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的小心思 一本讲肠子的书 科普百科神奇的消化道之旅 德国 图书 保健养生

肠子的小心思 一本讲肠子的书 科普百科神奇的消化道之旅 德国 图书 保健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朱莉娅·恩德斯 著,[德] 吉尔·恩德斯 绘,钱为 译
图书标签:
  • 肠道健康
  • 消化系统
  • 科普
  • 保健
  • 养生
  • 德国图书
  • 人体奥秘
  • 健康生活
  • 肠道菌群
  • 消化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53755175
商品编码:1020909002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肠子的小心思》是德国图书界的黑马,口嫌体正直的德国人,一面对粑粑说着“不要不要”,一面看得好污好欢乐。原来,德国人觉得理所当然的马桶竟是痔疮的罪魁祸首;如此现代化的今天,蹲坑这种看似原始的行为竟然还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地区保留着,而且这才是大便的正确解锁方式;跟肠子相关的事,不仅有趣,还密切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一个感觉不好的肠道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而一个健康的、营养良好的肠道会大大地改善我们的情绪……谁能想到这些奇葩欢乐的内容,竟是一位软萌妹子所写,还一举俘获36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心。让我们跟着这本新鲜出炉带着屎味的书,一起开启神奇的消化道之旅吧。

作者简介

【德】朱莉娅·恩德斯(Giulia Enders),《肠子的小心思》的作者,一位明明可以靠颜值但偏偏要靠才华征服读者的德国妹子,法兰克福微生物研究院医学博士,两次获得Wilhelm UndelseHeraeus Foundation基金的支持。2012年,她的演讲《肠子的小心思》在弗莱堡科学脱口秀中获得一等奖,并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被广为传播。在演讲基础上完善的新书《肠子的小心思》,一举打破德国健康科普类图书销量纪录,成为年度受欢迎图书,版权销售至全球36个国家,成为全球畅销书。

【德】吉尔·恩德斯(Jill Enders),《肠子的小心思》一书雷萌雷萌的插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树一帜的画风,让各国设计师在设计封面时都欲罢不能。插画师吉尔是作者的妹妹,她同时也是平面设计师,致力于传播科学,作品曾获得海因里希·赫兹协会奖学金。2013年,她成立了一个设计师和科学家的协作网络。

钱为,80后女生,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食品化学系硕士,2003年起居住德国至今,目前在一家国际保健品公司担任欧盟食品法规顾问。“自来水”一词诞生之前,她就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内容过硬”对一本书的重要性:联系德国出版社建议对方将本书推广至中国,得知版权已出售后,联系国内出版社,毛遂自荐翻译本书,让出版社三易译者之后, 终神还原了原书的精彩。

精彩书评

恩德斯对肠道独特的工作方式感到诧异,就像大众对肠道的无知一样让她难以置信。
——《纽约时报》

恩德斯用幽默的语言,充满热情地向读者展现他们想知道和并不想知道的内脏器官。这本书绝不会让你感到无聊。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包含了所有你想要知道的肠道知识,语言欢快,而且通俗易懂。完全没想到这种类型的书让人舍不得放下。
——《悦己》杂志

恩德斯把消化道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了对这种复杂机制的热爱。我们还未察觉,它就已经把食物分解成身体所需的能量和无用的排泄物了。
——《国家邮报》

