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汝霖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东晋南北朝
  • 学术史
  • 编年体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学
  • 南北朝史
  • 东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14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88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内容简介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是民国学者刘汝霖继《汉晋学术编年》后完成的又一部学术编年体著作。该书时间年限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共六卷。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征引庞博,考证严谨,对研究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
凡例
卷一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
卷二 孝武帝太元九年至恭帝元熙元年
卷三 宋武帝永初元年(魏明元帝泰常五年)至顺帝舁明二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卷四 齐高帝建元元年(魏孝文帝太和三年)至和帝中兴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卷五上 梁武帝天监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三年)至十八年(魏孝明帝神龟二年)
卷五下 梁武帝普通元年(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至敬帝太平元年(西魏恭帝三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
卷六 陈武帝永定元年(北周孝闵帝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至后主祯明二年(隋文帝开皇八年)
索引一 人名索引
索引二 分类索引

精彩书摘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宝,崇祖宗之业,景功未疑①,奄焉崩殒。凡百黎萌,若无天地。赖遇陛下体明睿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安邦。天清其气,地乐其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可谓重明叠圣,元首康哉。惟先皇之开创造物,经纶浩旷,加以魏典流制,藻绩垂篇,穷理于有象,尽性于众变,可谓日月出矣,无幽不烛也。《记》日:善迹者欲人继其行,善歌者欲人继其声。故《传》日:文王基之,周公成之。又日:无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今之亲王,可谓当之矣。然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德靡悔也。时哉时哉!可不光昭哉。合德二仪者,先皇之陶钧也;齐明日月者,先皇之洞昭也;虑周四时者,先皇之茂功也;合契神鬼者,先皇之玄烛也;迁都改邑者,先皇之达也;变是协和者,先皇之鉴也;思同书轨者,先皇之远也;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礼田岐阳者,先皇之义也;张乐岱郊者,先皇之仁也;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燮伐南荆者,先皇之礼也;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肃也;亲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衮实无阙者,先皇之德也;开物成务者,先皇之贞也;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诚宜功书于竹素,声播于金石。臣窃谓史官之达者,大则与日月齐明,小则与四时并茂。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迁、班固是也。故能声流于无穷,义昭于来裔,是以金石可灭而流风不泯者,其唯载籍乎。谚日:相门有相,将门有将。斯不唯其性,盖言习之所得也。窃谓天文之官,太史之职,如有其人,宜其世矣。故《尚书》称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张衡赋日学乎旧史氏,斯盖世传之义也。若夫良冶之子,善知为裘;良弓之子,善知为箕。

