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合装8册)
作者:谭其骧 主编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7-5031-1844-X
纸张:胶版纸
开本:16开
定价:482元
谭其骧1987年5月3日
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
1.原始社会遗址图三幅,一幅显示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另二幅用扩大比例尺分布显示遗址比较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和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夏、商、周三代各有全图一幅,商,周二代各加一幅用扩大比例尺显示地名比较稠密的中心区域图。周代另加一幅王畿附近地区图。
2.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各重要历史时期都制成分幅图若干幅,尽量容纳见于各该时期记载的各种地名,这是本图集的主体图幅,比例尺小或六、七、八、九百万分之一,大至二、三百万分之一。一幅若有部分地区地名过密难以容纳,则另制放大比例尺的插图附见图幅四角。每一图组另制全图一至四幅,用以显示每个时期某一年代或前后几个年代的全国概貌,内容从简,比例尺为二千一百万分之一。
3.春秋、战国二图组的分幅图,凡见于这两个时期的地名,不分先后,一概入图。秦以后各图组的分幅图,其疆域和政区建制各选取该时期中某一年代为准,根据该时期的总志、地理志和其他有关记载,排出这一年代的政区建制表,据以画出各级政区。凡此年已废或始建于此年以后的郡县,一般只选画前后朝所没有的,采用聚邑注记符号予以表示;如其驻地当时已有别的地名,则在该地名旁括注郡县名称。聚邑除确知为后起者外,凡见于各该时期记载的,一律入图。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辖境难以详考,全图、分幅图都不画国界;惟战国中叶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钩勒,另制诸侯形势图一幅,画出国界。
5.秦以后各图组的政权疆界和政区建制的断代年代,其选择的条件是:一、该时疆域政区相对比较稳定,并具有代表性。二、有比较详确明细的文献依据。若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般采用这一时期后期的某一年。
同时期并存几个大政权,尽可能采用同一年代编绘,但有时为资料所限,或为了要显示边区政权强盛时期的情况,亦得另选不同年代。同一政权的直辖地区,一律按同一年代编绘,惟羁縻地区间或另选不同年代。
一个图组的分幅图如年代相同,全图亦即采用这个年代,径以各分幅删节缩拼成图。如分幅图年代不同,全图采用多数分幅的年代加以缩绘,对其不同年代分幅的地区,则依所定年代的情况改绘。一个图组或需要二至四幅全图用以显示这一时期前后疆域政区的变化,则各全图自选一有代表性的年代编绘。所选择的年代只有一部分地区与分幅图的年代相同,其余不属于这一年代的地区都按这个年代另编。全图年代不要求与分幅图完全取得一致。
6.秦以后各时期的分幅图都画出县级以上政区的治所,郡级(秦至隋的郡、唐至宋金的府州、元代的路和直隶府州,明清的府和直隶州厅)以上政区的辖境。县治以下的聚邑、关津、堡寨等,隋以前凡见于记载的基本商都画出,唐以后则画出其一部分。各时期只画出见于当代记载的地名,凡只见于后代记载而不见于当代记载的地名一律不画。
府州郡县治所无确址可考而大致方位可指者,不画符号,作无定点注记于适当方位;凡大致方位无也可指者,列名于图框外或图幅背后。列目于《地理志》的名称因断限年代不同而不见于图的,均列表附于图后。
7.东晋十六国图、南北朝时期,或因前后朝变化不大,或资料不足,故只取南齐、北魏画分幅图,画全州、郡、县三级,以窥一斑。其余各朝皆画简图,或只画一级政区界,或只画政权界,各级政区只选画一部分;五代十国也同样处理。各时期边区政权,也因资料不足,或只在全图中表示,或一个、几个政权合一幅简图。除渤海、南诏、大理画出一级政区界线外,其他政权内部皆不画界线。
8.各级政区治所一般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等唐宋至明清的总志所载故址考定入图,一部分查对了地方志和其他专著,一部分采用了近代考古学者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边区部分主要根据各史“四夷”传和有关边陲资料。政区界线除有明确记载者外,一般根据该政区当时领有哪几个县,这几个县相当于现今哪些县钩出,有时还参考了志书上所载州县的四至八到。有些地区缺少当时可资定线的依据,则袭用前一时期或后一时期的界线。有些边地州郡定点太稀,无法钩勒,则画其可画部分,允许中断,不强求连接。
9.图上只标出具有政区性质的部族分布注记,凡有政区建制的地域,一般不再标当地部族名称。
10.河流湖泊当代有记载的按记载选择一部分入图,无记载的按前代或后代画。海岸线根据今人的研究画出。山川不见于当代记载的,一般即不作标注,有时不能不注,则采用前代或后代名称。
11.画出战国、秦、汉、辽、金和明代的长城、边塞,有遗址的和没遗址的采用不同符号。北魏、北齐、北周和隋代的长城记载过于简略,又无遗址可寻,故不画。
12.分幅图多数系在内部本原版上修补挖改而成。全图多数出自新绘。今行政区划改用1980年的建制。
13.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代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这套图集力求把这个范围内历史上各民族、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全部画清楚。有些政权的辖境可能在有些时期一部分在这个范围以内,一部分在这个范围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为转移,中心在范围内则作中国政权处理,在范围外则作邻国处理。
14.全图凡中国内部各政权分别着不同的较深色,邻国皆着同一淡色。分幅图主区着比较鲜艳色。邻区有与主区同属一政权者,有属于另一政权而仍在中国范围内者,有不在中国范围内者,分别着色。
15.历史上有些地区本属两个政权间的瓯脱地带,不应勉强划属某一政权,图中不画界,用着色示意或为两不管地带,或为双方势力交错地带。
16.各图组图幅的排列,若同时有几个政权,先中原,后边区,或依政权建立先后为序;同一政权内各政区,按当时官书或正史《地理志》中的次序排列。
第一册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
原妈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遗址图
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
黄河注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
夏时期
夏时期全图
安邑、帝丘附近
商时期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图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宗周、成周附近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全图
晋秦
成周、新田附近
郑 宋 卫
齐鲁
北燕
楚吴越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全图
诸候称雄形势图
韩魏
赵 中山
齐 鲁 宋
燕
秦 蜀
楚越
索引
秦·西汉·东汉时期
三国·西晋时期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宋·辽·金时期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元·明时期
清时期
这套图集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巨著。全图集八册,二十个图组,共有图304幅(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每一幅图上所画出的城邑山川,或数百,或上千,全图集所收地名约计七万左右.从开始编绘到公开出版,历时将近三十年之久。先后参与编绘制图工作的单位有十几个,人员逾百。
