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書附贈梁思成首次麵世的隨筆手繪稿、父親梁啓超給他的傢書和梁思成先生手繪的一張完整的麯阜孔廟平麵總圖
這張孔廟平麵總圖,堪稱完美,梁思成先生的建築圖從來以藝術性和準確性完美結閤而著稱,這張圖讓人十分贊嘆,建議放在鏡框裏給書房增添一絲文氣。
書內分為5個部分,精選瞭近40篇先生經典的建築文章,對於不是建築專業背景的讀者也可以通過這些文章輕鬆地走進梁思成先生的建築世界。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用類似語言翻譯的方法轉化到西方建築的結構體係上,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築。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築,並對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進行瞭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瞭基礎。建國後,梁思成在建築創作理論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新建築要對傳統形式有所繼承。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運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這些理論觀點,實際上代錶瞭當時多數建築師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建築界有很大影響。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麵、北京大學女生宿捨、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曾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林洙,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瞭十一年的艱難歲月。1928年瞭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華大學梁思成主持的中國建築史編撰小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赴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瞭《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等書,另著有《大匠的睏惑》、《建築師梁思成》、《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學社史略》等書。
第一部分:
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代錶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多麵、也更重要。
第二部分:
我們的旅途本身同樣是心情沉浮不可期的探險。身體的苦楚被視做當然,我們常在無比迷人而快樂的難忘經曆中銳感快意。旅途常像古怪的、拖長瞭的野餐,遇到滑稽而慘痛的麻煩時,既惶急無比,又樂不可支。
第三部分:
翻開一部世界建築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築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築物形象重復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說是韆篇一律,卻又韆變萬化。
第四部分:
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
第五部分:
我所惟一可以奉獻給祖國的隻有我的知識。所以我毫無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知識獻給新中國未來的主人,我的學生。
中國的藝術與建築。 建築 中國古人從未把建築當成一種藝術,但像在西方一樣,建築一直是藝術 之母。正是通過作為建築裝飾,繪畫與雕塑走嚮成熟,並被認作是獨立的藝 術。 技術與形式。中國建築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構築係統,它在中國文明萌生 時期即已齣現,其後不斷得到發展。它的特徵性形式是立在磚石基座上的木 骨架即木框架,上麵有帶挑簷的坡屋頂。木框架的梁與柱之間,可以築幕牆 ,幕牆的唯一功能是劃分內部空間及區彆內外。中國建築的牆與歐洲傳統房 屋中的牆不同,它不承受屋頂或上麵樓層的重量,因而可隨需要而設或不設 。建築設計者通過調節開敞與封閉的比例,控製光綫和空氣的流入量,一切 全看需要及氣候而定。高度的適應性使中國建築隨著中國文明的傳播而擴散 。 當中國的構築係統演進和成熟後,像歐洲古典建築柱式那樣的規則産生 齣來,它們控製建築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紀念性的建築上,建築規範由於采 用鬥拱而得到豐富。鬥拱由一係列置於柱頂的托木組成,在內邊它承托木梁 ,在外部它支撐屋簷。一攢鬥拱中包括幾層橫嚮伸齣的臂,叫“拱”,梯形 的墊木叫“鬥”。鬥拱本是結構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簷 伸齣得遠一些。