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湘军,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瞩目的一支武装力量。在中国命运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湘军的出现可谓给清廷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是清朝廷稳定国内政局的指望,更是清延对外作战、维护统一大局所能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隐约有了中兴的气象。同时,也是这支军队,铸就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中兴名臣的地位。
《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运用丰富的史料,全面讲述了湘军内战、外战历史。内战主要包括湘军与太平军、捻军的战争,外战主要包括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湘军与阿古柏侵略者、沙俄、法国、日本、德国等外敌的血战。每一场战斗都具体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
同时,《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从人员构成(兵归将选,兵为将有)、练军理念(讲军纪、重思想教育)、战略战术(以静制动)、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蛮性格)等诸多方面对这支“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极富特色的军队进行了深入和立体的解读。杨度曾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正是对湘军的忠义、铁血、善战的一个极为到位的注解。
目录
第一章 湘南烽火
第二章 楚勇崛起
蓑衣渡,湘军一鸣惊人
长沙城下,江忠源、左宗棠无力回天
地道战,在南昌城下打响
第三章 长衡练兵
官场愣头青曾国藩的奇耻大辱
衡州奠基:湘军为什么那么牛
第四章 血战湘鄂赣
名震天下的江忠源,被小小知府坑了
激战湘潭,重要的转折点
岳州,多米诺骨牌继续推倒
千寻铁锁沉江底,湘军拿下田家镇
第五章 赣鄂相持
石达开给了湘军当头一棒
临江,盘活江西的胜负手
武昌,见证胡林翼的崛起
再战湖口,彭郎夺得小姑回
第六章 进军安徽
三河镇,湘军永远的痛
会战宝庆,李续宜赢了石达开
曾、胡联手,叩开安徽门户
第七章 战安庆
血战赣北,左宗棠救了曾国藩
血战皖北,一陈难敌多、鲍
第八章 激战川浙
战四川,刘蓉和石达开的终最对决
战浙江,一个女人帮了左宗棠
第九章 战江宁
血战江宁:曾国荃与李秀成的终最对决
苦战两年,曾国荃进了江宁城
第十章 最后的较量
血战闽南,左宗棠与李世贤、汪海洋的终最对决
血战湖北,新湘军覆灭
第十一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
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讨论:海防与塞防之争
古牧地,湘军一炮成功
达坂城里除了姑娘,还有湘军
漫漫黄沙,阻不住湘军收复南疆
第十二章 伊犁交涉
痛打落水狗,反击阿古柏余孽侵扰
白发筹边,左宗棠抬棺西征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
抗法中流砥柱:左宗棠与彭玉麟
首战基隆,曹志忠胜了法国人
再战沪尾,孙美人大败法国佬
必须把法国人阻击在月眉山!
