫,可能永遠沉寂。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不再是公開的財富,而是稀缺的、需要被珍藏的火種。 本書關注的“廢墟”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殘骸,更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荒原。它描繪瞭當社會的“大學”——即那些係統性地傳播和創造知識的場所——不再有效運作時,知識的傳承是如何從宏大的體係轉變為微觀的、個體的行動。這些人,他們可能曾是學者,也可能是普通的學習者,他們在目睹瞭曾經輝煌的知識殿堂化為廢墟後,並沒有選擇放棄。相反,他們開始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搜尋,在口耳相傳的故事裏尋找,在被遺忘的角落裏挖掘。 他們是最後的守望者,也是最早的重建者。他們理解,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知識也是照亮前路的微光,是重塑未來的基石。這本書將深入描繪他們在文明崩塌的陰影下,如何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零散的知識片段,如何在個人傢中、在秘密集會中,重新點燃學習的火苗。 第二章:微觀的學堂與傳承的密碼 當宏偉的大學建築消失,當激光筆和投影儀成為曆史的記憶,知識的傳遞方式也必須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它從批量生産,轉變為精工細作;從廣闊傳播,轉變為精準灌輸。 本書中的“大學”不再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而是在人們心中、在私密的對話中、在粗糙的紙張上構建起來的。那些擁有知識的人,如同古代的抄經者,用最樸素的工具,記錄下他們所記得的一切。他們不追求體係的完整,而是聚焦於核心的理念和實用的技能。或許是一本關於基礎醫學的筆記,一本記錄著辨認可食用植物的圖鑒,又或者是一段關於古代曆史的口述。 這些被重新定義的“課堂”,可能是一傢人圍坐在一起的夜晚,父親講述著他年輕時學到的物理原理;可能是幾個幸存者聚集在營地,一位曾經的曆史教師,用他略帶沙啞的聲音,描繪著過去王朝的興衰。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傾聽,都成為一次知識的傳遞,一次對抗遺忘的努力。 本書將細膩地刻畫這些微觀學堂的形態,以及知識傳承者所麵臨的挑戰。他們不僅要麵對知識本身的風險(例如,部分知識可能因為失去載體而無法被理解),還要麵對外部的危險——飢餓、疾病、以及那些對知識懷有敵意或彆有用心的人。然而,正是這些微觀的堅持,構成瞭文明不滅的火種,確保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的智慧依然能夠得以延續。 第三章:在廢墟中尋找邏輯與秩序 文明的崩塌往往伴隨著混亂和無序。曾經的法律、道德、甚至科學的邏輯,在生死存亡的考驗麵前,顯得脆弱不堪。然而,即使在最原始的狀態下,人類依然需要理解世界的規律,需要尋找行動的依據。 本書所描繪的“廢墟中的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存和傳遞,更是對理性與邏輯的重新探索。當舊有的理論體係失效,當常識變得難以辨認,人們被迫迴歸事物的本質,重新觀察、實驗、推理。 例如,當舊有的農業知識因為無法獲得種子或農具而失效時,幸存者們必須重新研究土壤的特性,觀察天氣的變化,甚至嘗試用現有的材料去製作簡易的工具。這其中蘊含的,是科學精神最基礎的體現:觀察、假設、驗證。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缺乏復雜儀器和完整理論的情況下,人們如何通過最直接的觀察和最樸素的邏輯,去理解自然現象,去解決生存問題。這可能意味著,一個曾經的物理學傢,在廢墟中用石頭和水,去驗證重力的原理;一個曾經的生物學傢,在野外仔細觀察動物的行為,去學習它們的生存之道。 這種“在廢墟中尋找邏輯與秩序”的過程,是對人類理性力量的終極考驗。它證明瞭,即使在文明的斷裂之後,人類對理解世界、建立秩序的渴望,依然是不可磨滅的。這種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大學”精神的體現——不畏艱難,勇於求索,不斷逼近真理。 第四章:希望的種子與未來的藍圖 《廢墟中的大學》並非一部悲觀的作品。它所描繪的艱難睏苦,是為瞭襯托齣那些在絕望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當一切都似乎失去,當未來充滿未知,知識本身,以及對知識的追求,成為瞭最強大的希望。 本書關注的“大學”最終指嚮的,是希望的重生。那些在廢墟中傳承知識的人,他們不僅僅是在記錄過去,更是在為未來播種。他們知道,每一次的講述,每一次的演示,每一次的記錄,都是為下一代,為可能到來的文明復興,奠定基礎。 這種希望,可能體現在一個孩子手中,他小心翼翼地翻閱著一本破舊的地圖,想象著遠方的世界;可能體現在一個青年身上,他正在努力地學習如何辨認星辰,以便在夜晚辨彆方嚮;也可能體現在一個年邁的學者心中,他相信,即使他看不到文明的復興,但他的努力,將是那復興的起點。 本書將描繪這些“大學”所孕育的未來藍圖。這藍圖或許模糊,或許簡單,但它包含瞭對秩序的嚮往,對理解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它證明瞭,即使在最艱難的土壤上,知識的種子也能夠生根發芽,最終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文明走嚮新的黎明。 結語 《廢墟中的大學》不是一個關於“大學”是什麼,而是關於“大學精神”是什麼。它提醒我們,大學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高聳的建築、先進的設備,而在於那顆永不停息的求知之心,在於那份勇於探索的理性精神,在於那份對知識傳承的責任感。 當文明的潮水退去,當熟悉的燈火熄滅,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在廢墟中依然能夠閃耀的思想火花。這本書,就是對這些火花最深刻的緻敬,也是對人類精神中最堅韌部分的贊歌。它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在任何時代,在任何境遇下,我們如何纔能成為知識的守護者,如何纔能在看似絕望的境地中,找到重建的勇氣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