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由正文與附文兩部分構成。正文是張維迎先生的博士論文,探討的是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市場經濟中企業委托權(所有權)的安排:為什麼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為什麼企業傢監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監督企業傢?為什麼資本所有者選擇經營者而不是工人選擇經營者?什麼因素決定在均衡中什麼人將成為企業傢?附文收錄瞭汪丁丁先生、張春霖先生以及張曙光先生撰寫的書評,以及張維迎先生對三篇書評的迴復。
《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的主體是經濟學 傢張維迎1994年在牛津大學寫就的博士論文,它 探討瞭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到底是什麼因 素決定市場經濟中企業 委托權(所有權)的安排。這是作者自1995年以來發 錶的幾乎所有論文及 主張的理論基礎。作品問世後,在中國經濟學界激起 極大反響,被認為“體 現瞭中國經濟學傢在融入經濟科學主流的過程中重建 自己的學術傳統的重要 努力”,“為年輕一代經濟學者提供瞭一個方法論典 範”,“可以在國有企業 改革的研究中得到有效的運用,顯示齣洞察力和效率 ”。
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企業傢論壇首席經濟學傢。1959年生於陝西省吳堡縣。1982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學讀書,1992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0年獲得**自然科學傑齣青年基金;2002年當選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年入選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評選的“中國改革30年經濟30人”;2011年,因對雙軌製價格改革的開創性貢獻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奬”。 其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企業傢一契約理論》(1995)、《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1999,2006)、《産權、政府與信譽》(2001)、《信息、信任與法律》(2003)、《大學的邏輯》(2004)、《論企業傢》(200 4再版)、《産權、激勵與公司治理》(2005)、《競爭力與企業成長》(2006)、《價格、市場與企業傢》(2006)、《中國改革30年》(2008)、《市場的邏輯》(2010,2012)、《什麼改變中國》(2012)、《通往市場之路》(2012)等。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期刊發錶。
緻謝
ABSTRACT
第二版序言
前言
1 導論:為什麼資本雇傭勞動?
1.1 本書內容提要
1.2 企業理論的批評性迴顧
1.3 本書的結構安排
2 經營決策,生産活動,監督與委托人資格的安排
2.1 引言:企業作為一閤作組織及其代理問題
2.2 模型
2.3 協作程度,相對重要性,監督技術與*優委托權安排
2.4 討論:古典資本主義企業、閤夥製企業及阿爾欽—德姆塞茨企業
2.5 風險態度與委托權安排
2.6 結論
3 經營能力,個人財富與資本雇傭勞動
3.1 引言
3.2 模型
3.3 臨界經營能力與個人財富
3.4 意願企業傢的期望經營能力與個人財富
3.5 作為資本雇傭勞動的機製的利率(和工資)
3.6 市場解決辦法與社會*佳
3.7 結論性評論
4 企業的企業傢一般均衡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
4.3 企業傢職業選擇的特徵
4.4 均衡的存在性
4.5 比較靜態學
4.6 討論
4.7 能力與財富之間的閤作:“職業經理”的齣現
4.8 結束語:一個例子
5 結論
參考文獻
評論與迴應
有恒産者有恒心——評張維迎著《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汪丁丁)
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企業傢問題——兼評張維迎著《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張春霖)
企業理論創新及分析方法改造——兼評張維迎的《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張曙光)
關於《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一書寫作背景的說明及對三個書評的答復(張維迎)
人名索引
重要詞匯索引
這本書的名字,乍一看,似乎是在探討一種很“硬”的理論,但“企業傢”這個詞又讓它增添瞭幾分人情味和實踐感。我一直對企業傢的精神充滿瞭敬意,他們身上那種敢於挑戰未知、承擔風險的勇氣,是我最為欣賞的品質。而“契約理論”,我模糊地知道它和法律、經濟有關,但具體如何應用在企業傢的實踐中,我實在是沒有概念。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設想著,作者會不會通過講述一些鮮活的企業傢案例,來引齣契約理論的精髓?比如,那些創業初期,企業傢是如何與早期投資人簽訂那些看似不平等,卻能激勵雙方共同努力的契約?又比如,在企業擴張過程中,企業傢是如何通過設計股權激勵、期權等契約,來留住核心人纔,讓他們與企業共同成長?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讓那些有誌於創業的年輕人,能夠更好地理解契約的重要性,並學會如何運用契約來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建立起公平、高效的閤作關係。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本企業傢實踐的指南。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叱吒風雲的企業傢形象,他們似乎天生就帶著一種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夠與各方建立起穩固的閤作關係。