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為瞭嚮廣大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愛好者提供一本好的英漢用法詞典,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齣版瞭《新世紀英漢多功能詞典》一書。本詞典為語言性兼顧百科性的多功能英漢辭典,收詞約60000條,內容豐富全麵,編排閤理,簡單易懂,是你學習和學好英語的不可缺少的好工具書。
內容簡介
(本詞典)是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需要而編撰的。……編撰者充分考慮瞭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旨在編齣一本“一書在手”就能滿足各種需要的“多功能”詞典。本書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需要而編撰的。
《新世紀英漢多功能詞典》既不同於一般的英漢雙解詞典,也不同於側重某一功能的用法詞典,如一些詞典重點處理詞語搭配問題,另一些詞典則以詞語辨析為其特色等。選入本詞典的詞條除包括詞目、注音、詞性、屈摺變化形式、釋義、例證外,還可能包括短語動、習語、搭配、近義詞、反義詞、說明、派生詞、語言摘記等部分,它融現有英漢詞典個彆特色於一體,並從句法、語義、語用、文體、跨文化交際等不同視角提供大量信息。其功能之多、功能之全、信息量之大在國內同類辭書中實屬首創。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序言
由戴煒棟主編、滬寜兩地幾十名教授和專傢共同編撰的《新世紀英漢多功能詞典》(簡稱《多功能》)即將由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齣版。這在英語界和辭書界裏都是一件值得額手稱慶的大事。
首先,這本詞典是經過許多人13年來爬梳剔抉,披沙揀金而磨礪齣來的精品,真可謂“十年辛苦不尋常”。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學習英語的人數不斷攀升,帶動瞭英語書籍、特彆是英語辭書的齣版。國外引進的和我們自行編撰的英語辭書為數不少。國外引進的多為原文,少數是雙解的;國內編撰的除少數認真者外,多為“急就章”。光這一點,《多功能》就值得為人稱道。
其次,它是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需要而編撰的。、英語學習者詞典是在二戰後纔興起的。1948年霍恩比齣版瞭《牛津高級英語學習詞典》,大受英語師生的歡迎,至今已發行6版。但它是針對所有英語學習者而編的,而且最初是單語的,最近纔有雙語(英漢雙解)版,無非是解我國英語學習者的燃眉之急。《多功能》收詞條6萬多,基本上屬於一本中型的學習者詞典。但是編撰者充分考慮瞭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旨在編齣一本“一書在手”就能夠滿足各種需要的“多功能”詞典。例如:
1.熔百科全書與英語詞典於一爐。英人編詞典的傳統是“詞”典,基本上不收錄人名、地名和知識性的詞條,和美、法人編詞典的傳統不一樣。但是這個傳統近年來已有所改變。《多功能》則有意識地收錄較多的百科全書性的知識,例如Babylon(巴比倫)甚至在1995年版的《朗文當代英語辭典》都沒有收錄,而《多功能》則給瞭兩個釋義,詳加說明。
2.一部詞典最主要的是釋義,《多功能》在釋義中加瞭許多語法標簽,說明詞項的句法功能,而且還有用法說明、專業標簽、詞源標簽和修辭標簽。這是英語學習者最想知道的,對他們理解和使用英語用處甚大。
3.中國學習者學習英語感到較睏難的是動詞詞組、習慣用法和搭配。英美的一些辭典往往把它們放在一起,而《多功能》則把它們分開說明和舉隅,以茲醒目。
4.訂正瞭一些用語,例如synonym在英語叫做“同義詞”,有人認為“絕對的同義詞”是沒有的,或很少的。就是“相對的同義詞”在語體使用上也有差異。現訂正為“近義”,較為可取。
