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917-1991)(套装共3册)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917-1991)(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志华 编
图书标签:
  • 苏联史
  • 俄罗斯史
  • 冷战史
  • 20世纪史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苏联解体
  • 俄国革命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9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41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0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套装共3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套装共3册)》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民网:《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前苏联三种主要腐败现象
  2009年08月24日18:14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今日发布。该书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在经济管理干部中的腐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浪费公款和赌博,贪污受贿和权钱交易和贪污和盗用公款。为了遏制贪污受贿等舞弊现象的蔓延,俄共采取了三个方面的严厉打击措施。
  该书指出,新经济政策初期,尽管苏联国家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但是由于转入市场经

目录

上册
绪论 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 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 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 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 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 “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五 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中册
悲剧是这样诞生的——“卡廷事件”与战前苏波关系
苏联对波兰战俘最初的处理措施
对波兰战俘的关押和使用
苏联对所占波兰领土的处理
分类处理后在押的波兰军官
苏芬战争和贝利亚的指令
战俘营情况通报与“减轻负担”建议
处理战俘范围的扩大和政治局决议
“减轻负担行动”和“卡廷事件”
中断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
大迁徙:苏联的特殊移民政策及其后果
一 关于特殊移民的基本概念
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 特殊移民问题的解决
四 特殊移民政策的后果和影响

放弃“世界革命”: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
二 战后初期政府对集体农庄的强化
三 货币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与西方合作: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对苏捷关系的个案考察
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
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
四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苏联与战后对朝鲜的托管政策
一 战后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提出与苏联的反应
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
四 简短的结论

解禁的历史叙事: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45~1949)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
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
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 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二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与莫斯科的接触
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
四 苏联对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
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悲剧的产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
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
二 时乖命蹇:苏联国际战略的转变与犹委会的命运
三 两难抉择:以色列建国及其对犹委会的致命影响
四 大难临头:“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审判始末
五 结束语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简短的结论

下册
难以做出的抉择:对苏联空军投入朝鲜战争的历史考察
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赫鲁晓夫路线在二十大的阐释与确立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准备过程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苏共中央的收缩
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
一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再辉煌
二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 文学的“解冻”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

发出不同声音: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私下出版物
四 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结 语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现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改革的反应和干预
苏军对布拉格的武装占领
“分离”还是对峙?——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研究
东正教官方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地下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境外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结 论
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斯大林文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解冻”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从修补到重构: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初内涵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转向及其目标
苏共党内在“新思维”实践中的分歧与斗争
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矛盾估计不足
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处置不当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上册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沙皇制度在8天之内迅速土崩瓦解。一切都如此突然,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到现在仍被称为“二月革命之谜”。
  自发性与革命进程
  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从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这8天局势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大规模的自发性爆发的结果。这8天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2月27日以前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运动,各政党都未充分认识局势的性质,也未采取实际措施来组织和引导革命;27日开始各政党竭力影响革命进程:自由主义政党及其控制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在促使沙皇退位、组织临时政府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组成苏维埃、影响群众运动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力量有限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群众中积极活动,但“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
  二月革命史的研究者几乎公认,2月23日(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是这场革命的开端。这一天是国际妇女日,在首都的一些企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小型###或会议,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这一天,彼得格勒有12?8万名工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32%)参加了罢工。
  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有一种说法,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居民还没有发动饥饿暴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最近的将来不会组织这样的暴动:愤怒在增长,而且看不到增长的尽头。而这类饥饿群众的自发暴动将是走向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疯狂和无情破坏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阶段,这是毫无疑问的。2月中旬,由于运输困难,彼得格勒食品供应进一步恶化。排队买面包的队伍越来越长,居民中的担心、不安和不满在不断加剧。据二月事件的参与者记载:23日的“罢工很快变成了大街上的骚动。这种骚动是自发的……原因是商店门前排队的人们买不到面包”当然,彼得格勒的“粮食”问题仅仅是积聚在帝国内部的不满这一巨大的炸弹和火药桶的引爆物而已。

