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變法不能簡單歸結為開明進步者與頑固守舊勢力的鬥爭,而是在統治階層朝堂帶動宮廷外戚的各色人等中,力主變革群體與自認將被觸犯既得利益者之間的資源博弈,進而與變革*終影響的下層——底層官吏、被統治階層形成一個互相掣肘的循環,當循環中的任何一個節點主動或被動時,整體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或夭摺或引領王朝走嚮復興。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變數,卻又為人力所可控。《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講述中國曆史上的十三次改革變法颱前與幕後博弈,解析人性和中國民族性的十三個轉捩點。 |
馬立誠 當代著名政論傢、學者。曾任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人民日報評論員、鳳凰衛視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曾被美國《亞洲周刊》評選為“當代中國*有影響的50人之一”,著有《交鋒》 《大突破》 《交鋒三十年》 《曆史的拐點》 《*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思潮》等。其中,《交鋒》纍計發行量突破200萬冊,《交鋒三十年》獲2009年第五屆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 |
再版序言 ………………………………001 雷頤、馬立誠對話錄——代序………001 從曆史冷到曆史熱…………………………001 關注改革史…………………………………003 林則徐、譚嗣同是漢奸嗎?…………005 妥協與暴力…………………………………006 不能坐失改革時機…………………009 要看到紙麵背後………………………011 子産支持輿論監督……………………001 英雄齣少年………………………………003 鑄刑鼎………………………………………005 鄭國換瞭天地……………………………007 子産不毀鄉校頌…………………………010 商鞅大變魔術記…………………………015 把綢子抖開…………………………………017 董事長秦孝公………………………………019 改革研討會…………………………………020 要大炮還是要黃油………………………021 鎮壓反對派…………………………………024 威猛新秦……………………………………025 改革付齣生命代價………………………027 商鞅的苛酷行徑…………………………028 趙武靈王改穿“西服……………………031 四麵楚歌……………………………………033 “西服”的優勢… ……………………035 李鴻章怎樣看服裝改革………………037 改革預熱……………………………………039 服裝激辯……………………………………041 改穿“西服”是曆史轉摺點…………044 烏托邦改革傢王莽………………………047 貴族裏的孤寒………………………………050 王門新秀……………………………………051 仕途重挫……………………………………053 兒子為奴隸償命……………………………055 王莽的“社會主義”……………………056 民選皇帝……………………………………058 兩項重大改革………………………………061 混亂導緻敗亡………………………………064 鏇風改革傢元宏…………………………067 虎父犬子……………………………………069 遷都惡鬥……………………………………070 改穿漢服……………………………………078 改說漢話……………………………………079 改用漢姓……………………………………081 唐代中葉的雙星隕落…………………085 曆史這隻大手………………………………087 神童與帥哥…………………………………088 唐代宗:“我們父子有飯吃瞭”……091 閃著金光的自由鹽粒…………………094 市場之神……………………………………096 唐代中葉的格林斯潘……………………097 專案組組長得罪人…………………………100 楊炎初試鋒芒………………………………101 兩稅法橫空齣世……………………………103 劉晏屈死,天下喊冤………………………106 楊炎重蹈覆轍………………………………109 “二王八司馬”的146 天……………113 毛澤東關注“二王八司馬”…………115 餘鞦雨做瞭一個夢………………………117 中唐兩個奇人……………………………118 新銳乾將——劉禹锡和柳宗元……121 順宗登基……………………………………124 改革齣手……………………………………125 攻堅白刃……………………………………127 *後攤牌……………………………………130 宦官的清算…………………………………135 韓愈的刻薄和白居易的厚道…………136 八司馬的歸宿………………………………141 教訓何在……………………………………142 範仲淹:一傢哭還是萬傢哭…………145 貧睏生範仲淹………………………………147 宋仁宗決心改革……………………………148 跑官買官的太多……………………………151 一傢哭還是萬傢哭…………………………153 激進的歐陽修………………………………155 王安石在哪裏摔瞭跟頭…………………159 宋神宗頭疼…………………………………163 變法,變法…………………………………166 韆古三怪王安石……………………………169 爭論*大的三個法…………………………176 全麵齣擊……………………………………182 強兵和科舉新政……………………………184 惡鬥與撕裂…………………………………187 恐怖的內訌…………………………………191 悲劇所在……………………………………193 今天又迴到瞭南宋嗎?… …………………196 王安石時代的西歐…………………………198 張居正的清涼界…………………………………203 張居正的美學………………………………205 銅牆鐵壁:北部邊防的黃金時光……………207 金三角鑄成一代權相………………………214 問責風暴和驛遞改革………………………220 清查土地 推行一條鞭法… …………………224 改革者的專製………………………………233 入大火如入清涼界…………………………236 洋務運動的是與非………………………………243 內外交睏……………………………………246 “漢奸”魏源… ………………………………248 馬桶VS. 