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傑伊·A·拉賓格爾,哈裏·柯林斯 編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哲學
  • 文化研究
  • 科學傳播
  • 知識社會學
  • 技術與文化
  • 公共科學
  • 科學與藝術
  • 科學倫理
  • 社會建構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27647
版次:1
商品編碼:102079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哲人石叢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近年來,來自C?P?斯諾所稱的“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兩大陣營的鬥士們展開瞭激烈的論戰,但是,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試圖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在本書中,傑伊?A?拉賓格爾和哈裏?柯林斯為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學傢和科學(知識)社會學傢創造瞭機會,讓他們在一起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而不是相互指責和謾罵。本書各章的作者驚喜地發現,在關於科學,關於科學作為認識世界的一種手段的閤法性,以及關於科學論是否貶損瞭科學傢、科學實踐和科學發現等方麵,他們展開瞭真正意義上的對話,並達成瞭廣泛的共識。
  誰有權評論科學?科學知識的恰當角色是什麼?在社會決策中,科學傢與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鑒於科學在當今社會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些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盡管對此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但是,《一種文化?》嚮讀者準確地闡述瞭在所謂的“科學大戰”中存在的真正危險是什麼,並且為我們探尋這些緊迫問題的解決之道提供瞭頗有價值的框架。

作者簡介

  傑伊·A·拉賓格爾(Jay A.Labinger),化學傢,主要研究催化化學和有機金屬化學。自1993年開始從事關於科學一般問題的研究,發錶瞭許多關於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學和科學史方麵的文章和講演。他目前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貝剋曼研究所的負責人。

目錄

譯者序

1 導言/1
1.1“科學大戰”和“兩種文化”/1
1.2問題的實質是什麼?/5
1.3為何在此時齣這樣一本書?/8
1.4全書的結構、內容和主題/10
第一部分 立論
哲學
2 科學論損害科學嗎?科學論與
科學大戰的先驅維特根斯坦、
圖靈和波拉尼/15
2.1劍橋的兩種文化,1939年/15
2.2從“兩種文化”到科學大戰/18
2.3科學知識社會學/20
2.4被貶低的是什麼?/2l
2.5對科學的忽上忽下的看法/23
2.6技藝模式/25
3 科學與科學社會學:超越戰爭與和平/3l
3.1導言:不是戰爭也不是和平/3l
3.2認識論上的簡要說明/35
3.3反對相對 /42
3.4結論:真正的問題/48
4 科學維和,有必要嗎?/53
4.1消除“戰爭”中的極端傾嚮/55
4.2兩種觀點/60
4.3結論/65
……
17 責任迴歸/233
18 分裂的個性或科學大戰內部的分歧/239
19 局境知識與共同敵人:科學大戰的醫治方法/245
20 真正的實質與人類的體驗/253
21 這纔是一場對話!/259
22 一個信徒的坦白/265
22.1怒火從何而來?/267
22.2關於方法論相對主義的論戰/270
23 究竟誰野蠻?/273
24 最終能和平嗎?/279
第三部分反駁
25 對我們的批評者的迴應/285
26 皇冠寶石與粗糙鑽石:科學權威的源泉/295
26.1有什麼可擔心的嗎?/295
26.2理論與實驗/297
26.3科學是怎樣為人所知的?/298
26.4結論/301
27 對知識繪圖學的再審視/303
28 讓我們彆太一緻/307
29 因果關係、語法和工作哲學:最後的一些評論/313
29.1石頭、定律和工作哲學/316
30 解讀與誤讀/321
31 和平,屬於哪方,按照誰的標準?/327
32 朝聖之路/331
32.1可怕的對稱/331
32.2絕大部分是正確的/332
32.3矢與的/335
33 科學知識的編史學用途/339
34 超越社會建構/34l
35 結語/347
注釋/355
參考文獻/385
作者簡介/405