收到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简直是圆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那些遥远年代的好奇,尤其是我常常会在脑海中构想,在那个还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世界的。第一册所涵盖的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这都是构成我们中华文明根基的时代。我一直觉得,地图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疆域的变迁。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考古文物的研究,因为我觉得,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诉说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我希望这套地图集,能够用非常翔实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呈现出来。比如,在描述夏朝的时候,它会结合哪些考古发现来描绘当时的社会图景?在商代,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会如何被解读,从而揭示出那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我对这种将地图、文字和文物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非常期待。
评分终于收到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实在是太激动了!自从我了解到这套书的存在,我就一直期待着它的到来。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遥远的古代文明,总觉得它们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想要一探究竟。这套地图集,光看名字就充满了史诗感,第一册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一直讲到春秋,这可是中国文明的滥觞时期,想想看,那些传说中的帝王,那些未解的谜团,在这套书里会以何种方式呈现?我最期待的是那些考古文物的研究,因为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直接的证据,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宝藏,承载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这套书不仅有精美的地图,更有详实的文字解说和大量的文物图片,光是想想那些古代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我就忍不住心潮澎湃。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辉煌的年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我打算从第一册开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品读,去理解,去感受。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的船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段旅程。
评分当我打开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第一册,那种震撼的感觉难以言喻。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景的。而地图,就是勾勒出历史的骨架,文物,则是赋予这骨架以血肉灵魂。从原始社会那模糊的聚落,到夏商周王朝的疆域拓展,再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格局,这每一页地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考古文物研究的部分,因为我觉得,一件件被尘封的文物,就是历史最忠实的证人。那些精美的青铜器,不仅仅是古代工艺的巅峰,更是当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甚至是战争状况的缩影。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文物,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年代。这套地图集,会如何清晰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态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地图上的城池,去想象那些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历史事件。
评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到来,让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传说中的朝代,以及那些在考古发现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文明。第一册从原始社会一直讲到春秋,这覆盖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巨大。我特别期待的是,这套书是如何将地理信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例如,在描述夏朝的疆域时,它会参考哪些地质和考古证据?在商周时期,那些重要的城址是如何分布的?我一直觉得,地图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历史的进程,无论是政治上的扩张,还是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地理空间的维度。而考古文物的研究,更是将历史从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象的实物,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春秋时期的研究,那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希望这套书能带我看到当时的版图变化,以及那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
评分拿到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分量。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民族,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中国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疆域变迁,朝代更迭,没有一张清晰的地图,很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都会变得模糊不清。这套书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段短暂的历史,而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我特别好奇,在那个还没有精确测量和地理技术的时代,古人是如何绘制出他们的世界的?第一册里的地图,会不会展现出当时的山川河流、部落分布,甚至是重要的城邑遗址?我读过一些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著作,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直观的感受。我相信这套地图集里的地图,配合着那些考古文物的研究,一定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那些被发掘出来的青铜器,上面铭刻的文字,诉说着怎样的故事?那些古老的城墙,又见证了怎样的兴衰?我期待着,这套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和奋斗。
评分不错
评分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