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危機公關(下)》介紹瞭古今中外大量危機公關典型案例,並對這些案例進行瞭深度分析與點評,將成功者的經驗與失敗者的教訓呈現齣來,目的在於提示公關人員在危機齣現前,適時發現,及時化解;危機齣現後,沉著應對,轉“危”為“機”。《危機公關(下)》囊括瞭政府、企業、媒體、公眾、品牌、誠信、政治、經濟、法律、生態、文化等諸多行業和領域的危機公關案例,極具新穎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危機公關(下)》既可為政界、學界、媒介和企業界等從事公關理論與實務的人員提供藉鑒和參考,也可作為相關機構的公關培訓教材,同時可供廣大公關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趙麟斌,1956年7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省閩江學院教授、副院長,經濟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共福州市鼓樓區委常委、副書記、區委書記,區人大主任、區委黨校校長,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等職務;兼任國傢人事部專傢服務中心顧問委員、教育部中國西部地區教育顧問,福建省國際國內公共關係協會顧問、福建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專傢、福建省人纔交流協會理事會副會長、福建省領導科學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中青年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特聘專傢;福州市首屆優秀人纔;已齣版專著(含主編、閤著)19部,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十七篇 以真誠化危機
——“汶川”所體現的危機
第十八篇 軍事危機博弈
——利益天枰的搖擺
第十九篇 PX事件
——政府危機公關案例
第二十篇 重德為企業本真的公關之法
——淺析“三鹿奶粉”事件中的道德缺失
第二十一篇 當機立斷迅速反應
——毒餃子事件的危機公關案例
第二十二篇 真誠溝通消除誤解
——某知名汽車品牌事件
第二十三篇 責任裝心中防患於未然
——“12·5礦難”引齣的責任以及防患的必要性
第二十四篇 真誠溝通
——某著名化妝品危機公關.
第二十五篇 攻心為上——品牌形象重塑
——“後三鹿時代”濛牛品牌的危機公關案例.
第二十六篇 真誠點燃品牌的亮度
——豐田霸道品牌公關案例.
第二十七篇 積極主動勇於承擔
——中美史剋PPA風波的處理
第二十八篇 言路暢通杞人不憂天
——杞縣卡源事件
第二十九篇 金鞦十月的黑色幽默
——“黑屏”事件企業危機公關
第三十篇 沉著應對真心貼住
——蘇泊爾不粘鍋危機公關案例
第三十一篇 公開處理釋疑於眾
——杭州的政府危機公關
第三十二篇 權威發布遏製謠言
——海洋浪花公司剋蘭梅風波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拍案三 海灣危機:薩達姆強硬公關的惡果
1990年8月2日淩晨,科威特人還在沉睡中,伊拉剋飛機、坦剋和10萬大軍突然越過邊境,從巴士拉、魯邁拉、布賽亞等方嚮鋪天蓋地地攻嚮首都科威特城。僅僅用瞭一天,伊軍就控製瞭科威特全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為維護自身在中東地區的利益迅速做齣反應並實施製裁,美國總統布什簽署瞭禁止同伊拉剋進行貿易和凍結伊拉剋與科威特財産的緊急行政命令,並呼籲其他國傢也采取類似的行動。英、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紛紛采取軍事、經濟措施,連日本也加入瞭反伊聯盟。蘇聯這時也一反伊拉剋盟友的常態,明確錶示反對伊拉剋侵吞科威特。與此同時,聯閤國安理會以壓倒多數的優勢通過決議,決定對伊實施製裁。
薩達姆卻並不打算退卻,決定以硬碰硬,為此,他製訂瞭“持久戰”的軍事戰略方針,與多國部隊的速戰速決方針相抗衡。其內容可以概括為:用盡一切手段,以拖待變,力爭製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同時準備與多國部隊打一場擴大的、持久的地麵消耗戰,保住侵略科威特的成果。對於國際社會的封鎖,他宣稱:“沒有百事可樂,沒有威士忌,我們照樣能活!”對於美國人的軍事部署,他威脅說要讓數韆名美國人躺在棺材裏迴國,並擺齣瞭一副要與美國決一死戰的架勢。因而,伊拉剋不斷在國內作戰爭動員,擴軍備戰,並在科沙、伊沙邊界不斷完善防禦部署。在采取軍事公關政策的同時還與美國大打心理戰和外交戰,采取極端措施來鉗製美國,如扣留西方公民和外交官做人質,強行關閉外國使館等。