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

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佳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另类史观
  • 历史研究
  • 民国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普及
  • 历史真相
  • 史料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160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圆明园共遭几次劫难,[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一场流苦引发的天津教案,慈禧拍板收复新疆,帝国最后的武士僧格林沁,千年科举的终结,青年袁世凯曾因爱国而[抗日援朝],清未三帝为啥绝嗣,不差钱的大清为何屡打败仗,外蒙古是如何从中国独立出去的。

内容简介

《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主要写的是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是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写李秀成,着重于写他的忠与不忠;写叶名琛,重点写他被当时人的误解和被后世的误读。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写出来了。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填补空白、揭示真相。比如对慈禧,重点介绍她在保全新疆问题上的正确决断和她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对天津教案、圆明园遭劫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独立见解。

作者简介

董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民国研究》、《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高校理论战线》、Ⅸ中国文物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另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目录

前言
故事人物
[海上苏武]的百年冤案
[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
天国才子石达开
帝国最后的武士僧格林沁
青年袁世凯曾因爱国而[抗日援朝]
大清美籍外交使臣--蒲安臣
康有为的幸福流亡生活
被冤死的军机大臣赵舒翘
大太监李莲英其人其事
奇女子赛金花传奇
近代要闻
圆明园共遭几次劫难
太平天国的财宝到底藏在哪里
总理衙门四十年
一场流言引发的天津教案
慈禧拍板收复新疆
潜伏中国:甲午战前的日本对华间谍战
[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
千年科举的终结
清末三帝为啥绝嗣
[苦命皇帝]光绪的死因真相
庚子退款的来龙去脉
清末改革因何失败
外蒙古是如何从中国独立出去的
……
百事杂谈

精彩书摘

作为与李鸿章进行谈判的前提,骄横的八国联军首先提出必须从重惩处那些曾经支持过义和团运动的清朝大臣,并明确指出要“先办祸首,再开议和”,其意图直指慈禧太后。不过,在李鸿章的反复活动、说服下,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最终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一个长长的“惩办祸首”名单,其中军机大臣刚毅、赵舒翘和山西巡抚毓贤等都名列其中。9月25日,清政府被迫发布了“惩办祸首”的谕旨。对于赵舒翘的处罚,清廷最初曾试图给他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但无奈洋人坚持必须重办,并以武力相威胁。而且在北京议和的奕勖和李鸿章也由于害怕八国联军重新开战而上书朝廷,要求加重对“庚子祸首”的处分。因此,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慈禧太后和清政府最终不得不将对赵舒翘的处罚先改为“斩监候”,再改为“斩立决”。
赵舒翘是西安本地人,在家乡有很高的德望威信,消息传出,“陕人不服”。有人甚至扬言要劫法场,还有人鼓动说,如果朝廷杀了赵舒翘,就请太后回北京去。军机处看到西安人心躁动,于是便赶快向慈禧太后建议不如将赵舒翘赐为“自尽”,以安抚当地民心。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刚刚逃到西安,惊魂未定,又何堪再起民变?因此,觉得这个建议甚有道理,便立即将赵舒翘的“斩立决”改为“赐令自尽”。这样一来,朝廷总算是给西安绅民们留了一点面子,让赵舒翘得了个全尸。
……

