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牟复礼,[英] 崔瑞德 编,张书生,黄沫,杨品泉,思炜,张言 等 译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剑桥中国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学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明朝
  • 1368-1644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10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1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剑桥中国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说:自1966年费正清(1907-1991)和本人开始为《剑桥中国史》拟订计划以来,已经过了30年。前面的总编辑序是在20年前写的,不久,一批的几卷在1978年和1979年问世。随着本卷的出版,现在有11卷印成。我们在《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提到的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史学家,不论是他还是她,是华人还是西方人,不管他用何种文字写作,都是这一新的国际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是由信息技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建立起来的。在许多方式方法方面,在我们发现的至关重要的课题方面,在我们

内容简介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20多年前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当然计划从中国历史早的时期开始。但是,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间,由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从70年代早期以来不断增强势头的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关于中国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间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识都已发生变化。这种源源不断的新资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对这种新证据和传统书面记载得出任何普遍认可的综合。尽管一再试图筹划并出版概括叙述我们对早期中国的认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但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不可能这样做。对所有这些新发现从事有希望具有持久价值的综合,很可能还要10年才能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勉强从早的两个帝国政权,即秦和汉的政权的建立开始《剑桥中国史》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在别处、别的时间予以处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的事实,公元前一个千年的事件和发展为我们将要叙述的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和汉的制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状况、社会形态以及思想和信仰的体系牢牢扎根于过去,对更早的历史没有相当认识,是不能通晓的。既然现代的世界越来越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已经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已变得更加复杂。在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时,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10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发生兴趣的学科。

