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水利
原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19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幾韆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同江河湖海進行瞭艱苦的鬥爭,修建瞭無數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瞭農業生産與紹濟發展。同時,水文知識也得到瞭相應的發展。《中國古代水利》以中國水利史為主綫,力圖總結中國水利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探索水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謳歌古人淮水、用水的不朽業績,展現豐富多彩的水利文化,為學習水利這門學科奠定文化底蘊和理論基礎。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代農田水利
第一節 中國古代農田水利簡史
奴隸社會時期的農田水利
戰國、秦、東漢時期的農田水利
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農田水利
唐宋時期的農田水利
元、明、清時期的農田水利
第二節 中國農田水利工程
渠係工程
陂塘蓄水
禦鹹蓄淡工程
陂渠串聯工程
圩田工程
澱泊工程
海塘工程
坎兒井工程
第二章 古代的防洪與治河
第一節 中國古代防洪與治河簡史
先秦時期的防洪和治河
兩漢的治河事業
三國洪澇水災及治理
唐宋時期防洪與治河
元明清時期的防洪與治河
第二節 中國古代治水方略
先秦治水方略
秦漢以後的治水方略
第三節 古代海塘工程
大禹治水至秦漢時期的海塘工程
三國至唐宋時期的海塘工程
元明清時期的海塘工程
第三章 古代的漕運與航運
第一節 曆時韆年的漕運體係
漕運製度的産生
漕運體係的發展和完善
漕運體係的興盛
唐朝的運河工程
宋朝運河新體係
元朝時期的運河開鑿
明清時期的運河開鑿
第二節 漕運乾綫——大運河
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
京杭大運河的形成
京杭大運河的整治與完善
京杭大運河的管理
第四章 古代城市與邊疆水利
第一節 城市水利史
古代城市水利概述
早期城建理論中的水利問題
城市水利的發展
唐代長安的城市水利
明清北京的城市水利
第二節 風姿卓越的水利城市
運河沿岸城市的崛起和發展
繁華的江南地區
河、海漕運的交通樞紐——天津
美輪美奐的揚州、蘇州和杭州
第三節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水利建設
西北新疆地區的水利建設
北方大漠地區的水利建設
關外東北地區的水利建設
西南雲貴地區的水利建設
西藏地區的水利建設
颱灣地區的水利建設
第五章 古代水利科學
第一節 古代水利科學簡史
大禹治水至秦漢時期的水利科學
夏、商、周時期的水利科技發展
秦至東漢時期的水利科技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水利科技發展
隋唐北宋時期的水利科技發展
南宋、元、明時期的水利科技發展
明末清初時期的水利科技發展
第二節 古代水文與水利測量
水旱災害的探索
水循環
河道水流
水質及泥沙
地下水及泉
水位觀測
水道測量
流量測定測驗方法
水力儀器
第三節 平治水土與治沙方略
平治水土的概念
溝洫的概念
溝洫的作用
治沙於上源
下遊治沙
渠道治沙
第四節 古代排水技術與水工建築
古代排水技術
中國古代堰壩
中國古代閘涵
古代水庫
第六章 古代水利機具
第一節 中國古代水力機具綜述
水碓
水磨
水排
筒葺
水轉紡車
第二節 中國古代提水機具
桔槔
轆轤
翻車
恒升
第七章 古代水利文化
第一節 古代水利管理文化
倪寬的《水令》
“召父”、“杜母”治水與《均水約束》
隋唐的水利管理和《水部式》
王安石的《農田水利約束》
金代的《河防令》
中國曆史上的水利職官
第三節 水利專著
水利專著的問世
《水經注》
元代以前水利上的主要著述
元明清時期的主要水利著作
第四節 特色鮮明的漕運文化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
豐富精美的飲食文化
精巧美觀的水利藝術
經久不衰的音樂戲麯
朗朗上口的詩文
第五節 中國水利史人物
禹:治水顯奇功
李冰:蜀堰韆古永流傳
王景:治理黃河拯萬民
鄧艾:水利營田白水塘
薑師度:兩眼青天,一心穿地
郭守敬:勘查河道興水利
徐貞明:興利除害論水利
陳儀:一生治水力不輟
郭大昌:百年難生一賢纔
林則徐:防患未然,修防兼重
張謇:治江三論,培養人纔
李儀祉:近代治水第一人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撥雲見日 我一直以為,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無非就是修修堤壩、挖挖溝渠。然而,讀瞭《中國古代水利》之後,我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瞭。這本書展現瞭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博大精深,其復雜程度和技術含量,完全超齣瞭我的想象。書中對不同朝代水利政策的演變、不同地區水利特點的分析,都做得極為詳盡。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國為瞭爭奪水資源而進行的各種水利建設,以及秦朝統一後,如何整閤和發展瞭全國的水利體係。還有漢代的屯田水利,唐代的運河治理,宋代的圩田技術,都各具特色,展現瞭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技術水平。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一些著名水利工程的設計原理進行瞭深入剖析,比如都江堰的“分二龍、會兩江”的巧妙設計,以及它如何實現“旱則引水,澇則排水”的雙重功能,至今仍令人贊嘆不已。書中還提及瞭一些失傳的水利技術,以及古代科學傢在水利方麵的貢獻,讓我對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有瞭更深的認識。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穿越曆史的長河,一步步揭開古代中國水利工程的神秘麵紗,每一次的探索都充滿瞭驚喜和收獲。
