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它拒绝将历史人物简化为标签化的符号,而是力图还原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矛盾性与挣扎感。书中对几位关键文化先驱的侧写,尤其精彩,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性格中的阴暗面或思想上的局限,反而正是这些瑕疵,使得他们的成就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他们创作或抉择的艰难时刻。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性。更妙的是,作者擅长将这些个体命运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审视,使得人物的“选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对时代精神的积极或消极回应。它提醒我们,文化和思想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无数个在关键十字路口做出艰难抉择的个体共同推动的结果。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微观的视角折射出宏观的历史趋势。
评分这部作品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文明演进中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又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准地撷取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文化思潮与个体命运的片段。我尤其欣赏它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又不失对个体精神世界细腻入微的刻画。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一个特定时代艺术风格演变的论述,便巧妙地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哲学思辨,使得即便是对艺术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精髓。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像是在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文化地图,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这一根本性问题。这种对历史脉络的穿透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发现的喜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个新的谜题,充满了对过往智慧的敬畏与反思。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现在”,其实是无数次“昨日”的精妙碰撞与偶然叠加的产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尤为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非线性的逻辑在推进,这种结构恰恰映证了它所探讨的主题——世界的演变是多源头、多线程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的线性发展。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跳转时,虽然主题看似跳跃,但总能找到一种潜藏的关联性,仿佛作者在构建一个巨大的思维迷宫,而读者则是在其中探索,每一次迷失和重新定位都加深了对全局的理解。这种看似松散却又紧密相连的叙事手法,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但在这本书中,它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章节之间的桥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路径。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积极的智力参与,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传统编年史叙事方式的深度阅读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的世界观产生了一种微妙而深远的影响。它并非一本教人如何行动的指南,但它通过展示过去智者和普通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思维模式与应对策略,潜移默化地提供了一种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批判性的视角。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方式去审视日常的新闻事件和文化现象,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书中对于某些“被遗忘”的文化实践的重新发掘和解读,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主流”定义的流动性和权力性。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对“重要性”的判断往往是受制于当前时代语境的,而真正的价值或许就隐藏在那些被时间磨损和忽略的角落里。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洗礼,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优良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它摆脱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与枯燥,呈现出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与韵律感。作者在处理那些沉重或复杂的议题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可感。我常常在阅读某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断言。比如,对某种地域性信仰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挣扎求存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场文学上的盛宴,既有强烈的画面感,又不失思想的深度。它不像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者促膝长谈,他的讲述时而高屋建瓴,时而又贴近生活,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那些原本固化的认知结构似乎也变得更加柔软和具有弹性,能够接纳更多元的解释和可能性。这种阅读体验,是任何纯粹的史料堆砌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规定的“注释要求”颇感不屑:说好听的叫注释,说不好听的,不都是抄的么?人家都已经研究过了,再研究能研究出什么?不过是拾人牙慧。
评分三为“开书单”。《南方周末》阅读版有个栏目名为“秘密书架”,请一些学者介绍对其有影响的书籍。罗志田的《姑妄言之———历史专业本科生可读的一些书》一文其实也是其中之一。我想,一般所谓历史爱好者参照这个“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标准也就可以了。从其开列的书目来看,大多比较平易,于有限的经史(孔孟老庄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之外,居然还有武侠小说,因这对了解民间宗教和传统社会很有助益。此外当然还有近世诸名家的著作,如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鲁迅、胡适等等。若欲读更专门的,则有王国维、陈寅恪、蒙文通、傅斯年、徐中舒、顾颉刚、吕思勉、钱穆、陈垣、郭沫若等可选。
评分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77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2001)、《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文化与学术》(2003)、《近代中国史学十论》(2003)等。
评分好书经典好书经典好书经典好书经典
评分收到货了,装帧、印刷和纸张都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读罢罗教授《论文评审与学术创新》之后,乃知自己所言无知——注释的引用实表明此项研究之所本,及至承续,终为新意。
评分——读罗志田《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
评分但帖内更多的讨论者所述说的是从罗教授文章中的所得及所思。当时年少气盛,不肯服输,虽嘴上不肯软下来,但到底又把罗志田教授的文章再翻出来,又读一遍。日后再读南方周末时遇到罗教授新作,亦多细细品读,试图读出其中味道。
评分学术与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