一种认识消化系统的全新方法,让我们逐步了解肠胃消化系统的工作方式。
——阿尼什·谢斯博士,《你的大便告诉了你什么》作者

目录

作者序 / 004
译者序 / 008
Part1 迷人的肠子/ 001
01排便便的奥秘 / 004
02你坐在马桶上的姿势很可能不正确 / 008
03通往消化道的入口也很神奇 / 013
04肠胃系统越靠近越美丽 / 024
·“鼓鼓囊囊”的食道 / 斜挂着的胃囊 / 蜿蜒曲折的小肠 / 多余的盲肠和肥嘟嘟的大肠
05肠子需要什么样的食物? / 040
·碳水化合物:容易被消化,肠子说“我要!我要!” / 脂肪:让我们慢慢把你米西米西掉 / 氨基酸:我们小肠的呵呵,真爱!
06好胃口不能理解的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症 / 051
乳糜泻和麦胶蛋白过敏 / 总有些“糖”吃不得:乳糖不耐受和果糖不耐受
07便便外刊 / 061
Part2 有趣的肠神经/ 071
01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程 / 073
·眼睛:看见食物她激动 / 鼻子:等候区的嗅觉感受器们 / 口腔:高配置的通力合作 / 咽喉:“演员请走这边!”/ 食道:不走回头路!/ 胃:亲,你是来找我的吧!/ 小肠:向前!向前!向前!/ 大肠:静止中蕴藏着力量
02反酸:亲兄弟也难免有打架的时候 / 085
·反酸的原因:都是神经惹的祸 / 少分泌就少出错 / 中和一下,只是权宜之计 / 呕吐:不想要的都统统吐出去 / 准备好了吗?呕?? / 呕吐的原因:人体装机必备功能 / 古今中外都适用的防吐窍门
03便秘:今天,你拉了吗? / 099
·我可以让你拉拉拉~~~ / 实在不行,来点泻药 / 吃药虽好,别忘了“三日定律”
04大脑和肠子,到底谁指挥谁? / 113
·肠子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 压力、抑郁和容易受刺激的肠道 / “自我”意识从何而来?
Part3 喧闹的微生物世界/ 135
01一个人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 137
02免疫系统和肠道细菌的爱恨纠葛 / 142
03肠道菌群进化论 / 149
04成年人体内的肠道居民 / 157
·细菌的遗传基因 / 三种肠道型
05肠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 / 171
·细菌导致增肥阴谋论的三种假说 / 胆固醇和肠道细菌
06健康的元凶:坏细菌和寄生虫 / 185
·被戴“帽子”的沙门氏菌 / 幽门螺杆菌:人类早的“宠物” / 弓形虫:让人忘却恐惧的喵星来客 / 蛲虫:一生总会遇见一次的过客
07清洁卫生和益生菌 / 211
·日常清洁,到底多干净才行? / 抗生素:真的需要赶尽杀绝吗? / 益生菌:吃吃更健康 / 益生元:利己又助人的热心肠
致?谢 / 247
重要参考资料 / 248