洋炮…………………………………252 1861:洋務引擎開轉………………………254 洋務派和頑固派……………………………257 軍事工業四大驕子…………………………260 民用工業五大亮點…………………………264 首派留學生…………………………………270 楊乃武與小白菜……………………………272 建設近代海軍………………………………273 國有還是民營………………………………275 菜市口喋血:光緒的“………………279 “腥氣凝新鬼”…………………………281 轉石效應……………………………………282 “大事還是我辦”………………………285 光緒和拉斯科爾尼科夫…………………289 剃刀邊緣103 天…………………………291 驚心動魄白刃戰……………………………295 慈禧迫害名單………………………………299 慈禧為何沒有廢掉光緒…………………304 光緒自學政治學博士……………………308 “希望之星隕落”………………………312 中國首次憲政始末記…………………315 艱難起步……………………………………318 康有為、梁啓超和英斂之………………322 潮流高漲……………………………………323 立憲派與革命派激辯………………………327 慈禧政治生涯的高峰………………………334 開天闢地的地方議會………………………341 四次大請願…………………………………343 資政院:首次製約中央政府……………348 自殺式爆炸:皇族內閣和鐵路國有……351 《十九信條》何不早齣… …………………356 參考文獻…………………………………………361 |
……關注現實,納八方風雲於眼底,又實事求是,取學術中立而包容的立場,客觀述評,不將個人愛憎情感捲入作為研究對象的思想潮流中而緻使理性陷溺,社會觀察傢、政論傢馬立誠的文風,恰似宋人潘閬《憶餘杭》詞之十所雲:“弄潮兒嚮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鄢烈山 |
魔術演到尾聲,主角孝公的身體病危瞭。 公元前338 年,秦國上層都能預感到形勢即將發生變化。此際,一個頗有點背景的人突然拜訪商鞅,他叫趙良。 趙良對商鞅說:“你這麼多年蠻乾,用嚴刑峻法處罰貴族,殺人如麻,積怨太多。你每次齣門,彪形大漢在車上護衛,全副武裝的人跟在車旁奔跑,沒有這些安保措施,你絕對不敢齣門。為什麼?不就是怕人報復嗎?現在國君身體堪憂,我建議你利用這*後的機會,主動辭職,把封地還給國傢,勸國君重新起用那些被壓製的貴族,然後找個人煙稀少的地方,隱姓埋名,種地過日子。這樣的話,某些大人物也許能夠讓你活下去。否則,國君一旦去世,想想後果吧,想要你命的人還會少嗎?” 商鞅覺察到瞭趙良背後的勢力。但是,即使按照趙良的建議去做,公子駟這些人就能善罷甘休嗎?再說,自己畢竟讓秦國強大起來瞭,新的國君恐怕也得顧及這一點吧。倔強的大良造迴答道:“謝謝你的好意,不過我不後悔。當初秦國多麼落後,父子男女同室而居,是誰改變瞭這些陋習,是我。再說前些年,我指揮遷都鹹陽,擴大瞭舊城,建成瞭比魯國宮殿還要宏偉的宮殿,這些你都沒看到嗎?” 這一年,孝公因病去世。 公子駟繼位當瞭國君,是為秦惠文王。蟄居多年的公子虔、公孫賈等人立即活躍起來,指控商鞅圖謀造反。商鞅跑到魏國邊界,被魏國拒絕入境,他又跑迴自己的封地,倉促組織瞭一支小軍隊抵抗前來捉拿的秦軍,結果兵敗被捕。秦惠文王判處商鞅車裂之刑,用幾輛馬車拽住手腳嚮不同方嚮奔馳,把他的身子拉裂成幾大塊。商鞅的傢人也都被殺死。 魔術錶演雖然落幕,但十九年變法已經建立瞭比較牢固的製度基礎,而且這些措施收到瞭奇效。所以,秦惠文王殺商鞅報瞭私仇之後,從國傢利益考慮,也還是沿著慣性往前走。“商鞅死,秦法未敗也。”除瞭後來秦莊襄王用商人呂不韋為相,停止排斥商人和遊說之士以外,其餘也都相沿不變。這就*終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瞭基礎。 商鞅的苛酷行徑 很長時間以來,提到商鞅的魔術,都是全盤肯定,贊譽有加。這種情況在“文化大革命”中達到高峰。“文*”後期,為瞭配閤“評法批儒”“批林批孔”的政治需要,把商鞅抬到嚇人的高度,甚至於說,“在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今天紀念商鞅,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商鞅當然是一個瞭不起的人物,他的成就已如上述。但是,如果隻用單一色調塗抹他,則有礙於我們正確地認識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毋庸諱言,商鞅的措施當中,也有一些很不足取。古人今人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對於愉悅和痛苦的感覺卻是相通的。商鞅實行與法西斯統治一般的連坐製,試問有誰願意生活在這樣的製度中? 商鞅徹底壓製所有異見,要全國變成啞巴。為瞭不讓人說話,甚至於對贊揚改革的人也發配到邊遠之地,豈不是一種病態?司馬遷批評商鞅這種政治風格是“刻薄、寡恩”。聯想起早於他兩百年的鄭國子産“不毀鄉校”,支持輿論監督的改革,不禁令人感嘆。商鞅的病態作為,對後世産生瞭長遠的影響,“四人幫”神化商鞅,就是例證。 商鞅主張愚民,不許老百姓聽音樂,也不許自由遷徙。他說,假如人民愚昧,不追求知識,就會一心一意種地。商鞅燒詩書,是春鞦戰國時期學術自由黃金時代開始沉沒的先兆。後來一路發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傢,國人思想空間幾乎喪失。從長遠效果來看,這是中國長期停滯不前,創造力貧弱,現代化進展遲緩的重要原因。 商鞅變法中的稅賦改革,主要是把按田畝徵稅改為按人口徵稅,並加重徭役和兵役負擔。《商君書 · 墾令》說:“收取人口稅,加重他們的徭役,那麼懶惰的人就沒辦法瞭,必須盡力開荒種田。” 關於當時秦國人生活的狀況,一直存在著不同說法。《中國秦漢經濟史》(人民齣版社1994 年版)一書,對於商鞅改革之後秦國的賦稅有一個計算,可供進一步研究參考。當時實物剝削量(商鞅時期秦國還未使用錢)占農民總收入三分之二,勞役至少占農民勞動時間的七分之一,全部剝削量約占農民總勞動量的五分之四。所以當時國傢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農民日子並不好過,不像“四人幫”在評法批儒鬥爭中所宣傳的那樣——人民“發傢緻富”瞭。商鞅的目標,是為瞭實現霸業而建造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傢,這一點,他做到瞭。秦始皇統一中國沒多久就覆亡瞭,為什麼?根本原因是人民承受不瞭秦朝統治集團殘酷的壓迫。 |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曆史著作之一。作者在《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中,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改革與變法。他的敘述風格非常吸引人,充滿瞭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但同時又具備嚴謹的曆史邏輯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探討。他指齣,很多看似是必然的改革,背後可能包含瞭無數的偶然因素,而另一些看似是微小的變動,卻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改變曆史走嚮的“拐點”。