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年谱

吕祖谦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海军 著
图书标签:
  • 吕祖谦
  • 谱系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清史
  • 家族史
  • 历史
  • 文献
  • 家谱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7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805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年谱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页数:3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吕祖谦年谱》是作者杜海军在充分吸取旧谱优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计20余万字。从新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更详尽的吕祖谦生平事迹,还能展现时代的特点、家族系谱、交友状况、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吕祖谦年谱》对后人系统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少有的能与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友好相处,在交流中提高、升华的虚怀若谷的大师,是大有助益的。

目录

编例
吕祖谦年谱
谱前
高宗绍兴七年丁巳(1137)一岁
绍兴八年戊午(1138)二岁
绍兴九年己未(1139)三岁
绍兴十年庚申(1140)四岁
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五岁
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六岁
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七岁
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八岁
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九岁
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十岁
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十一岁
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十二岁
绍兴十九年己巳(1149)十三岁
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十四岁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十五岁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十六岁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十七岁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十八岁
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十九岁
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二十岁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二十一岁
绍兴二十八年戊寅(1158)二十二岁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1159)二十三岁
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二十四岁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1161)二十五岁
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二十六岁
孝宗隆兴元年癸未(1163)二十七岁
隆兴二年甲申(1164)二十八岁
乾道元年乙酉(1165)二十九岁
乾道二年丙戌(1166)三十岁
乾道三年丁亥(1167)三十一岁
乾道四年戊子(1168)三十二岁
乾道五年己丑(1169)三十三岁
乾道六年庚寅(1170)三十四岁
乾道七年辛卯(1171)三十五岁
乾道八年壬辰(1172)三十六岁
乾道九年癸巳(1173)三十七岁
淳熙元年甲午(1174)三十八岁
淳熙二年乙未(1175)三十九岁
淳熙三年丙申(1176)四十岁
淳熙四年丁酉(1177)四十一岁
淳熙五年戊戌(1178)四十二岁
淳熙六年己亥(1179)四十三岁
淳熙七年庚子(1180)四十四岁
淳熙八年辛丑(1181)四十五岁
谱后
附录
一 年谱
二 圹记
三 吕祖谦传
四 吕东莱先生本传
五 吕祖谦世系图
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研究》 一部深入剖析宋代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学术巨著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具有学术分量的虚拟作者名,例如:王致远]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具有学术分量的虚拟出版社名,例如:京华大学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对宋代精英阶层仅关注政治参与和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精微的“宋代士人精神世界”图景。本书通过对海量一手文献,特别是宋人私家著述、日记、尺牍、诗文集中的隐秘文本进行细致爬梳和跨学科解读,探究在特定的社会结构、理学思潮以及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宋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构建其内在的道德秩序、审美取向、时间观念以及生死认知。 全书以“内观”、“外求”、“寄托”三大维度为主线,深入剖析了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面向。 第一部分:内观——道德自律与生命本体的探寻 本部分聚焦于宋代士人如何通过严格的道德实践和哲学思辨来确立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宋代理学的兴盛并非仅是学院派的理论构建,更是士人日常修身养性的核心实践。 一、 “格物致知”在日常中的实践路径 本书细致考察了朱熹、陆九渊等主流学派对“格物”概念的诠释差异,并将其还原到士人的具体生活中。