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思成 著,林洙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
  •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
  • 文化
  • 艺术
  • 设计
  • 历史
  • 文学
  • 美学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795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9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书附赠梁思成首次面世的随笔手绘稿、父亲梁启超给他的家书和梁思成先生手绘的一张完整的曲阜孔庙平面总图
  这张孔庙平面总图,堪称完美,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图从来以艺术性和准确性完美结合而著称,这张图让人十分赞叹,建议放在镜框里给书房增添一丝文气。
  书内分为5个部分,精选了近40篇先生经典的建筑文章,对于不是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文章轻松地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

内容简介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作者简介

  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十一年的艰难岁月。1928年了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第二部分:
我们的旅途本身同样是心情沉浮不可期的探险。身体的苦楚被视做当然,我们常在无比迷人而快乐的难忘经历中锐感快意。旅途常像古怪的、拖长了的野餐,遇到滑稽而惨痛的麻烦时,既惶急无比,又乐不可支。
第三部分: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第四部分: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第五部分:
我所惟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知识献给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

精彩书摘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 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 术。 技术与形式。中国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它在中国文明萌生 时期即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 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带挑檐的坡屋顶。木框架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 ,幕墙的唯一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中国建筑的墙与欧洲传统房 屋中的墙不同,它不承受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或不设 。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 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高度的适应性使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 。 当中国的构筑系统演进和成熟后,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 出来,它们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纪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规范由于采 用斗拱而得到丰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边它承托木梁 ,在外部它支撑屋檐。一攒斗拱中包括几层横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 的垫木叫“斗”。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 伸出得远一些。在演进过程中,斗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 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较大;后来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斗 拱可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于框架结构使内墙变为隔断,所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单幢房 屋之内部划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国的住宅是由这些房屋 组成的。房屋通常围绕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数量不定的多个院子。 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最多的太阳光,在夏天阳光为挑檐所阻挡。除了 因地形导致的变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筑物。 历史的演变。中国最古的建筑遗存是一些汉代的坟墓。墓室及墓前的门 墩——阙,虽是石造的,形式却是仿木结构,高起的石雕显现着同样高超的 木匠技艺。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至今没有发现存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漫长时期里所造的木构建 筑。但从一些石窟寺的构造细部和它们墙上的壁画我们可以大略知晓8世纪 中期以前木构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 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响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年 ,它们是在石崖上凿成的佛国净土,外观和内部都当做建筑物来处理,模仿 当时的木构建筑。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门门楣石刻(公元701—704年)准 确地显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肃敦煌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洞窟的壁画中画 的佛国净土,建筑背景极其精致。这些遗迹是未留下实物的时代的建筑状况 的图像记录。在这样的图像中,我们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从中追踪 到斗拱的演变轨迹。 这些中国早期建筑特点的间接证据可从日本现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它 们造于推古(注:公元593—626年)、飞鸟【注:飞鸟文化指6世纪中叶(公元 552年)佛教传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间的文化】、白风【注 :白风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迁都奈良(公元710年)时间的文化】、 天平【注:狭义指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748年),广义指整个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注:公元810—833年)、贞观(注:公元 875—893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事实上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建筑 像镜子一样映射着中国大陆建筑不断变化着的风格。