精彩书摘

排便便的奥秘
排便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除了我们人类,几乎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把这个动作做得如此规范又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身体里五花八门的装备和技能。
就先从肠子的出口——肛门说起,这里就用上了一套精妙的肌肉闭合机制。你能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肛门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我们是无法自主控制的。
这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处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气,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处的事,它就坚决执行。要是全听它的,估计到处都屁声阵阵、仙气飘飘了。
所幸两块括约肌配合紧密,让我们避免了“大便无法自理”的尴尬。当便便到达内括约肌时,它会反射性地张开。但是它可不会一下就大开绿灯,不给外括约肌一点准备时间,它会先试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查一下情况。在两块括约肌之间布满了传感细胞,它们会先分析一下小分队的性质,比如是固态的还是气态的,再将信息上传至大脑。这时大脑会收到信号:“军情紧急”或者“没什么,就是个幌子”。同时,大脑会借助耳朵、眼睛传来的信息,并综合以往的经验对外界环境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措施。数秒内,大脑便做出初步决策,并把它下达给外括约肌:“我观察过了,你现在可是在阿姨的客厅里,多只能让气体部分悄悄通行,固体部分要守住!”
外括约肌理解指令后便乖乖地收得更紧了些。接着内括约肌也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它尊重它同事的决定,于是合力将小分队安置回等待区域。放行是迟早的事,只是不是此时此地。稍过些时候,内括约肌会再试探一次,那个时候你已经悠闲地躺在自家的沙发上了,大脑军旗一挥:放行!
内括约肌不仅有原则,而且是有原则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它的理念就是:该出去的一个不留。外括约肌则不同,它必须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这里有个厕所,他们应该会愿意借我用一下吧,可是去还是不去?”“我们也挺熟的了,放个屁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吧,可是非要由我开这个头吗?”“如果我现在不去厕所,今天晚上才能回家,那不得憋一整天?”
以上是括约肌的内心世界,听上去可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却触及了一个问题:体内环境和身外世界,究竟哪个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我们到底打算让身体做出多大的让步?有人憋屁憋到肚子疼,有人在家庭聚会上响屁连连却脸不红心不跳。为了能让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都良好地可持续发展,拜托你还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个平衡点吧。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甚至可能180度大转性。当外扩约肌过于经常地约束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肌肉,就会严重打击到它们的积极性。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离便秘就不远了。
对于孕妇来说,即便没有故意忍着不上厕所,也可能出现产后便秘。这是因为,负责在内、外括约肌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极为纤细,分娩时它们很容易断裂。好在人类的神经可以自行生长愈合,不管是分娩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都可以用一种生物反馈疗法来医治,这种疗法可以帮助被隔断的内、外括约肌重新架起传递信息的桥梁。
做这项诊疗一定要去指定的胃肠道专科诊所,它们有一台专门的机器可以检测内、外括约肌之间的合作情况。如果合作顺利,它就会“叮咚”一声或者闪下绿灯以示奖励,就像电视里的有奖问答节目,一旦回答正确舞台上就会闪闪发亮、叮当一阵乱响一样。和电视里不同的是,你旁边站着医生,而且你的“菊花”里插了一个传感电极。尽管这个画面有点不雅,但这个疗法还是值得一试的:一旦内、外括约肌冰释前嫌,你就可以马上兴高采烈地奔向厕所啦。
括约肌、传感细胞、主观意识,还有诊所里的有奖问答,这些都让我的室友听蒙了,同样听蒙的还有一帮来参加她生日派对的经济系学生。那天晚上还是很有意思的,而我也意识到,很多人其实对肠子这个器官充满了好奇。大家围绕这个话题又聊了很多,古怪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一直以来上厕所的姿势是否正确?怎样打嗝才能轻点儿声?为什么人类可以从牛排、苹果或者土豆中汲取能量,而汽车只能靠特定型号的汽油发动?盲肠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大便是那个颜色?……
准备好了吗?呕~~~
……

