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口气读完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说实话,这部小说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内心深处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纯粹与美好。故事发生在湘西的小城,那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有淳朴的民风,宁静的生活,以及一群善良而美好的人们。沈从文先生的笔触是那样细腻而传神,他笔下的翠翠,那样的纯真、善良,带着一种自然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而老船夫,更是那个时代里一个温厚而慈祥的象征。小说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同样令人陶醉,那蜿蜒的河流,那碧绿的山峦,那悠扬的歌声,都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与世无争的宁静与和谐。虽然故事的结局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但它更增添了现实的厚重感,让这份美好显得更加珍贵。沈从文先生用他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几乎是理想化的边城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的光辉却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读完《边城》,我感到内心宁静而又充实,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次终于把萧乾先生的《长河》读完了,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终于走完了一段漫长而又壮丽的旅程,回过头来,依旧是满眼的余韵。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故事充满好奇,而《长河》无疑给了我一个最直接、最鲜活的窗口。书里的人物,每一个都那么立体,那么真实,仿佛就活在我的身边。从那些朴实无华的乡民,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或顺应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我特别喜欢萧乾先生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文字的力量却能直击人心。他写人,写事,写景,都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份厚重的历史尘埃。读《长河》,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体验一种人生,感受一种情感,反思一段历史。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那些细微的表情和对话,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着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着那份时代的沉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灵魂的碰撞。
评分我近期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系列散文,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温暖的港湾,那里有最深切的思念,最真挚的情感。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写乡愁,不是那种空洞的抒发,而是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化为一缕缕乡音,一片片故土,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我尤其喜欢他写对故乡的眷恋,那种身在异乡,心却时刻牵挂着远方的情感,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读他的散文,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那些经历,那些感悟,都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光芒。他的语言,时而如潺潺流水,细腻婉约,时而如磅礴大海,大气磅礴,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哲理的深度。每一次读他的作品,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找到共鸣,仿佛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角落。他让我明白,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归宿,而乡愁,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评分最近我拜读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内心感受颇为复杂,既有震撼,也有思考,更有一种对人性深处的审视。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陕西农村的故事,那里有着最淳朴的农民,也有着最现实的生活。贾平凹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西北土地特有的粗粝与厚重,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复杂,以及人性中那些阴暗与光明并存的一面。小说中的人物,每一个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起伏伏,令人唏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描绘,那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那种旧观念与新思想的交织,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力量。他笔下的人物,或许并不完美,甚至带着许多缺点,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更加真实,更加令人信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农村,看到了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如何承受生活的重压,如何挣扎求生,又如何在困境中寻找一丝希望。读《秦腔》,就像走进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体验了那里独有的气息与温度。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之中,那是一种极其熨帖的阅读体验,像是被一股温和的力量包裹,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的生活态度一样,豁达、从容,带着一种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他写草木,写花鸟,写人间百味,都透着一股子生机勃勃的喜悦,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微笑。我特别喜欢他写食物的部分,那些关于北方小吃的描写,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他不仅仅是在写食物,更是在写食物背后的人情味,写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温馨画面。而他写草木,也绝不仅仅是描绘植物本身,而是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看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他的语言,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自然而流畅,就像聊天一样,却又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他的书,你会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又美好,你会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中的乐趣。
评分1945年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主编,《译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等职,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2]1980年,发表又一篇文学回忆录《一本褪色的相册》。198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1990年8月,与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历时四年。
评分经典译作。
评分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燃遍英伦,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评分精装但纸张不好,书很轻,手感不好。
评分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作品《老北京的小胡同》也被列入2013上海市初中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风俗世情的第十四课。
评分非常好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表示,萧乾的翻译,一向以“得体、传神、幽默
评分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
评分正品,且京东网送货就是快,东西也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