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实在是太厚重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翻完一半,感觉脑子都快要被塞满了。从先秦时期的“民贵君轻”到后来的“民为邦本”,这本书就像一条时间的长河,将中国历代关于“民”的讨论,从萌芽到繁盛,再到各种细微的演变,都一一展现出来。作者的梳理非常细致,你会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是如何理解“民”的,他们是如何在权力与民意之间寻求平衡的。比如,在读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时,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民意”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策略,更是融入了深厚的哲学和伦理思考。再比如,关于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论述,虽然表面上看似乎是在重复前人的话语,但作者通过对具体史料的解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微妙变化和实际操作上的差异。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它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思想的碰撞与演变。有时候,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那些士大夫们,是如何在朝堂之上、在书斋之中,为“民”的福祉而辩论。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许多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远的根基,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关于统治者如何对待民众的议题。拿到这本《中国民本思想史》后,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腹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将民本思想的发展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朝代,面对不同的社会挑战,民本思想是如何被提出、被阐释、被实践,又如何面临考验和演变的。读到书中关于宋代“重民”政策的分析时,我深受触动。作者通过对当时官员奏疏、律令等史料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宋代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将民众的安乐视为治国之本,虽然这种“本”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效果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民”的关注,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书中关于早期儒家思想中“民”的地位的讨论,也让我对“仁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具体的政治实践依据。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棒的思想漫游,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引发了我对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书。《中国民本思想史》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观的视角,将中国两千多年来关于“民”的政治思想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作者在梳理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各个朝代的具体史实中,让我们能够看到民本思想是如何在实际政治运作中被体现、被曲解、被发展的。例如,书中对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分析,就展现了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封建统治后期,这种思想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官员和思想家关于“民”的论述进行比较,揭示了“民本”思想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有时候,“民本”被用作维护统治合法性的工具,有时候则被视为改进统治、减少暴政的良方。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了更加辩证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思想框架,帮助我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
评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中国民本思想史》或许是一个相对严肃且略显艰深的课题。然而,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思想火花重新点燃。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的言行,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历程。从那些古老的典籍中,我们得以窥见先秦时期“民”的朴素地位,再到汉代“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下,“民”如何被赋予了更深的哲学意涵,直至后来历代统治者如何在“民”与“君”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和政策的解读,让我对“民本”的实际操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作者在分析某个朝代为何会强调“恤民”时,会细致地考量当时的社会矛盾、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的政治考量,这种深度分析让“民本”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古代政治思想导览,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却被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民本思想视为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漫长的时间维度中,细致地勾勒出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先秦诸子百家对“民”的最初萌发性的关注,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民本思想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得到确立和发展,再到唐宋时期在实践中如何得到深化和调整,以及明清时期如何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本”与“民权”之间历史张力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让我们看到,尽管古代中国一直强调“民本”,但“民”的地位更多的是作为统治的“基础”和“目的”,而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意识。这种分析非常客观,没有回避历史的局限性,也让我们更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比和思考,尝试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民”的价值和地位是如何被不断重新定义和理解的。这本书不愧为一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力作。
评分买它主要是对中国民本思想做个总体了解,做思想文化的应该必备的
评分日前,我接到北京法律出版社编辑高山先生的信,告诉我法律出版社从台湾商务印书馆引进了我的《中国民本思想史》,希望我为大陆的简体字版写一新序,他说:
评分此书虽然是您多年之前的著作,但是如今仍然可以看出您对中国最为重要的一脉思想的精辟见解,而且当前中国正面临社会转型之时,因此民本思想当可为如今中国提供些许思想智慧,这也是我们出版您著作简体版的初衷。
评分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还没阅读,应该不错吧。物流给力
评分可以 还行
评分我现在越来越相信没有什么客观的历史或思想,有的只是人们各自有别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不等于说每一个理解和认识都有同等的效力,很多理解过于专断或臆测而难以说服人,只有那些在逻辑上有充分的论证、在观点上前后一致、在论据上十分可信的理解和认识,才会留存下来,并被真正的学人所接受。《中国民本思想史》是作者的代表作,被公认是此领域的较高水平的代表,完全称得上能够立于历史的力作。
评分金耀基,夏勇先生论民权时有关键引用。
评分中国民本思想史,很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