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江南

人文江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勇 著
图书标签:
  • 江南
  • 人文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风俗
  • 建筑
  • 艺术
  • 摄影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ISBN:9787806539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62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南有诗性、有记忆,这是一部关于江南人文旅游的地图书,游江南、品江南,在行走中玩味江南的一切景象。

作者简介

  费勇,浙江人,现居广州,已出版散文集《零度出走》等,学术著作《言无言——空白的诗学》、《我看张爱玲》等,译著有《时尚的哲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开篇:源流江南/1
水乡/2
吴越/4
美学江南/6
日常江南/8
美丽与悲哀/10
篇一:路过城市/13
南京:同里秀N次历史剧/16
杭州:策划一次完美的偷情事件/20
苏州:过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22
绍兴:醉意朦胧的复仇/25
扬州:赴一次官能的幽会/29
无锡:迷失在街头的琴声里/33
镇江:吃醋的滋味/36
宣城:如何诱惑一张古典白纸/39
宁波:关于海上丝绸的记忆/41
常州:篦梁灯火/42
篇二:悠游小镇/43
同里:退思心境/49
周庄:适志心境/52
南浔:阅读心境/54
塘栖:漫游心境/56
诸葛村:怀旧心境/58
锦溪:痴恋心境/60
篇三:恋恋风月/61
梁祝:蝴蝶梦里的青春哀怨/64
白蛇:隐蔽的性感魅惑/67
苏小小:风尘中的百合/69
朱淑真:尘封的闺怨/71
柳如是:华美的绝唱/73
陆小曼:星光里的罗曼史/76
唐伯虎:第一风流才子/77
李渔:生活艺术家/81
篇四:随着流水/83
横塘:流水声里的刹那惊艳/86
白苹洲:流水声里的绵绵等待/89
苕溪:流水声里的夜行人/92
钱江潮:流水声里的豪迈与沧桑/94
新安江:流水声里的神秘与惆怅/98
富春江:流水声里的隐者/100
楠溪江:天下一水/103
白马湖:流水般的清雅/105
河姆渡:流水声里最初的冲动和憧憬/109
瓜洲:流水般的旅愁/111
篇五:约定断桥/113
二十四桥/116
枫桥/118
断桥/121
春波桥/123
环桥/125
宝带桥/127
篇六:踏遍青山/129
从双龙洞到烂柯山:南柯一梦/132
雁荡山:活泼泼地/135
天台山:一念三千/137
普陀山:坦坦荡荡/139
东西洞庭山:飘飘渺渺/142
芙蓉山:无心之得/145
天平山:云自无心水自闲/147
篇七:闻香识庙/149
妙喜寺/152
天宁寺/155
大明寺/157
灵隐寺/160
茅山/161
篇八:徘徊小园/163
拙政园:守拙归园田/166
留园:长留天地间/169
网师园:悠扬于竹烟波月/171
桑园:采桑径里逢迎/173
竹种园:千竿万竿清影远/175
第九:韵味生活/177
货郎担/180
茱萸/181
荠菜/183
曲水流觞/184
过年/186
梧桐/188
篇十:回到江南/189
欲话因缘恐断肠/191
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193
只为等我到此一聚/194
余篇:记忆江南/195
祖母/196
会馆/198
初恋/199
季节/200
渐行渐远/201
这是一本记忆的书/202

精彩书摘

  电视剧《白蛇传》在开拍了,媒体总要说点什么事,或者反过来,剧组总要生点什么事出来给媒体嚼嚼,否则,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睛?这点事许多媒体用了惊叹号:法海爱上了白素贞。好像很震惊似的,但是,以戏弄历史为时尚的今天,这能引起多少人注意呢?何况,关于法海爱上白素贞,鲁迅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已经点破了。鲁迅说,吴越间的百姓除了脑子有点毛病的,个个怪法海太多管闲事,替白娘娘抱不平。那为什么法海好好的不去念经,偏要管这闲事,招惹是非,在鲁迅看来,那一定是因为法海嫉妒许仙得到了如此貌美的女人。
  鲁迅何以要写文章谈白娘娘?起因子1924年雷峰塔的倒塌。所以他的两篇文章分别叫《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第一篇里,鲁迅讲了自己从小听祖母讲述白娘娘的故事.知道她被法海和尚关压在雷峰塔下,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希望雷峰塔倒掉。第二篇由雷峰塔的倒掉说到中国人的“十景病”,以及寇盗式的破坏,他预言将来“物阜民康的时候。