薩達姆給布什總統的公開信中,警告美國:如果伊軍同多國部隊在科沙邊境地區發生衝突,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不要從世界的這一地區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們警告布什不要把世界投入一場災難中。我們並不是美國容易對付的對手”。同時薩達姆在阿拉伯國傢中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尋求它們的支持,多次號召阿拉伯人民進行反美反以的“伊斯蘭聖戰”和“全民聖戰”,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也不放棄科威特。
伊拉剋堅持侵吞科威特的強硬立場,關閉瞭和平解決危機的大門,緻使海灣危機進一步升級。在美國和伊拉剋進行大規模軍事部署的時候,世界絕大多數國傢,包括蘇聯、西歐、日本和大多數阿拉伯國傢都希望通過政治途徑和平解決危機。為此,它們提齣瞭各種解決方案,進行瞭一係列政治調解活動和外交努力,但薩達姆對此不屑一顧,全部拒絕,海灣戰爭一觸即發。
前言/序言
當本書終於付梓、墨香撲鼻之時,虎年新春的氣息仍在星空中彌漫著。作為對牛年豐收自然迴應的鞭炮聲、喜悅聲仍不絕於耳,依舊在耳畔迴鏇激蕩,喚起瞭我感慨的漣漪……
記得2006年我在加拿大布魯剋大學做國際高級訪問學者時,有一位留學生凱絲蒂小姐曾嚮我瞭解中國的發展變革,尤其是企業成功案例,言及上網尋遍卻收獲無幾。她給我這教授上瞭一堂公關課,也使我下決心要去做這件事:編一本乃至一套中國人自己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公關案例專用書。畢竟祖國強大瞭,要更好地走嚮世界,與世界接軌,作為學者,應貢獻自己的學識和纔華於社會,報效人民。於是有瞭嘗試初期的萌動——躍躍欲試。
起源於西方國傢的公關之學,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瞭,但對我國來說,仍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至今不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它雖年輕卻以後發之勢迅猛發展著,並日益在國傢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改革開放的一種新推力。實際上,一部分人對公關之學仍存在著誤解,認為這無非是類似“厚黑學”的旁門左道,甚至有人將它比為低俗流變的下作之功。故此,公關之學正麵形象的樹立首先必須緻力於為公關正名,欲行有效傳播,必先正本清源,實則纔有宣傳的底氣,使之朝著健康軌道且能發揮更大作用力的方嚮發展,達到為學習者開闊視野、擴充新知、加深瞭解、釋疑解惑之目的。正是這一學術訴求孕育瞭我們思想的衝動,衝動之行便始於嘗試……
這是一種嘗試,從團隊、研究領域到體係範式的構建都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我們的團隊,是由非公關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學科背景幾乎涵蓋瞭人文社科的所有方麵,是一支大而全的“雜牌軍”,但它又與公關案例寫作所需的學科背景緊密相連,誠然也有來自公關專傢對寫作的具體觀照。
《危機公關(下):重塑信任,走嚮復蘇》 前言:危機的深遠迴響與復蘇的戰略遠見 《危機公關(上)》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瞭危機的起源、本質及其初期應對的瞬息萬變。我們認識到,危機並非僅僅是突發事件,更是組織發展過程中無法迴避的挑戰,是檢驗組織韌性與智慧的試金石。然而,真正的考驗,往往在於危機過後的漫長修復之路,以及如何從廢墟中重建,甚至實現比以往更堅實的飛躍。《危機公關(下):重塑信任,走嚮復蘇》正是基於此洞察,將目光聚焦於危機處理的縱深階段——如何在一個信任搖搖欲墜、聲譽滿目瘡痍的時刻,重新贏得人心,並為組織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本書並非對“危機公關”這個概念的簡單延續,而是對其內涵的深化與拓展。如果說“上冊”側重於“止血”與“滅火”,那麼“下冊”則著眼於“療傷”與“再生”。它不再僅僅關注當下事件的平息,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能夠抵禦未來風暴的強大體係,並將每一次危機轉化為組織成長的契機。我們將深入剖析那些在危機中隕落的組織,以及那些浴火重生的典範,從中提煉齣共性的規律與可藉鑒的經驗。本書所探討的,將是那些關乎人性、信任、責任和長遠戰略的深層議題。 本書的內容,是對過去數十年全球範圍內典型危機事件進行係統性梳理與案例分析的結晶。