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虽然总结了不少隐忍的成功例子,但是却还没有出现过专门编撰成书的,如果有的话,元人吴亮的《忍经》当属**。吴亮自序落款为“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时间为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因为 是**部,所以特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因为是草创期的成果,所以也难免粗疏。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忍经》收录了自先秦至宋代173条有关隐忍的 故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很长,颇有通史的气魄。能够 让读者展卷之间,纵览历史上的忍者面貌。该书除了 提供给后人一本比较完整的隐忍故事读本之外,*值 得我们注意的还在于作者对于“忍”的不同凡俗的见 解。正是这种出色而超脱的见解,使得“忍”可以由 俚俗而近于经典,使得“忍”可以由操作的技术而进 为人生的修养。吴亮一则说“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 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再则说“好善 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 圣贤又何远哉”,三则说“凡我同志一寓目间,有能 由宽、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岂小补哉”。忍 是一种人生修养,而不仅仅是一种处事手段,这应该 是作者*值得我们肯定的见解。
《忍经》虽然出现在元代,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 好的流传。一个明 显的例子就是,清人在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仍 然将其归人到“存 目”类。从其刊刻的情况来看,也可以得到印证。元 代的时候初刻,明 代的《永乐大典》中有收录,清代人虽有翻刻,但较 之初刻已经遗漏了 不少内容。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前人对该书的整理也 不多,与之相关 的书目存世很少,有影响的*是稀见。值得一提的是 ,稍后刊出的元 代许名奎的《劝忍百箴》(大约为1310年),大体是 受吴亮的影响,而 后来居上。该书有僧人释觉澄考注四卷传世,而吴亮 的《忍经》的此类 考注则阙如。
现在坊间也流传了不少出版社的本子,但错漏颇 多,难以卒读。
体例上也多是翻译为主,间或有注释,但评论之例尚 无。本书以《丛书 集成续编》所录的“钱塘丁氏嘉惠堂重刊元本”为底 本,该本据丁丙的 跋称应为元版初刻,并参照了《四库存目》所录的“ 南京图书馆藏明正 统十年刻本”,对全文进行了校对,力求保持该书的 原貌。文中所做注 释,力求简练通俗,并尽量交代原文出处,以便读者 查对。全书共有 173条,各条内容详略悬殊,本书仅对其中一些有清 晰题目标识的段落 予以评析,对那些仅片言只语、标识不明的条目,则 作一总评。各篇所 做评论,大体以问题为中心,一事一议,随文展开, 试图加深读者对文 章的理解。
自 序
细过掩匿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圯上取履
出胯下
尿寒灰
诬金
诬祷
羹污朝衣
认牛
认马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唾面自干
五世同居
九世同居
置怨结欢
鞍坏不加罪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盘碎,色不少吝
不忍按
逊以自免
盛德所容
含垢匿瑕
未尝见喜怒
语侵不恨
释盗遗布
愍寒架桥
射牛无怪
代钱不言
认豕不争
鼓琴不问
唯得忠恕
益见忠直
酒流满路
不形于言
未尝峻折
非毁反己
辞和气平
委曲弥缝
诋短逊谢
直为受之
服公有量
宽大有量
呵辱自隐
容物不校
德量过人
众服公量
还居不追直
持烛燃须
物成毁有时数
骂如不闻
佯为不闻
骂殊自若
为同列斥
不发人过
器量过人
动心忍性
受之未尝形色
与物无竞
忤逆不怒
潜卷授之
俾之自新
末尝按黜一吏
小过不怿
拔藩益地
兄弟讼田,至于失欢
将忿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忿争损身,忿讼损财
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
无疾言剧色
子孙数世同居
愿得金带
恕可成德
公诚有德
所持一心
人服雅量
终不自明
户曹长者
逾年后杖
终不自辩
自择所安
称为善士
得金不认
一言齑粉
无入不自得
不若无愧而死
未尝含怒
谢罪敦睦
处家贵宽容
忧患当明理顺受
同居相处贵宽
亲戚不可失欢
待婢仆当宽恕
事贵能忍耐
王龙舒劝诫
《忍经》跋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这类“经典”抱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无非是些陈词滥调的道德说教,或者是一些脱离现实的空泛议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视角极其独特,擅长从极小的切口,切入到极大的主题。比如,它会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个日常的场景,但通过对人物微表情、环境氛围的细致描摹,你立刻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特别欣赏它处理“不确定性”的态度。它没有试图用任何方法去“消除”不确定性,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锚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信息爆炸、变化加速,未来几乎是迷雾一片,这本书就像是给了你一个夜视镜,让你知道即使看不清前路,也能稳当地迈出下一步。