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保健按摩師:技師 高級技師(第2版)》適用於對保健按摩師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培訓,是職業技能鑒定的推薦輔導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保健按摩師技師/1  
第一章 接待與谘詢/1  
第一節 接待/2  
第二節 谘詢/7   
第二章 保健按摩與常見病的康復按摩/9  
第一節 保健按摩/10  
第二節 常見病的康復按摩/12   
第三章 運動按摩/37  
第一節 運動前保健按摩/38  
第二節 運動間歇保健按摩/41  
第三節 運動後恢復保健按摩/43  
第四節 軟組織損傷康復按摩/46   
第四章 常見物理療法/51  
第一節 颳痧療法/52  
第二節 拔罐療法/54   
第五章 培訓與指導/59  
第一節 保健按摩教學的特點/60  
第二節 職業培訓的基本方法/61   
第六章 管理/65  
第一節 員工管理的基礎知識/66  
第二節 市場分析與市場預測/70   
第二部分 保健按摩師高級技師/73  
第七章 亞健康按摩/73  
第一節 亞健康概述/74  
第二節 亞健康按摩操作/78   
第八章 芳香精油按摩/85  
第一節 芳香精油基礎知識/86  
第二節 精油按摩操作/99   
第九章 疑難病康復按摩/111  
第一節 高血壓康復按摩/112  
第二節 心絞痛康復按摩/113  
第三節 調節內分泌紊亂的按摩/115  
第四節 糖尿病康復按摩/116  
第五節 中風後遺癥康復按摩/118  
第六節 術後腸粘連康復按摩/120   
第十章 培訓與指導/123  
第一節 培訓講義的編寫方法/124  
第二節 論文撰寫方法/127   
第十一章 管理/135  
第一節 現代企業管理的相關知識/136  
第二節 企業注冊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138  
第三節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知識/140      
精彩書摘
     (4)被按摩者取仰臥位,雙腿屈膝屈髖,按摩者以一隻手扶持其踝部,另一隻手按其膝部做順時針、逆時針鏇轉運動數次,以活動腰椎關節和放鬆腰部肌肉,如圖2-23所示。  
  3.注意事項  
  (1)治療恢復期間,被按摩者要臥硬闆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按摩治療前要排除腰椎骨質病變,切不可盲目按摩。六、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是指損傷、勞損所緻膝關節軟骨麵變性,軟骨下骨闆反應性增生,骨刺形成,從而引起一係列臨床癥狀的一種病癥。  
  1.臨床錶現  
  疼痛經常齣現在活動之後,上下樓梯或突然站起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感覺關節僵硬,不活動時無自發性疼痛,部分患者在行走時有膝關節滑脫感。  
  膝關節腫脹,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受限。活動髕骨,關節有疼痛感,個彆患者可齣現膝內翻或膝外翻。  
  2.按摩方法  
  (1)被按摩者取仰臥位,按摩者站其旁,雙手抱揉膝關節以膝部有熱感為佳,如圖2-24所示。  
  (2)拿揉股四頭肌,按壓疼痛點各1分鍾,如圖2-25所示。  
  (3)屈伸膝關節。一隻手握住被按摩者患肢踝關節,另一隻手扶著膝關節做膝關節屈伸被動運動1分鍾,如圖2-26所示。  
  (4)按揉膝眼、梁丘、足三裏、昆侖穴各半分鍾,如圖2-27所示。      
前言/序言
     為推動保健按摩師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開展,在保健按摩從業人員中推行國傢職業資格證書製度,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在完成《國傢職業標準:保健按摩師(2006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製定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參加《標準》編寫和審定的專傢及其他有關專傢,編寫瞭《國傢職業資格培訓教程:保健按摩師(第2版)》(以下簡稱《教程》)。  
  《教程》緊貼《標準》,內容上,力求體現“以職業活動為導嚮,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突齣職業培訓特色;結構上,針對職業活動的領域,按照模塊化的方式,分級彆進行編寫。《教程》的基礎知識部分內容涵蓋《標準》的“基本要求”;技能部分的章對應於《標準》的“職業功能”,節對應於《標準》的“工作內容”,節中闡述的內容對應於《標準》的“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  
  《國傢職業資格培訓教程:保健按摩師(第2版)(技師高級技師)》適用於對保健按摩師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培訓,是職業技能鑒定的推薦輔導用書。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北京成人按摩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湖南頤爾康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與協助,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      
				
 
				
				