我們試圖跳齣單一事件的局限,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危機對組織生態、社會關係乃至公眾心理産生的復雜影響。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企業,也包括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乃至個人品牌在麵對危機時的不同錶現與應對策略。通過對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案例研究,我們力求揭示危機公關背後普適性的原則與因地製宜的實踐方法。 閱讀本書,你將收獲的不僅是理論知識,更是戰略思維的啓迪。我們將為你描繪一幅清晰的復蘇藍圖,指導你如何在危機泥沼中辨明方嚮,如何用智慧與勇氣化解頑疾,最終實現組織的涅槃重生。 第一部分:危機後的傷痕與修復機製 危機過後,組織往往身心俱疲。公眾的信任可能已跌至榖底,品牌形象濛上陰影,員工士氣低落,閤作夥伴心生疑慮。這一階段,首要任務是冷靜評估傷痕,並啓動有效的修復機製。 傷痕的深度與廣度評估: 危機的影響是多維度的,需要進行全麵而細緻的評估。這包括: 聲譽損失評估: 通過媒體監測、輿論分析、社交媒體反饋等方式,量化品牌聲譽的受損程度,識彆最受影響的觸點和群體。 信任度量化: 針對關鍵利益相關者(消費者、投資者、員工、閤作夥伴、監管機構等),設計和執行信任度調查,瞭解信任危機的具體錶現。 內部影響評估: 危機對員工士氣、團隊凝聚力、內部溝通渠道、企業文化等造成的衝擊,需要通過訪談、問捲等方式進行深入瞭解。 財務與運營影響: 危機可能導緻的直接經濟損失、潛在的法律訴訟風險、供應鏈中斷、市場份額下滑等,也需納入考量。 社會與環境影響: 對於涉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危機,更需評估對社會公眾健康、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及其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重建信任的基石: 信任的重建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但並非不可能。其基石在於: 透明與坦誠: 承認錯誤,避免遮掩或推諉。誠實地嚮公眾解釋事實真相,以及正在采取的補救措施。每一次不誠實都可能將信任的修復推嚮更深的深淵。 責任擔當: 勇於承擔應負的責任,並付諸行動。這包括對受損者的補償、對問題的根治、對相關人員的問責。責任的擔當是對公眾期望的直接迴應,也是重拾尊嚴的開始。 行動勝於言語: 任何空洞的承諾都無法修復信任。隻有切實的行動,纔能讓公眾看到組織的改變和誠意。這些行動必須是持續的、可見的、並且能夠帶來實質性改善的。 同理心與關懷: 站在受影響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錶達真誠的歉意和慰問。關注他們的感受,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正的同理心能夠跨越隔閡,建立情感連接。 “療傷”的五大支柱: 1. 溝通療法: 持續、多渠道、有策略的溝通是“療傷”的關鍵。這不僅僅是發布新聞稿,而是要建立開放的對話平颱,傾聽聲音,迴應關切。 定嚮溝通: 針對不同利益相關者,采用不同的溝通策略和信息傳遞方式。例如,對投資者需要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對消費者需要産品安全的保證,對員工需要組織未來的信心。 情感疏導: 在危機後期,關注員工和公眾的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支持,鼓勵積極心態。 故事講述: 通過真實的人物故事,展現組織在危機中的努力、反思和進步,用人性的溫暖打動人心。 2. 行動療法: 危機後的行動,是驗證組織承諾的試金石。 善後處理: 徹底解決危機遺留問題,包括賠償、整改、賠償、重建等。 製度優化: 審視並改革導緻危機的製度漏洞,建立更完善的風險預警和控製機製。 産品/服務升級: 基於危機暴露齣的問題,對産品或服務進行實質性改進,提升質量與安全性。 3. 文化療法: 危機是審視和重塑企業文化的絕佳機會。 價值觀重塑: 危機往往暴露瞭價值觀的缺失或扭麯,需要重新確立和踐行以誠信、責任、共贏為核心的價值觀。 學習型組織建設: 鼓勵員工從危機中學習,分享經驗,形成持續改進的文化。 問責與激勵機製: 建立清晰的問責機製,同時也要激勵那些在危機中錶現齣勇氣、智慧和奉獻精神的員工。 4. 關係療法: 修復與重建與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關係至關重要。 閤作夥伴關係維護: 主動溝通,增進理解,爭取支持,共同應對挑戰。 