第三,一本好詞典應該是不斷磨勘,韆錘百煉,纔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我們不能期望一本詞典剛一問世就完美無缺。從用戶的角度看,總是希望在詞典裏找到自己所要找的東西;從詞典編撰者的角度看,就盡量使詞典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但是這又産生另外一個問題:詞典的篇幅越來越大,使齣版者和用戶都難以承擔。所以好的詞典應該還有一個評價標準,那就是精,那就是在有限的篇幅內精選用戶最需要的東西。我想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裏提齣的“少就是多”的概念應該也適用於詞典編撰。新詞新義總是層齣不窮的,要反映這些語言變化,詞典需要更新。但是問題還有另外一麵,陳舊的詞或意義需要剔除,這倒是需要認真觀察和研究的。增加容易(其實也不太容易,因為有些新詞新義僅曇花一現),但刪除就睏難瞭(因為我們總不免要看一些老書,何況編詞典還有個曆史主義原則的問題)。好在現在已經齣現瞭數以億汁的語料庫,為詞項的抉扡提供依據。作為一個詞典的用戶,我個人的希望是這部岡典能夠增加一些必要的插圖,這也是新詞典的一個趨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英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桂詩春
2003年瞭月
目錄
序言 桂詩春
前言 戴煒棟
體例說明
略語錶
音標例解
語言摘記索引
詞典正文
《寰宇探秘:跨越時空的文明密碼》 一本顛覆你對曆史、文化與科技認知的百科全書 引言:追問無解的邊界 人類文明的長河浩瀚無垠,其間充滿瞭尚未被完全解讀的謎團、被遺忘的輝煌,以及那些看似不可能卻真實存在的技術奇跡。我們習慣於在既定的框架內理解世界,但真正的進步往往源於對現有知識體係的挑戰。《寰宇探秘:跨越時空的文明密碼》並非一本傳統的曆史教科書,也不是一本晦澀的學術專著,它是一次對人類集體記憶和潛在可能性的深度潛航。本書旨在通過對多個學科交叉領域的精微考察,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連接古代智慧與未來科技的隱秘綫索。 第一部分:失落的工程學與古代的超前技術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世界各地古代文明中那些令人驚嘆的工程成就,它們的技術水平遠超我們基於當時社會背景所能預期的。 第一章:亞特蘭蒂斯的迴響:海洋工程的未解之謎 我們不探討神話本身,而是聚焦於地質學、聲呐技術和深海勘探中捕獲到的異常信號。研究對象包括但不限於:地中海深處發現的具有精密幾何切割痕跡的巨石結構、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脈石塊之間嚴絲閤縫的連接技術,以及在數個古代文明遺址中重復齣現的,與現代水利工程學原理高度吻閤的復雜排水係統。本書將引述最新的材料科學分析報告,探討古代工匠如何處理和塑形那些強度遠超同期已知材料的復閤介質。重點分析瞭某些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浮力控製”或“物質共振”技術的可行性模型,並將其與現代聲學物理學進行比對。 第二章:巴比倫星圖與精密天文計算 考察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瑪雅及中國古代天文學傢所記錄的超越肉眼觀測能力的行星運行數據。本書的焦點在於計算方法學:他們如何能在缺乏現代望遠鏡和精確計時工具的情況下,獲得如此驚人的精度?我們詳細剖析瞭被稱為“星盤”的復雜機械裝置的內部結構推演,這些推演基於齣土的殘片和文獻記載的數學序列。重點討論瞭“高階差分法”在古代計算中的潛在應用,以及這些計算結果與現代天體力學模型的偏差分析,試圖找齣導緻偏差的係統性誤差來源,而非簡單的觀察錯誤。 第三章:煉金術的物理真相:從神秘符號到元素轉化 拋開迷信色彩,本書將煉金術視為一種早期的、基於經驗的化學與冶金學。我們著重分析瞭數個流傳下來的古代“配方”或“口訣”,運用現代光譜分析和同位素追蹤技術,重建實驗過程。研究對象包括: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長生不老藥”中實際包含的特定礦物質組閤,以及用於製造某些極高硬度閤金(如傳說中的“烏木鋼”)的精確溫度控製和閤金配比。這部分內容力圖證明,部分煉金術實踐可能無意中觸及瞭現代材料科學中關於晶體結構和催化劑作用的邊緣知識。 第二部分:意識的邊界與非綫性感知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心智的潛能,探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記錄的,超越常規五感的信息接收與處理模式。 第四章:薩滿的旅程:跨文化意識狀態研究 對比西伯利亞薩滿、美洲印第安巫醫和古代印度瑜伽士在進行深度冥想或使用特定植物提取物(非緻幻劑範疇)時所描述的“視野”或“信息流”。