目录

总编辑序
明代度量衡制
明王朝诸帝
明皇室世系
导言
第一章 明王朝的兴起,1330-1367年
引言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中央权力的瓦解
朱元墇的生平,1328-1367年
第二章 明代的军事起源
引言
妥懽贴睦尔时代的叛乱
明-汉之战,1360-1363年
明军在全中国的胜利,1364-1368年
军队与边疆,1368-1372年
第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引言
1371-1380年:帝国的巩固和稳定
1380年:过渡和改组之年
1383-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第四章 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
引言
建文统治时期
永乐统治时期
洪熙统治时期
宣德统治时期
第五章 正统、景泰和天顺统治时期,1436-1464年
英宗第一次统治时期,1435-1449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英宗的第二次统治:天顺时期,1457-1464年
第六章 成化和弘治统治时期,1465-1505年
两位皇帝
成化和弘治时期文官政府中的问题
军事问题
第七章 正德时期,1506-1521年
第八章 嘉靖时期,1522-1566
第九章 隆庆和成历时期,1567-1620年
第十章 泰昌、天启、崇祯三朝,1620-1644年
第十一章 南明,1644-1662年
第十二章 时代的历史著述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元朝的宫廷
派系斗争是政治上的通病,整个元王朝也有此特点,它早在14世纪就是元政府的破坏性因素。在忽必烈汗的长期统治(1260—1294年)之后,代表他的孙子和这些孙子的后人们的利益互相冲突的朝臣小集团经常互相残杀,争夺皇位。某些学者在不断的派系斗争的重大问题中看到了两种对抗的政策。其中一种是以蒙古为基础的政策(和派系),它以亚洲内陆草原的蒙古利益为依归,而以察合台汗国的传统为代表。这一政策的根子可以直接上溯到忽必烈汗的对手们,特别是可以上溯到窝阔台系的海都:他在他的整个统治时期都是和忽必烈汗作战的。另一个派系被认为是以中国为基础的皇帝对通常称之为“儒家化”方式治理国家的关心,这就是想用官僚治理的方式来达到它在中央集权下实行经济统治的目的。这就在蒙古的政治领导阶层中在治理中国的方法和目的问题上引起了根本的和不可调和的分裂。后一个集团在1328年发动一次政变,其目的是想“复辟”海山(1308—1321年在位,庙号武宗)的一系。他的两个儿子——和世和后来的图帖木儿——都在1328年被拥立为帝。前者被后者(即元文宗,在位至1332年)的党羽所杀害。王位被他的两个年轻的儿子所继承。第一个登极的是弟弟,名亦璘真班,死时为六岁幼儿,仅在位两个月。也许是在可疑的情况下他死后不久,他的13岁的哥哥妥懽贴睦尔于1333年即位。作为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位蒙古君主,他在1368年被明军赶出大都(北京),在1370年死于大草原。妥懽贴睦尔在中国史书中用明太祖所赠的封号称为元顺帝,也叫惠帝(宗),后一个封号却是在蒙古的他的逃难的朝廷所追赠给他的。他到1368年才结束的35年的统治大大超过了从忽必烈死后到1333年间七位君主平均在位只有五年半的时间。这七位君主统治时期的特点是无休止的阴谋、政变和篡弑。可是,他的漫长的在位期并不表示元朝的统治重新取得了稳定。相反的,派系的混战从以控制傀儡皇帝为目的的政变转变为蒙古地方掌兵大员之间通过争夺左、右知院这两个主要官职来控制朝廷的斗争。这种情况本身就说明了政府在质量方面毫无改进。
元顺帝在位的年代与明王朝兴起的时期大致相合。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在当时的许多中文史料中和明初历史学家的笔下被形容为一个放荡淫逸的怪物,这种说法当然是夸大其词,但是很难断定其夸大的程度。有几位当时的作者赞誉他。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在使元王朝足以夸耀一时的权力瓦解和消逝的那些事件中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吉思汗是一位军事天才和具有雄才大略、超人毅力的领袖,但是,人们发现他的这个第七代孙子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庸才而已。只要看看在他统治时期的历史得写一些更大的人物,得写主要由别人制造和遇到的问题,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不包含《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内容的图书简介,模拟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风格,力求深入细致。 --- 《东亚文明转型期的宏大叙事: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变迁》 (代译序及内容梗概) 本书聚焦于14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这一漫长而关键的历史时段,横跨了东亚世界,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及周边政权体系内部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化。我们旨在跳脱出单一王朝兴衰的线性叙事框架,转而探讨在技术革新、气候波动、人口迁移与思想观念碰撞的背景下,区域性社会形态如何经历剧烈的转型与重塑。此阶段,传统帝国模式面临着内生性的压力与外来势力的冲击,其应对与适应机制,构成了理解现代东亚格局形成的关键钥匙。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重组与区域认同的演变(约1300-1450年) 本卷开篇即探讨了蒙古帝国解体后,留存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权力真空及其引发的剧烈政治重组。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在北方游牧力量暂时性退却后,中原农耕文明腹地所形成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1. 帝国遗产的继承与变异: 这一时期,新生的政权在继承前代(无论是草原帝国还是前朝的统治体系)的行政技术、军事制度与财政结构时,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与再创造性。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地方精英群体如何利用既有的文书传统、宗族网络和宗教权威来巩固其区域性统治,而非全然依赖于中央集权的设计。重点分析了地方军事化(如卫所制度的早期形态)如何影响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土地关系。 2. 城市空间的再定义与商业网络的重构: 随着大运河体系的局部衰退与沿海贸易的兴起,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发生了重大的地理转移。本书细致描绘了主要商业都市(如松江、泉州、广州)作为信息、资本与商品集散地的功能演变。不同于以往将商业视为王朝经济的附庸,我们强调了地方性商业集团在推动技术扩散、资本积累以及审美变迁中所扮演的主动角色。对货币金属的供需波动及其对地方储蓄习惯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 3. 知识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弹性: 知识精英群体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展现出的适应性是本节的核心议题。我们考察了儒家经典解释权在不同学派之间的争夺,以及这种争夺如何服务于新旧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具体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士人阶层在面对外部威胁(如海盗活动或边疆冲突)时,如何调动历史记忆和道德话语来组织抵抗或进行妥协。此外,早期印刷术的普及对地方教育模式和信仰传播的影响也得到了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社会生态与气候冲击下的适应(约1450-1580年) 进入中段,区域社会开始面对一系列长期性的生态挑战,这深刻地重塑了生产关系和家庭结构。 1. 气候变率与农业技术的边际效用: 历史气候学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区域性气候的波动性加剧。本书结合地方志、族谱中的自然灾害记录和生物遗存证据,重建了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旱地作物)的种植带变化及其对不同社会阶层生活水平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水利设施的管理权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拉锯战,以及灌溉工程的维护如何成为地方精英维持其社会地位的关键资源。 2. 人口流动与族群边界的模糊化: 伴随农业区域的调整和商业机会的牵引,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常态。我们细致考察了不同族群(包括原住居民、早期移民后代以及新近迁入者)在新的定居点如何协商共享资源、界定社群边界。对于家族制度在面对人口压力和财产分割时的内在张力,进行了社会人类学视角的剖析。例如,特定地区的父系继承惯例如何受到人地关系变化的制约。 3. 宗教实践的世俗化与民间信仰的活力: 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固化与地方经济活动的繁荣,传统的宗教实践开始向更贴近日常生活需求的世俗化方向发展。本书探讨了民间神祇的谱系如何吸收历史人物和地方英雄,以及这类信仰体系如何填补了国家行政力量在社会救助和道德教化方面的缺位。对特定宗教团体(如强调苦修或特定仪式实践的群体)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角色进行了审视。 第三部分:技术传播、制度惯性与早期全球联系的萌芽(约1580-1644年) 历史的惯性在遭遇外部因素的冲击时,往往展现出其最僵硬和最脆弱的一面。本节聚焦于技术和观念的输入如何与既有的制度框架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 1. 军事技术与行政控制的失衡: 随着远程贸易网络的发展,新的金属冶炼技术和火器的使用开始在中部和东部区域扩散。然而,这些技术的有效整合与维护,对现存的军事动员与财政供养体系构成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分析了不同区域军队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区域间军事力量的对比态势,尤其是对边疆防御与内部治安维护能力的侵蚀。 2. 物品流动与价值体系的冲击: 早期全球贸易带来的白银流入,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结构性影响。白银作为硬通货的普及,加速了地方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但也导致了以实物或特定商品(如棉花、茶叶)计价的债务关系发生剧烈波动。本书探讨了地方性契约法和习惯法在处理与远程贸易商有关的债务纠纷时所体现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 知识媒介的扩散与信息流通的加速: 区域性学术交流网络的成熟,使得不同地域的知识成果得以更快速地汇集。在这一背景下,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探讨趋于成熟,但也暴露了中央权威在理解和应对地方社会复杂性方面的局限。对不同学派对“国家兴衰原因”的解释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在面对时代危机时的思想光谱。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注重中观层面的历史解析,强调区域差异、社会互动和环境制约在塑造这一复杂时代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东亚文明如何迈向下一个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部巨著在处理文化与社会生活交汇点上的细腻笔触。当历史书写仅仅停留在政治军事层面时,往往会显得干瘪无味,但这部作品成功地将文化的脉动融入了历史的骨架之中。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文官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描写,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权力倾轧,更是不同文化立场和知识分子自我期许的冲突。再比如,书中对工艺美术,如瓷器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分析,揭示了明代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其背后复杂的供需网络。这种将“大历史”与“日常生活史”巧妙结合的写法,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抽象的年代概念,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可感知的细节。它让人体悟到,一个伟大王朝的兴衰,是由无数政治决策、经济流动、文化思潮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

