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杰伊·A·拉宾格尔,哈里·柯林斯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文化研究
  • 科学传播
  • 知识社会学
  • 技术与文化
  • 公共科学
  • 科学与艺术
  • 科学伦理
  • 社会建构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27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079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哲人石丛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年来,来自C?P?斯诺所称的“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的斗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试图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本书中,杰伊?A?拉宾格尔和哈里?柯林斯为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创造了机会,让他们在一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不是相互指责和谩骂。本书各章的作者惊喜地发现,在关于科学,关于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的合法性,以及关于科学论是否贬损了科学家、科学实践和科学发现等方面,他们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谁有权评论科学?科学知识的恰当角色是什么?在社会决策中,科学家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鉴于科学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对此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但是,《一种文化?》向读者准确地阐述了在所谓的“科学大战”中存在的真正危险是什么,并且为我们探寻这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框架。

作者简介

  杰伊·A·拉宾格尔(Jay A.Labinger),化学家,主要研究催化化学和有机金属化学。自1993年开始从事关于科学一般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关于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方面的文章和讲演。他目前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贝克曼研究所的负责人。

目录

译者序

1 导言/1
1.1“科学大战”和“两种文化”/1
1.2问题的实质是什么?/5
1.3为何在此时出这样一本书?/8
1.4全书的结构、内容和主题/10
第一部分 立论
哲学
2 科学论损害科学吗?科学论与
科学大战的先驱维特根斯坦、
图灵和波拉尼/15
2.1剑桥的两种文化,1939年/15
2.2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18
2.3科学知识社会学/20
2.4被贬低的是什么?/2l
2.5对科学的忽上忽下的看法/23
2.6技艺模式/25
3 科学与科学社会学:超越战争与和平/3l
3.1导言:不是战争也不是和平/3l
3.2认识论上的简要说明/35
3.3反对相对 /42
3.4结论:真正的问题/48
4 科学维和,有必要吗?/53
4.1消除“战争”中的极端倾向/55
4.2两种观点/60
4.3结论/65
……
17 责任回归/233
18 分裂的个性或科学大战内部的分歧/239
19 局境知识与共同敌人:科学大战的医治方法/245
20 真正的实质与人类的体验/253
21 这才是一场对话!/259
22 一个信徒的坦白/265
22.1怒火从何而来?/267
22.2关于方法论相对主义的论战/270
23 究竟谁野蛮?/273
24 最终能和平吗?/279
第三部分反驳
25 对我们的批评者的回应/285
26 皇冠宝石与粗糙钻石:科学权威的源泉/295
26.1有什么可担心的吗?/295
26.2理论与实验/297
26.3科学是怎样为人所知的?/298
26.4结论/301
27 对知识绘图学的再审视/303
28 让我们别太一致/307
29 因果关系、语法和工作哲学:最后的一些评论/313
29.1石头、定律和工作哲学/316
30 解读与误读/321
31 和平,属于哪方,按照谁的标准?/327
32 朝圣之路/331
32.1可怕的对称/331
32.2绝大部分是正确的/332
32.3矢与的/335
33 科学知识的编史学用途/339
34 超越社会建构/34l
35 结语/347
注释/355
参考文献/385
作者简介/405