在解讀具體的改革事件時,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僵化的史實,而是善於挖掘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復雜聯係。他會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層麵進行分析,展現齣改革變法對社會各方麵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某次旨在重振軍備的改革,作者不僅分析瞭軍事上的必要性,還深入探討瞭這項改革對財政、社會生産以及民眾心態所帶來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分析,讓曆史事件變得更加生動和立體。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演進並非綫性的發展,而是一個充滿著試錯、調整、甚至是對抗的復雜過程。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驚嘆不已!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發展脈絡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那些零散的事件和人物難以串聯成一個清晰的圖景。而《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變遷的道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次重大改革變法背後的深層原因、實施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以及最終對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從商鞅變法對秦國崛起的奠基作用,到王安石變法在宋朝社會引發的巨大爭議,再到明朝張居正改革的雄心勃勃與功敗垂成,作者都以一種抽絲剝繭般的細膩筆觸,將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利益衝突以及思想碰撞一一呈現。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深同情,以及對改革者所麵臨的巨大壓力的感同身受。比如,在描述某位改革傢如何在重重阻力下艱難推行一項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與堅持,那種“雖韆萬人吾往矣”的決絕,以及最終改革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作者並沒有迴避改革過程中的失敗和麯摺,反而正是這些不完美之處,使得整個敘述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加發人深省。他讓我們看到,每一次看似“撥亂反正”的改革,都可能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觸及到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其過程之復雜,挑戰之嚴峻,遠非後人輕易能夠想象。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無數次的嘗試、調整,甚至是對抗。這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曆史觀,是我之前閱讀許多曆史書籍時所不曾獲得的。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政治史中的“製度建設”和“權力博弈”非常感興趣,而《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正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閱讀偏好。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朝曆代的改革事件,而是將每一次改革變法都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深入剖析瞭這些改革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産生的,又如何在復雜的權力格局中運作,最終又對中國曆史的走嚮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作者對每一次改革的解讀都非常細緻,他會詳細介紹改革的起因、目標、具體的實施方案,以及在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阻力、齣現的爭議,並最終對改革的成敗進行客觀的評估。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某次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作者不僅分析瞭改革的政治目標,還深入探討瞭其對地方勢力、士族集團以及民間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他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每一次權力格局的變動背後,都伴隨著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讀這本書,我仿佛變身成為一名曆史的觀察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社會中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在這些變動背後,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改革者們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它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教科書,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故事。而《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正是這樣一本讓我沉浸其中的曆史讀物。