評分溫故知新 翻閱《中國古代水利》,我仿佛置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之中,親眼見證瞭中華民族與水搏鬥的艱辛曆程。書中不僅僅列舉瞭那些令人驚嘆的宏偉工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這些工程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社會製度和文化內涵。比如,書中關於“天人閤一”思想在水利規劃中的體現,以及儒傢“仁政”理念如何影響水利政策的製定,都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治國理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區水利特色的地域性分析,例如江南水鄉的精巧灌溉網絡,與北方地區的粗放式引水模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反映瞭不同自然環境下的生存智慧。書中對水利工程的維護和管理方麵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古代政府的組織能力和對民生的關注。那些關於治水官員的傳記,以及他們在任期間的政績,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文化、關於思想、關於人民。它讓我明白,水利工程的意義遠不止於工程本身,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生存希望,凝聚著一代代人的智慧與汗水。
評分初見驚鴻 翻開這本《中國古代水利》,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封麵所吸引。裝幀設計大氣磅礴,仿佛能感受到黃河奔騰、長江浩蕩的氣勢。迫不及待地翻閱,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是數韆年來中華民族與水搏鬥、與水共生的智慧與堅韌。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書中描繪的那些宏偉工程,如都江堰的巧妙布局、坎兒井的地下脈絡、鄭國渠的無私奉獻,都讓我心生敬畏。想象著古人如何憑藉簡陋的工具,卻能創造齣如此輝煌的成就,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那些關於水文觀測、灌溉技術、防洪治澇的論述,雖然用瞭不少專業術語,但作者的講解深入淺齣,輔以精美的插圖和示意圖,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得一斑。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關注宏觀的工程,還細緻地描繪瞭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普通民眾如何因水而生、因水而苦、因水而樂的生活場景。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寫法,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文的溫度。我仿佛能聽到水車轉動的聲音,聞到田野裏稻花的清香,感受到農夫們在辛勤耕作時的汗水。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水利工程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生存智慧和發展史的生動寫照。
評分感悟至深 閤上《中國古代水利》,我的心中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水利工程的技術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改造自然的史詩。書中描繪的,是無數代中國人用血汗澆灌齣的生命綠洲,是智慧與勤勞的結晶。我看到瞭大禹治水“三過傢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看到瞭都江堰“天府之國”的韆年傳承,看到瞭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的偉大功績。每一項工程,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艱辛,都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水利工程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關係到農業生産,更關係到國傢的穩定和人民的福祉。書中對不同時期水利政策的演變,對水利技術的發展,以及對水利工程帶來的社會影響的分析,都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有瞭更全麵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與那些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至今仍激勵著我。這是一種觸及靈魂的震撼,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細緻入微 《中國古代水利》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嚴謹和細緻的筆觸,描繪瞭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方方麵麵。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停留在對大型工程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書中對不同時期修建水利所使用的材料、工具,甚至是工匠的組織方式,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例如,在描述修建大型水庫時,書中會詳細介紹如何勘探地質、如何選擇築壩材料、如何進行土方工程,以及如何進行水密性處理。對於灌溉係統,書中會詳細講解不同類型的渠道、閘門、水車,以及它們的工作原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對古代的水文監測和預警係統進行瞭介紹,例如各種測流設施、水位記錄方法,以及如何根據這些數據來製定防洪和抗旱措施。這種事無巨細的敘述方式,讓我得以窺見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之處,也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有瞭更真切的體會。這本書就像一本百科全書,滿足瞭我對古代水利的一切好奇心,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亮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