我们不再将“格物”视为抽象的知识获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万物中体认天理”的修身功夫。例如,通过对宋人论述“如何对待仆役”、“如何处理家庭经济纠纷”的文本分析,揭示出形而上的理学如何渗透到最世俗的人伦关系中,成为衡量个人修养的标尺。士人面对自身私欲和外在诱惑时,其内心的挣扎与克服,构成了其精神世界中最为紧张的戏剧性张力。 二、 情感的节制与“中和”的艺术 宋人对于情感表达有着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本书将分析士人如何调和儒家“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与“过犹不及”的中和之境。我们深入考察了在丧葬、婚嫁、应酬等人生重大节点,士人如何运用古典礼仪和内省功夫来规范自身的情绪反应。这种对“中和”的追求,并非意味着情感的麻木,而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我塑造,是士人在动荡时代寻求内心稳定的重要策略。 三、 身体与精神的互动:养生观的再审视 宋代士人对身体的关注度远超前人。本书打破了将宋代养生仅仅视为道家或佛家残留影响的看法,指出其与理学对“气”与“理”关系的思辨紧密相连。士人如何通过导引、服食、起居规律来维护其“天地之正气”,以支撑其政治抱负和道德实践,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身体被视为承载道义的物质载体,其健康与否,直接关乎精神的纯粹性。 第二部分:外求——士人与外部世界的张力关系 士人的精神世界并非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结构以及自然景观紧密互动、冲突的场域。 一、 “出处进退”的伦理困境与时间感 本书集中探讨了宋代知识分子在“做官”与“归隐”之间的反复拉锯。这种进退之间的不确定性,塑造了士人独特的时间观。他们既有对“青史留名”的强烈功名心,又对官场的腐败和个人的命运起伏深感焦虑。我们考察了士人如何通过撰写“未遇之诗”和“得志之文”来预演和排解这种时间错位感,将现实的挫折转化为对未来功业或身后名誉的心理投射。 二、 友朋网络:精神的互证与庇护所 宋代的私人交游(如“过庭之会”、“唱和之乐”)不仅仅是社交活动,更是士人群体进行精神互证的场域。本书分析了这种复杂的交友体系如何成为个体抵抗外部政治高压、分享学术见解、提供情感支持的“精神共同体”。通过对特定圈子内部的书信往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士人如何在这些网络中建构起一套“局内人”的价值体系,用以对抗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 三、 自然景观的意义重塑:从“游”到“居” 与唐代士人偏重于对山水进行“游赏”不同,宋代士人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将自然“内化”为精神栖居地的趋势。无论是退居乡里,还是在任所的短暂休憩,山水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道德修养的参照系。本书将考察士人如何通过描摹竹、石、月等意象,将自身的操守与自然物象进行对等投射,构建起一个虽身处尘世,但精神自由的隐秘疆域。 第三部分:寄托——超越现实的精神慰藉与文化遗产 面对无法改变的政治现实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切认知,宋代士人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精神寄托系统。 一、 对“古人”的想象性重构 宋人对魏晋风度、唐代气象的追摹,并非简单的复古。本书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追认。士人通过对孔孟颜曾、韩柳欧苏等前代圣贤的阅读和模仿,构建起一条清晰的文化谱系,从而在自身精神上获得一种超越当代的、永恒的合法性与尊严感。他们试图在“古人”的精神遗产中,找到应对当下困境的钥匙。 二、 佛老思想的“消解”与“融合” 本书细致辨析了宋代理学如何吸纳和“消解”佛老思想的过程。士人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批判佛教的“空有之辨”和道家的“放任自然”,另一方面却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禅宗的机锋来处理日常的困惑,或借鉴道家的长生之术来调和身心。这种表面的排斥与深层的渗透,构成了士人精神世界中复杂而微妙的张力。 三、 哀悼与不朽:文学的祭奠功能 最后的篇章探讨了文学在士人精神世界中的“祭奠”与“不朽”功能。无论是悼亡诗、咏史文,还是碑刻铭文,都是士人对抗时间侵蚀的终极手段。通过将个人的情感、家族的荣耀、乃至短暂的政治理想,铭刻于文字和石头之上,士人试图将“易逝”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永恒”的文化记忆。这种对不朽的执着,是其精神世界最深沉的驱动力。 ---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摒弃了以往对宋代士人的“纯粹儒家”或“政治家”的单一标签化解读,力求展现其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内向性。它综合运用了社会史、思想史、情感史的研究方法,为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心结构提供了极为细腻和具有启发性的观察视角。本书的每一个论断,均基于对大量鲜为人知的宋人私人文本的扎实考据,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为宋史研究领域带来新的风向。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必备参考书,更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的基石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虽然是年谱体,但它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流水账感。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历史叙述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记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笔触变得雄浑有力,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而在描写人物在困顿或沉思的时刻,文字则转为细腻、克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我仿佛能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同经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其喜怒哀乐,而不是单纯地在阅读一份冰冷的年代记录。