前言/序言

  东晋南北朝者,一中国南北分裂之时代也。自刘、石骋暴,两京覆亡,冠带之伦,退避江左。六月之驾无闻,鸿雁之歌日远,仅保荆扬之域,以安中原遗黎。草创伊始,日不暇给,庠序之教,犹有未遑。是以博士力趋于简易,太学权置于中堂。而箕踞之习,解袒之风,四本之论,哀乐之旨,仍流行于朝野,复驰辩于无穷。儒术不振,玄风犹章,有由然也。至于关河燕赵,羌胡纷争,间有乡学之主,明达之人,亦知虚襟正直,礼送经生。顾兵戈未息,国祚不长,黉舍之兴废靡定,教化之攸成难期。迨至金运告尽,刘宋代兴,学开四馆,观立总明,而劝课未博,建之匪久,盖取文具而已,不成为旷世之业也。齐梁以还,文学浸盛,叔达名列八友,深沐儒风,诏开五馆,讲论诸经。分遣博士,立学州郡}拣选胄子,受教云门。集雅士林之馆,高齐文省之士,人才济济,可谓盛矣。太清之难,盗贼纵横,典籍散绝,文武道穷。陈氏拾梁余绪,力挽颓风,而三百数尽,江左遂倾。元魏在北,初混中原,赏眷文士,广聚典坟。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交响:《东晋南北朝史论稿》 书籍信息: 书名: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交响:《东晋南北朝史论稿》 作者: 顾文渊 出版社: 史学重光社 出版年份: 2018年 内容提要: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交响:东晋南北朝史论稿》并非一部纯粹的政治军事编年史,它致力于深入挖掘东晋南北朝这一历史转型期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思潮、文化心理与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与价值重塑。全书聚焦于“风度”与“精神”两大核心命题,旨在勾勒出在传统儒学衰微与玄学、佛教兴盛的复杂背景下,士人群体如何构建自我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反作用于政治格局与社会风貌的动态过程。 本书共分五辑,二十一篇独立成章的论文,每一篇均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精细的文本解读,力图穿透纷繁的政权更迭迷雾,直抵那个时代精神的肌理。 --- 第一辑:玄学思潮与士人主体性的确立 (约 300 字) 本辑重点探讨了玄学——尤其是“竹林七贤”与王弼、何晏的学说——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一种脱离传统经世济民理想的哲学避风港。不同于侧重制度史的论述,本辑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的逸事与《正始玄学论》等核心文本,探讨了“言意之辨”如何转化为士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极度珍视。“名教与自然”的张力不再仅仅是哲学命题,而是士人面对乱世时,采取的文化自我保护机制。文章细致梳理了玄学从初期对儒家名教的批判性继承,到后期逐渐演化为一种审美趣味的过程,论证了这种精神转向如何间接影响了政治选拔中对“德行”与“风采”的衡量标准,使得魏晋士人不再仅仅是“官僚预备役”,而开始成为具有独立文化判断力的主体群体。 第二辑:士族阶层的内在矛盾与文化传承 (约 400 字) 东晋南北朝的社会结构是以门阀士族为核心构建的。本辑深入考察了这一统治阶层在内外部压力下的复杂心态。文章首先剖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固化现象背后,士族在土地兼并、荫庇制度以及婚姻策略上的具体实践。然而,更为核心的是对士族精神的解构:一方面,他们是儒家文化传统的最后守护者,肩负着“中兴”的道德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展现出极度的享乐主义和对权力的依赖性。 本辑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门第观念”下的文化传播路径。例如,对书法艺术(如王羲之的书学传统)如何被用作维系家族荣誉和区隔普通民众的“密码”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探讨了士族面对北方异族统治时,在文化上的“坚守”与“融合”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平衡既维护了汉文化的连续性,也孕育了南北文化交融的早期形态,展现了士族作为文化载体所承受的巨大历史张力。 第三辑:佛教的本土化与士人的精神皈依 (约 350 字) 魏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完成本土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本书的这一部分,着重考察了士人阶层对佛教,尤其是对禅宗、般若学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作者认为,佛教的“空”与“无”观念,恰恰契合了玄学对名教虚伪性的批判,为那些在政治上受挫或对现实幻灭的士人提供了新的出路。 通过对比陶渊明诗歌中对田园隐逸的描绘与支遁、法显等高僧的论述,本辑揭示了“隐逸”精神与“出世”思想的相互渗透。士人并非简单地“出家”,而是将佛教的觉悟观融入日常的文学创作和生活哲学中。例如,对“神思”和“心性”论的探讨,如何被引入到文学批评(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古代的理论自觉性。此部分强调,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士人应对“无常”命运的精神工具箱。 第四辑:风度、服饰与身体政治学 (约 250 字) “风度”是魏晋士人的标志性符号。本辑将其视为一种严肃的“身体政治学”而非单纯的矫饰。文章分析了魏晋时期服饰制度的松弛化(如褒衣博带的流行)与个人风格的勃兴之间的关系。服饰、仪态、言谈举止,都被用作表达政治立场和哲学倾向的非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对顾恺之《洛神赋图》等图像史料的解读,本辑探讨了“风韵”如何成为衡量士人价值的重要维度。这种对个体风采的推崇,既是对僵化礼法的反抗,也是在中央权力衰弱时,地方精英试图通过文化标杆来重建自身权威的一种努力。 第五辑:边陲动荡与文化景观的重构 (约 200 字)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北方胡汉杂居的复杂现实。本辑侧重于探讨在五胡十六国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士人文化如何在新的政治光谱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探讨了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典籍的抢救与整理)在南迁过程中所经历的蜕变,以及北方政权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利用。这部分展示了士人精神在面对结构性生存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坚韧性与适应性,为理解隋唐盛世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历史基础。 --- 总结: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交响:东晋南北朝史论稿》是一部聚焦于思想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力作。它拒绝将东晋南北朝视为纯粹的“分裂期”,而是将其视为中国士人精神寻求自我独立与文化创新的“黄金时代”。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社会阶层的结构性困境,与具体的文学艺术现象编织在一起,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富于深度的解读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的语言风格变化丰富,绝不枯燥。在叙述重大政治决策时,语言是精密、逻辑性强的,每一个转折都清晰可见。然而,当涉及到人物传记或风俗志趣时,作者的文笔立刻变得典雅且富有画面感。例如,对江南士人如何通过“山水诗”来寄托其在政治失意后的情感,那段描写的文字,简直如同散文一般优美,读起来非常享受。 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地域性的差异化处理。比如,对巴蜀地区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南北朝战乱中的特殊地位,书中用了专门的篇幅进行阐述。它指出,由于地理屏障,益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一种半独立状态,这使得其社会结构、文化风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截然不同。作者通过这种区域比较的视角,打破了传统上将东晋南北朝视为单一中心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地理政治格局的理解,使之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对于那个动荡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也极为独到。它没有将玄学和佛教割裂开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了当时精英阶层精神世界的双生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竹林七贤时,如何将他们的“狂放不羁”置于当时政治高压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那不是单纯的个人性格使然,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抗议和自我保护机制。书里引用了不少当时的诗赋和语录,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字,仿佛穿越千年,带着魏晋特有的清冷与孤傲,直接与现代读者的心灵对话。 我用了好几天时间,反复品味其中关于佛教在南朝的传播与本土化的论述。作者对于庐山慧远及其净土宗的兴起,有着非常细致的地域和人群分析,指出它如何迎合了那些在战乱中感到无所依傍的普通民众和士人。这种将宗教史融入社会史的写法,避免了将宗教问题简单化为教义之争,而是将其视为解决时代困境的有效途径,逻辑链条严密,论证有力,让人信服。