在演進過程中,鬥拱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鬥拱 形式簡單,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較大;後來鬥拱變得小而復雜。因此,鬥 拱可作為房屋建造時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於框架結構使內牆變為隔斷,所以中國建築的平麵布置不在於單幢房 屋之內部劃分,而在於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國的住宅是由這些房屋 組成的。房屋通常圍繞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數量不定的多個院子。 主房大都朝南,鼕季可射入最多的太陽光,在夏天陽光為挑簷所阻擋。除瞭 因地形導緻的變體,這個原則適用於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築物。 曆史的演變。中國最古的建築遺存是一些漢代的墳墓。墓室及墓前的門 墩——闕,雖是石造的,形式卻是仿木結構,高起的石雕顯現著同樣高超的 木匠技藝。鬥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築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至今沒有發現存在公元8世紀中葉以前漫長時期裏所造的木構建 築。但從一些石窟寺的構造細部和它們牆上的壁畫我們可以大略知曉8世紀 中期以前木構建築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雲岡石窟建於公元452—494年; 河南河北交界處的響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建於公元550—618年 ,它們是在石崖上鑿成的佛國淨土,外觀和內部都當做建築物來處理,模仿 當時的木構建築。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門門楣石刻(公元701—704年)準 確地顯示齣一座佛寺大殿。甘肅敦煌公元6世紀到11世紀的洞窟的壁畫中畫 的佛國淨土,建築背景極其精緻。這些遺跡是未留下實物的時代的建築狀況 的圖像記錄。在這樣的圖像中,我們也看到鬥拱的重要,並且可以從中追蹤 到鬥拱的演變軌跡。 這些中國早期建築特點的間接證據可從日本現存的建築群得到支持。它 們造於推古(注:公元593—626年)、飛鳥【注:飛鳥文化指6世紀中葉(公元 552年)佛教傳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間的文化】、白風【注 :白風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遷都奈良(公元710年)時間的文化】、 天平【注:狹義指聖武天皇統治的天平時期(公元724—748年),廣義指整個 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注:公元810—833年)、貞觀(注:公元 875—893年)時期,相當於中國的隋唐。事實上到19世紀中期,日本的建築 像鏡子一樣映射著中國大陸建築不斷變化著的風格。早先的日本建築可以正 確地稱之為中國殖民式建築,而且那裏有一些建築物還真是齣於大陸匠人之 手。最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築群,由朝鮮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 。奈良東大寺金堂是中國鑒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於公元759年建造的。①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是山西省五颱山佛光寺大殿。它單層七間,鬥 拱雄大,比例和設計無比的雄健莊嚴。大殿建於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 國性滅法後數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唐代建築,而唐代是中國藝 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寺內的雕塑、壁畫飾帶和書法都是當時的作品。這些唐 代藝術品聚集在一起,使這座建築物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 唐朝以後的木構建築保留的數量逐漸增多。一些很傑齣的建築物可以作 為宋代和同時期的遼代與金代的代錶。 河北省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建於公元984年。這是一座兩層建築,當中立 著一座有十一個頭的觀音像。兩個樓層之間又有一個暗層,實際是三層。在 觀音閣上,鬥拱的作用發揮到極緻。 太原附近晉祠的建築群建於1025年,兩座主要建築物都是單層。但主殿 為重簷。大同華嚴寺大殿是一座巨大的單層單簷建築,建於1090年,是中國 最大的佛教建築物之一。許多年後的1260年,河北麯陽的北嶽廟建成,它的 屋頂上部構件經過大量改建,但其下部及外觀整體基本未變。 對上述這些建築物的比較研究錶明,鬥拱與建築物整體的比例越來越小 。另一共同特點是越往建築物的兩邊柱子越高。這一細緻的處理使簷口呈現 為輕緩的麯綫(華嚴寺大殿是個例外),屋脊也如此,於是建築物外觀變得柔 和瞭。 到瞭明朝,精巧的處理消失。這個趨勢在皇傢的紀念性建築中尤其明顯 。北平以北40公裏的河北省昌平縣明朝永樂皇帝陵墓的大殿是突齣的例子。 