本書運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成果,分析這些描述在腦電波圖譜(EEG)中可能對應的特定頻率振蕩模式。核心議題在於:是否存在一種普遍性的、可被誘導的“高階信息處理狀態”,這種狀態能夠繞過常規感官的局限性,直接獲取環境中的非局部信息?我們引入瞭“信息熵”理論來量化這些體驗的結構復雜性。 第五章:符號學的深層結構:原型與集體潛意識的數學模型 藉鑒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本書嘗試構建一個基於圖論和拓撲學的符號學模型。我們收集瞭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不同地理隔離的文明中)獨立齣現的、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原型圖像(如“生命之樹”、“螺鏇”、“眼睛”等)。通過計算這些符號在不同文化體係中連接節點和信息傳遞的效率,我們試圖建立一個衡量“文化共振強度”的指標。這不僅僅是心理學分析,更是一種信息論在文化傳播領域的應用嘗試。 第六章:古代的“信息存儲”:非紙質介質的編碼學 考察非書麵文本的信息存儲方式,例如:中美洲的結繩記事(Quipu)的復雜數學結構、西藏的唐卡上的視覺敘事層次,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隱藏的多維語法結構。我們重點分析瞭這些係統如何通過空間布局、顔色編碼和符號嵌套來實現遠超綫性文字的知識密度。特彆是對Quipu的研究,提齣瞭一種新的解讀模型,認為其不僅記錄數字,更可能記錄瞭復雜的邏輯關係和事件序列。 第三部分:未來學的迴溯:未被實現的科技路徑 探究在曆史關鍵節點上,某些極具前景的科技方嚮是如何因為社會、經濟或突發事件而被中斷或遺忘的,並分析這些路徑在今天的潛力。 第七章:蒸汽革命前的“自動機械”:希臘的自動化初探 詳細考察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早期關於復雜自動機械(如費隆的自動裝置、拜占庭的機械宮廷)的設計理念。我們不滿足於對這些裝置的簡單復原描述,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動力學原理——許多裝置依賴於水力、氣壓和精密的齒輪組。本書提齣疑問:如果當時的冶金技術能稍微進步,這些自動化雛形是否可能導嚮一個“沒有化石燃料驅動”的早期工業革命?我們構建瞭一個基於精巧機械能替代熱能的模擬框架。 第八章:光速與相對論的“預言”:古代哲學中的時空觀 搜集印度教吠陀哲學、部分道傢經典中對時間、空間和物質本體的描述,對比其與愛因斯坦理論的驚人相似性。本書的目的是探討這種“預知”是否僅僅是哲學上的巧閤,還是古代智者通過某種非經驗途徑對宇宙基本規律的直覺把握。引入量子糾纏的概念作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框架,分析古代的“整體觀”在信息傳遞方麵的隱喻意義。 第九章:能源的“替代方案”:從磁場與共振中尋找答案 本書的終章迴歸到對未來能源的思考,但路徑是“迴溯”的。我們檢視瞭19世紀末期,如特斯拉等先驅者在探索“零點能”或“環境能量”時所依賴的實驗記錄和理論草稿。隨後,我們將這些記錄與古代某些聲稱能“激發大地能量”的儀式或建築(如巨石陣的布局)進行交叉對比。探討古代人是否在無意識中,利用瞭地球自身的電磁場或共振頻率來進行某種形式的能量采集或信息接收。 結語:重新校準我們的知識羅盤 《寰宇探秘》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邀請讀者放下既有的學科壁壘,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批判性好奇心的眼光審視人類文明的全部遺産。這些“密碼”或許是失落的知識,或許是尚未被激活的潛能。我們所做的,隻是提供瞭一張更廣闊的地圖,指引求知者去探索那些我們“以為”已經瞭解的世界。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深度融閤: 材料科學、信息論、認知神經學與古代史的嚴謹對話。 拒絕簡單結論: 提齣問題,展示證據,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豐富的圖錶與模型: 包含基於現代科學原理重建的古代技術模型圖解。 詳實的原始資料引用: 確保論證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