血战镇南关,苏元春、王德榜名扬天下
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战争
湘军史上最悲壮的一战:血战牛庄
誓与台湾共存亡——新楚军血战宝岛
第十五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附录: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湘南有座山,名字叫良山;良山之下有条江,名叫夫夷江;夫夷江畔有座城,名字叫新宁。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座新宁小城说起。
新宁偏处湘南山区,在古代是真正的蛮荒之地,从没出过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可是,到了近代,新宁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湘军的重要创始人江忠源以及晚清重臣刘长佑、刘坤一等人,都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历史舞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近代新宁之所以出人才多,是因为这里很乱,农民起义很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沅发起义。
1849年夏天,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遭遇了洪灾,新宁受灾尤其严重,饥民很多。为了生存,饥民们聚集到一起,成立把子会,干起了打土豪、分粮食的事业。把子会的带头大哥,即是李沅发。
把子会在新宁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官府的警觉,新宁知县万鼎丞设计捉去了把子会的两名重要骨干。李沅发为救两人,率领会众杀进新宁城,斩杀万鼎丞并迅速控制住新宁城周边的重要据点。
为了积聚财力与清军长期抗衡,李沅发派会众在城内挨家挨户地清缴地主豪绅家的财产。新宁城内的地主豪绅们,因此遭受沉重打击,好几家家产被抄,人也被杀。
正因为这一番打土豪的行动,引出了新宁城内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人便是日后的湘军名将刘长佑。
在包公戏里面,包公总是一张黑脸。但其实,历史上的包拯脸并不黑。当然,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以身体黑为重要标志的历史名人,刘长佑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刘黑炭”,虽然黑,但性格和包公完全不同。刘长佑性格谦和、仁慈,带兵三十年,没有诛杀一位将佐。按照常理来说,像他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成为名将的。湘军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李元度就是一位对部下太过放纵的将领,因此经常打败仗,最终被曾国藩定性为“终非名将”。刘长佑虽然也一样对部下管教不严,但他的仁慈已经达到了可以感化部下的程度,部下都不忍欺负他,都愿意自觉遵守军纪,严格按照军令行事。最终,刘长佑带出来的军队,打了不少胜仗。刘长佑也凭借着这些“战功”,步步高升,最终成了重要的封疆大吏。
刘长佑自小就和另一位日后的湘军重要将领江忠源要好,后来就读岳麓书院期间又结识了日后的湘军名将席宝田,又辅导日后湘军的另一位名将刘坤一的功课。江忠源、刘长佑、席宝田、刘坤一,这四位是日后湘军江刘一系的骨干将领,而刘长佑是其中的重要纽带。
李沅发派人查抄新宁城内富豪的财产,刘长佑的父亲是生意人,家里钱财不少,因而势必成为起义军查抄的对象。于是,刘长佑带领家人,趁乱逃出城,去农村暂避。邻居刘坤一一家随后也逃了出来。
刘坤一是刘长佑的族叔,却比刘长佑年幼不少。他长期跟随刘长佑在岳麓书院读书,算得上是刘长佑的弟子。
刘坤一十分仰慕刘长佑,他所作的文章,写完之后一定要请刘长佑批改,甄别高下,而刘长佑则对刘坤一寄予厚望,尽其所能谆谆教诲。刘坤一年轻气盛,有时候不服刘长佑的教训,但刘长佑丝毫不生气,继续栽培他。除了作文以外,刘长佑还在为人处世等许多方面给予了刘坤一不少的教育。日后功成名就,青出于蓝的刘坤一提及青年时期刘长佑对他的教诲,依旧充满感激。这种感情,就像李鸿章对待曾国藩一样。
刘坤一在早期湘军中名气并不大,但后来却成为湘军将帅中对晚清政局影响最大的二位人物之一。另两位即曾周藩、左宗棠。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为了使宝庆知府早日得知新宁被起义军攻陷的消息,赶紧派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刘坤一的父亲派刘长佑、刘坤一星夜前往宝庆府城,将新宁城内发生的巨变告诉知府。
宝庆知府听完刘长佑、刘坤一两人的陈述后,大惊,当即命令刘长佑、刘坤一集合团练攻城,等待朝廷正规军的到来。
说到新宁县的团练,我们不得不提及另一位湘军中的重要人物,那就是江忠源。新宁城的这支闭练,就是江忠源一手缔造的。
江忠源出身一个读书世家。受当时风行湖南的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江忠源不怎么看重科举,讨厌背经书,而喜欢渎那些有助于安邦定围的书。
……
铁与血的颂歌:一部关于中原王朝兴衰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地域或家族的兴衰,而是以波澜壮阔的笔触,描绘了自上古部落冲突肇始,至近世王朝更迭的漫长历史画卷。它深入剖析了中原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及其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变革动力。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冲突(约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771年) 本卷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讲起,着重梳理了夏、商、周三代初期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我们探讨了青铜冶铸技术如何塑造了早期的军事力量和权力分配,以及“天命”观念如何被用以合法化统治的合法性。 