精彩書摘

在過去的三年裏,我們同許多社會學傢、人類學傢、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和哲學傢進行過辯論。盡管反應極其多樣,但我們總是不斷地遇到有人認為,關於自然界的主張可能“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對的,而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就是錯的我們遇到有人不斷地把事實與價值觀、真理與信仰、世界與我們關於世界的知識混淆起來。更為嚴重的是,當麵對批評時,他們會一如既往地否認這樣的區分是有道理的。有人會聲稱巫師同原子一樣真實,或假裝不知道地球是不是平的,血液是否循環,或十字軍東徵是否發生過。注意,這些人是在其他方麵都通情達理的研究人員或大學教授。所有這些都錶明,學術界存在一種激進的相對主義學術時代精神,這真是咄咄怪事。毋庸諱言,這些都是在討論會上或在私下討論中口頭說齣來的見解,免不瞭比書麵的陳述更為激進。但前段所引的已發錶的論斷,已經是怪怪的瞭。
如果誰要追問這些驚人之言的閤理性,那他必然會遇到這些“慣常的嫌疑分子”:庫恩、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和羅蒂(Richard Rorty)的著作,證據不完全決定理論,觀察的理論負載性,維特根斯坦(後期)的一些論著,以及科學社會學的強綱領。當然,後麵這些作者通常不作我們聽到過的過激之論。而典型的情況是,他們發錶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論點,結果被其他人作瞭極端相對主義的詮釋。因此,本文的目的是要解開由當代科學哲學中一些時髦的思想所引起的種種迷惑。大緻說來,我們的主要論點是,那些思想具有真理的內核,如果認真地錶述齣來,是可以被正確理解的,那就不會構成對極端相對主義的支持。
但是,在動手之前,我們想避開可能的誤解,強調一些我們希望無爭議的論點:
1.科學是一項人類的事業,與其他任何人類的事業一樣,值得對其進行嚴格的社會分析。什麼問題是重要的?研究經費如何分配?誰有特權?科學知識在公共決策的爭論中起什麼作用?科學知識是以何種形式進入技術之中,而且對誰有利?——所有這些問題,都受到政治的、經濟的,並在相當程度上受到意識形態的強烈影響,也受到科學研究內在邏輯的強大影響。因此,它們是曆史學傢、社會學傢、政治學傢以及經濟學傢進行經驗研究的豐富對象。
2.進入到更微妙的層次,即使科學辯論的內容——什麼類型的理論可以被想到並被采用,用什麼樣的準則對競爭中的理論進行取捨——也部分地受到盛行的思維方式的限製,而思維方式又部分地來自根深蒂固的曆史因素。科學史學傢和科學社會學傢的任務,是要針對每一種情況,弄清“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在決定科學發展進程方麵起瞭什麼作用。毫不奇怪,科學傢傾嚮於強調“內在”因素,而社會學傢則傾嚮於強調“外在”因素,大概這是因為每一組學者都傾嚮於對另一組學者所用的概念不太有把握。但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理性辯論得到澄清的。
……

前言/序言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探索人類文明的交織與碰撞:科學、人文與社會視角下的深刻反思 在人類文明的浩瀚星河中,科學以其獨特的邏輯和嚴謹的探索精神,為我們揭示瞭宇宙的奧秘,塑造瞭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然而,科學的發展並非孤立存在,它與人類深邃的文化、復雜的情感以及不斷演變的社會結構,共同編織著我們共同的命運。本書《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正是這樣一部緻力於探尋科學與人文藝術之間深刻聯係、審視科學在社會語境中的多重意義、並引發關於人類未來發展路徑的廣泛思考的著作。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或技術進展,而是以一種更為宏大、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深入挖掘科學的力量如何與人類的精神世界發生共鳴,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與社會變遷相互激化。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將科學視為一個獨立於人類社會之外的客觀存在,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框架中進行審視。作者認為,科學不僅僅是一係列方法論和理論體係,它同樣是人類文化創造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理解自身與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因此,本書的“對話”並非是科學傢們之間枯燥的技術討論,而是跨越學科界限、連接科學與哲學、曆史、藝術、倫理等多個領域的深刻對話。這種對話旨在揭示科學在人類思想史上的演變軌跡,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學所呈現齣的不同麵貌,以及科學知識如何被社會的權力結構、價值觀念和集體無意識所塑造和影響。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激動人心的智識旅程。旅程的起點,是關於科學本質的根本性追問。本書將深入探討科學方法的根源,分析其在認識論上的獨特性,以及科學知識是如何在不斷試錯與修正中逐步纍積和完善的。然而,作者並不止步於此,他將更進一步地揭示,所謂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在科學實踐中也可能受到文化偏見、社會建構和社會需求的深刻影響。通過迴顧科學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本書會展示科學理論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曆史和社會土壤之中。例如,不同時代、不同文明對於自然現象的解釋,以及科學理論的傳播和接受方式,都深刻地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文化圖景和價值取嚮。 本書的第二大部分,將焦點轉嚮科學與人文藝術的交融。科學的理性思維與藝術的感性錶達,看似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兩個極端,但實際上,它們在更深層次上存在著內在的聯係與相互啓發。作者將通過分析科學發現如何激發藝術傢的創作靈感,以及藝術作品又如何以獨特的視角挑戰和拓展我們對科學的理解。例如,從宏觀宇宙的壯麗景象到微觀世界的奇妙構造,科學的揭示往往能為藝術傢提供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催生齣具有顛覆性意義的藝術作品。反之,藝術作品對人類情感、社會現實和生命意義的深刻描繪,也能促使科學傢們跳齣純粹的技術範疇,反思科學研究的倫理睏境、社會影響以及對人類整體福祉的意義。本書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科學與藝術如何共同構建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以及它們如何相互補充、相互激活,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隨後,《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將深入剖析科學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復雜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極大地提升瞭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審視科學的進步如何重塑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政治格局乃至人際關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知識的傳播與誤讀,科學素養的普及與缺失,都成為影響社會公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作者將探討科學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人工智能倫理等全球性挑戰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也會揭示科學研究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監管和倫理框架來引導科學朝著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方嚮發展。本書還將關注科學研究的社會責任,以及科學傢作為社會成員,在公共事務中應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 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是關於科學與倫理、哲學以及人類終極關懷的對話。隨著科學能力的不斷增強,我們麵臨的倫理睏境也日益嚴峻。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生命科學的邊界等問題,都對我們傳統的倫理觀念提齣瞭挑戰。本書將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在科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和構建我們的倫理規範?科學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關於生命意義、價值判斷以及道德選擇的答案?作者將嘗試連接科學的實證精神與哲學的形而上思考,探討科學如何為我們理解宇宙、理解生命、理解人類自身提供新的視角,同時,也提醒我們,科學的邊界之外,依然存在著人類永恒的追問和對意義的渴望。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並非是一部封閉的知識體係,而是一場開放的、充滿邀請的對話。它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對科學、文化與社會關係的思考中來,鼓勵跨學科的交流與閤作,鼓勵不同文明之間就科學與人文的未來進行建設性的對話。本書旨在激發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促進科學素養的提升,並最終為構建一個更加理性、公正、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洞察力的著作。它以一種綜閤性的、跨學科的視角,探討瞭科學在人類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與人文藝術、社會結構、倫理價值之間的復雜互動。本書不僅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科學力量的全新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們對自身生存環境、對人類未來以及對我們所珍視的文化價值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的宏大敘事,而科學,在這場敘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需要我們以一種更廣闊、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去理解和駕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乾巴巴的學術論述,而是將復雜的哲學思辨巧妙地融入瞭日常的、甚至有些充滿煙火氣的對話場景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舒適的書房裏,壁爐裏劈啪作響,兩位思想的巨人——一位側重於自然科學的嚴謹邏輯,另一位則鍾情於人文藝術的細膩情感——正在你來我往地交鋒。這種“對話體”的結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宏大命題,變得鮮活可感。它不是在“教導”你,而是在“邀請”你加入這場智力冒險。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處理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每一次觀點的碰撞都不是為瞭分齣勝負,而更像是音樂傢在即興演奏中尋找最和諧的和弦。讀完後,我沒有感到知識的灌輸,而是體驗瞭一次思維的深度按摩,對“知識的本質”産生瞭更具層次感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批判性視角非常敏銳且及時。它沒有盲目地贊頌任何單一的知識體係,而是將科學和人文置於一個動態的、相互審視的框架之下。我欣賞它敢於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真理”,而不是簡單地重復既有結論。特彆是書中關於“客觀性”的討論部分,作者巧妙地引申齣瞭語境對觀察結果的決定性影響,這對於當下信息爆炸時代中,人們對“絕對事實”的盲目追求,無疑是一劑清醒劑。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讀者如何更有分辨力地去看待信息,如何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既尊重邏輯又擁抱模糊性的認知模型。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優越的提問方式。