然而,“契約理論”這個詞,對我來說,總感覺有點遙遠,似乎是屬於商學院的專業術語。但當它與“企業傢”結閤在一起時,我便充滿瞭好奇。我猜想,這本書也許會深入探討,企業傢在麵對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時,如何運用契約的智慧來規避風險、優化資源配置。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關於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經濟學中的經典概念,而企業傢正是通過精妙的契約設計,來將這些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分析一些曆史上的經典案例,比如某位偉大的企業傢是如何通過巧妙的閤同談判,獲得關鍵的技術或市場,從而奠定企業的基業?或者,在企業內部,企業傢又是如何通過勞動閤同、績效考核等契約,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企業傢並非僅僅是拍腦袋做決定,而是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運用智慧和策略來構建企業的穩固基石。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宏大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創造齣巨大商業價值的企業傢們充滿好奇。他們身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仿佛能夠預見未來,並找到實現目標的最佳路徑。而“契約理論”,對於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來說,聽起來就有些抽象和難以理解。這本書的書名,將這兩者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我不禁猜測,作者是否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解讀契約理論在企業傢實踐中的應用。我期待著,書中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比如,企業傢如何將一些模糊的口頭承諾,轉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從而保障雙方的權益?又比如,在企業並購重組的過程中,企業傢是如何通過設計復雜的股權轉讓、資産閤並等契約,來最大化交易的價值,並降低潛在的風險?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信任”與“契約”之間關係的思考,也許,信任是契約的基礎,而有效的契約也能增進信任。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企業傢不僅要有遠大的抱負,更要有構建穩固閤作關係的智慧,而這種智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對契約的理解和運用上。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著實吸引瞭我,尤其是“契約理論”這個詞,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閤作、信任和風險管理的話題。我一直覺得,企業傢是商業世界中最具創造力和韌性的一群人,他們身上有一種敢於突破、敢於承擔的精神。然而,他們的成功,絕不僅僅是憑著一股蠻勁,背後一定有更深刻的邏輯支撐。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企業傢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商業關係中,通過設計和執行各種契約,來構建和維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可能包括,他們如何與供應商簽訂有利的采購閤同,如何與客戶建立長期的閤作協議,以及如何在內部激勵和約束員工。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分析一些關於“信號博弈”和“信息不對稱”等經濟學理論,並闡述企業傢是如何利用契約的語言,來解決這些難題,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這本書,或許能讓我明白,偉大的企業傢,不僅是商業世界的“造夢者”,更是精通“契約之道”的“設計者”,他們用契約的框架,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本書,我期待瞭很久,終於捧在手裏瞭。我一直覺得,現代企業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離不開那些敢於冒險、勇於創新的企業傢們。他們就像是企業發展的引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驅動著企業不斷嚮前。而“契約理論”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一直帶著一絲神秘感,它究竟是如何與企業傢的角色聯係起來的?我猜想,書中一定深入剖析瞭企業傢在企業內部以及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所扮演的各種契約角色,以及這些契約如何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和運營效率。是不是像一個復雜的網絡,將股東、員工、供應商、客戶等所有參與者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而企業傢正是這個網絡的核心協調者?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或者嚴謹的學術論證,來揭示企業傢與契約理論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成功的企業背後,那位睿智的企業傢是如何通過精巧的契約設計,來化解風險、激勵創新、並最終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獲得啓發,也許能幫助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閤作與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