前言/序言

我是剖腹产临世的,也没有被母乳喂养过,这让我成为21世纪肠道科学领域佳的研究对象。要是当初我对肠道了解得更多些的话,估计我之后得的病自己都能预估出大半来。
我患有乳糖不耐症,可是5岁之后就突然神奇地好了。之后我的体重一直莫名其妙地上下波动。后来总算一切正常了一段时间,就在我以为日子从此太平了的时候,大麻烦来了。
我17岁那年,右腿上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一个小伤口,一直都愈合不了。拖了一个月我终于去看了医生,可是医生也无法确诊,就随便给我开了点药膏。三个星期后,伤口不但没有愈合,反而扩散到整条右腿。不久我的两条腿、胳膊还有后背全都烂光了,有时甚至脸上也是。幸好那是个冬天,我可以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家都以为我是疱疹烂到了脸上还留了疤。
所有的医生都没法解释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也许、可能、大概是某种神经性皮炎。”常见的推断,要么是因为压力太大,要么就是因为心情不好。也就“可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还算有点效果,但只要一停用,一切又都回到了老样子。就这样整整一年,不论春夏秋冬我都在裤子里紧紧裹一层连裤袜,只有这样伤口的脓水才不会渗出来弄脏裤子。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决定开始自己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男子在服用抗生素之后得了与我极其相似的皮肤病。凑巧的是,我在伤口一次出现之前的数周里也服用过抗生素!
从这一刻起,我发觉我得的应该不是单纯的皮肤病,而是由肠道疾病引发的皮肤问题。我开始把自己当成肠道病人来对待,远离所有奶制品,几乎不碰任何含麦胶[1](Gluten)的食物,服用各种各样的益生菌,尽量把自己的饮食结构调整得更健康。那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做了若干大胆的试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那时候就懂医学,估计里面有一半的试验借我个胆我也不敢做。比如有一次,我连续几个星期服用了过量的锌,之后几个月我的嗅觉比狗还灵敏。
几经周折之后,我的病总算痊愈了。尝到胜利果实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从此我踏上了学医之路。
记得大学一个学期有次聚会,我旁边坐了一位口臭超级夸张的男生。那臭真是惊天动地、与众不同——?既不像有些大爷嘴里的腐腥味儿,也不像一些阿姨贪嘴甜食留下的酸臭味儿。过了一小会儿我就从他旁边坐开了。没过几天我听说这个男生自杀了。这件事让我一直无法释怀,我总是在想,这口臭会不会是由什么严重的肠道疾病引起的,然后这“烂掉”的肠子也摧毁了他的精神?
左思右想了整整一周,我把我的猜测悄悄说给了一个闺密听。几个月后,闺密得了很严重的胃肠感冒,饱受折磨。当我们再见面时她告诉我,她觉得我的猜想确有几分道理,这次胃肠感冒让她心力交瘁,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很久没有这么痛苦过了。闺密的支持让我更加有了研究动力,由此踏入了一个冷门的研究领域——?肠道和大脑的关系。
近年来这个研究领域发展迅猛。就在10年前,这个领域能找到的科学发表物还屈指可数,而现如今,已经有数以百计的科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肠道究竟如何影响着人类健康,这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研究方向!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家罗布·内特(RobKnight)在《自然》(Nature)杂志中曾提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堪比干细胞的研究,甚至前景更好。
这让我对自己的选择越来越热情高涨。
大学期间,我发现肠道健康领域在医学界就像“继子”一样不招人待见。肠道是人体里的重要器官——?它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它能从食物中汲取能量,它还能制造20余种激素。可是许多医生在上学期间对这个器官却所学甚少。2013年的5月,我参加了一个在里斯本举行的研讨会,主题是“肠道细菌与健康”。参加会议的没多少人,其中一半都来自实力雄厚的一流研究院,比如哈佛、耶鲁、牛津、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CL)等等,这些研究院争着对新的研究成果一睹为快。这些科学们家关起门来讨论着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公众对此却一无所知。
确实,通常情况下,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远远胜于草率定论,但是,有时候过于小心翼翼也会让我们错失良机。比如,科学界公认,有消化问题的病人往往伴有肠道神经紊乱。肠道会向大脑的某个区域发出信号,而该区域主要负责处理接收身体不适的信息。这时候病人会感到很不舒服,却对不适的原因一无所知。如果医生把它当成主观的心理问题来治疗,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都在告诉我们,有些科学研究还是应该尽早普及!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我希望能向大众普及和推广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学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封存于科学家的研究论文中,或者仅限于学者们私下讨论,而这些有可能恰恰是许多病人正在苦苦追寻的答案。
许多病人治疗陷入窘境,开始对现代医学感到失望,对此我感同身受。我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我也知道即使拥有健康的肠道也并非包治百病,但是我愿意尽我所能深入浅出地来告诉你肠道是如何工作的,和你一起分享这个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并且教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大学攻读的是医学,之后又在医学微生物学院完成博士论文,这些宝贵的知识和阅历能帮助我有效地梳理和评估各种医学结论。同时,我的个人经历也促使我更加努力致力于做好科普工作,让科学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我的妹妹呢,她则负责在我写书时监督我不要跑题。每写完一段我都会首先读给她听,她总是听得很仔细,有时还会一脸坏笑地点评点评:“这段你还是重写一遍吧。”希望经过她这样“严苛”的读者在一时间把关,我的科普能让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有趣,且能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译者序
