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在世界上所有国家,肥胖与饥饿、贫困与富有之间的矛盾正在变得日益尖锐。在《粮食战争》中,作者研究了世界粮食体系的历史和世界食物体系形成的几种方式,分析了那些针对食物体系的国际主义的政治的斗争。
内容简介
粮食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美国只要轻轻拨动其生物能源政策,就可决定全球粮食价格的涨跌?
国际金融大鳄如何成为这场战争的推手?
为什么在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势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者们收获的却是更多的伤害?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还没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是不是在慢慢地丧失粮食或者食品的定价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是隐形的。不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和不停止的追问,我们就会忽视他们的存在,难以辨明他们的源起,不理解他们的作用方式,不知道我们未来的斗争方向和策略。
世界粮食与食物问题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拉吉?帕特尔博士在他的新作《粮食战争:市场、权力与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一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世界食物体系背后的逻辑。
作者简介
拉吉·帕特尔 曾经为世界银行工作,在世界贸易组织实习,为联合国提供咨询;但现在他投身于反对他的这些前雇主的国际运动中去。目前,他受聘为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研究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非洲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他先后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伦敦经济学院硕士学位,最后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发展社会学博士学位。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者的话——不仅仅是粮食战争
序言——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郭生祥
第一节 最复杂的战争:多方参与的世纪之战
一、美国的角色:战略意图非常明显
二、美元的角色:转嫁自己的危机
三、金融大鳄的阴谋:投资图利
四、世界四大粮商:既是粮食实体价格的定价者,又随时可能参与投机交易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的对策
一、美国和加拿大
二、印度
三、泰国
四、拉美的阿根廷和墨西哥
五、欧盟
六、非洲
七、其他国家
第三节 粮食价格危机:与其说是粮食实体匮乏,不如说是预期恐慌危机
第四节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历史的追问: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了吗
二、隐形战争:中国境内粮食定价权的争夺
第五节 迫在眉睫:建立我国安全的粮食市场机制
一、措施
二、粮食市场:政府的责任
第六节 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成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
二、发行债券
三、期货市场
四、财政补贴
第七节 现实之道
一、加强中美农业合作
二、大胆地逆向救市
三、紧急刹车:长期低廉的外向型经济
第八节 粮食的高价时代
一、未来,中国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
二、高价时代
第一章 导言
我们时代的大矛盾
食物生产由谁决定
食物生产链的主宰
食物体系的瓶颈
农民与食物消费者联合起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世界食物生产者分析
“印度大放光芒”的背后
扭曲的谎言
自由市场的陷阱
韩国取消牛肉进口牺牲了谁
粮食商业化所产生的危机
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
政府的选择
第三章 玉米之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农业的打击
墨西哥的“新思想”
“我们是种玉米的农民,我们活了下来,我们拒绝消失”
食物文化的侵略
加利福尼亚州的困境
天使之城的抗争
自由贸易巨轮下的碎片
第四章 世界食物低价供应的历史
食物和饮料秘史
罗德斯难题
食物冷战
美国食物援助之后
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全球食物新秩序
第五章 世界食物体系的政治与市场
永恒的“香蕉王国”:联合水果公司
世界食物产业巨头的合并
政治与市场
给尼克松套上套索
第六章 与饥饿作斗争
印度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专利之战
反对基因改良作物
农业巨头伸向学术界的黑手
为了非洲
孟山都公司与马卡哈西尼平原的谎言
古巴农业模式
第七章 氨基酸之王——大豆
大豆的神秘成分
大豆在美国的兴起
大豆桑巴
完美的风暴
大豆之王的申辩
旁观者的观点
巴西国家发展的危机
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运动的反抗
带它回家
第八章 超市的角色
现代食物体系的最高殿堂
超市控制了你
追踪消费者的购物车
超市过道的规则
沃尔玛面临的挑战
沃尔玛——最大的罪犯
矛盾的超市便捷性
超市的食物歧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有机食品
未来属于社区支持农业
第九章 操纵我们食物选择的隐形力量
关于地点、口味和食品
食物来自火星
祸首——小麦
电视快餐上瘾
食物的种族和社会歧视
挑战肥胖
与不健康的循环作战
“慢食运动”的保卫战
反对垃圾食品
第十章 结论
脆弱的世界食物体系
改变世界食物体系的十条宣言
团结起来打造食物新体系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言
我们时代的大矛盾
如今,当人类生产出有史以来最多粮食的时候,地球上仍有超过10%(即8亿)的人处于饥饿状态。与此同时,有10亿人体重处于超重状态,这一对数字的对比是如此鲜明。