重点分析了分封制(特别是西周)下礼乐制度的构建,及其在维护早期大一统愿景中的作用。然而,礼崩乐坏并非一蹴而就,本卷详细考证了犬戎之祸前,权力中心内部的权力斗争、宗室矛盾的激化,以及早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在边疆地带的持续性摩擦,为后世的南北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编:列国争雄与思想的熔炉(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本书摒弃了单纯的战争编年史叙事,转而关注“变局”本身。 军事革新: 铁器和新式兵器(如弩机)的推广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策略。重点分析了各国在军事体制上的改革,从贵族化的战争转向全民动员的模式。合纵连横的纵横家策略,不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基于现实国力和地缘政治的冷酷计算。 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 思想的爆发并非空中楼阁。我们考察了士阶层的崛起,他们如何游走于列国之间,以其学说为各国提供治国方针,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创新。法家对中央集权的追求,道家对自然秩序的回归,以及儒家对“仁”与“礼”的坚守,构成了后世帝国统治思想的基石。 第三编:帝国初建与制度的定型(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中央集权的实践与代价: 本卷深入剖析了秦始皇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将一个松散的邦联体改造为高度集中的官僚帝国。同时,也审视了这种高压政策在短期内带来的社会动荡,例如焚书坑儒背后的思想控制逻辑。 汉承秦制与霸权的巩固: 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如何融入了黄老之术和后来的董仲舒儒学,完成了“帝国意识形态”的最终构建。对匈奴的长期战争,不仅是边疆防御,更是对帝国资源调配能力和军事后勤体系的终极考验。本书详细描绘了丝绸之路开辟初期,商业与军事力量的交织影响。 第四编:分裂的循环与民族的交融(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结构遭受重创。 士族的崛起与衰落: 门阀士族如何通过对人才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垄断,挑战皇权,并在客观上稳定了地方秩序,同时也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佛教的“汉化”进程: 佛教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广泛传播,是民族交融和文化深化的重要标志。本书探讨了它如何适应中国本土的社会结构,并渗透到艺术、哲学乃至政治伦理之中。 南北的对峙与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与军事政权的建立,使得“华夷之辨”进入新的阶段。大量的军事行动,如淝水之战,不仅仅是王朝的胜负,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军事效率之间张力的体现。 第五编:盛世的基石与帝国的晚期挑战(公元581年 - 公元1368年) 隋唐盛世的辉煌建立在对前代经验的继承与扬弃之上。 科举制度的成熟: 考功名取代了门第,极大地提升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知识分子的控制力。我们分析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帝国开支,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宋的转型: 藩镇割据的出现暴露了地方军权过大的风险。宋代通过“重文抑武”的国策,换来了长期的内部稳定,但也付出了军事上的代价。对辽、金、西夏等政权的长期对峙,展示了技术、财政和战略决策在慢性消耗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元朝的短暂统一与治理结构: 蒙古帝国以强大的骑兵力量完成了一次空前的全球性征服。本书考察了元代在跨文化治理上面临的挑战,以及其统治模式对汉地社会结构造成的结构性影响。 第六编:集权的巅峰与变革的迟滞(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 明清两代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但也是错失近代化机遇的时期。 明代的权力再集中: 从废除丞相到设立内阁、厂卫特务系统,权力被空前地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卫所制度的败坏与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反映了庞大官僚体系内部的僵化与对个体能动性的压抑。 清代的边疆拓展与内生危机: 康乾盛世的疆域拓展,依赖于精锐的八旗与绿营,但后期的腐败和财政透支,使其无法应对新的挑战。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简单的排外,而是对内部稳定性的过度保护欲所致。本书详细分析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内部爆发的社会矛盾,如何成为帝国衰亡的内因,最终被西方列强的冲击所击溃。 本书旨在通过对军事、制度、思想和经济脉络的交叉分析,展现中原王朝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建立、运行、衰退并最终被新的力量所取代的规律性,揭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