这本书去年在德国火遍了大街小巷。过年、过节、生日、婚庆,一定都能在礼品单上见到这本书的身影。我就在圣诞节的时候连收了两本,还不包括我自己之前买的那本。一本写肠子的书为什么能卖成佳畅销书?当然不(只)是因为作者长得水灵,而是因为这本书真的好玩又好看。
中国是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放眼我的朋友圈,一半是爸妈辈爱的食疗养生帖,一半是各路吃货发图拉仇恨。不管你是资深吃货还是养生大咖,你有没有想过,美食在吃下去之后、迂回出来之前,都在肚子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吃下去的东西形态万千,可拉出来的东西却长得大同小异?
问完这两个问题,如果你以为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便便,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肠子是个巨大的造便工厂,但是便便只是垃圾而已,真正的伟大产品是被身体吸收掉的各种营养物质。
欧美国家有句俗语,“youarewhatyoueat”,你吃的什么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你吃下去的东西,你的肠子对什么敏感、能吸收什么,也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质量。看完这本书你甚至会开始怀疑人生——我们的身体究竟还是不是由自己在做主?其实不光身体,你的心情,你过的生活,又真的是完全由“你”自主选择的吗?甚至,“你”又是谁呢?我不告诉你,你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吧!
一直以来,我都想为家人找一本好的健康科普书。可惜国内的健康丛书虽然琳琅满目,但翻开来都是100个健康小诀窍、50个长寿小技巧之类的。这一点我觉得是中国和德国相比非常不同的地方。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五千年智慧结晶,很多都是门经验科学、传承的手艺。德国人很喜欢问为什么,把实际应用理论化,然后运用到实践中,再从实践提升理论,不断地交叠思考。所以扎染在中国千百年下来成了文化,而在德国成了C16H10N2O2。
话一下扯远了。总之我坚信,一本健康科普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告诉大家该怎么做,还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该怎样举一反三。
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觉得靠谱了。书里面写的虽是正统的医学知识,但是深入浅出,风趣又好玩,当成小说看也完全没问题。这本书虽然书名是肠子,但说的绝不仅仅是肠子。身体里的五脏六腑是协调合作的团队,肠子再重要,它也只是团队里的一员。所以这本书从基础知识讲起,从解剖结构到里面的神经系统、到依附的微生物群、到和其他脏器的关系,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整个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器官长成那样是有原因的,身体里的世界也同样有着蝴蝶效应。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有可能懂得身体传达给你的种种信号,并且对这些信号做出恰当的回应。
为了给我家人好好地科普,我毛遂自荐翻译了这本书。能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对我而言),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JuliaPfister,在我专业知识卡壳的时候和我一起探讨研究。此外也要感谢朱小姐,在我压力山大、负能量满满的时候激发我的小宇宙。
译书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怎么样解释才能让我妈看明白,德国小青年间说的笑话怎么说才能让我妈也会心一笑。希望这种心情也能传达给在看这本书的你,也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些启发,就像当时它启发了我一样。
钱为
2015年12月于慕尼黑
[1]麦胶,俗称面筋、麸质,其中含有麦胶蛋白。白种人会对麦胶蛋白过敏,亚洲人一般不会。
肠道:你不知道的奇妙世界 想象一下,在你每天享用的食物穿越身体的过程中,发生着一场怎样宏伟而又精密的旅程?这趟旅程的起点,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是隐藏着一个你可能从未仔细留意,却又至关重要的主角——你的肠道。它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管道,而是拥有独立思考、微妙情绪,甚至是奇特“小心思”的奇妙世界。 我们常常把健康饮食的焦点放在“吃什么”上,却忽略了“吃下去的东西去了哪里”以及“在那里发生了什么”。《肠子的小心思》正是这样一本带你深入探索这个被低估的器官的书。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颠覆你对肠道固有的认知,揭示这个隐藏在腹腔深处的“第二大脑”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你的免疫力,甚至是你的思维方式。 肠道,远不止是消化器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肠道的主要功能就是把食物消化吸收,然后排出废物。然而,这本书将为你揭示,肠道的角色远比这复杂得多。它是一个拥有庞大神经网络的生态系统,与你的大脑形成一条看不见的“脑肠轴”,两者之间信息互通,彼此影响。你的情绪低落时,肠道可能会感到“不适”;而当肠道菌群失衡时,你的心情也可能随之阴转多云。 你是否曾有过“食欲不振”的经历?或者在吃到某些食物后,感到莫名的“满足”或“不悦”?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你的肠道在用它独特的方式与你沟通。它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甚至比脊髓还要多,足以支持它进行复杂的信号传递和信息处理。这使得肠道也被称为“腹脑”,它不仅接收来自大脑的指令,更能独立地感知、思考,并做出反应。 肠道菌群:你体内的小伙伴们 在这趟神奇的消化道之旅中,你绝对不会是孤身一人。你的肠道里,居住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它们被称为“肠道菌群”。这些微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并非“入侵者”,而是你身体里不可或缺的“小伙伴”。 它们数量庞大,其基因数量甚至远超你自身的基因组。它们与你共生共荣,有的帮助分解食物,释放我们无法自行获取的营养;有的则帮助训练你的免疫系统,抵御外来的病原体;还有的甚至能合成我们身体必需的维生素。可以说,你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体内居民的和谐共处。 但如果这些小伙伴失衡了呢?当“坏”的微生物数量过多,或者“好”的微生物数量过少,你的肠道就会出现“菌群失调”。