					《中醫推拿療法原理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闡述瞭中醫推拿療法的基本理論、操作技術、臨床應用及相關知識,旨在為推拿從業者、愛好者以及對中醫保健養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全麵、深入的學習指南。本書內容嚴謹,圖文並茂,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踐操作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幫助讀者掌握推拿的精髓,提升臨床療效。  第一部分:中醫推拿理論基礎  第一章:中醫推拿概述  1.  推拿的起源與發展: 追溯推拿在中國古代的起源,曆經各個朝代的演變與發展,直至現代的傳承與創新。介紹推拿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及其對中國傳統醫學體係的貢獻。 2.  推拿的定義與特點: 明確推拿作為一種獨立的中醫外治法,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錶特定部位,以調整髒腑功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調整氣血、提高人體抗病能力。突齣推拿的非侵入性、操作簡便、適應癥廣、副作用少等特點。 3.  推拿與中醫基本理論的關係: 深入闡述推拿如何根植於中醫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核心理論。強調推拿的辨證施治原則,即根據人體不同體質、不同病癥,采用不同的手法和部位進行治療。 4.  推拿的臨床意義與價值: 探討推拿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以及保健養生等方麵的多重價值。分析推拿在改善亞健康狀態、緩解慢性疼痛、促進術後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經絡學說與推拿  1.  經絡係統的組成與功能: 詳細介紹經絡、經穴、經筋、奇經八脈等基本概念。闡述經絡作為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如何溝通錶裏、聯係髒腑、通行氣血、主治病癥。 2.  經絡與推拿的相互關係: 深入解析推拿手法如何通過刺激經絡和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釋“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道理,以及推拿如何達到“離經叛道”的治療效果。 3.  常用經絡的推拿要點: 選取與推拿治療關係最密切的十二正經、任脈、督脈,以及部分奇經八脈,介紹其循行路綫、主要穴位及其臨床意義。重點講解如何在推拿中針對這些經絡進行操作,以達到特定的治療目的。 4.  穴位選擇與推拿: 介紹腧穴的定位方法、分類及主治。重點講解常用穴位,如閤榖、內關、足三裏、三陰交等,以及它們在推拿治療中的應用。強調穴位配伍的原則,以及根據不同病癥選擇適宜穴位的重要性。  第三章:氣血津液學說與推拿  1.  氣、血、津液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 闡述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血是運行全身、濡養髒腑的物質基礎,津液是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分析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與功能。 2.  氣血津液的失調與病變: 探討氣虛、氣滯、血虛、血瘀、津液不足、痰飲等病理狀態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3.  推拿對氣血津液的調節作用: 闡釋推拿如何通過調和氣機,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充養津液。例如,適當的按揉可以舒緩氣滯,活血化瘀手法可以改善血循環,而某些手法又能幫助津液生成與輸布。 4.  推拿在治療氣血津液失調病癥中的應用: 結閤具體病癥,如貧血、月經不調、水腫、消渴等,講解推拿的治療機理和常用手法。  第四章:病因病機學說與推拿  1.  中醫的緻病因素: 介紹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倦等常見緻病因素。 2.  病機學說概述: 解釋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根據,包括虛實、寒熱、錶裏、升降等。 3.  推拿在病因病機中的調控作用: 分析推拿如何通過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平衡陰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例如,祛風散寒的手法可以應對風寒感冒,調理脾胃的手法可以改善飲食勞倦導緻的消化不良。 4.  針對不同病機的推拿策略: 探討如何根據疾病的虛實、寒熱、錶裏等病機,選擇相應的推拿方嚮、力度和手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第二部分:中醫推拿操作技術  第五章:推拿基本手法  1.  推拿手法的分類與特點: 詳細介紹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包括:        觸摸類: 摩法、擦法、拍法、叩法。        按壓類: 揉法、按法、點法、捏法。        舒展類: 拿法、推法、扳法、屈伸法。        其他: 抖法、震法。     對每種手法進行詳細的動作要領、作用特點、適應癥和禁忌癥的闡述。 2.  手法作用的力學原理: 從物理學角度解析推拿手法如何通過壓力、摩擦、振動等作用於人體組織,産生機械刺激,從而引發生理效應。 3.  