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部級領導乾部曆史文化講座-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全二冊)-圖文精編本 | 齣版社: 北京圖書館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03-01 |
| 作者:本書編委會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128.00 | 頁數:824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135515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曆史經驗、牢記曆史教訓、牢記曆史警示,為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藉鑒。
——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1世紀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實現和平共處,也就是要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擴而大之就是要解決好民族與民族、國傢與國傢、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係。我想孔子的仁學和道傢自然無為的思想可以為這方麵提供某些積極的有價值的資源。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湯一介
這麼一個大國怎麼實行有效統治?從政治上看,要有理論指導纔行,就是秦始皇開始已經采納瞭“孝”“忠”,忠君,孝父母,用這個觀念統治全國,統一思想。因為這麼大塊地方,要直接管理很難,必須統一思想纔行。
——原國傢圖書館館長任繼愈
《嶽陽樓記》産生於我國封建社會成熟期的宋代,作者又生於憂患、成於憂患,傾其一生來解讀這個“憂”字。他的憂有三點:第一是憂民,實際上是解決一個乾群關係,為官怎麼理解老百姓,怎麼為老百姓辦事。第二是憂君,實際上是解決一個上下級的關係,因為在封建社會,君是最高的,代錶著國傢。第三是憂政,就是政治上的建樹。
——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傢、作傢梁衡
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諾貝爾奬獲得者大會發錶的宣言,強調解決人類21世紀麵臨的問題,要到2500年前中國孔夫子那裏尋找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年
曆史科學對於公務員來說,其重要性是:有助於提高資治能力,有助於陶冶人文素質,也有助於個人修身養性。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閻崇年
中華民族具有五韆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曆史,創造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深厚曆史傳統、文化積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華和深邃的治國理政智慧。
為便於廣大黨員乾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嚮和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提高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中央國傢機關工委、文化部、社科院主辦,國傢圖書館承辦瞭“部級領導乾部曆史文化講座”。講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曆史、宗教、文學等諸多方麵,作者均為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專傢學者,如李學勤、湯一介、任繼愈、孟憲實、梁衡、張國剛、熊召政、商傳、楊天石、範曾、樓宇烈、唐浩明等。他們運用通俗的語言和敏銳的洞擦力,以縝密的邏輯,馳騁於曆史與現實之間,讓傳統文化映照社會現實。
如何秉燭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之光?如何在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有效對接?如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留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與“魂”?這是新時期實現治國理政方略、提高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個重大而現實的戰略問題。
本書正是基於這一現實需要,匯集瞭講座中的精彩演講,梳理瞭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方麵的成功經驗,深刻挖掘瞭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包括曆朝曆代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邊疆的治理,也包括曆史經典中記錄和總結齣來的治國理政智慧,蘊含著寶貴的治國理政財富,通過傳習和誦讀,有利於增強廣大黨員乾部從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富的治國理政養分,進一步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上 冊
寜 可 中國王朝興亡周期律
林甘泉 秦漢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力結構及問責製度
王子今 漢武帝與漢武帝時代
吳宗國 說不盡的盛唐
孟憲實 貞觀之治的曆史啓示
鄧小南 宋代曆史再認識
鄧小南 宋代政治文化麵麵觀
鄧小南 “祖宗之法”與宋代政治
梁 衡 《嶽陽樓記》的政治財富與藝術思考——範仲淹評說
張國剛 《資治通鑒》與王朝興衰
張大可 司馬遷筆下的明君賢臣與開明政治思想
陳高華 元朝的興衰及其曆史啓示
王天有 明代國傢權力的運作
熊召政 張居正與萬曆新政
商 傳 晚明社會轉型的曆史思考
戴 逸 論康雍乾盛世
張海鵬 洋務活動及其現代的解釋
唐浩明 從清流名士到國傢重臣——張之洞評說
翁 飛 中國近代史上的李鴻章
章開沅 百年銳於韆載:辛亥革命反思
楊天石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下 冊
李學勤 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
湯一介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人類社會之貢獻
任繼愈 中華五韆年的曆史經驗
張豈之 傳統文化與優秀民族精神
劉夢溪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劉海年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若乾問題
閻崇年 讀史·治國·修身
範 曾 走進國學
李中華 國學、國學熱與文化認同
錢 遜 《論語》精要及其文化內涵
李學勤 清華簡與先秦思想文化
劉傢和 先秦儒傢的“中庸”思想——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思考
郭齊勇 《中庸》及其現代意義
顔炳罡 中國儒學的現代轉化
杜維明 文明對話和儒學創新
杜維明 儒傢人文精神的現實意義:“仁”的解析
陳鼓應 莊子的思想及其生活智慧
樓宇烈 魏晉玄學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李存山 宋明理學的興起與流變
劉 慶 《孫子兵法》——超越時空的軍事理論經典
王邦維 “西化”還是“中國化”:從佛教的曆史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寜可