评分

读完这卷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中蕴含的巨大张力。明朝,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前行的庞大帝国,其内部的矛盾冲突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被深深吸引的是关于边防与军事制度演变的论述,尤其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南沿海倭寇的双重压力时,朝廷如何不断调整其军事部署和财政支出。那些关于卫所制度的衰败、火器技术的缓慢发展,以及戚继光等名将的军事思想,都被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文字里透露着一种冷静的悲剧感——尽管有着雄厚的国力基础,但结构性的问题最终还是侵蚀了帝国的根基。这部分的论述没有过多渲染冲突的激烈,而是侧重于制度的僵化和应对的迟滞,读起来让人感到历史的必然性是如此沉重而令人唏嘘。

评分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学术视野之开阔,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那种只聚焦于帝王将相的传统史著,而是极具现代史学研究的眼光,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经济的微观层面。我重点关注了其中关于江南士绅阶层崛起与市镇经济发展的章节,作者引用的材料极其丰富,包括了地方志、族谱甚至是一些私人文集的零散记载,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社会图景。特别是对白银货币化在区域经济循环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条线索贯穿了整个中晚明时期,为理解其社会张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行文风格上,它更像是一场严谨的学术对话,论证步步为营,引人入胜。对于那些希望超越传统叙事框架,探究历史深层结构性变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证材料。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从封面那古朴却又不失典雅的字体选择,到内页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明代前期政治制度变迁的部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初创王朝的微妙时期。特别是对于洪武时期一系列严苛政策的分析,作者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之争,而是深入剖析了制度背后的社会动因和统治者心理,读来令人深思。尽管史料浩繁,但作者的笔触却异常清晰流畅,即便是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地方权力重组的细致描摹,那种由中央集权逐步渗透并最终固化的过程,被描绘得层次分明,细节饱满。这本书无疑是想要系统了解明初政治格局的爱好者们不可多得的案头佳作,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都觉得赏心悦目,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有些“庖丁解牛”的精妙。对于初涉明史领域的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庞杂的人名、地名和事件时间线索。然而,作者显然深谙教学之道,结构安排极为清晰,通过清晰的主题划分和阶段性总结,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对明代历史的认知框架。例如,书中对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梳理,从早期的程朱理学到后期的阳明心学及其衍生影响,作者不仅介绍了核心思想,更将这些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紧密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它的论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却不失主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在复杂的历史迷宫中稳步前行,每走一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何方,目标指向何处。

评分

很好!很爱!!哈哈!!实在太好!很爱!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这个系列是传世之作,正好赶上京东的大促,就马上收了啊

评分

一套经典国外编纂的中国史,可以与讲谈社的中国史以及才出的哈佛中国史互相参照来读。

评分

300-150的时候买的,四本大块头史书才150,超划算,送货也很快,第一天中午下单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评分

剑桥中国史很不错 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评分

不错不错,点个赞

评分

臭夫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