前言/序言

  
帝国黄昏:百年风云中的世界变局(1870-1945) 一部聚焦世界秩序重塑与文明冲突的宏大史诗,探寻现代性危机与全球权力转移的深层逻辑。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微的史料考证,描绘了从俾斯麦时代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世界舞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它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力图穿透表象,揭示驱动这一百年剧变的内在力量:工业化进程的异化、民族主义的激化、帝国主义的终极冲撞,以及意识形态的全面对决。 第一部:旧秩序的辉煌与裂痕(1870-1914) 本卷深入剖析了“欧洲均势”这一看似稳固的国际体系是如何在看似繁荣的“美好年代”中,暗流涌动,最终走向崩溃的。 1. 工业化的双刃剑:技术进步与社会重塑 我们首先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学、内燃机革命)对全球生产力和社会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是对既有阶级结构、城乡关系乃至人类认知模式的彻底重构。详细探讨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工人运动的壮大及其与自由主义体制的张力。重点分析了德国和美国工业化模式的特殊性,及其对既有大英帝国霸权的挑战。 2. 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帝国主义的扩张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浪漫主义催生的民族主义如何蜕变为具有侵略性的国家主义。从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到北非的殖民地争夺,我们追踪了列强间围绕有限资源和战略要地的激烈角逐。特别关注了“新帝国主义”的逻辑——它不再仅仅是贸易驱动,而是由金融资本的扩张需求和民族荣誉感所驱动的系统性行为。对德意志第二帝国“世界政策”的崛起,及其如何打破维也纳体系平衡的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3. 意识形态的早期较量: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反动 在国家权力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新的政治哲学思潮开始与传统观念正面冲突。本卷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及其组织化进程,与自由民主思潮的辩论。同时,考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如何渗透进主流政治话语,为后来的野蛮行径埋下了伏笔。 4. 导向深渊的机制:军事化与联盟体系的僵化 详细梳理了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复杂军事同盟网络(同盟国与协约国),分析了“集体安全”机制如何演变为“集体自我毁灭”的陷阱。聚焦于军备竞赛的非理性逻辑——各国认为提升军力是确保和平的唯一途径,最终却使得误判的成本无限升高。萨拉热窝事件并非起点,而是长期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第二部:大屠杀与世界秩序的断裂(1914-1929) 本卷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及其对全球政治地理、经济结构和文化心理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 1. 总体战的诞生与人性的沦丧 本书拒绝将一战简化为简单的阵地战。我们深入研究了“总体战”的概念,即国家将所有资源——工业、人力、科学乃至平民思想——动员起来的全新战争模式。从西线的铁丝网、毒气战到后方的配给制,探究了现代国家机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将民众推向死亡和贫困。 2. 帝国主义的瓦解与新民族国家的兴起 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四大帝国的崩溃(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奥斯曼)。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考察了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原则”的理想主义与战胜国(尤其是法国和英国)的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对中东新边界的划分及其遗留的民族矛盾进行了批判性审视。 3. “红色革命”的冲击与全球意识形态的极化 十月革命的胜利被置于全球背景下考察。本书分析了布尔什维克如何利用帝国内部的危机上台,以及苏维埃政权初期对国内外势力的影响。它不仅是俄国内部的权力更迭,更是对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根本性挑战,促使西方国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与改革,但也加剧了保守势力的反扑。 4. 战后十年的迷幻:黄金二十年代与潜在危机 聚焦1920年代的经济复苏与社会变革。美国经济的繁荣(“柯立芝繁荣”)如何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失衡,如农业的衰退、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均以及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同时,欧洲战败国的屈辱感和战胜国的财政困境,为未来冲突埋下了经济和政治的导火索。 第三部:大萧条、极权主义的崛起与最终决战的序幕(1929-1945) 本卷探讨了全球经济危机如何催生出极端政治形态,并最终引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 1. 黑色星期二与全球经济的“休克疗法” 系统分析了1929年华尔街股灾引发的连锁反应,如何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考察了各国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美国的“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早期实践;欧洲国家依赖的保护主义和货币战;以及那些因经济绝望而转向激进主义的国家。 2. 极权主义的病理学:法西斯、纳粹与军国主义 大萧条被视为催生极权主义的沃土。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纳粹主义在德国以及军国主义在日本的意识形态基础、社会动员方式和权力巩固过程。重点在于理解这些政权如何利用民族屈辱、经济焦虑和对现代性的恐惧,成功地将国家权力推向了不受制约的极端。 3. 绥靖政策的幻象与国际法的崩塌 本书审视了国际联盟的无力化过程,以及英法等国对德日意侵略行径采取的“不干涉”或“绥靖”政策的心理动因与战略失误。从日本侵占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到西班牙内战,国际秩序如何一步步被侵蚀。对比了西方民主国家在面对意识形态挑战时的犹豫与自我削弱。 4. 世界大战的螺旋:从波兰到斯大林格勒 详细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阶段。分析了闪电战的战术创新与初期成功,以及苏联的加入如何将冲突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对抗。本卷的收尾聚焦于战争的转折点,特别是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关键战役,揭示了技术、战略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如何塑造了最终的胜利者与失败者。 --- 核心洞察: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叙述,将工业化、技术变革、帝国主义经济学与文化心理学结合起来,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为何反而选择了最野蛮的自我毁灭方式?它揭示了1870年至1945年间,一个由过度自信和结构性矛盾驱动的旧世界体系,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并为下一个充满冷战阴影的时代奠定基础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演变的著作,感触颇深。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GDP增长数字的简单罗列,而是细致描绘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瓦解,乃至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兴起背后的复杂博弈。作者对于不同国家在制定贸易规则和货币政策时所展现出的利益权衡和战略布局,描绘得入木三分。特别是书中对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全球金融舞台上争取话语权的过程分析,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经济力量的转换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其中充满了试探、妥协和爆发。读完之后,看待国际财经新闻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那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试图去探寻其背后的权力基础。对于任何关心世界经济走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具穿透力。