这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常见问题,更可能引发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健康隐患,包括肥胖、过敏、甚至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场关于“吃”的深度思考 《肠子的小心思》不仅仅是在介绍肠道本身,它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吃”的深度思考。它会带你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那些看似无害的加工食品、含糖饮料,以及那些被我们视为“美味”的食物,在肠道里究竟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书中会详细讲解不同食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例如,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是肠道益生菌最喜欢的“饲料”,它们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健康;而高糖、高油的食物,则可能滋养有害菌,导致菌群失衡。你或许从未想到,你的一顿晚餐,可能正在悄悄地改变你体内微生物的构成,进而影响你的整体健康。 这本书还会为你揭示,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松消化某些食物,而另一些人则会产生剧烈的不适。这与我们独特的肠道菌群构成息息相关。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了解自己的肠道,也就意味着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 关于“身体的智慧”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赋予了肠道一种“心思”。它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而是将肠道拟人化,用一种更加亲切、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科学知识。它让你感觉,你的肠道就像一个有自己情绪、有自己需求的小生命,需要你去倾听,去理解,去呵护。 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肠道可能在“抗议”;当你吃到美食时,你的肠道可能在“欢呼”。这种拟人化的叙述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建立与自己身体的连接,培养一种更加积极的健康观。它强调的不是“征服”或“控制”身体,而是与身体和谐相处,尊重它的“小心思”。 一本值得拥有的“健康指南” 《肠子的小心思》是一本来自德国的科普读物,德国在医学研究和科普传播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本书将严谨的科学知识,通过易于理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呈现给读者,使其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它不仅仅是为那些对健康养生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更是为每一个关心自己身体,希望了解身体运作奥秘的人们量身定制的。阅读这本书,你将获得: 对肠道功能全新的认识: 了解肠道如何进行消化吸收,如何与大脑沟通,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免疫力。 肠道菌群的奥秘: 认识你体内的小伙伴们,了解它们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维护它们的平衡。 科学的饮食建议: 学会如何通过饮食来滋养你的肠道,改善消化问题,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理解身体的“信号”: 更好地解读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隐患。 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态度: 学习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倾听身体的需求,培养积极的健康观。 这本书就像一本随身的“健康向导”,它将陪伴你开启一段关于身体内部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当你翻开它,你将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你最亲密的器官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它会让你明白,呵护你的肠道,就是呵护你的整体健康,呵护你的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一次与自己身体的深度对话。在《肠子的小心思》的世界里,你将重新认识那个沉默而又奇妙的消化道,并学会如何倾听它,照顾它,让它成为你健康生活最坚实的后盾。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肠子的小心思》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许犹豫的。毕竟“肠子”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太雅观的画面,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充斥着令人不适的医学术语和图片。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幽默感,将我们人体内最“隐秘”的器官——消化道,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娓娓道来肠道的“一生”经历。书中对肠道绒毛的描述,就像在描绘一片片柔软而勤劳的“吸收地毯”,让我惊叹于身体内部的精巧设计。我被书中关于“益生菌”的章节深深吸引,了解到它们不仅仅是帮助消化的“小帮手”,更是我们免疫系统的重要“守护者”,甚至能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决策。这让我对“肠道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吃好睡好”那么简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关注肠道,就是关注身体的整体健康,关注我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它用一种充满善意和智慧的方式,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更科学地进行自我保健。