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對中國曆史上那些關鍵的改革變法事件的深入解讀,將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展現齣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曆那些波瀾壯闊的變革。我喜歡作者在講述每一項改革時,都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他不僅會關注改革的政策本身,還會深入探討改革背後的思想淵源、社會影響,以及改革者個人的動機和處境。例如,在介紹某次針對科舉製度的改革時,作者詳細闡述瞭這項改革是如何觸動瞭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是如何引發瞭激烈的思想辯論,以及最終是如何在多種因素的博弈下,纔得以確立新的選官製度。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中國古代社會在不斷地自我調整和自我革新,看到瞭在無數次改革嘗試中,中華文明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適應性。它讓我對中國曆史的演進充滿瞭敬意,也更加理解瞭“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曆史的“變”與“不變”。作者在《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中,通過對中國曆朝曆代改革變法的梳理,清晰地展現瞭曆史在某些關鍵時刻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而同時,他也讓我們看到,在這些錶麵的變化之下,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權力邏輯和文化觀念,卻又具有驚人的穩定性。我非常喜歡作者在分析改革成敗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兩麵性”的視角。他既看到瞭改革所帶來的進步和希望,也揭示瞭改革背後潛藏的風險和局限。比如,某次看似成功的經濟改革,雖然短期內帶來瞭繁榮,但作者卻警示瞭其可能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對傳統社會結構的潛在衝擊。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避免瞭對曆史事件的簡單化判斷,也更能理解曆史進程的復雜性和麯摺性。讀這本書,我不僅是在學習曆史知識,更是在學習如何去理解曆史,如何去思考曆史。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生動。他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例子,將那些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使得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時的客觀態度,他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觀點呈現齣來,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曆史的全新認知和深刻反思。作者在《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中,沒有選擇平鋪直敘地講述曆史,而是聚焦於那些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改革變法”節點,通過對這些節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展現瞭中國曆史的動態演進和復雜性。我非常欣賞作者的分析角度,他不僅僅關注改革的“麵子”——即改革的製度設計和政策內容,更深入到改革的“裏子”——即改革背後的人性、利益、觀念以及製度的運行機製。例如,在討論某次旨在提升國傢治理能力的改革時,作者指齣,僅僅是引入一套新的官僚體係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革除官員的腐敗習氣,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問責機製,而這恰恰是曆次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這種對現實問題的深入洞察,讓他的分析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看到瞭無數次變革的浪潮,它們或興盛,或衰退,但都共同塑造瞭今天的中國。作者的敘述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色彩,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他能夠用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描繪齣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也能夠捕捉到曆史人物細微的情感變化。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簡單的因果循環,而是充滿瞭選擇、抗爭與演進。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麵上關於中國曆史的書籍實在太多瞭,很難找到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作品。但《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的魅力在於,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他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流暢、生動的敘述,將那些復雜的改革變法過程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改革成敗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僅僅關注改革的錶層措施,更深入到改革背後的思想根源、社會文化以及曆史慣性。比如,在分析某次試圖引入新的管理模式的改革時,作者指齣,僅僅是引入一套新的製度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這恰恰是改革中最睏難的部分。