前言/序言


《繁花》 《繁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时代变迁与人情百态。故事围绕着几位主人公的命运交织展开,深刻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个人理想、情感纠葛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与碰撞。 小说的叙事语速极快,仿佛上海的黄浦江水,裹挟着无数的故事与人物奔腾向前。作者运用了一种“密不透风”的语言,将上海滩的市井气息、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语言充满着上海话的韵味,又融入了大量现代汉语的表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沪语魔力”。在这里,你听不到任何矫揉造作的词汇,只有最生动、最接地气的口语表达,它们如同上海的霓虹灯一样,闪烁着市井的鲜活与蓬勃。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汪小姐,一个在上海滩摸爬滚打的女性。她精明、能干,却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乡愁。她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也试图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上海女性奋斗与挣扎的缩影。还有宝总,一个神秘莫测的年轻商人,他的出现,为上海滩带来了一场风暴,也搅动了无数人的命运。他有着精准的商业嗅觉,更有着看透人心的智慧,他的每一次出手,都仿佛是在下棋,步步为营,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尤为鲜活。如蓓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女子,她的生活方式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却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梅萍,一个从小人物一步步爬上来的女性,她的野心与心机,让人既同情又警惕。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无奈。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或奋力挣扎,或随波逐流,或悄然凋零,共同构成了上海滩最动人的女性群像。 《繁花》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它所描绘的上海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既有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与国际的繁华;也有弄堂深处,藏匿着无数的市井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你仿佛能闻到弄堂里飘出的红烧肉的香味,听到街头巷尾的吴侬软语,感受到黄浦江畔吹来的微风。上海,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有着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脉搏。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带着时代烙印。他们身上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精明与算计,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利益的纠葛、情感的纠缠。爱情、友情、亲情,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和珍贵。有的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沉浮,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的人则被时代的洪流吞噬。 《繁花》的叙事手法也是一大亮点。故事并非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人物的回忆、片段式的描写,将整个故事 mosaic 般地拼凑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更贴近人脑记忆的运转方式,也让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读者需要自己去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去解读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重现一个时代。它捕捉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独特气质,那种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保持韧性的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们反思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 《繁花》中的“繁花”二字,既可以指代人生的绚烂,也可以指代人生的短暂。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如同烟花般绚烂,却又如同花朵般易逝。他们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努力绽放,却也终将归于尘土。 总而言之,《繁花》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情感的史诗。它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人物,细腻的场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感悟和思考。它让读者在品味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的同时,也深刻体验到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活着》 《活着》以其朴素而深刻的叙事,讲述了中国农民福贵在大时代变迁中的一生。这部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只有最真实、最残酷的人生际遇,以及在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败家子,将祖传的家业输得一干二净。在那个变革的年代,他经历了从地主少爷到贫苦农民的身份转变。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也失去了亲人。他的妻子家珍,一个坚韧而善良的女人,与他一同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他们的儿子有庆,聪明伶俐,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早早离世。他们的女儿凤霞,虽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生活,但最终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活着》中最打动人心的,是福贵一家人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乐观。他们经历过饥饿、战争、政治运动,经历了亲人的离别,经历了生活的重创。然而,福贵始终没有被苦难压垮。他用一种近乎麻木的生存方式,来对抗命运的无常。他耕种土地,养活家人,努力地“活着”。他的“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宏伟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为了让家人能活下去。 小说的语言极其朴实,仿佛福贵本人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这种朴实的语言,反而增添了故事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修饰,却直击人心。每一次的叙述,都仿佛是福贵在轻描淡写地诉说着他所经历的痛苦,而读者却能从中感受到巨大的悲伤和震撼。 《活着》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福贵一个人的命运,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农民的命运。在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个人命运往往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左右自己的未来。他们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地寻找生存的空间。 小说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莫过于福贵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亲人。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儿子,再到他的女儿,他的妻子,几乎所有的亲人都相继离他而去。