评分

从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侧面图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书中对诸多历史事件的解读,常常能跳出传统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抗争与选择。例如,作者对某个时期社会文化思潮演变的梳理,便结合了当时士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这种微观切入宏观的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历史阶段的理解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它促使读者不断反思既有的历史定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封面选用了那种带有淡淡古韵的宣纸质感,触感温润而厚重。字体排版也十分讲究,正文部分采用了宋体,清晰易读,而重要的引文和注释则使用了略小的楷体,界限分明,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装帧的整体感觉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内页纸张的选材也值得称道,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道林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尤其是考虑到这类历史性著作,其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阅读一本厚重的年谱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会伴随着频繁查阅索引和注释的麻烦。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特别是书中附带的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它们的出现时机恰到好处,往往在关键的地理背景或事件场景出现时予以补充说明,极大地便利了像我这样需要借助视觉辅助来理解复杂空间关系的读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严谨性、阅读趣味性与精良制作于一身的佳作,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值得仔细品味。

评分

初读此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考证之细致入微,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史料的挖掘和辨析之中。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记述,发现作者不仅引用了主流的官方史籍,还穿插了大量地方志、私人笔记甚至是碑刻文字的记载。不同来源的史料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并非武断地偏袒某一方,而是将不同说法的依据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一梳理,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远非一般浅尝辄止的传记所能比拟。

评分

这个系列收了很多,都是很难得的资料,纸张、印刷都还可以,装订没锁线。。。

评分

自署龙泉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一稱其为建安人,与自述不同。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条绍翁自一云,本生祖李颖士,“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徒居建之浦城”。处州府志亦载,绍翁之先固始人,徒居浦城,后又遷龙泉。据此则绍翁祖籍光州固始(在今河南),后居处州龙泉(在今浙江)。当以自署为是。绍翁宋史无传,事蹟难考。四朝闻见录甲集庆元六君子条载,庚辰(一二二○年)京城灵,论事者众,周端朝语绍翁曰:“子可以披腹琅玕矣。”绍翁曰:“先生在,绍翁何敢言。”同集词学条又载绍翁与真德秀(一一七八至二三一五年)私校徐凰殿试卷一事。据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绍翁“似亦嘗为朝官,然其所居何职则不详矣”。后人多主是说,当系事实。

评分

《吕祖谦年谱》是作者杜海军在充分吸取旧谱优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计20余万字。从新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更详尽的吕祖谦生平事迹,还能展现时代的特点、家族系谱、交友状况、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吕祖谦年谱》对后人系统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少有的能与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友好相处,在交流中提高、升华的虚怀若谷的大师,是大有助益的。

评分

自署龙泉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一稱其为建安人,与自述不同。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条绍翁自一云,本生祖李颖士,“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徒居建之浦城”。处州府志亦载,绍翁之先固始人,徒居浦城,后又遷龙泉。据此则绍翁祖籍光州固始(在今河南),后居处州龙泉(在今浙江)。当以自署为是。绍翁宋史无传,事蹟难考。四朝闻见录甲集庆元六君子条载,庚辰(一二二○年)京城灵,论事者众,周端朝语绍翁曰:“子可以披腹琅玕矣。”绍翁曰:“先生在,绍翁何敢言。”同集词学条又载绍翁与真德秀(一一七八至二三一五年)私校徐凰殿试卷一事。据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绍翁“似亦嘗为朝官,然其所居何职则不详矣”。后人多主是说,当系事实。

评分

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中华书局,年谱丛刊,持续关注购藏中,极具研藏价值。

评分

《吕祖谦年谱》是作者杜海军在充分吸取旧谱优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计20余万字。从新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更详尽的吕祖谦生平事迹,还能展现时代的特点、家族系谱、交友状况、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吕祖谦年谱》对后人系统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少有的能与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友好相处,在交流中提高、升华的虚怀若谷的大师,是大有助益的。

评分

中华的年谱,一直注意收集。

评分

这个系列收了很多,都是很难得的资料,纸张、印刷都还可以,装订没锁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