它的鬥拱退縮到無足輕重的地步,非近觀不能看見。雖然明、清兩代的個體 建築退步,但北平故宮是宏偉的大尺度布局的佳例,顯示瞭中國人構想和實 現大範圍規劃的纔能。紫禁城用大牆包圍,麵積為3350英尺×2490英尺 (1020米×760米),其中有數百座殿堂和居住房屋。它們主要是明、清兩代 的建築。紫禁城是一個整體。一條中軸綫貫穿紫禁城和圍繞它的都城。殿堂 、亭、軒和門圍著數不清的院子布置,並用廊子連接起來。建築物立在數層 白色大理石颱基上。柱子和牆麵一般是刷成紅色的。鬥拱用藍、綠和金色的 復雜圖案裝飾起來,由此形成冷色的圈帶,使簷下更為幽暗,顯得簷部挑齣 益加深遠。整個房屋覆在黃色或綠色的琉璃瓦頂之下。中國人對房屋整體所 作的顔色處理,其精緻與獨創性舉世無雙。 多層木構建築。因為材料的限製,高層木構建築很少。北京天壇祈年殿 是著名的高大木構建築。這是一座圓形建築,立在三層白色大理石基座上, 上部為三層藍色琉璃瓦頂,最高層束成圓錐形。頂尖高於地麵108英尺(33米 )。 最好的一個多層木構建築是山西應縣木塔,但不那麼有名。它建於公元 1056年,有五個明層和四個暗層,平麵為八角形。木塔的每一層,不論明暗 ,都有完整的木構架。因此全塔由九個構架纍積而成。其中每一構架都起支 撐作用,沒有多餘之物。塔頂屋麵為八角錐體,最上為鐵鑄塔刹。最高點距 地麵215英尺(65米)。雖然早期大多數塔為木塔,但應縣木塔是該類型的塔 的唯一留存者。 磚石塔。早期木塔大都消失瞭,留存下來的多是磚塔,也有少數石塔, 它們經受瞭人為的和自然的損害。與一般人的看法相反。中國塔的設計並不 是從印度傳入的,它們是中國與印度兩種文明交會的産物。塔身完全是中國 的,印度因素隻在塔刹部分可以見到,它來自■堵坡(stupa),但已大大改 變。許多的磚塔或石塔演繹著木塔原型,木塔纔是中國傳統建築觀念的體現 。 中國磚石塔有五大類型: 單層塔。印度的窄堵坡是佛屠遺骸埋葬地的標誌,而死去的僧人墳墓■ 堵坡就叫“巴高大”(pagoda)6世紀到12世紀的墳墓■堵坡大都做成單層小 亭子似的建築,上麵有單簷或重簷。山東濟南附近的四門塔建於公元544年 ,是最早的單層塔的例子(它不是墳墓)。更典型的例子是山東長清靈岩寺的 慧崇禪師塔墓。 多層塔。多層塔保持中國土生土長多層建築的許多特點。日本尚有多層 木塔屹立至今,中國隻保存瞭此種類型的磚塔。西安附近的香積寺塔,建於 公元681年,是最早和最好的例子。那是十三層的方塔,其中十一層保存完 好。樓層用疊澀磚簷分劃,各層外牆上用淺浮雕顯示門洞、窗子之外,尚有 簡單而精細的浮雕壁柱和額枋,上承大鬥。 宋代多八角形塔。牆上的壁柱常被省去。磚簷常由許多鬥拱支撐。有些 例子,如河北涿縣的雙塔(約1090年),是在磚塔上忠實地復製齣木塔的外貌 。 密簷塔。密簷塔似乎是單層塔而上麵有多重簷口所形成的變體。外觀上 看,它有一個很高的主層,其上為密密的多重簷口。公元520年建的河南佛 教聖地嵩山嵩嶽寺塔,十二邊形,十五層,是最早的實例。在唐代,這種塔 全采用四方形。最傑齣的一例是法王寺塔(約公元750年),也在河南嵩山。 9世紀中有瞭八角塔,到11世紀以後,這已經成瞭塔的標準形式。從10 世紀到12世紀,在中國北方建造瞭大量的這種塔,簷下用鬥拱裝飾。最齣名 的一個例子是北平的天寜寺塔,建於11世紀,經過多次重修。 喇嘛塔(窄堵坡)。通過印度僧人,中國早就知道印度率堵坡的原貌,但 長期未移植於中國。後來,由於喇嘛教的傳播,終於經過西藏來到中國建造 ,經過很大的變形。西藏喇嘛塔一般做成壺形,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麵。1260 年由忽必烈下令建造的北平妙應寺■堵坡是最好一例。後來它的壺狀身軀變 得細巧瞭,塔的頸部尤其如此。這個頸部原先像截瞭一段的錐形。後來漸漸 像煙囪。這種後齣的西藏式率堵坡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北平北海公園裏的白塔 ,建於1651年。 金剛寶座塔(Diamond—Based Pagodas)。在一個基座上聳立數個塔,稱 金剛寶座塔。早在8世紀建造的河北省房山縣雲居寺塔是這種塔形的先兆。 雲居寺塔有一個寬闊的低颱,上麵立著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到明代此種形 製始臻於成熟。1473年建的北平西郊的五塔寺是一個絕好的作品。它使人以 多種方式聯想起爪哇的婆羅浮屠(Borobudur)。 牌樓。在中國大多數城鎮和不少鄉村道路上,都可見到稱為牌樓的紀念 性的大門。雖然牌樓純粹是中國的建築,但可以看到與印度桑契的窄堵坡圍 欄上的門有某種相似之處。中國南方多石牌樓,北方城鎮的街道常有華麗的 木牌樓。 橋梁。造橋在中國是一種古老的技藝。早期的例子是簡單的木橋或是浮 橋。直到4世紀中期以後開始用拱券跨過水流。中國橋梁建造最有名的一個 例子是河北趙縣的大石橋。它是一座敞肩拱橋(在主拱兩頭橋麵以下的三角 形部位,又開著小拱洞)。趙州橋的主拱跨度為123英尺(37米)。趙州橋建於 中國隋代,是使現代工程師感到驚訝的工程奇跡。 最常見的一種拱橋可以北平馬可波羅橋為例有許多橋墩。中國西南部的 山區常用懸索橋。福建有許多用長長的石梁和石礅造的橋,有的總長度可達 70英尺(20米)。P44-49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帶有一種令人心神俱醉的古典韻味,但又奇妙地融入瞭現代人特有的疏離感和反思。它讓我聯想到瞭某些被遺忘的古代手稿,那些筆觸帶著匠人的執著與虔誠。作者在描繪情感的細膩處,簡直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那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捕捉,精準而又剋製,絕不濫情。比如描寫“等待”這個主題時,它沒有使用宏大的詞匯,而是通過描繪空氣的濕度、窗外樹葉的細微顫動,將那種時間被拉伸的痛苦和期待感錶現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拿起筆在空白處做些批注,不是為瞭記錄情節,而是為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被作者精準命名的情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更精確地命名我們自身經驗的復雜性。
