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由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组织编写,是关于兽医诊断实验室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管理的专著。全书共38章,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了兽医实验室的质量和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在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条件下从事高危病原检测的质量和安全要求,样品的采集、包装、运送原则,以及从事高危病原检测前的风险评估技术。各论部分详细对5种人畜共患病、12种重大动物疫病、15种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识别、样品采集运输和检测技术规范等内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附录部分给出了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溢洒处理和常见意外伤害处理指南、安全操作规范等实验室常用技术。《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内容简洁、具体实用,适于科研院所和各级兽医诊断与检疫、卫生医疗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检测的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农业、医学、卫生、生物类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总论
第一章 兽医诊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第一节 实验室质量管理计划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检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第三节 兽医实验室的能力认可
第二章 兽医诊断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计划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
第三节 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认可和资格认定
第三章 病原体操作的安全要求和质量要求
第一节 安全要求
第二节 质量要求
第四章 兽医诊断样品的包装和运送原则
第一节 感染性物质的分类与包装
第二节 兽医诊断样品送检运输程序的办理
附 兽医诊断样品通过航空运输程序实例
第三节 运输中意外泄漏事件的安全处置
第五章 兽医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技术
第一节 风险评估概论
第二节 兽医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的作用
第三节 兽医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
第四节 兽医实验室运行中危害风险评估
附评估实例(提纲)
各论
第一篇 人畜共患病原体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第六章 炭疽
第七章 布鲁氏菌病
第八章 牛结核病
第九章 副结核病
第十章 猪链球菌2型感染
第二篇 重大动物病病原体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第十一章 禽流感
第十二章 新城疫
第十三章 口蹄疫
第十四章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第十五章 猪瘟
第十六章 猪流行性感冒
第十七章 小反刍兽疫
第十八章 蓝舌病
第十九章 牛瘟
第二十章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第二十一章 马传染性贫血
第二十二章 马流感
第三篇 重要外来病病原体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第二十三章 疯牛病
第二十四章 痒病
第二十五章 西尼罗河热
第二十六章 尼帕病
第二十七章 亨爪病
第二十八章 非洲猪瘟
第二十九章 猪水疱病
第三十章 水疱性口炎
第三十一章 非洲马瘟
第三十二章 马脑脊髓炎
第三十三章 裂谷热
第三十四章 结节性皮肤病
第三十五章 绵羊和山羊痘
第三十六章 边界病
第三十七章 埃博拉和马尔堡出血热
第四篇 高致病性不明原因病原体安全操作指南
第三十八章 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附录
附录一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附录二 采样工具包
附录三 兽医诊断实验室良好操作规范指南
附录四 兽医实验室常用消毒剂及其配制、有效浓度监测和使用方法
附录五 兽医实验室常用溶液及其配制
附录六 兽医实验室生物危险材料溢洒处理指南
附录七 兽医实验室常见意外伤害处理指南
精彩书摘
兽医实验室的能力认可是正式表明获准认可实验室具备实施动物疫病诊断、检测的能力的第三方证明。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兽医检测实验室尚需要接受并通过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资质认定的评审。
兽医实验室要想获得认可资格、取得相应资质,需要进行许多准备工作,首先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编制体系文件、试运行质量体系并进一步修改完善质量体系等内部准备工作,其次要做好评审准备,包括选择实验室认可机构、提出申请、接受评审等外部认可活动。目前,ILAC已经出版了关于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和指南,即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国家实验室认可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制定了认可准则以及认可准则在微生物领域、在动物检疫领域的应用说明。国家计量管理机构也根据行业职责制定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实验室的能力资质进一步提出了认可、认证要求。兽医实验室具备了ISO/IEC17025要求的检测能力,满足了资质认定准则要求,也就意味着实验室具备了与“准则”要求一致的技术上有效的检测方法、检测程序,同时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能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检测结果才能有效。实验室认可总是与实验室的能力密切相关,获得了认可意味着具备了以下能力。
前言/序言
人畜共患病、重大动物动物疫病、外来动物动物疫病是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对象。这些疫病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国内贸易,边境互市,野生动物迁徙和媒介昆虫等途径传播,从而对国内动物和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安全产生威胁,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对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人畜共患病、重大动物动物疫病、外来动物动物疫病的及时诊断和识别,不仅关乎我国畜牧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公众的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但是,由于我国在生物安全领域起步晚,尤其是在高生物安全级别的兽医诊断实验室管理和规范操作方面仍存在滞后现象,因此,给高致病性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有些兽医诊断实验室工作人员还存在重研究、轻质量、轻安全的思想,认为自己操作的是动物病原体,不会对人类健康、环境造成危害,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但随着我国加入OIE,对兽医诊断实验室检测的质量和生物安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针对系列动物病原体的诊断技术规范,尤其对外来动物病原体,我国多数诊断实验室尚缺乏足够的知识和防范意识,而这些病原体一旦传人,将给我国畜牧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兽医诊断实验室的诊断能力,提高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
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一本严谨的科学指南 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保障公共健康和动物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其运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兽医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检测与诊断过程中,操作规范的缺失或不当,不仅可能导致实验数据的失真,更可能引发实验室感染、病原体扩散等严重后果。正鉴于此,一本系统、详细、实用的操作技术规范显得尤为迫切。《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应运而生,它旨在为从事兽医病原微生物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技术人员提供一套详尽、科学、可操作的指南,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高效与合规。 本书的编写,并非简单罗列操作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兽医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安全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操作环节。它以预防为主,强调风险评估与控制,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套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 第一篇:基础理论与通用原则 本书的开篇,致力于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详细阐述了生物安全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兽医领域的特殊意义。理解生物安全的深层含义,是掌握后续操作规范的前提。