每一次的失去,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的伤痕。然而,福贵却始终选择“活着”。他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化为继续生活的动力。 《活着》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在于它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在绝望的深渊中,总有一丝希望的光芒闪耀。福贵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活着”二字,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生理上的生存,福贵努力地维持生命。另一方面,它也包含着一种精神上的坚韧,即使经历了再大的痛苦,他也选择继续活下去,继续承受。 《活着》并非一本宣扬苦难的书,它更是一本歌颂生命的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类依然拥有着追求幸福的权利,拥有着爱与被爱的能力。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但他身上所展现出的生命态度,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部小说,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唯有保持一份淡然与坚韧,才能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活着》的结尾,福贵已经非常苍老,他唯一的陪伴是他的老牛。他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过去,也仿佛看到了未来。他依然在“活着”,用一种平静而安详的方式。 总而言之,《活着》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真实、深刻、感人的叙事,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也歌颂了生命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它让读者在感动之余,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围城》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讽刺小说,作者钱锺书以其睿智的笔触和精妙的语言,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深刻揭示了他们在那个人浮于事的年代,身处“围城”般的困境,进退两难的处境。 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一个学有所成却又一事无成的青年,从欧洲留学归来,带着几张假文凭,在内战爆发的中国,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他聪明、善良,却又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总是被现实的洪流推着走,身不由己。 小说以“围城”为核心意象,巧妙地隐喻了婚姻、事业、社会等人生各个层面的困境。正如作者所言:“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小说中人物的心态和处境。那些未婚的青年渴望走进婚姻的“围城”,以为那里是幸福的港湾,一旦进入,却发现婚姻的“城墙”内外,都充满着不如意的摩擦与束缚,于是又萌生了“逃离”的念头。同样,那些在事业上不尽如人意的人,也渴望进入更高的平台,以为那里是成功的阶梯,可一旦身处其中,却发现新的挑战与压力接踵而至,所谓的“成功”也可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围城”。 方鸿渐的人生,就是一座典型的“围城”。他留学归来,以为可以在大学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然而,他所到的各个大学,都充满了官僚主义、学阀斗争和人情世故,他无法融入,也无法适应。他与几个女性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也构成了他生活中的另一座“围城”。他与孙柔嘉的婚姻,更是让他陷入了婚姻的“围城”,充满了猜忌、误会和失望。 钱锺书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锐利,他毫不留情地解剖着知识分子的虚荣、自私、懦弱和无能。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方鸿渐、孙柔嘉,还是苏文纨、唐晓芙,亦或是高松年、桩子,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也都有着各自的“围城”困境。他们有的渴望爱情,却又在爱情中迷失;有的追求事业,却又在事业中沉沦;有的试图摆脱困境,却又在新的困境中循环。 《围城》的语言,堪称一绝。钱锺书将他深厚的学识和非凡的幽默感,巧妙地融入到小说的叙述中。他的语言,充满了辛辣的讽刺,又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达观。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最深刻的道理;也能够用最戏谑的口吻,点破人性的弱点。例如,他对方鸿渐的描述:“他就像个穿了礼服的乡下人”,将人物的身份尴尬与内心窘迫描绘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对于婚姻的描绘尤其入木三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从最初的浪漫情愫,到后来的争吵、冷战,再到最终的分道扬镳,都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和生活的残酷。钱锺书通过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婚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沟通的缺失、期望的落差、以及个人成长与婚姻需求的矛盾。 《围城》的讽刺,并非恶意的攻击,而是一种带有悲悯情怀的观察。钱锺书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尴尬处境,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无奈和局限。他用幽默和智慧,将这些人物的困境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悲凉。 小说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物都像是一颗棋子,在时代的棋盘上,被命运无情地摆布。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试探、算计和妥协。他们的每一次选择,似乎都在将他们推向更深的“围城”。 《围城》的魅力,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们看到了,无论是在婚姻、事业,还是在人生的其他领域,我们都可能陷入各种各样的“围城”。而如何打破这些“围城”,或者如何与“围城”中的自己达成和解,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总而言之,《围城》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也让我们对人生、婚姻和事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它是一部读起来轻松有趣,却又能引人深思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江南肌理的细微之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江南生活习俗的描写,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书中对江南人家清晨的晨昏线、午后茶点、以及夜晚灯火的描绘,都让我感受到了岁月静好,时光舒缓的韵味。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强刺激的书籍,而是像一杯陈年的黄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与甘甜。我时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一个细节而驻足,反复阅读,仿佛要将那个画面牢牢地刻在脑海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生活”的价值,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背景下,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绘,也让我深受启发,江南的生存智慧,在于顺应自然,在于与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征服。这种低语式的叙述,反而比那些慷慨激昂的陈述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触及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宁静与和谐的渴望。