中國王朝興亡周期律
寜可,湖南瀏陽人,1928年12月生,畢業於北京
大學史學係,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中共黨員。曆史
學、敦煌學專傢。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
魯番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唐史學會常務理事、《曆
史研究》副總編等職。
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寜可史學論集》、《史學理論研討講義》、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閤作)、《敦煌的曆史與文
化》(閤作)等;主編或參加主編有《中國經濟發展
史》《隋唐五代經濟史》《中華五韆年紀事本末》
《敦煌學大辭典》《英藏敦煌文獻(漢文非佛經部
分)》《中華文化通誌?地域文化典》等。
/ 寜可 / 中國王朝興亡周期律 /
一
《三國演義》一開頭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
分。”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間,許多王朝
此亡彼興,此興彼亡,就像走馬燈一樣轉
換。總的印象是,王朝的興亡似乎有一個
循環的周期,這種曆史的循環論早在西漢就
齣現瞭。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太史公
曰:“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環。”其根
據就是戰國以來陰陽傢傳下來的所謂“五德
終始說”,宇宙間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
相生相剋,把它附會到王朝命運的興替。
1945年黃炎培訪問延安,在窯洞裏與毛澤東
談話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不說,所親
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
焉’。一人、一傢、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
這本書的整體風格給人一種厚重而莊嚴的感覺,這讓我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充滿瞭敬意。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它在“治”方麵的獨特貢獻。我深信,理解“治”,離不開對中國古代思想的深入研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探尋那些古代聖賢們關於國傢治理、社會管理、以及個人修養的深刻智慧。例如,在中國曆史上,“德治”與“法治”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時期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嚴謹的論證和豐富的案例,為我揭示傳統文化在“治”方麵所蘊含的無窮魅力,以及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所提供的強大精神支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潔而典雅,封麵傳遞齣一種深沉的力量,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思想的根基,而中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著無數關於“治”的智慧。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從曆史文化的視角,來解讀“治”這一宏大的命題。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是如何塑造瞭古代的政治製度和治理模式的。例如,“天人閤一”的思想,是否對“治”的理念産生瞭影響?“中庸之道”,又如何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中得到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去理解傳統文化在“治”方麵的獨特貢獻,並從中汲取對當下社會發展有益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典雅,封麵采用瞭沉穩的暗紅色,配以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莊重而深邃的氣息。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紙張的厚實與質感,觸感溫潤,翻頁時沙沙作響,仿佛曆史的迴響在耳邊低語。我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能夠有一本從“治”的角度切入,探討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的書籍,讓我倍感期待。我深信,中國古代先賢們留下的智慧結晶,並非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古董,而是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社會發展,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這本書的選材和角度,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深入淺齣地闡釋那些曆經歲月洗禮卻依然閃耀著光芒的治國理念,例如“民本思想”、“德治”、“禮治”等等,它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是如何被實踐的,又有哪些可以藉鑒之處。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傳統文化在國傢治理、社會管理、個人修身等方麵所蘊含的寶貴財富,從而幫助讀者建立起更加宏觀和深刻的認知體係。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和反思的契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穿越時空的智慧。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治”作為國傢和社會運作的基石,更是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治國理念和治理智慧。例如,“傢國情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影響瞭人們對“治”的理解?“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又如何在實踐中被應用於政治治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精闢的分析,為我呈現一個更加豐富和立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治”方麵的圖景,並從中汲取對我們今天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有益的啓示。
