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荐书联盟推荐】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荐书联盟推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园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士大夫
  • 社会文化
  • 思想史
  • 学术史
  • 历史研究
  • 荐书联盟
  • 明史
  • 清史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9179
版次:2
商品编码:115177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英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明清之际知识人研究,经典思想史著作。
  
  海报:
  

内容简介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作者简介

  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北京:城与人》《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以及散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目录

上编
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
第一章易代之际士人经验反省
第一节“戾气”
第二节生死
附录陈确的“节义”论
第三节“用独”
第二章易代之际文化现象论说
第一节南北
第二节世族
第三节流品
第三章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
第一节借诸事件的言说
第二节“革除”后史
第四章关于“言论”的言论
第一节言路
第二节清议
第三节“一概之论”、“一先生之言”
附录士人经验中的明清之际的言论环境
下编
明遗民研究
第五章遗民论
第一节论“遗”
第二节遗民史述说
附录论许衡、刘因
第六章遗民生存方式
第一节逃禅
第二节衣冠
第三节交接
第四节生计
第五节葬制
第七章时间中的遗民现象
第一节失节忧惧
第二节故国与新朝之间
第八章关于遗民学术
第一节综论
第二节经学
第三节史学
第四节文论
余论(之一)
余论(之二)
附录
我读傅山
由《鱼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际的伦理困境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赋役阙则刑戮加,衣食匮则寒饿至。则是豪家之命,悬于贫户也。”与黄宗羲的《原君》、《学校》(《明夷待访录》)等,均是应作为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的。
  至于名士或有名士气者,以和光同尘、不别析为洒脱,更有庄禅思想的背景,其文化姿态直接间接地联系于士的平民化、宗教世俗化的进程。宋、元以还儒者、道学与文人、名士,甚至不免有姿态的趋近。邹元标《会语》就有“奴仆就是朋友”、“疲癃皆我同胞”、“渔樵耕牧,均是觉世之人”一类说法(《会语》,《明儒学案》卷二三第536、542页),袁宏道甚至以与“市井屠沽,山鹿野獐,街谈市语,皆同得去,然尚不能合污”为“病”,径说“盖同只见得净不妨秽,魔不碍佛,若合则活将个袁中郎抛人东洋大海,大家浑沦作一团去”(《解脱集》之四《尺牍·朱司理》,《袁宏道集笺校》第508页)。明代尤其明末,世衰而“文人文化”盛。黄宗羲批评吴伟业为园艺家张涟、艺人柳敬亭所撰传,批评王世贞记刻工章筼(《柳敬亭传》、《论文管见》,均见《黄宗羲全集》第十册),即出于儒者对文人文化的批评态度。甚至陈子龙也不满于“近世缀文不别流品”,以致“西蜀富人、阳翟贾客,玄黄所至,缃素斐然”(《应本序》,《陈忠裕全集》卷二五)。“易代”这一大事件对士人生存条件的强行变更,与恢复愿望,更鼓励了文人、名士式的通脱。志在复明的彭士望、魏禧,不惜向“浆博屠沽、下走厮养”搜寻人才;全祖望《祁六公子墓碣铭》记祁彪佳之二子,也说其“自任以故国之乔木,而屠沽市贩之流亦兼收并蓄”(《鲒琦亭集》卷一三)。明清之际士人的流品论,作为对上述事态的反应,不能不含义严重。
  王夫之对于为时论所称美的“和易”的批评(参看其《搔首问》),可读作其人对士文化的纯洁性、精英品性的关注。而他对“伊尹之耕”、“舜生畎亩之中”一类历史神话的诠释,则提示了经典的误读。他说:“伊尹之耕,傅说之筑,胶鬲之贾,托以隐耳。”(《读通鉴论》卷一〇第375页)而通常的释读于此将“等级”(亦王氏所谓“天秩”)与“所事”混淆了。至于他所说“以躬稼为禹稷之所自兴,则躬稼亦欲张固翕之术也”(《船山全书》第十三册第656页),尤出于对政治的犀利洞察。
  流品问题在权力机构中,向有特殊的尖锐性。士流对吏胥的不齿,即影响到明代的政治运作。而与宦官、嬖幸有关的流品问题,更包藏了士人最深切的屈辱之感。宦竖嬖幸,秽乱宫廷,以致陵轹大臣,固无代无之;以画、弈、琴、医、卜等技艺得官爵,也非自明代始。但明代政治的特殊性,尤其所谓“阉祸”,仍然深刻化了士人的有关经验。士人以名器之轻为轻士,为对士的公然的轻蔑;而流品混淆的后果,固在败坏政事,更在破坏等级秩序与败坏士人品质。
  ……