早先的日本建筑可以正 确地称之为中国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还真是出于大陆匠人之 手。最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鲜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 。奈良东大寺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①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它单层七间,斗 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的雄健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 国性灭法后数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 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 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唐朝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 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 河北省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这是一座两层建筑,当中立 着一座有十一个头的观音像。两个楼层之间又有一个暗层,实际是三层。在 观音阁上,斗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太原附近晋祠的建筑群建于1025年,两座主要建筑物都是单层。但主殿 为重檐。大同华严寺大殿是一座巨大的单层单檐建筑,建于1090年,是中国 最大的佛教建筑物之一。许多年后的1260年,河北曲阳的北岳庙建成,它的 屋顶上部构件经过大量改建,但其下部及外观整体基本未变。 对上述这些建筑物的比较研究表明,斗拱与建筑物整体的比例越来越小 。另一共同特点是越往建筑物的两边柱子越高。这一细致的处理使檐口呈现 为轻缓的曲线(华严寺大殿是个例外),屋脊也如此,于是建筑物外观变得柔 和了。 到了明朝,精巧的处理消失。这个趋势在皇家的纪念性建筑中尤其明显 。北平以北40公里的河北省昌平县明朝永乐皇帝陵墓的大殿是突出的例子。 它的斗拱退缩到无足轻重的地步,非近观不能看见。虽然明、清两代的个体 建筑退步,但北平故宫是宏伟的大尺度布局的佳例,显示了中国人构想和实 现大范围规划的才能。紫禁城用大墙包围,面积为3350英尺×2490英尺 (1020米×760米),其中有数百座殿堂和居住房屋。它们主要是明、清两代 的建筑。紫禁城是一个整体。一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和围绕它的都城。殿堂 、亭、轩和门围着数不清的院子布置,并用廊子连接起来。建筑物立在数层 白色大理石台基上。柱子和墙面一般是刷成红色的。斗拱用蓝、绿和金色的 复杂图案装饰起来,由此形成冷色的圈带,使檐下更为幽暗,显得檐部挑出 益加深远。整个房屋覆在黄色或绿色的琉璃瓦顶之下。中国人对房屋整体所 作的颜色处理,其精致与独创性举世无双。 多层木构建筑。因为材料的限制,高层木构建筑很少。北京天坛祈年殿 是著名的高大木构建筑。这是一座圆形建筑,立在三层白色大理石基座上, 上部为三层蓝色琉璃瓦顶,最高层束成圆锥形。顶尖高于地面108英尺(33米 )。 最好的一个多层木构建筑是山西应县木塔,但不那么有名。它建于公元 1056年,有五个明层和四个暗层,平面为八角形。木塔的每一层,不论明暗 ,都有完整的木构架。因此全塔由九个构架累积而成。其中每一构架都起支 撑作用,没有多余之物。塔顶屋面为八角锥体,最上为铁铸塔刹。最高点距 地面215英尺(65米)。虽然早期大多数塔为木塔,但应县木塔是该类型的塔 的唯一留存者。 砖石塔。早期木塔大都消失了,留存下来的多是砖塔,也有少数石塔, 它们经受了人为的和自然的损害。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中国塔的设计并不 是从印度传入的,它们是中国与印度两种文明交会的产物。塔身完全是中国 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刹部分可以见到,它来自■堵坡(stupa),但已大大改 变。许多的砖塔或石塔演绎着木塔原型,木塔才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体现 。 中国砖石塔有五大类型: 单层塔。印度的窄堵坡是佛屠遗骸埋葬地的标志,而死去的僧人坟墓■ 堵坡就叫“巴高大”(pagoda)6世纪到12世纪的坟墓■堵坡大都做成单层小 亭子似的建筑,上面有单檐或重檐。山东济南附近的四门塔建于公元544年 ,是最早的单层塔的例子(它不是坟墓)。更典型的例子是山东长清灵岩寺的 慧崇禅师塔墓。 多层塔。多层塔保持中国土生土长多层建筑的许多特点。日本尚有多层 木塔屹立至今,中国只保存了此种类型的砖塔。西安附近的香积寺塔,建于 公元681年,是最早和最好的例子。那是十三层的方塔,其中十一层保存完 好。楼层用叠涩砖檐分划,各层外墙上用浅浮雕显示门洞、窗子之外,尚有 简单而精细的浮雕壁柱和额枋,上承大斗。 宋代多八角形塔。墙上的壁柱常被省去。砖檐常由许多斗拱支撑。有些 例子,如河北涿县的双塔(约1090年),是在砖塔上忠实地复制出木塔的外貌 。 密檐塔。密檐塔似乎是单层塔而上面有多重檐口所形成的变体。外观上 看,它有一个很高的主层,其上为密密的多重檐口。公元520年建的河南佛 教圣地嵩山嵩岳寺塔,十二边形,十五层,是最早的实例。在唐代,这种塔 全采用四方形。最杰出的一例是法王寺塔(约公元750年),也在河南嵩山。 9世纪中有了八角塔,到11世纪以后,这已经成了塔的标准形式。从10 世纪到12世纪,在中国北方建造了大量的这种塔,檐下用斗拱装饰。最出名 的一个例子是北平的天宁寺塔,建于11世纪,经过多次重修。 喇嘛塔(窄堵坡)。通过印度僧人,中国早就知道印度率堵坡的原貌,但 长期未移植于中国。后来,由于喇嘛教的传播,终于经过西藏来到中国建造 ,经过很大的变形。西藏喇嘛塔一般做成壶形,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面。1260 年由忽必烈下令建造的北平妙应寺■堵坡是最好一例。后来它的壶状身躯变 得细巧了,塔的颈部尤其如此。这个颈部原先像截了一段的锥形。后来渐渐 像烟囱。这种后出的西藏式率堵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北平北海公园里的白塔 ,建于1651年。 金刚宝座塔(Diamond—Based Pagodas)。在一个基座上耸立数个塔,称 金刚宝座塔。早在8世纪建造的河北省房山县云居寺塔是这种塔形的先兆。 云居寺塔有一个宽阔的低台,上面立着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到明代此种形 制始臻于成熟。1473年建的北平西郊的五塔寺是一个绝好的作品。它使人以 多种方式联想起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dur)。 牌楼。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和不少乡村道路上,都可见到称为牌楼的纪念 性的大门。虽然牌楼纯粹是中国的建筑,但可以看到与印度桑契的窄堵坡围 栏上的门有某种相似之处。中国南方多石牌楼,北方城镇的街道常有华丽的 木牌楼。 桥梁。造桥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早期的例子是简单的木桥或是浮 桥。直到4世纪中期以后开始用拱券跨过水流。中国桥梁建造最有名的一个 例子是河北赵县的大石桥。它是一座敞肩拱桥(在主拱两头桥面以下的三角 形部位,又开着小拱洞)。赵州桥的主拱跨度为123英尺(37米)。赵州桥建于 中国隋代,是使现代工程师感到惊讶的工程奇迹。 最常见的一种拱桥可以北平马可波罗桥为例有许多桥墩。中国西南部的 山区常用悬索桥。福建有许多用长长的石梁和石礅造的桥,有的总长度可达 70英尺(20米)。P44-49