全球性的饥饿和肥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消除世界性的饥饿也是防止全球性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途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可以同时解决。把食物从土地带到我们餐桌上的链条也把超重人口和饥饿人口联系起来。受利润的驱使,从事食物销售的企业会对我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观念进行引导和限制。在快餐店入口处这一点非常明显,因为在美国和加拿大快餐店入口处,你会发现自己可以选择的食品无非就是小松饼和麦乐鸡之类的东西。但也许你并不常去麦当劳,觉得自己没有被麦当劳所提供的食品清单所限制,事实上,我们还受着隐藏体系的限制。
即使我们想要买一些健康一点儿的食品,我们仍然被限制在创造了“快餐之国”的这个体系里。比如,举个买苹果的例子。在欧洲和北美,顾客可以选择的品种不过五六种:红富士、布雷伯博恩(Braeburn)、澳洲青苹果(Granny Smith,别名史密斯),或许还有少数几个别的品种吧。为什么可选的这么少?因为这些品种看起来很漂亮——我们喜欢表皮光滑、无瑕疵的苹果;因为这些苹果的味道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讨厌;而且它们也经得起长途运输。当这些苹果从果园被摘下装车后,它们不会因运输过程中的碰撞而碰伤或破皮。通过上蜡和涂上化合物,这些苹果会保持良好的外观,摆上货架时看起来很漂亮。加之,这些苹果易于收摘,对农药和人工加工有良好的反应。所以,我们很难在货架上找到卡尔维尔·布朗(Calville Blanc)、黑牛津(Black Oxford)、扎伯格·雷内特(Zabergua Reinette)、坎迪尔·西纳普(Kandil Sinap)或古老的兰博苹果(Rambo)。我们不能完全根据我们的个人喜好做出选择。即使在超市里,我们所看到的商品也并非按照我们消费者的喜好陈列,当然也不会是按季节变化陈列,更不会是摆上由我们自己找到的商品品种。并非所有的应季水果都可以列入供应名单,也并非所有不同营养和口味的水果都可以找到。某一种水果能否被选人供应名单,完全取决于该种水果生产商的实力。
食品生产商关心的问题不只是如何把自家的产品摆上超市的货架。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预防食品的腐烂问题,这是现代食物体系最核心的问题。为了展示一小部分的人是如何能够系统地影响多数人的健康,需要进行全球范围的调查,从巴西的“绿色沙漠”到现代
前言/序言
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 (请注意:此简介内容完全基于假设,旨在构建一个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相悖的、详尽的图书概述。以下内容不涉及原书名所指的任何主题。) --- 《星尘挽歌:古代文明的失落星图与宇宙道德律》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索了一个宏大而神秘的交叉领域——古代文明的天文学记录、失落的宇宙哲学,以及它们与人类道德构建之间的深层关联。作者以考古天文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的双重视角,挑战了主流历史叙事中将古代星图视为纯粹导航或历法工具的观点,提出了一套革命性的“宇宙道德拓扑学”理论。 第一部分:文明之眼,凝望深空 本书的起点是分析遍布全球的史前和古代遗迹——从墨西哥的奇琴伊察金字塔到埃及的卡纳克神庙,再到苏美尔的泥板文书——中隐藏的、与现代观测数据惊人吻合的星象记录。然而,作者的焦点并非在于证明古代人拥有先进的望远镜技术,而在于他们记录星辰运行轨迹时所蕴含的“意图”。 作者引入了“原初观测矩阵”的概念,指出早期社会对特定天体排列(如昴宿星团的上升、猎户座腰带的倾斜)的反复描绘,并非随机记录,而是试图映射某种宇宙秩序的蓝图。这些蓝图超越了简单的季节更替,暗示着一种对“宇宙法则”的理解,即认为自然界(包括星体的运动)是可被人类道德行为所影响或至少是相呼应的。 第二部分:失落的星图与道德几何学 核心章节集中于解析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或边缘化的星图体系。作者重点考察了: 1. 巴比伦的“七重天”哲学与正义循环: 探讨巴比伦占星术如何将行星的特定相位与人间的政治伦理和司法公正挂钩。例如,某特定行星的逆行被视为社会契约精神松动的征兆,需要通过公共仪式来“校准”人类的集体意识。 2. 玛雅“时间编织者”的宿命观: 深入分析《德累斯顿抄本》中复杂的历法结构,展示其如何将个体生命中的“善行”与宇宙的“长周期回归”相绑定。这里的“失落”不在于技术遗失,而在于后世的解释者丧失了理解那种“个体存在必须服务于宏大时间结构”的宇宙义务感。 3. 印加的“天空之河”与集体责任: 研究安第斯山脉文明如何通过观测银河(他们称之为“天空之河”)来规划农业周期和社区资源分配。星图在这里是社会契约的具象化,任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都会在天空的“河流”中投射出失衡的阴影。 第三部分:宇宙道德律的瓦解与现代异化 本书的批判性部分聚焦于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如何系统性地将天文学“去神圣化”和“去道德化”。作者认为,当星空被简化为纯粹的物理定律和机械运动时,人类也同时失去了对一种外在的、超越性的道德约束的感知。 从“律法”到“数据”: 探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如何成功地描述了宇宙“如何运行”,但却彻底清除了“为什么我们应该良好地运行”的哲学追问。 现代人的“道德孤岛”: 论证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道德感的沦丧,部分原因在于人类与一个具有道德意义的、可观察的宇宙秩序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在宏大的时间尺度上留下“天上的印记”。 第四部分:重建对话——通往“星际伦理”的可能路径 最后,作者并未停留于对过去的哀叹,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星际伦理学”的初步框架。这并非呼吁回到迷信,而是倡导一种新的认识论:承认人类的伦理选择具有宇宙尺度的回响。 本书提出,通过对古代天文学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洞察进行现代重构,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新的集体责任感——一种认识到我们居住的行星和我们自身的道德实践,是宇宙这部宏大戏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关于谦卑、持续性和跨代责任的宇宙哲学,旨在弥合现代科学的精确性与人类精神对意义的永恒渴望之间的鸿沟。 核心议题: 古代文明对宇宙的理解是否暗示了一种更高维度的伦理结构? 现代科学是否意外地剥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宇宙秩序感”? 如何在后启蒙时代,重新激活个体道德行为与宇宙运行的内在联系? 本书适合对古代史、天文学史、比较哲学以及伦理学有深厚兴趣的读者,它将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头顶的星空,以及我们脚下的道德选择。 --- (总字数:约15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