這種對“人”的因素的重視,讓他的分析更加深刻,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與那些改革者們一同經曆瞭他們的奮鬥、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喜悅與他們的失落。我能感受到他們在推行改革時,那種渴望改變、推動社會進步的初心,也能體會到他們在麵對阻力時,那種內心的煎熬與無奈。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無數人的努力、犧牲,甚至是不懈的堅持。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痛並快樂著”的書。說它“痛”,是因為讀到書中對某些改革變法失敗原因的分析時,總會有一種深深的遺憾。作者對那些曾經充滿希望的變革,最終卻因各種因素而功虧一簣的描述,常常讓我扼腕嘆息。比如,當讀到某個朝代在初期改革初見成效,社會麵貌似乎煥然一新,但隨後卻因為統治者的懈怠、保守勢力的反撲,或是外部環境的突變,而將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時,我真的會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失落。這種失落感,不僅僅是對那個時代曆史人物的同情,更是對人類社會在麵對進步與守舊的永恒衝突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和局限性的反思。然而,這本書的“快樂”之處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曆史的演進。作者並沒有將改革者簡單地描繪成無所不能的聖人,而是將他們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展現他們的智慧、勇氣,也暴露他們的局限、失誤。這種真實性,使得這些曆史人物更加立體,也讓我更加願意去探究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改革失敗原因時,那種多維度、係統性的梳理。他會從政治製度、經濟基礎、文化觀念、甚至是個人性格等多個層麵進行剖析,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某一個原因。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變遷並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復雜力量相互作用的産物。讀完之後,我仿佛經曆瞭一次次跌宕起伏的曆史潮汐,既感受到瞭變革的巨大力量,也看到瞭變革的艱難與不易。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過去,是理解它現在和未來的關鍵。而《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深入探究的渴望。它不像一般的通史那樣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中國曆史上那些至關重要的“拐點”——改革與變法。作者的敘述非常有條理,他沒有一味地追求時間上的綫性順序,而是根據改革變法的性質和影響,將它們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改革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和對比。我特彆喜歡作者在介紹每一項改革時,都會先鋪墊其産生的時代背景,比如社會經濟的矛盾、政治製度的弊端、思想文化的衝突等等。這種“知其所以然”的鋪墊,讓我更容易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也更能體會改革者所麵臨的壓力。在講述具體的改革措施時,作者也力求詳細,無論是具體的法律條文、經濟政策,還是人纔選拔製度,他都會盡可能地給齣清晰的解釋,並分析其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次大規模土地改革的章節,作者詳細描述瞭這項政策如何觸動瞭地主階級的利益,如何引發瞭激烈的社會矛盾,以及最終是如何在權衡各方利益後,纔得以艱難推行。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整個曆史事件變得生動起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充滿張力的人類活動。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精英階層的博弈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曆史的精髓,在於理解那些塑造瞭國傢命運的重大轉摺點。而《曆史的拐點: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正是這樣一本能夠帶我深入探索這些關鍵時刻的書。作者的寫作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以一種清晰、流暢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每一次改革變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情境化”的敘述。他不僅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他會讓你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當時的情況下,改革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在講述具體的改革措施時,作者也力求詳盡,他會詳細介紹改革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以及其在推行過程中所遭遇的睏難和挑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次旨在改變社會貧富差距的改革,作者詳細描述瞭這項改革如何觸動瞭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如何引發瞭激烈的社會矛盾,以及最終是如何在權衡各方利益後,纔得以艱難推行。這種對細節的把握,使得整個曆史事件變得更加真實可信,也讓我對改革者所麵臨的巨大壓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社會思潮的變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