前言/序言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在建筑的宏伟语汇中,总有些声音,跨越时空的阻隔,以文字的温度,触碰人心的最深处。梁思成,这位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不仅仅以其精湛的建筑设计和严谨的学术研究闻名于世,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些充满智慧、深情与洞察力的文字。本书《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便是对这笔财富的一次精心梳理与呈现,它试图剥离历史的尘埃,还原文字的本真,让读者得以窥见梁思成先生精神世界的光辉,感受他如何以文字构筑起一座座无形却永恒的“建筑”。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梁思成先生的著作或学术论文,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他那些最具艺术性、最富哲思、最能体现其人格魅力的散文、书信、日记、演讲稿以及部分学术著作的精彩节选。我们相信,文字本身,如同建筑一般,拥有其独特的结构、比例、肌理和生命力。梁思成先生的文字,正是这样一种“文字建筑”,它们凝聚了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理解、对现代文明的审慎思考、对历史文化的深沉眷恋,以及对人生道路的独特感悟。 “大拙”的内涵:返璞归真,厚重沉淀 “大拙”二字,是理解本书核心的关键。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语境中,“拙”并非愚笨,而是指一种返璞归真、不事雕琢的天然状态。它是一种深厚的功力外化为浑然天成,是一种智慧经过漫长岁月沉淀后显露出的朴实与厚重。梁思成先生的文字,恰恰体现了这种“大拙”之美。 他笔下的中国古建筑,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存在。他对斗拱的细致描摹,对飞檐的生动解读,对彩画的细腻品味,都饱含着对前人智慧的敬意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他并非一味地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根源、文化内涵与工艺美学。这种“大拙”,体现在他对建筑细节的耐心捕捉,对建筑整体精神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建筑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体察。 同样,“大拙”也体现在梁思成先生的人生哲学中。他经历过战乱的摧残,见证过时代的变迁,但始终保持着一份平和与坚韧。他的文字中,少有激昂的口号,多的是温和的叙述,冷静的分析,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一种“大拙”的姿态,默默耕耘,守护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大拙”,是对浮躁世俗的一种超越,是对内心宁静的一种坚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回归。 “至美”的呈现:匠心独运,意境悠远 如果说“大拙”是梁思成先生文字的基底,那么“至美”则是其文字最动人的光华。这种“至美”,并非流于表面的华丽辞藻,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思想的深邃与情感的丰沛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本书精选的文字,将从多个维度展现梁思成先生的“至美”: 建筑的诗意赞歌: 梁思成先生的文字,常常将建筑描绘得如同生命一般鲜活。他笔下的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帝王威严、权力象征、历史变迁的载体,充满了庄重、神秘与辉煌。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则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展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充满了灵动、雅致与诗意。他通过文字,将这些宏伟的建筑转化为读者可感可触的精神空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与古老的建筑对话,感受其沉默的力量与无尽的美。 历史的深情回响: 梁思成先生是历史的守护者,也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他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更是为了挽救濒危的文化遗产。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古籍,测绘古迹,他的文字,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饱含着对民族文化深深的眷恋与忧虑。本书将精选他那些充满历史现场感的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他保护古建筑的赤诚之心,体会他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思想的智慧光芒: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建筑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对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对现代文明的审视,对城市发展的思考,都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智慧。他的文字,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深刻的思想寓于生动形象的论述之中,引人深思。本书将呈现他对于建筑哲学、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展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人格的温润光辉: 除了学术成就,梁思成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敬仰。他的书信,展现了他与家人、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投入,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本书将精选他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让读者得以走近这位伟大的学者,感受他温润如玉的人格,体会他的人生智慧。 本书的独特价值: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的出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梁思成先生精神世界的窗口。本书的独特价值体现在: 1. “文字建筑”的全新视角: 本书突破了传统梁思成研究的范畴,将他的文字本身视为一种“建筑”,从结构、比例、肌理、意境等角度进行审视与呈现,赋予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2. 精选与梳理: 经过精心挑选,本书汇集了梁思成先生最具代表性、最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避免了学术论文的艰涩,保留了其文字的精华。 3. 主题式编排: 本书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文体分类,而是围绕“大拙”与“至美”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主题式的编排,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梁思成先生思想的脉络与情感的温度。 4. 情境还原与深度解读: 在呈现文字的同时,本书会适当配以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解读,甚至精美的插图(本书在插图运用上,力求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以图片细节的准确性与艺术性,衬托文字的意境,而非喧宾夺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与深意。 5. 