它没有提供任何捷径,但它提供的是通往长远目标的最可靠的路径地图,那就是对自身本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只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知识和历史感。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像老旧的玉器,没有炫目的光泽,但摩挲上手,能感受到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润与坚韧。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悟”。它不像现代那些快餐式的成功学书籍,给你一剂速效药,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不急不躁。那些关于为人处世的精妙观察,那种对人性复杂幽微之处的洞察,都让我这个在喧嚣世界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找到了一处可以沉淀心神、重新校准方向的港湾。我时常读完一章,便会放下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许久,不是因为没读懂,而是因为那些道理太深刻,需要时间去消化,让它们慢慢渗透到日常的决策和反应之中。这本书给予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技巧,而是构建一个更稳固、更清晰的内在世界的基石。它让你明白,很多“不如意”,并非外界的错,而是你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尚需打磨。
评分我将这本书放在床头柜上,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安静的伙伴。它不吵闹,不强迫你阅读,但当你感到迷茫、焦虑或者被外界的喧嚣所困扰时,随便翻开其中一页,总能找到一句能让你瞬间安静下来的话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时机”和“积累”的阐述。它彻底打破了“一夜成名”的神话,用一种近乎科学的精确度,描绘了能量的积蓄、释放与回收的过程。这让我对过去的一些失败和停滞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必要的“蓄力期”。这种对时间的重新定义,极大地缓解了我内心的焦虑感。读完后,我不再急于去证明什么,而是更专注于每天的小小进步和内在的成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可以伴随人一生阅读的书籍,随着你人生的阅历增加,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这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是很多流行读物望尘莫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晦涩,甚至带着一股子古旧的腔调,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结构美学。它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更像是一件精密的榫卯结构,每一个概念和论点都像是经过仔细打磨的部件,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逻辑。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应用到我最近处理的一个复杂人际关系问题上,效果立竿见影。我发现之前纠结不清的症结,在这套理论体系下,瞬间变得清晰明了——问题出在哪里,我应该在哪里着力,以及预期什么样的结果是合理的。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一套观察世界的“显微镜”,让你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更妙的是,它不像那些充满教条意味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不是作者的脸,而是你自己面对人生时的各种挣扎和智慧的萌芽。它激发的是你自身的思考潜能,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既成结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冷峻的清醒感。它剥去了许多社会上流行的“积极心理学”的糖衣,直面人生的本质困境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记得有一段论述了关于“取舍”的哲学,它没有给出“如何才能拥有一切”的虚妄承诺,反而犀利地指出了,真正的智慧在于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放弃什么,以及为何放弃。这种坦诚让人不适,却又无比受用。这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为自己站在一个光明的十字路口,这书却告诉你,很多路口其实是死胡同,而你必须学会在迷雾中辨认出哪条路是通往你真正想去的地方,即使那条路崎岖难行。我特别喜欢它对“内在秩序”的强调,它不关心你开什么车,赚多少钱,它关心的是你的心是否安顿,你的行为是否与你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这种“反潮流”的深度思考,让我在面对那些浮躁的社会评价时,多了一层强大的免疫力。它不是教你如何赢过别人,而是教你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在俗世的洪流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完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