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这是一本解释自唐代至清代古籍中出现的口语词的工具书;共收词50306余条,为从事语言教学及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料。
二、《近代汉语大词典》所收词目主要选自唐代至清代戏剧、小说、僧侣及宋儒语录等中常用而一般辞书极少收录的语词和部分短语。敦煌变文、诗词曲作品等亦为本词典所收词条的重要来源。
三、词目下附两个书证,尽可能做到一为戏剧书证,一为小说书证或其他书证,以供比较,同时兼收部分诗词曲作品为佐证,而着重在元杂剧和明代小说。
四、本词典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查阅方便,用音节隔开,但不分四声。鉴于某些字的古音与今音(普通话)毕竟有所区别,注音时视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同音词依笔划多少排列,由本字派生字编在一起,如胡、湖、葫、猢、(米胡)、糊、蝴、衚等字排在一起;同笔划者则依起笔横、竖、撇、捺、笔形为先后。
五、考虑到读者已习惯于规范化的文字,《近代汉语大词典》所用字体,基本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为准。但是,规范的字中把一些在过去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简化规范为一个字,如范和範、咸和醎、几和幾……作为近代汉语,显然是不科学的。若是把它们改成繁体字,则繁简混淆,会对读者造成诸多不便;故尔用了一个折衷办法,即在最先出现的词条上用括弧注明,如“几(幾)”、“里(裹)”、“只(隻)”等;其所属之条目分系其后,不做统一拼音编排:但如该字不是词头,则仍用简化字,不加括弧。
六、释义力求确切透辟,繁简适当。有的词一点就明,便不多费辞;需要加以说明的,尤其是今人已较为生疏或已极少用到的词条,如“瘦马”“抬阁”“跳加官”等,尽可能详加解释,努力使读者有更多的了解。有的词则必须溯源,否则难以明白该词之确切词因,如“左边的”“鸭”等词条,即一一列明。
七、所用书证,凡引用史书、小说、语录者只列书名,其馀一律加作者朝代和姓名;作者无考者,则注“缺名”。
八、条目在书证中以原貌出现时,用“~”代替。
九、本词典中凡遇有意思相同的词目时,不重复作解,仅注“同××”。
十、正文前有《词目首字汉语拼音检字索引》,正文后附《词目笔画索引》,以备检索。
十一、书证引文中出现“口”者为原文字脱。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凡例
词目首字汉语拼音检字索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光是各种各样有关近代汉语的词典就已经出版了四十多部。这些词典,质量不一,既有精雕细刻的佳作,又有粗制滥造的劣品。而许少峰先生的《近代汉语词典》则是一部严肃认真、富有创意、实用性与学术水平兼备的好辞书。
许先生曾有《近代汉语词典》(下简称《词典》)于1997年1月由团结出版社初版,同年11月我在杭州一家书店购得,嗣后一直放在案头。我的研究兴趣是明清小说方言俗语词,我从许先生这部词典里获得了许多教益和启发,也由衷钦佩许先生的学识和功力。去年12月,许先生来电告知:他的《近代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将出,并约我在书前写几句话,不久寄来了样稿。我没有想到许先生以七八十岁的高龄还在从事词典的编撰,而且工作量还是那么大!
与《词典》相比较,《大词典》在各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一是规模更加宏大。《词典》共收词25000余条,总字数320万;《大词典》共收词50000余条,总字数约520万,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试以“要”字头、“自”字头复音词为例,“要”字头《词典》共收复音词10条,《大词典》共收25条,增加了2.5倍;“自”字头《词典》共收复音词20条,《大词典》共收60条,增加了3倍。近代汉语历时千余年,其间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如果以中小型词典的规模则很难反映近代汉语词汇的全貌。《大词典》堪称迄今为止收词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近代汉语词典,唯其体制宏大,故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描述近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
二是取材更加广泛。《词典》收词和引例“主要选自古代戏剧、小说以及佛徒及宋儒语录”,“而着重在元杂剧和明代小说”,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发挥编撰者的优势和突出词典的特色,因为敦煌变文和唐宋诗词方面已经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及《诗词曲语辞例释》等经典著作。但作为一部近代汉语词典,不涉及变文与诗词等,语料范围未免有点狭窄。《大词典》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取材范围扩大到敦煌变文、唐诗宋词等,从而使得词典更加丰满,更加名副其实。三是义项更加齐全。单音词如“窝”,《词典》凡收3义:1.动物栖止所。2.即“窝儿”。3.踡缩,盘绕。《大词典》增至13个义项:1.动物栖止所。2.比喻为窝盘、栖止之所。3.指所处的境况、位置。4.隐藏坏人或赃物。5.藏匿,存留。6.钻在被中取暖。7.指人体某些肢体或器官。8.蜷缩,拘拢。9.盘,团。10.撮,噘。11.拉,撒。通“屙”。12.人或物体丛聚之称。13.凹坎,坑。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不包含《近代汉语大词典(套装上下册)》内容的图书所写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自然、详实,避免任何AI痕迹。 --- 《中古汉语文献选读与研究》 作者: 王世昌 撰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单册) ISBN: 978-7-80799-521-4 内容简介 一卷跨越千年的文字史诗,一场回溯经典的学术之旅 《中古汉语文献选读与研究》并非一部旨在罗列词汇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语言、文学与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专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直接面对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留下的原始文献,以严谨的考证方法和细腻的文本解读,揭示中古汉语的独特风貌及其对后世汉语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撰写基于作者王世昌教授数十年在中古文献学、音韵学和词汇史领域的研究积累。他摒弃了传统辞书的条目式梳理,转而采用主题式、文本导向的结构,将文献选读、语言现象分析与历史文化背景探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 第一部分:中古语音的重构与审视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汉语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型期,它承上启下,奠定了后世官话和南方方言的基础。本部分并非简单罗列中古音系表,而是以《切韵》为核心,结合敦煌文献中的变音实例,以及佛经译场的音韵实践,进行动态的考察。 重点章节解析: 1. 《切韵》的地域基础与时代局限: 深入分析《切韵》编纂所依据的南北方言差异,尤其关注其对当时成熟诗歌韵脚的规范作用,并指出其在反映实际口语,尤其是在声调的演变初期所存在的“理想化”倾向。 2. “尖团”分化之谜: 通过对大量唐代白话诗及变文中的韵语失谐现象的分析,探讨中古后期“见、影、晓、匣”三母在特定韵部前的腭化过程。这部分的研究直接挑战了传统中古音系中过于僵硬的划分,展现了语音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与变动。 3. “浊上归平”的轨迹: 选取宋代以后的韵书(如《集韵》向《平水韵》的过渡)作为参照,追踪中古时期次清、次浊音的归派趋势,并结合中古诗歌中的对仗和押韵习惯,提供语音演变的实证证据。 --- 第二部分:中古词汇的动态演变与语用研究 中古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本书的此部分聚焦于词汇的“增生”“汰换”与“意义漂移”,强调词汇的实际语用环境。 核心研究视角: 1. 官署与职役词汇的嬗变: 选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官制文献(如《晋书》《隋书》《唐会要》等),梳理“中书舍人”“门下侍郎”“录事参军”等核心官职名称的由来、职责界定及其在不同政权间的沿用与更迭。这不仅是词汇研究,更是制度史的侧面反映。 2. 佛教词汇的本土化: 详细分析从印度梵文音译进入汉语的佛教术语,如“般若”“菩萨”“涅槃”等,研究它们如何逐渐被赋予或借用中国本土的文化意涵,并最终融入世俗语言,成为常用意象。例如,“因缘”“报应”等词义的演变路径。 3. 俗语与俚语的抢救性记录: 大量引用敦煌写本、唐代笑话集(如《酉阳杂俎》零篇)中出现的口语化表达。这些材料往往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活化石”,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语言面貌,例如对某些动词的独特搭配和形容词的活用。 --- 第三部分:文体风格与句法革新 中古时期是文言文向白话过渡的关键阶段,骈文的鼎盛与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得句法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1. 骈文的句法特征与“偶对”的极限: 本章不满足于分析骈文的辞藻华丽,而是深入到句法层面,解析其标志性的“四六句”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严苛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句内结构的长短变化来营造节奏感,这种句法模式对后世辞赋的影响。 2. 六朝白话叙事中的句法简化趋势: 对比《世说新语》中的经典语录与佛经变文中的白话叙事部分,清晰勾勒出句子成分的省略、语序的灵活调动(如处置式、被动句式的早期形态),预示着唐宋白话的句法走向。 3. 标志词(助词)的“浮现”: 关注中古后期,特别是唐五代时期,一些标志性的虚词(如“了”、“过”、“着”的前身)在句末或句中的出现频率和功能变化,这是中古汉语区别于上古汉语,并迈向近体语言的重要语法标志。 --- 本书价值与读者定位 《中古汉语文献选读与研究》不是一部检索性的工具书。它不提供海量词条的释义,也不侧重于现代常用词的演变链条。相反,本书致力于提供方法论指导和深度案例分析。 本书适合对象包括: 历史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学者,尤其关注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化史的读者。 对汉语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并希望超越表面现象,探究语言底层机制的资深爱好者。 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套系统性的中古汉语研究框架,能够以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那些穿越了千年风霜的珍贵文献。它提供的是“如何看”的钥匙,而非“是什么”的清单。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基于对一手文献的扎实解读,力求在学术前沿,提供可靠且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 王世昌(作者简介): 著名语言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古汉语语音史、词汇史及敦煌文献语言学的研究。现任职于国内某顶尖高校文学院,发表学术专著多部,在学界享有盛誉。本书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