评分

说实话,我对政治哲学的理解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的论述却让我茅塞顿开。它将宏大的国际关系史,巧妙地嵌入到霍布斯、洛克乃至更晚近的思想家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审视。作者并未生硬地套用理论,而是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是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被扭曲、被实践,并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文性分析,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它引导我思考,在缺乏一个全球性仲裁者的情况下,国家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状态”吗?这本书提供的思辨空间非常广阔,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密的分析工具,供读者自行去解构眼前的复杂世界。

评分

这部作品在文化人类学层面上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没有将国家之间的冲突仅仅归结为地缘政治或资源争夺,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认同、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建构、被利用,并最终成为驱动历史进程的强大内在动力。作者对比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采取的不同文化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书中对民间叙事和官方史观差异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揭示了“我们是谁”这一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充满了协商与斗争。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田野调查,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类社会行为的深层驱动力,往往植根于那些最不易察觉的文化土壤之中。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历史的鸿篇巨制,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历史的波澜壮阔。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笔触聚焦于近现代以来全球格局的深刻变迁,尤其是那些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书中对于意识形态冲突的剖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深入挖掘了不同思想体系碰撞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是如何重塑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轨迹。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时而为那些决策者的远见卓识而赞叹,时而又为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纠缠而深思。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名词和日期,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对当下世界局势理解的新视角,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史学佳作。

评分

对于军事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宝藏。它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武器技术迭代描述,而是巧妙地将技术进步融入到战略思想的革新之中。作者对不同时期军事理论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从全线决战到非对称作战的思维转变,每一步都对应着时代背景的剧变。书中对几次关键战役的复盘分析,也展现了高超的军事史学叙事能力,既有对战场瞬息万变的描摹,又不失对背后政治意图的深刻解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论证了军事力量的运用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外交政策的弹性与限制。这本书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军事决策背后的复杂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是沈志华主编,还有其他人共同编写,喜欢了解苏联历史可以看看!

评分

这次送来没用袋子,完好无损,可以。

评分

有破掉的地方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值得购买的东西!

评分

书已收到,包装完好,书本身的纸张、印刷都很不错。

评分

二十多年了,适时做个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

评分

包装精致,快递给力,好评。

评分

本人刚只看了感兴趣的几章,可能有点以偏带全了

评分

兴亡谁认定,胜败岂无凭?追本溯源,苏联解体,不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