前言/序言


《暗流涌动的十九世纪:一个被遗忘的欧洲侧影》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叙事,亦非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帝国兴衰或战争硝烟。它是一次深入欧洲腹地,探寻十九世纪那段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褶皱”历史的旅程。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常常被教科书简化或直接忽略的区域、社会群体和微妙的文化变迁,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复杂时代的肌理。 第一部分:碎裂的秩序与新兴的身份 一、小邦林立的德意志:统一前的“碎片化”经济学 在俾斯麦横扫欧洲之前,德意志地区并非铁板一块的工业巨人。本书将详尽考察在普鲁士主导地位确立前,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萨同盟城市(如汉堡、不来梅)在关税同盟框架下的内部经济博弈。我们重点剖析了莱茵河沿岸早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动荡,特别是手工业者如何在新兴的工厂制度冲击下,从保守的社群主义者转向激进的社会主义早期思潮的接受者。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描述那些在国家统一叙事中被淹没的“地方性经济智慧”与冲突。 二、奥斯曼帝国边缘的“隐形”现代性:巴尔干的社会重构 传统的历史叙述常将奥斯曼帝国视为衰落的“欧洲病夫”。然而,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巴尔干半岛(特别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自治发展初期)经历了一场复杂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我们不关注政治独立宣言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乡村的土地所有权结构变化、东正教与伊斯兰社区间微妙的经济合作与摩擦,以及受俄罗斯或奥匈帝国间接影响下,知识分子群体对“民族”概念的本土化诠释。探讨了地方精英如何在维持传统社会结构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引入西方的教育和行政模式。 三、北欧的“慢速”工业化:农业革命与社会契约的形成 与英格兰和比利时的快速工业化不同,瑞典和挪威的现代化步伐更为审慎。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中期北欧国家如何通过立法手段,将分散的、自由的小农阶层(Yeomanry)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具备一定政治参与能力的公民群体。详细分析了合作社运动的早期萌芽,以及教会(路德宗)在教育普及和道德规范塑造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都为后来的福利国家模式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无声的革命:技术、文化与日常生活 四、煤气灯下的城市边缘:看不见的劳动者 蒸汽机与钢铁巨兽占据了历史叙事的大部分篇幅,但十九世纪的城市运转依赖于一个庞大的、隐秘的劳动力群体——煤气工人、下水道维护工、早期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者。本书通过档案中零星的“意外事故报告”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健康简报”,重构了这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对城市环境的独特认知。揭示了技术进步在提升上层生活品质的同时,是如何对这批“基础设施建设者”造成了无声的挤压。 五、浪漫主义的回响:乡愁的构建与“民间传说”的工业化 浪漫主义常常被描绘为对理性的反叛,但其在十九世纪的实际影响更为复杂。我们考察了民间传说收集运动(如格林兄弟之后的工作)在不同国家如何被用于构建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重点分析了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艺术家和作家如何通过对田园牧歌式乡村景象的刻意美化,来缓解社会转型带来的焦虑,以及这种“乡愁的构建”如何被用于政治动员。 六、科学的边缘地带:磁场、电报与信息的不对称 电报技术的普及被视为信息时代的开端,但本书聚焦于早期电报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探讨了不同国家在铺设海底电缆和陆地线路时遇到的地质挑战、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商业竞争,以及早期电报员这个新兴职业群体——他们如何成为信息流动的守门人,并形成了独特的、带有技术精英色彩的亚文化。这并非是关于电磁学的理论介绍,而是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如何重塑权力结构的社会学观察。 第三部分:帝国边缘的回响:殖民地心态的渗透 七、殖民地“微型博物馆”:欧洲国内对异域的想象与展示 随着殖民帝国的扩张,欧洲各大城市开始出现专门展示殖民地物产和“异域风情”的场所(如定期的世界博览会、私人收藏的“人类学展品”)。本书分析了这些展示活动如何反哺了欧洲本土的社会心理,塑造了普通民众对“他者”的刻板印象,以及这些被精心包装的“异域奇观”如何服务于国内的工业成就和民族优越感的构建。重点考察了对非裔仆从、亚洲手工艺品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展示手法与争议。 八、跨国主义的早期形态:流亡者、信件与秘密社团的全球网络 在国家边界日益强化的时代,依旧存在着强大的跨国流动性。本书描绘了十九世纪中后期,那些因政治迫害、经济失败或宗教原因而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革命家和商人群体。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私人信件网络(而非官方政治宣言),展示了革命思想、技术知识(如印刷术的传播)如何在柏林、伦敦、纽约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秘密流动,构成了一个超越主权国家的“地下信息高速公路”。 结论:历史的“噪音”与多声部 《暗流涌动的十九世纪》旨在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心”的观察视角,强调历史的复杂性不在于重大事件的叙述,而在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过滤、忽略的“噪音”和“杂音”。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挖掘,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一个由冲突、妥协、地方智慧与全球连接共同编织而成的世纪。它挑战了关于现代化必然性的简单论断,展现了十九世纪欧洲真实而斑驳的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它绝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更多时候,我需要边读边查阅其他资料进行交叉印证,因为它提出了太多需要深入思考的观点。作者在探讨近代社会结构转型时,引入了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析框架,这让原本可能显得陈旧的历史事件,焕发出了新的解释活力。特别是关于国家认同和地方自治权力消长的比较分析,写得极为精妙,它揭示了权力中心与地方腹地之间那种微妙的、持续拉锯的关系。读完之后,我感到头脑中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体系被彻底地打散重组了一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同类书籍所未能提供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值得在案头常备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的太新鲜了!作者像是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时空穿梭,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侧写,把那些我们似懂非懂的历史片段一下子点亮了。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思潮变迁的捕捉,那种从底层民众到知识分子群体,微妙的心态转变,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讲述某个关键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几组看似不相干的民间记录和私人信函,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留白”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欲,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参与历史的重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当时人们做选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简单评判过去。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拆解成了无数个微观的、可触摸的瞬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信息源”处理的透明度。尽管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但作者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历史是如何被记录、筛选和构建的。他频繁地引用那些未经修饰的原始档案、地方志甚至口述历史的片段,然后紧接着进行细致的辨析和考证。这种“展示工作流程”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为读者的信任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你“我们是怎么知道它发生的”。这种方法论上的自觉,让这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力量,因为它建立在对史料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了被标准答案喂养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历史是一个持续被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带着怀疑和探究的精神去面对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雕琢”来形容,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甚至有些段落读起来像是在品味文学作品。作者在描述历史场景时,对氛围的营造非常到位,无论是战火纷飞的紧张,还是变革前夜的压抑,都能通过精准的遣词造句传达出来。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句话的精妙结构,那种历史的重量感和沧桑感,并非依靠堆砌史料来实现,而是通过语言的韵律自然流淌出来。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改革思潮碰撞的章节特别着迷,作者用了一种近乎戏剧化的笔法,刻画了不同理念持有者之间的论辩,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变得有血有肉,极具画面感。这本书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与优雅的文笔并存,它做到了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怀。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者地域,但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相互关联的近代史图景。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边缘”历史的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体和事件,在这里被赋予了应有的权重。比如,关于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女性劳动者的境遇变化,以及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瓦解与重塑,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整个历史框架变得无比扎实且充满肌理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充满争议的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静的批判精神。他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不同派别的观点并置,让读者自行权衡。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观点。对于想跳出传统框架、深入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推荐购买。

评分

书局这套书真心不错,很有阅读性

评分

书不错 ........

评分

京东的图书购买方便,送货快,赶上活动很便宜

评分

这个比较好,长见识。

评分

通过阅读,小朋友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评分

书不错,正版!

评分

评分

涨姿势的好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