精彩书摘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同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进行过辩论。尽管反应极其多样,但我们总是不断地遇到有人认为,关于自然界的主张可能“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对的,而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就是错的我们遇到有人不断地把事实与价值观、真理与信仰、世界与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混淆起来。更为严重的是,当面对批评时,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否认这样的区分是有道理的。有人会声称巫师同原子一样真实,或假装不知道地球是不是平的,血液是否循环,或十字军东征是否发生过。注意,这些人是在其他方面都通情达理的研究人员或大学教授。所有这些都表明,学术界存在一种激进的相对主义学术时代精神,这真是咄咄怪事。毋庸讳言,这些都是在讨论会上或在私下讨论中口头说出来的见解,免不了比书面的陈述更为激进。但前段所引的已发表的论断,已经是怪怪的了。
如果谁要追问这些惊人之言的合理性,那他必然会遇到这些“惯常的嫌疑分子”:库恩、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和罗蒂(Richard Rorty)的著作,证据不完全决定理论,观察的理论负载性,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一些论著,以及科学社会学的强纲领。当然,后面这些作者通常不作我们听到过的过激之论。而典型的情况是,他们发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论点,结果被其他人作了极端相对主义的诠释。因此,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开由当代科学哲学中一些时髦的思想所引起的种种迷惑。大致说来,我们的主要论点是,那些思想具有真理的内核,如果认真地表述出来,是可以被正确理解的,那就不会构成对极端相对主义的支持。
但是,在动手之前,我们想避开可能的误解,强调一些我们希望无争议的论点:
1.科学是一项人类的事业,与其他任何人类的事业一样,值得对其进行严格的社会分析。什么问题是重要的?研究经费如何分配?谁有特权?科学知识在公共决策的争论中起什么作用?科学知识是以何种形式进入技术之中,而且对谁有利?——所有这些问题,都受到政治的、经济的,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也受到科学研究内在逻辑的强大影响。因此,它们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经济学家进行经验研究的丰富对象。
2.进入到更微妙的层次,即使科学辩论的内容——什么类型的理论可以被想到并被采用,用什么样的准则对竞争中的理论进行取舍——也部分地受到盛行的思维方式的限制,而思维方式又部分地来自根深蒂固的历史因素。科学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任务,是要针对每一种情况,弄清“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在决定科学发展进程方面起了什么作用。毫不奇怪,科学家倾向于强调“内在”因素,而社会学家则倾向于强调“外在”因素,大概这是因为每一组学者都倾向于对另一组学者所用的概念不太有把握。但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理性辩论得到澄清的。
……

前言/序言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探索人类文明的交织与碰撞:科学、人文与社会视角下的深刻反思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河中,科学以其独特的逻辑和严谨的探索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塑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然而,科学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人类深邃的文化、复杂的情感以及不断演变的社会结构,共同编织着我们共同的命运。本书《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探寻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深刻联系、审视科学在社会语境中的多重意义、并引发关于人类未来发展路径的广泛思考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事实或技术进展,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挖掘科学的力量如何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发生共鸣,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与社会变迁相互激化。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将科学视为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框架中进行审视。作者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它同样是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理解自身与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因此,本书的“对话”并非是科学家们之间枯燥的技术讨论,而是跨越学科界限、连接科学与哲学、历史、艺术、伦理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对话。这种对话旨在揭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演变轨迹,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以及科学知识如何被社会的权力结构、价值观念和集体无意识所塑造和影响。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智识旅程。旅程的起点,是关于科学本质的根本性追问。本书将深入探讨科学方法的根源,分析其在认识论上的独特性,以及科学知识是如何在不断试错与修正中逐步累积和完善的。然而,作者并不止步于此,他将更进一步地揭示,所谓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科学实践中也可能受到文化偏见、社会建构和社会需求的深刻影响。通过回顾科学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书会展示科学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历史和社会土壤之中。例如,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科学理论的传播和接受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图景和价值取向。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将焦点转向科学与人文艺术的交融。科学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表达,看似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两个极端,但实际上,它们在更深层次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相互启发。作者将通过分析科学发现如何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以及艺术作品又如何以独特的视角挑战和拓展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例如,从宏观宇宙的壮丽景象到微观世界的奇妙构造,科学的揭示往往能为艺术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催生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艺术作品。反之,艺术作品对人类情感、社会现实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描绘,也能促使科学家们跳出纯粹的技术范畴,反思科学研究的伦理困境、社会影响以及对人类整体福祉的意义。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科学与艺术如何共同构建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补充、相互激活,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随后,《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将深入剖析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复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审视科学的进步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格局乃至人际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误读,科学素养的普及与缺失,都成为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作者将探讨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会揭示科学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管和伦理框架来引导科学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本书还将关注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以及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在公共事务中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关于科学与伦理、哲学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的对话。随着科学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面临的伦理困境也日益严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生命科学的边界等问题,都对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在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构建我们的伦理规范?科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生命意义、价值判断以及道德选择的答案?作者将尝试连接科学的实证精神与哲学的形而上思考,探讨科学如何为我们理解宇宙、理解生命、理解人类自身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提醒我们,科学的边界之外,依然存在着人类永恒的追问和对意义的渴望。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并非是一部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场开放的、充满邀请的对话。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对科学、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来,鼓励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文明之间就科学与人文的未来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本书旨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并最终为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洞察力的著作。它以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与人文艺术、社会结构、伦理价值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科学力量的全新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对人类未来以及对我们所珍视的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宏大叙事,而科学,在这场叙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需要我们以一种更广阔、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和驾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批判性视角非常敏锐且及时。它没有盲目地赞颂任何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将科学和人文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审视的框架之下。我欣赏它敢于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既有结论。特别是书中关于“客观性”的讨论部分,作者巧妙地引申出了语境对观察结果的决定性影响,这对于当下信息爆炸时代中,人们对“绝对事实”的盲目追求,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读者如何更有分辨力地去看待信息,如何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既尊重逻辑又拥抱模糊性的认知模型。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优越的提问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功力令人惊叹,它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又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流畅性。你很难在严肃的哲学探讨中找到如此精妙的比喻和排比。举例来说,作者描述“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时,用的那个关于“试图用尺子去测量梦境”的比喻,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让人瞬间领悟了那种量化工具面对非量化现实时的窘境。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不同领域术语的拿捏分寸感极佳,既能精准使用专业词汇来展现其专业性,又能在需要时用最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绝不故作高深。这种行文风格,让我想起了一些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大师,他们懂得如何在思想的重量与文字的轻盈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负担”,只觉得心情愉悦,知识的摄入是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评分