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兽医领域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并重点分析它们在实验室中的潜在危害,如传染性、毒力、耐药性以及对宿主动物和人类的致病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系统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标准(BSL-1至BSL-4),详细解读各级别实验室在建筑设计、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尤其关注与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密切相关的BSL-2、BSL-3实验室,我们会详细解析其在负压控制、空气过滤、人员进出、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细节。 通用操作原则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基石。本书将对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选择与正确使用进行详尽指导,包括手套、口罩、防护服、眼部防护等,并强调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风险等级和操作类型,选择合适的PPE组合。同时,本书还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的清洁消毒程序,包括不同消毒剂的选择、浓度配比、作用时间以及适用范围,并强调对消毒效果的验证方法。 第二篇:核心操作技术与风险控制 本篇是本书的重头戏,聚焦于兽医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的各项核心操作,并针对每项操作,详细解析其潜在风险,并提供具体的规避措施。 一、样本的采集、接收与保存 样本是病原微生物研究的起点。本书将详细指导如何安全、规范地采集各类动物样本(血液、尿液、粪便、组织、分泌物等),包括采样部位的选择、采样器具的消毒、样本的固定与标记。在样本接收环节,我们将强调对样本包装的检查、信息核对、以及样本在进入实验室前的初步处理程序,如外表面消毒。样本保存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本书将指导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冷冻、冷藏、干燥等保存方法,并强调样本批次管理与追溯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是诊断与研究的基础。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选择、制备与灭菌方法,并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提供详尽的接种、培养条件(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优化建议。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强调无菌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包括火焰灭菌、酒精棉球消毒、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等,并解析潜在的交叉污染风险及防控策略。 三、微生物的鉴定 一旦微生物被分离培养,就需要进行精确的鉴定。本书将涵盖多种微生物鉴定技术,包括: 形态学观察: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的观察与记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 生化特性测定:通过各种生化反应测试,判断微生物的代谢能力与生化特征。 血清学鉴定:利用特异性抗血清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包括PCR、基因测序、核酸杂交等,提供更精确、快速的鉴定手段。 对于每种鉴定方法,本书都将详细介绍其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读以及潜在的误差来源,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的生物安全规范。 四、病原微生物的增菌与浓缩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增菌或浓缩。本书将指导如何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增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同时,对于样本中含量较低的病原体,本书将介绍离心、过滤等浓缩技术,并强调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溶胶风险及防护措施。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兽医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书将详细介绍PCR、Real-time PCR、ELISA、免疫荧光等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对于每种技术,本书将从原理、试剂准备、仪器操作、数据分析到结果判读,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并重点关注操作过程中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如核酸污染、气溶胶产生等,并提供相应的防控建议。 六、细胞培养与病毒分离 涉及病毒的研究,细胞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动物细胞系的培养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基的选择、无菌操作、细胞传代、污染的防治等。在病毒分离方面,本书将指导如何安全地将动物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以及如何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进行病毒滴定的测定。病毒分离操作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是主要的生物安全风险,本书将重点强调在通风柜、生物安全柜中的操作规范,以及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性。 七、动物接种与感染模型 在某些研究中,可能需要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以构建疾病模型。本书将严格限定此类操作的应用范围,并强调在进行此类实验前,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批。在操作过程中,本书将详细介绍动物的麻醉、接种途径(如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鼻内等)、剂量控制,以及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疾病监测。同时,本书将重点解析动物感染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包括接触动物体液、排泄物等,并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穿戴全面防护服、使用负压隔离器等。 第三篇:生物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 除了具体的操作技术,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实验室的整体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风险评估与管理 风险评估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本书将详细介绍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包括危害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针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操作类型,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实验室人员培训与健康监护 人是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本书将强调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内容涵盖生物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应急响应、个人防护等。同时,本书将指导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护制度,包括入职体检、定期体检、接触史记录等,以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职业暴露。 三、实验室设备与设施维护 生物安全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是保障安全的关键。本书将指导如何对生物安全柜、离心机、消毒设备、通风系统等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校准,并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 四、废物处理与污染控制 实验室产生的生物废物,如培养基、污染的耗材、废弃的样本等,必须经过规范的处理,以防止病原体扩散。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生物废物的分类、收集、灭活(如高压蒸汽灭菌、化学消毒)与最终处置方法,并强调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要求。 五、应急响应预案与演练 尽管采取了严格的防护措施,意外事件仍可能发生。本书将指导如何制定科学、详细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包括个人暴露、样本泄漏、设备故障、火灾、爆炸等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同时,强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的重要性,以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法规与标准遵循 本书将引用并解读与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指导读者确保实验室的各项活动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结语 《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病原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是一本集理论指导、操作规程、安全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不仅为兽医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检测与诊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操作规范,更是保障实验室人员健康、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文献。本书的编写,力求严谨、实用、易懂,希望能够成为广大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得力助手,共同筑牢生物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