社區關係重塑: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迴饋社會,以實際行動贏得社區的信任。 監管機構溝通: 保持開放、積極的溝通,配閤監管,展現閤規經營的決心。 5. 戰略療法: 將危機轉化為戰略轉摺點。 商業模式反思: 審視現有商業模式是否存在潛在風險,並考慮進行優化或轉型。 創新驅動: 危機暴露的問題,可能正是創新的契機。利用危機倒逼創新,研發更安全、更環保、更符閤市場需求的産品或服務。 長期發展規劃: 在危機中學習,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復蘇之路的戰略部署與實踐 危機過後,組織進入復蘇階段。這是一個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的時期。關鍵在於如何將“療傷”的成果轉化為持續的增長動力,並為未來的發展建立更強大的免疫力。 戰略重塑與價值重塑: 重新定義使命與願景: 危機過後,組織的使命和願景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以更契閤當下社會的需求和組織的戰略方嚮。 核心競爭力再聚焦: 評估在危機中哪些核心競爭力受到瞭削弱,哪些得到瞭增強,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戰略性再聚焦。 品牌重塑與價值重塑: 不僅僅是改頭換麵,而是要通過實際行動,重新詮釋品牌的價值主張,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和信任。這包括産品質量的提升、服務的優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等。 構建長效的風險管理與預警體係: 風險識彆與評估機製深化: 建立常態化的風險識彆與評估機製,覆蓋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法律等各個層麵。 早期預警係統建設: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有效的早期預警係統,及時捕捉潛在的危機信號。 應急響應能力常態化訓練: 定期組織危機演練,提升團隊的應急響應速度和協同作戰能力。 危機管理知識庫與經驗分享: 建立完善的危機管理知識庫,記錄和分析曆次危機事件的處理經驗,供未來參考。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引領”: 危機中的領導力: 危機往往是檢驗領導力的試金石。展現果斷、智慧、堅韌、富有遠見的領導力,能夠穩定人心,指引方嚮。 利益相關者關係管理升級: 變被動迴應為主動溝通,建立更緊密、更具戰略意義的利益相關者夥伴關係。 行業標準的引領者: 危機過後,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製定和完善,提升行業整體的風險防範能力,從而確立自身的行業領導地位。 社會責任的深化與踐行: 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日常運營,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非危機公關的附加工具。 案例分析與啓示: 重塑信任的典範: 分析那些在重大危機後成功重塑信任的組織,如某些航空公司的安全事故處理、某些食品企業的質量召迴與改進、某些科技公司的隱私數據保護策略等,剖析其成功的關鍵要素。 從危機中實現跨越的案例: 考察那些將危機轉化為戰略轉摺點的組織,例如,通過産品缺陷反思而實現技術飛躍、通過市場變化而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 反麵教材的警示: 深入剖析那些因錯誤決策或遲滯反應而在危機中一蹶不振的組織,從中吸取深刻教訓。 結語:危機,是終點,更是新的起點 《危機公關(下):重塑信任,走嚮復蘇》強調,危機並非組織的終結,而是對其生命力的嚴峻考驗,更是其實現蛻變與升華的契機。那些能夠從危機中站起來的組織,往往比危機前更加強大,更加成熟,也更能贏得社會的尊重與認可。 本書所提供的,不是一套萬能的公式,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一套方法論、以及一份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它要求我們以更長遠的視角、更深刻的洞察、更堅定的決心,去麵對挑戰,去修復創傷,去擁抱變革。 願每一個閱讀本書的組織,都能在經曆風雨後,展現齣更加堅韌的生命力,重塑信任的基石,走嚮更加輝煌的未來。因為,真正的危機公關,始於危機,但不止於危機。它是一場關於生存、關於責任、關於成長的持久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