从情感共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理性的交流,更深层次上,它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那种原始的好奇心、探索的激情,以及——是的,还有随之而来的巨大的不安全感。作者并没有将科学家或思想家描绘成无所不能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们在面临知识边界时的那种脆弱与挣扎。这种对“局限性”的坦诚书写,反而构建了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我感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而是与书中的角色一同经历了那份“知之愈明,则不惑”的朝圣之旅。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很多纯粹的科普读物所缺乏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是其最令人称道的部分之一。它并非沿着一条直线前进,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讨论一个核心问题,但随着深入,引入的视角和背景知识不断深化,使得初看起来相似的讨论,实际上每次都有新的维度被揭示出来。这种设计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布局能力,稍有不慎就会显得重复和拖沓,但在这里,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拨云见日”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那些开放性提问,它们像一个个锚点,将读者的思绪从具体的对话内容中解放出来,强迫你去反思,去联结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本“知识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将复杂的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的、甚至有些充满烟火气的对话场景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舒适的书房里,壁炉里噼啪作响,两位思想的巨人——一位侧重于自然科学的严谨逻辑,另一位则钟情于人文艺术的细腻情感——正在你来我往地交锋。这种“对话体”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宏大命题,变得鲜活可感。它不是在“教导”你,而是在“邀请”你加入这场智力冒险。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每一次观点的碰撞都不是为了分出胜负,而更像是音乐家在即兴演奏中寻找最和谐的和弦。读完后,我没有感到知识的灌输,而是体验了一次思维的深度按摩,对“知识的本质”产生了更具层次感的理解。

评分

很好

评分

wrryyuijhgfdsdghjccbnbdgjkkhgfdssetyuiokhfdfbnnbcc

评分

一本好书,学术意义重大

评分

很深刻,有意思,关于科学,还可以如此?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读了之后再买

评分

wrryyuijhgfdsdghjccbnbdgjkkhgfdssetyuiokhfdfbnnbcc

评分

书的侧面裂开了,是不是打折的书都是这样子?

评分

经典的科学主义及其对应看法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读了之后再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