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通过阅读梁思成先生的文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的语言,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以及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从而唤醒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保护意识。 阅读本书,您将: 走进一座座无形的“文字建筑”: 感受梁思成先生如何用文字描绘出比实体建筑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精神空间。 领略“大拙”的人生哲学: 从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中,体悟返璞归真、厚重沉淀的人生智慧。 邂逅“至美”的文化情怀: 感受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情赞颂,对民族文化的执着守护,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字里行间,与一位伟大的学者对话,感受他跨越时代的思想光芒。 重拾对传统建筑的敬畏之心: 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是一次深入梁思成先生精神世界的旅程,是一场文字与建筑、历史与思想、人文与艺术的盛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门,通往那个充满智慧、温情与无限美的精神殿堂。希望本书能成为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梁思成先生、感悟人生至美的一份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内在的张力——表面上极其平静和克制,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几乎要冲破纸面的能量。作者似乎在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宏大的命题。我特别欣赏它对待“不完美”的态度,它不回避生活中的破碎和缺憾,反而将这些残缺视为构成整体美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坦诚和接纳,给予读者极大的安慰。它不像有些文学作品那样高高在上地教导人生,而是以一种平视的、同行的姿态陪伴你走过文字构建的世界。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正在跟随一位智者在幽静的庭院中漫步,他不需要多言,只需偶尔点拨一两句,便足以让你茅塞顿开。这种内敛的力量,才是真正持久而震撼人心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简直是流淌的诗歌,每一次翻页都像走进了一座由情感和哲思构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一种近乎天真的纯粹,描摹着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那些在日常喧嚣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微光。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无常”的阐释,它没有沉溺于伤感,反而从中提炼出一种积极的、拥抱当下的力量。那种文字的韵律感非常独特,仿佛带着一种古老的吟唱,让你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感受每一个词语在舌尖上跳跃的重量。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邀请你参与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冥想。读完后,感觉心灵被彻底洗涤了一遍,那些原本堆积在心头的迷雾似乎也消散了,只留下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澄澈感。这种感受是如此私人化和深刻,以至于我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推荐”来概括。它需要你自己去体验,去感受那份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温柔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读过许多“概念性”的作品,大多试图用复杂的理论来包裹简单的思想,但这本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的语言是如此的透明和纯粹,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或炫技,但正是这份极致的简约,反而凸显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它探讨的议题非常宏大,关于时间、存在、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但呈现方式却像夏日午后的一杯清茶,入口平淡,回味悠长。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事物,那些曾经被视为背景的东西,如今似乎都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故事。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高远的哲学思辨,转化成了可以被日常感官捕捉的具象体验。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阅读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的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带有一种令人心神俱醉的古典韵味,但又奇妙地融入了现代人特有的疏离感和反思。它让我联想到了某些被遗忘的古代手稿,那些笔触带着匠人的执着与虔诚。作者在描绘情感的细腻处,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精准而又克制,绝不滥情。比如描写“等待”这个主题时,它没有使用宏大的词汇,而是通过描绘空气的湿度、窗外树叶的细微颤动,将那种时间被拉伸的痛苦和期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拿起笔在空白处做些批注,不是为了记录情节,而是为了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被作者精准命名的情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更精确地命名我们自身经验的复杂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大胆,它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结构完整性”的阅读习惯。作者似乎刻意打碎了线性的时间概念,将碎片化的记忆、哲学的思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近乎立体主义的阅读体验。起初我有些费力,感觉像是在迷宫中寻找出口,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跳跃式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便油然而生。书中的意象构建极其精妙,比如“影子在正午的地面上被收紧成一滴墨水”这样的描述,不仅画面感十足,更蕴含着对光影本质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咀嚼的文学珍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含义,这正说明了其文字的密度和内涵之丰富。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粗粝中透着慑人的光芒。

评分

建筑入门书籍,大家推荐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好书,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

一直不打折不满减,还好有券。

评分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评分

一本好书

评分

书皮内部有少许裁切问题,内容确实是科普读物,配图小了点,总体觉得一般。

评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建筑值得研究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