评分

那本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在历史细节的处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读得最细致的部分,是关于士族阶层兴衰的章节,作者对王谢两大家族的谱系梳理,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满足于罗列家世,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领域中的微妙权力转移,尤其对“门阀政治”如何一步步瓦解,展现了极强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刘裕集团如何利用寒门士人的支持来制衡旧有的江南士族,描述得绘声绘色,仿佛能看到当时的权力角逐现场。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军事变动时,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令人叹服。提到淝水之战,很多人只是强调谢安的谋略,但这书里,作者详尽比对了前秦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各民族兵种的战斗力差异,甚至连当时的粮草运输技术都有提及。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考据,让历史事件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具有多重维度和复杂成因的有机体。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战略层面的理解,提高了一个不止是层次,简直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但绝非堆砌史料。作者的功力在于“化用”,他似乎对每一条出土文物或残存文献都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叙事,作为佐证而非点缀。举个例子,关于东晋末年的豪强兼并问题,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引用了当时某些地主庄园的田亩记载和诉讼记录,来具体展示土地兼并的规模和速度,这种“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论断的说服力。 对于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作者也进行了审慎的回顾与辨析。他梳理了唐代史官如何为了“尊晋抑代”而对北朝采取了先天的偏见,以及宋代以后士大夫对“气节”的推崇如何影响了对“五胡乱华”的定性。这种元历史的梳理,帮助读者跳出了既有的框架,以更客观、更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今天所接收到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自觉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结构严谨的大戏。它成功地平衡了宏观的历史走向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例如,在描述后赵石虎统治下的残酷景象时,作者的笔触是冷峻而克制的,但通过选取几个被卷入权力斗争的小人物的命运片段,那种时代洪流下的无力感和悲剧性,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我尤其喜欢它对南北文化交流的描述。通常我们认为北方是胡汉冲突,南方是汉人文化的坚守,但这本书揭示了更多复杂性。它详细描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如何从上至下地影响了鲜卑贵族的衣食住行,以及这种强制性文化融合在社会基层引发的微妙反弹和适应。这种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角度,让历史的进程显得更加真实和耐人寻味,远超一般通史的泛泛而谈。

评分

条形码: 9787561771440

评分

图书信息

评分

半价买的,不错,重版点校本。

评分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是民国学者刘汝霖继《汉晋学术编年》后完成的又一部学术编年体著作。该书时间年限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共六卷。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评分

自序

评分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征引庞博,考证严谨,对研究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评分

索引一 人名索引

评分

卷一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

评分

自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