前言/序言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简介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精英群像的学术力作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明清之际(约14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王朝的更迭、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更孕育了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的剧烈碰撞与重塑。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对这一历史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群体——士大夫阶层——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与阐释。 士大夫,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和封建统治的基石,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思想的演变紧密相连。明清之交,外部的满清入主中原,内部的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激化,使得传统士大夫的身份认同、政治抱负与社会角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摒弃传统史学中对士大夫的简单概念化处理,力图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勾勒出这个群体的复杂面貌。 一、 理论框架与研究视角 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思想史的范畴。研究者首先将士大夫群体置于明清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探讨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如白银货币化、江南市镇的兴起)如何形塑了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 在理论层面,本书借鉴了社会史、文化史以及知识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不再仅仅关注那些留下汗牛充栋著述的“大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士人群体”,包括那些在地方社会中发挥实际影响的乡绅、未能进入高层官僚体系的落第者,乃至在特定领域(如商业、工艺、医学)有所建树的“边缘”知识分子。这种“下沉式”的研究策略,极大地丰富了对士大夫阶层内部差异性的认知。 二、 身份重塑与价值冲突 明清之际,是传统士人身份遭受严重冲击的时代。本书的重点之一,便是探讨“忠君”与“爱国”、“入世”与“避世”之间的内在张力。 对于明朝遗民士大夫而言,如何处理对故国的忠诚与在新王朝建立功业之间的道德困境,是贯穿其生命的主题。本书通过对大量个人日记、尺牍、诗文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他们在“气节”与“生存”之间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调适机制。 同时,随着市民文化在江南等地的兴盛,以李贽、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性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新思潮如何挑战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程朱理学正统,并指出这种思想上的“松动”,实际上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后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提供了出口——例如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山水情操乃至物质享乐的关注。 三、 权力结构中的士大夫 本书细致考察了士大夫在明清两代的权力分配机制中的不同表现。 在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使得部分士大夫得以直接插手中央决策,形成了“票拟”、“批红”等独特的权力运作模式。本书考察了如张居正等改革派首辅如何利用其士大夫身份和文官体系的优势,推行强力改革,以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 进入清代,满汉关系的调适对士大夫的政治参与构成了新的限制。本书分析了清廷如何通过“八旗与汉臣分制”、“科举的制度化”以及对学术流派的巧妙引导(如“汉学”与“理学”的平衡),将士大夫的政治能量有效纳入帝国统治的轨道。许多士大夫从直接的政治斗争转向了对地方治理、水利工程、义仓举办等“公共事务”的关注,这标志着他们政治角色的半退隐化与地方化的趋势。 四、 地域差异与社群互动 传统研究往往忽略了士大夫群体的地域差异性。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如东南沿海的士绅阶层、西南内陆的保守势力、东北边疆的戍边士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展现了士大夫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不同反应模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士人社群”的考察颇具新意。它分析了书院、会馆、诗社等非正式组织在士大夫群体内部的联系、信息传播与集体行动中的作用。这些社群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场所,也是士大夫们在政治失意后寻求情感慰藉与社会支持的网络节点。通过对这些微观结构的重建,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士大夫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在各种社群关系中相互影响、分化和重组的动态群体。 五、 知识生产与文化遗产 最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知识生产活动。这一时期的知识产品极其丰富,不仅有对经典文本的训诂考证(如乾嘉学派的兴起),也有大量的地方志编纂、家族史的撰写以及民间医药、农业技术的记录。 本书认为,当主流的政治理想受挫时,士大夫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微观的学问”中,这既是他们保持知识分子身份的方式,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努力。通过对这些非主流知识形态的关注,本书揭示了士大夫群体在维护文化连续性方面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为我们理解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总而言之,《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是一部扎实、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它成功地将政治史的宏大叙事、社会史的精微观察与思想史的理论思辨融为一体,为理解明清社会转型期知识精英的命运与贡献,提供了一套极为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解读路径。本书对于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也相当高,但它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费力。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私人信札,使得论证显得扎实可靠。不过,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去探究这些士大夫群体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的思想脉络变化。他们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与反思,对新思潮的接纳与排斥,都勾勒出了一幅复杂的知识分子心路图。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氛围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过去那种扁平化的印象。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晚明清初文人生活的书,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气节,或者如何随波逐流,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日常交往、诗词唱和的描写,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之间那种特有的情谊与张力。他们的学问、他们的风骨,在文字间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沉思,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安顿自己的内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佳作。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你思考其他问题时,重新浮现脑海。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物情感连接起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共同构筑起来的。作者对那个时代士人精神气质的捕捉,精准而深刻,让人读后意犹未尽,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与这些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说实话,很有韵味。那种夹杂着古典雅致和现代洞察力的混合体,读起来非常享受。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调动读者的情感,笔下的士人形象鲜活生动,他们或清高孤傲,或圆滑世故,各种性格跃然纸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们“隐逸”与“出仕”之间纠结的探讨很感兴趣。这种永恒的人类困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放大了无数倍,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也对“大丈夫何以自处”这个问题有了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而是通过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起伏,串联起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那种严谨又不失文采的功力,非常了得。比如,书中对某个著名文人在特定事件中的决策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选择究竟有多少无奈,又有多少是出于本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挣扎感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幅令人难忘的画卷。

评分

早就想入手的一本书,终于等到了,细细研读

评分

关注已久的好书,趁活动入手。

评分

很早就想看这本书了,现在才买得到

评分

这本书和续编都买了,最想买《诠释与重建

评分

最近买的书比较多,就不挨个拍了来个总图!还真是便宜!

评分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评分

很久就想求的书了,趁着活动赶紧拿下,心里非常高兴,顺便给快递小哥点赞一个。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大名鼎鼎了,偶然一看,评分十分高,有必要买一本,可以和王汎森先生的著作对比阅读。

评分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ldquo;话题&rdquo;和&ldquo;人物&rdquo;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