手法用力的原則與要求: 強調手法用力的均勻性、持久性、滲透性以及變化性。講解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承受能力以及部位特點,調整手法的輕重緩急。 4.  手法操作的節奏與配閤: 闡述推拿手法操作的快慢、深淺、方嚮等需要遵循一定的節奏和規律,與其他手法、穴位、經絡的配閤至關重要。  第六章:常用推拿部位與手法  1.  頭部推拿: 介紹頭部穴位(如太陽、風池、百會、印堂等)的定位和主治。講解頭部推拿的手法(如抹法、揉法、叩擊法),以及其對緩解頭痛、頭暈、失眠、眼部疲勞等的療效。 2.  頸部推拿: 介紹頸部重要穴位(如風池、天柱、大椎、肩井等)的定位和主治。講解頸部推拿的手法(如拿法、揉法、推法、扳法),以及其對頸椎病、落枕、頸部僵硬、肩背酸痛等的療效。 3.  肩部推拿: 介紹肩部穴位(如肩井、肩髃、麯池、手三裏等)的定位和主治。講解肩部推拿的手法(如拿法、揉法、推法、擦法),以及其對肩周炎、肩部肌肉勞損、手臂麻木等的療效。 4.  背部推拿: 介紹背部重要穴位(如背俞穴、夾脊穴、肺俞、胃俞、腎俞等)的定位和主治。講解背部推拿的手法(如按法、揉法、推法、叩擊法),以及其對腰背疼痛、感冒、消化係統疾病、髒腑功能失調等的療效。 5.  腹部推拿: 介紹腹部重要穴位(如神闕、氣海、關元、中脘、天樞等)的定位和主治。講解腹部推拿的手法(如摩法、揉法、推法),以及其對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腹瀉、月經不調等的療效,並強調腹部推拿的操作禁忌。 6.  四肢推拿: 分彆介紹上肢(如肘部、腕部、手部)和下肢(如膝關節、踝關節、足部)的常用穴位和推拿手法。講解其對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水腫等病癥的療效。  第七章:特定病癥的推拿療法  1.  內科常見病癥的推拿:        感冒: 針對風寒、風熱感冒,選取相應穴位和手法,如推拿頸部、背部,揉肺俞、閤榖等。        咳嗽: 揉肺俞、定喘、孔最等,配閤摩腹、擦背等。        腹瀉/便秘: 摩腹、推腹、揉中脘、天樞等。        失眠: 推拿頭部、頸部,揉心俞、神門、三陰交等。        頭痛: 推拿頭部,點揉太陽、風池、閤榖等。 2.  婦科常見病癥的推拿:        痛經: 揉八髎、關元、血海、三陰交等,配閤摩腹。        月經不調: 調理氣血,選取相應穴位。        乳腺增生: 疏通肝經,揉肩井、淵腋、期門等。 3.  兒科常見病癥的推拿:        感冒/咳嗽: 推拿小兒肺經、心經,揉定喘、豐隆等。        腹瀉/便秘: 推拿小兒腹部,揉天樞、大橫等。        厭食/疳積: 推拿小兒脾經、胃經,揉四縫等。 4.  骨傷科常見病癥的推拿:        頸椎病: 推拿頸部、肩部,重點放鬆斜方肌、胸鎖乳突肌等,點揉頸椎夾脊穴。        腰椎間盤突齣癥(緩解期): 推拿腰部,放鬆腰背肌群,點揉腰椎相關穴位。        肩周炎: 推拿肩部,放鬆肩關節周圍肌肉,活動肩關節。        運動損傷(扭傷、拉傷): 根據損傷部位和程度,選擇相應手法,如揉、按、推、扳等。  第八章:推拿操作的注意事項與禁忌癥  1.  操作前的準備: 包括推拿環境、操作者自身準備(衛生、情緒、體力)、患者準備(體位、心理)。 2.  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關注患者反應,適時調整手法,避免損傷。例如,手法力度要循序漸進,避免暴力操作。 3.  推拿的禁忌癥: 詳細列舉絕對禁忌癥(如急性傳染病、高熱、惡性腫瘤、皮膚潰瘍、骨摺未愈閤、嚴重齣血傾嚮等)和相對禁忌癥(如妊娠期、月經期、醉酒、飢飽等)。 4.  特殊人群的推拿: 如孕婦、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有嚴重慢性疾病者等,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采取特殊的推拿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三部分:中醫推拿的拓展與發展  第九章:推拿與現代醫學的結閤  1.  推拿的現代科學研究: 介紹現代科學對推拿作用機製的研究進展,如神經內分泌調節、免疫調節、生物力學效應等。 2.  推拿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 探討推拿在腦卒中康復、骨科術後康復、慢性疼痛管理等方麵的作用。 3.  推拿與其他療法的配閤: 分析推拿與針灸、拔罐、艾灸、中藥、理療等療法協同作用的優勢。  第十章:推拿保健與養生  1.  推拿的保健作用: 闡述推拿在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緩解疲勞、改善睡眠、調節情緒等方麵的作用。 2.  日常保健推拿: 介紹簡單易學的自我保健推拿方法,如腹部保健推拿、頭部保健推拿、肩頸保健推拿等,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調理。 3.  亞健康狀態的推拿乾預: 分析亞健康的主要錶現,以及推拿如何針對性地改善這些癥狀,促進身心健康。 4.  老年人、辦公室人群等特定人群的推拿養生: 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推拿保健建議。  附錄     常用穴位圖解    推拿手法示意圖    常見病癥推拿處方舉例    推拿常用術語解釋  本書內容力求全麵、係統、實用,不僅為初學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導,也為有一定基礎的從業者提供瞭深入學習和拓展視野的機會。希望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更好地掌握中醫推拿的精髓,將其應用於臨床實踐和日常保健,為促進人民健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