评分

初读《人文江南》,我以为它会是那种流于表面的风光描摹,然而,越读下去,越发现其背后深邃的思想内核。作者并非仅仅在描绘江南的风景,更是在挖掘江南的灵魂。书中对于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风骨的论述,都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与现代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雅”的理解所吸引,那种不张扬、不世俗,却又精致入微的生活美学,是江南独有的气质。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装点,而是自然流露的品格。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用平和的语气,讲述着那些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情怀的道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个观点都发人深省。它教会我如何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保持对美的追求,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

评分

《人文江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笔法,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江南。它让我看到了江南的“柔”与“刚”并存,它的温润背后,隐藏着一股不屈的生命力。书中对于江南水乡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抗争,对于江南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坚守,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无声的坚持,它不像烈火般炙热,却像磐石般坚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江南社会结构的分析,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那种邻里之间的温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是江南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温暖和归属感。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更加理解了江南人的性格,他们的内敛、他们的含蓄、他们的坚韧,都是这片土地赋予的独特印记。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文化,是根植于土地的,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评分

江南,一个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吟咏的词汇,它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意境,一种情怀。读罢《人文江南》,我仿佛置身于那温润的烟雨朦胧之中,感受着水乡的柔情与坚韧。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景致,更是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随岁月流转的独特人文精神。从孩童时依稀的记忆,到成年后对诗词歌赋的体悟,江南总能以其含蓄而婉约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像一位温婉的女子,眉眼间流淌着故事,每一次凝视,都能从中发现新的韵味。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玉器,光润内敛,却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耳边仿佛响起了吴侬软语,鼻尖似乎也闻到了淡淡的桂花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文化的脉络,无论是历史的沉淀,还是当下的鲜活,都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深入骨髓的浸润,仿佛读完这本书,自己也沾染了几分江南的灵气。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跟着作者的笔触,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江南的变迁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江南文化的丰富与多元。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关于江南民间艺术、节庆习俗的描述,是如此生动而具体,让我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些曾经只在书本上读到的名字,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作品,都与江南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互相成就。它让我看到了江南的韧性,它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屹立不倒,又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创新。这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本书让我对江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让我感受到,文化是可以被传承的,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是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

评分

要不就简单些,要不就详细些,看完后被作者弄糊涂了

评分

不是让人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文字写得不够流畅,什么都写了一点点,却没有任何精美的地方可以让人能够记住。作为江南的旅游书籍到是可以。

评分

每次去江南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几天,今年再去带着这本书去.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很喜欢,作者很给力!!!这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还可以吧,有一种风味。

评分

每次去江南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几天,今年再去带着这本书去.

评分

江南,美的代名词,让我们来领略一下水乡古镇吧,一座座江南千年名城,苏州,杭州……

评分

江南,美的代名词,让我们来领略一下水乡古镇吧,一座座江南千年名城,苏州,杭州……

评分

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