評分我最近讀過許多“概念性”的作品,大多試圖用復雜的理論來包裹簡單的思想,但這本書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的語言是如此的透明和純粹,幾乎沒有多餘的裝飾或炫技,但正是這份極緻的簡約,反而凸顯瞭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它探討的議題非常宏大,關於時間、存在、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但呈現方式卻像夏日午後的一杯清茶,入口平淡,迴味悠長。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身邊的事物,那些曾經被視為背景的東西,如今似乎都有瞭獨立的生命和故事。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高遠的哲學思辨,轉化成瞭可以被日常感官捕捉的具象體驗。它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閱讀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的重塑。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相當大膽,它挑戰瞭我長期以來對“結構完整性”的閱讀習慣。作者似乎刻意打碎瞭綫性的時間概念,將碎片化的記憶、哲學的思辨和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近乎立體主義的閱讀體驗。起初我有些費力,感覺像是在迷宮中尋找齣口,但一旦適應瞭這種跳躍式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便油然而生。書中的意象構建極其精妙,比如“影子在正午的地麵上被收緊成一滴墨水”這樣的描述,不僅畫麵感十足,更蘊含著對光影本質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通俗讀物,而是需要你停下來,反復咀嚼的文學珍品。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含義,這正說明瞭其文字的密度和內涵之豐富。它像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粗糲中透著懾人的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內在的張力——錶麵上極其平靜和剋製,但字裏行間卻湧動著一股幾乎要衝破紙麵的能量。作者似乎在用最少的筆墨,勾勒齣最宏大的命題。我特彆欣賞它對待“不完美”的態度,它不迴避生活中的破碎和缺憾,反而將這些殘缺視為構成整體美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坦誠和接納,給予讀者極大的安慰。它不像有些文學作品那樣高高在上地教導人生,而是以一種平視的、同行的姿態陪伴你走過文字構建的世界。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正在跟隨一位智者在幽靜的庭院中漫步,他不需要多言,隻需偶爾點撥一兩句,便足以讓你茅塞頓開。這種內斂的力量,纔是真正持久而震撼人心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簡直是流淌的詩歌,每一次翻頁都像走進瞭一座由情感和哲思構築的空中樓閣。作者以一種近乎天真的純粹,描摹著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瞬間,那些在日常喧囂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微光。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無常”的闡釋,它沒有沉溺於傷感,反而從中提煉齣一種積極的、擁抱當下的力量。那種文字的韻律感非常獨特,仿佛帶著一種古老的吟唱,讓你在閱讀時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感受每一個詞語在舌尖上跳躍的重量。它不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邀請你參與一場關於生命本質的冥想。讀完後,感覺心靈被徹底洗滌瞭一遍,那些原本堆積在心頭的迷霧似乎也消散瞭,隻留下一種寜靜而深遠的澄澈感。這種感受是如此私人化和深刻,以至於我很難用簡單的“喜歡”或“推薦”來概括。它需要你自己去體驗,去感受那份從字裏行間滲透齣來的溫柔的智慧。
評分速度很贊 包裝良好 以及快遞小哥非常的棒 坐等更多優惠
評分瞭解瞭解~~~~~~~~
評分速度很贊 包裝良好 以及快遞小哥非常的棒 坐等更多優惠
評分一直很喜歡梁思成,真正的大師!
評分最美梁思成,最美建築
評分封皮很有意思 可以打開
評分非常好,物流非常快,是正品
評分包裝完好,書籍完好無缺,還沒來得及看,大緻看瞭很不錯!滿分
評分梁思成的文字,續弦的整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