评分

我不得不说,《肠子的小心思》这本书,绝对是一次让人大开眼界的奇遇。它不像那些充斥着枯燥术语和复杂图表的传统科普读物,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踏上了一场探索人体内部神奇消化道之旅。我一直觉得,肠道是我们身体里最“神秘”的部分之一,平时很少被关注,但一旦出了问题,却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用一种极其人性化、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讲述肠道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介绍生理构造和功能,更是深入到肠道“内心世界”的探索。我被书中的一些比喻和类比深深吸引,比如把肠道比作一个精密的工厂,但这个工厂里驻扎着成千上万的“小工匠”(益生菌),它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整个工厂的正常运转。书中对食物在肠道内的“旅程”的描绘,就像一部精彩的微电影,从进入嘴巴到最终排出体外,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细节和趣味。我尤其对肠道蠕动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并非简单的“推挤”,而是一种复杂而协调的肌肉运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拥有了一个“肠道导航仪”,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呵护这个默默付出的器官。

评分

《肠子的小心思》这本书,简直就是为那些和我一样,对身体内部奥秘充满好奇,但又希望以轻松愉快方式获取知识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总是觉得,肠道这个东西,就是个“消化机器”,没什么值得深究的。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作者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叙述方式,把我们身体里那个庞大而复杂的消化系统,变成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探险。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世界,亲眼见证着食物是如何在肠道中经历一场场的“奇遇”。从口腔里的初步处理,到胃里的“化学反应”,再到小肠里的“吸收盛宴”,最后到大肠里的“水分回收站”,每一个阶段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和趣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解释,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绝,更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抵御外界的入侵。这让我意识到,保护好肠道,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整体健康。这本书让我不再对身体内部的运作感到神秘或畏惧,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个默默为我辛勤工作的“消化伙伴”。

评分

这本《肠子的小心思》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医学科普,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我们身体里那个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消化道”给彻底盘活了。我之前对肠道了解得少之又少,只知道它负责消化食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肠道“多才多艺”的一面。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肠道里那些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它们不是什么“脏东西”,而是我们身体里最忠诚的“小伙伴”,帮助我们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甚至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免疫力!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们肚子里竟然住着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书里还讲到一些肠道疾病,但不是用吓人的医学术语,而是用 relatable 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肠道健康与大脑之间有着“双向沟通”,也就是所谓的“脑肠轴”。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认为肠道只是个“食物加工厂”的认知。原来,我的心情好坏,可能真的和我的肠道有直接关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注重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养生话题一直很感兴趣的读者,我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担忧的心情翻开了《肠子的小心思》。担心它会不会太专业,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又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些关于消化系统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这本书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听起来可能令人生畏的消化生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画面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肠道“拟人化”的处理,仿佛它真的有自己的“心思”和“情绪”,会因为我们的饮食而喜悦或忧愁。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食物的初步分解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再到最终的废物排出,整个过程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让我对身体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原来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小生命,对我们的健康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能够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长期以来的一些饮食习惯,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肠道环境,从而促进整体的健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指导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身体更好地相处。

评分

东西很好的,物流超快。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不错的科普书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很好,不错的

评分

这本书内容很有趣,生动,很好玩!

评分

东西很好的,物流超快。

评分

听别人介绍说这本书值得一看!所以才会买的!

评分

基本合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