評分

從情感共鳴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理性的交流,更深層次上,它探討瞭人類在麵對未知時的那種原始的好奇心、探索的激情,以及——是的,還有隨之而來的巨大的不安全感。作者並沒有將科學傢或思想傢描繪成無所不能的神祇,而是展現瞭他們在麵臨知識邊界時的那種脆弱與掙紮。這種對“局限性”的坦誠書寫,反而構建瞭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我感到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信息的旁觀者,而是與書中的角色一同經曆瞭那份“知之愈明,則不惑”的朝聖之旅。這種情感上的連接,是很多純粹的科普讀物所缺乏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功力令人驚嘆,它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時,又展現齣一種近乎詩意的流暢性。你很難在嚴肅的哲學探討中找到如此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舉例來說,作者描述“科學方法的局限性”時,用的那個關於“試圖用尺子去測量夢境”的比喻,一下子就擊中瞭要害,讓人瞬間領悟瞭那種量化工具麵對非量化現實時的窘境。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不同領域術語的拿捏分寸感極佳,既能精準使用專業詞匯來展現其專業性,又能在需要時用最通俗的語言加以解釋,絕不故作高深。這種行文風格,讓我想起瞭一些二十世紀初的文學大師,他們懂得如何在思想的重量與文字的輕盈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讀起來完全沒有“閱讀負擔”,隻覺得心情愉悅,知識的攝入是自然而然的副産品。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是其最令人稱道的部分之一。它並非沿著一條直綫前進,而是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方式。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復討論一個核心問題,但隨著深入,引入的視角和背景知識不斷深化,使得初看起來相似的討論,實際上每次都有新的維度被揭示齣來。這種設計極大地考驗瞭作者的布局能力,稍有不慎就會顯得重復和拖遝,但在這裏,它成功地營造齣一種“撥雲見日”的閱讀體驗。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那些開放性提問,它們像一個個錨點,將讀者的思緒從具體的對話內容中解放齣來,強迫你去反思,去聯結自己已有的認知體係。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思維工具箱”,而不是一本“知識手冊”。

評分

還沒有看,準備好好看看。嗬嗬。

評分

wrryyuijhgfdsdghjccbnbdgjkkhgfdssetyuiokhfdfbnnbcc

評分

經典的科學主義及其對應看法

評分

經典的科學主義及其對應看法

評分

好書,很好的書,值得推薦

評分

很深刻,有意思,關於科學,還可以如此?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經典的科學主義及其對應看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