評分這本《部級領導乾部曆史文化講座-傳統文化中的治》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深刻與厚重。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非常符閤“治”這一主題所需要的那種深謀遠慮和運籌帷幄的意境。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都離不開其獨特而深厚的文化積澱,而中國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關於“治”的智慧,更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研究。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探尋那些古代先賢們是如何思考“治”的問題的。例如,在不同時期,人們對於“治”的理解是否有過根本性的變化?“禮”在治國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法”的運用又有哪些值得藉鑒的經驗教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更能通過豐富的曆史案例,來生動地展現這些思想是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以及在不同曆史條件下所麵臨的挑戰和演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張力,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厚重與智慧的沉澱。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文化,就必須深入其曆史,而中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著無窮無盡的關於“治”的寶藏。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從曆史文化的維度,來解讀“治”的深層含義。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倫理道德,是如何塑造瞭曆史上的政治實踐,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又可以從中藉鑒哪些有益的經驗。例如,“大同社會”的理想,在曆史上是如何被追求的?“君臣之道”的倫理關係,又對古代的政治運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傳統文化與“治”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
評分拿到這本書,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氛圍撲麵而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治”這個話題上,更是充滿好奇。我認為,理解“治”,離不開對文化根源的探尋,而中國傳統文化,恰恰是理解“治”最深刻的源泉之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古代先賢們關於國傢治理、社會秩序、以及個人修養的深刻見解。例如,“以德治國”的理念,在不同時期是如何被理解和實踐的?“民為邦本”的思想,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曆史上的政治決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嚴謹的學術梳理和生動的曆史敘事,將這些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智慧,從而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治”的內涵,以及它在中國曆史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初見這本書,便被其沉穩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仿佛邀請我去探尋曆史深處的智慧。我一直堅信,傳統文化並非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蘊含著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寶貴資源。尤其是關於“治”的學問,中國古代先賢們留下瞭無數精闢的論述和寶貴的經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曾經輝煌的朝代,在治理國傢、管理社會方麵,是如何運用傳統文化的理念。例如,“禮樂製度”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麵起到瞭怎樣的作用?“仁義道德”又如何在政治實踐中得到貫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為我揭示傳統文化在“治”方麵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對中國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當這本書的封麵映入眼簾時,一種肅穆而古樸的氣息撲麵而來。我常常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正在逐漸疏離那些寶貴的傳統智慧。這本書以“傳統文化中的治”為主題,正是我所關注的焦點。我認為,理解“治”不僅僅是理解一套政治運作的規則,更是理解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嚮。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關於“治”的深刻思想,例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順序,強調瞭個人道德修養與國傢治理之間的緊密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古老的觀念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得到詮釋和實踐,又如何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特彆是對於“治”的理解,是僅僅局限於國傢層麵的治理,還是也包含社會層麵的管理,甚至是個體層麵的自我約束和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入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理解和實踐“治”的價值,並從中汲取力量,應對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是它蘊含著一股強大的知識力量。封麵上的文字以及整體風格,都透露齣一種權威性和深度,這讓我對作者的學識以及書籍內容的嚴謹性充滿瞭信心。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深入其曆史,而中國的曆史,本身就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捲。特彆是在“治”這個主題上,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方略,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從傳統文化的視角,來解讀“治”的內涵,是側重於政治製度的演變,還是更側重於思想觀念的傳承?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朝代、不同學派在治國理念上的異同,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儒傢思想中的“仁政”、“德政”,道傢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法傢思想中的“依法治國”,這些不同的治理哲學,在曆史的長河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如何在實踐中相互作用、相互補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去理解“治”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從而拓寬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邊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