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药物学(第17版)

新编药物学(第17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新谦等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药物学
  • 药理学
  • 医学
  • 药剂学
  • 临床药学
  • 药物代谢
  • 药物动力学
  • 药物作用机制
  • 新编药物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7881
商品编码:1026401221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陈新谦 等 主编 定  价:148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1日 页  数:1071 装  帧:精装 ISBN:9787117137881 第1篇 引论
第1章 药物学总论
第2章 药物治疗的药理学基础(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第3章 合理使用药物
第4章 药物的制剂和贮存
第5章 药品和处方管理

第2篇 抗感染药物
第6章 抗生素
第7章 化学合成的抗菌药
第8章 抗结核药
第9章 抗麻风病药及抗麻风病反应药
第10章 抗真菌药
第11章 抗病毒药
第12章 抗寄生虫病药

第3篇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13章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
第14章 镇痛药
第15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新编药物学(靠前7版)》根据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精神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为紧跟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不断满足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的需要,以安全合理使用药物为重点,在靠前6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补充和提高。同时,为便于检索和阅读,对靠前7版的编排和印制也做了较大的改进。      1.1我国药物学史
    药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西方是如此,在我国也是如此。
    我华夏之邦素称文明古国,向来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称于世。我国医药起源很早,古代典籍有“伏羲氏尝味百草”、“神农尝百草”之说,虽然伏羲、神农是否实有其人尚待确定,但肯定有人将前人的发现、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这也表明我国早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已逐渐认识了某些植物、动物、矿物药的治疗作用。
    根据现有史料,远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夏代和商代,我国就已有了酒和汤液的发明。周代的《诗经》、《山海经》等著作中已收载许多种药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是公元前3世纪等

《现代药理学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现代药理学原理与实践》是一部系统、深入地阐述药物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物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估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核心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药学、医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前沿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药物如何作用于生命体,如何被身体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一部分:药理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读者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第一章 药物学概述 1.1 药物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本章将追溯药物学从古代经验医学到现代科学的演进历程,介绍其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药物学研究的对象、范畴及其与其他生命科学、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其作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作用。 1.2 药物的基本性质与分类:本节将详细阐述药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我们将介绍药物的多种分类方法,包括按化学结构分类、按药理作用分类、按治疗目的分类以及按作用靶点分类,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药物认知框架。 1.3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深入探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离子通道、转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特异性结合、非特异性作用等。重点介绍受体理论、酶抑制理论,并阐述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引发细胞和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第二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2.1 药物作用的传导:本节将聚焦于药物作用于靶点后的信号转导过程。详细介绍细胞内信号通路,如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信号通路、激酶信号通路、核受体信号通路等。阐述药物如何激活或抑制这些通路,进而调控细胞功能。 2.2 药物作用的特点:分析药物作用的普遍性与选择性、激动与拮抗、正向变构调节等概念。探讨药物作用的质与量之间的关系,介绍剂量-效应曲线的绘制与解析,包括效能(efficacy)和效力(potency)的概念,以及阈剂量、最大效应等重要参数。 2.3 药物作用的调节:研究影响药物作用的多种因素,包括机体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病理状态)和药物因素(如联合用药、药物相互作用)。重点阐述药物耐受性(tolerance)和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 3.1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详细分析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口服、注射、透皮等)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探讨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水溶性、解离度)、给药途径、制剂因素以及生理因素(胃肠道蠕动、血流灌注等)。 3.2 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阐述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律。介绍血浆蛋白结合、组织渗透性、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概念。分析药物分布的常用指标,如表观分布容积(Vd),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3.3 药物的代谢(Metabolism):深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集中在肝脏。介绍肝脏药物代谢酶系统,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详细阐述生物转化反应的两种类型:还原性反应(如氧化、还原、水解)和合成性反应(如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分析药物代谢对药物活性、毒性的影响。 3.4 药物的排泄(Excretion):分析药物及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主要包括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胆汁排泄、肺排泄、乳汁排泄等。介绍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清除率(CL)等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解释其在指导剂量调整中的应用。 3.5 药代动力学模型与临床应用:介绍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如单室模型、二室模型),并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模型预测药物的体内浓度变化。重点讨论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剂量调整(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患者)以及给药间隔确定中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 药物的体内效应(药效学) 4.1 药物与靶点的关系:复习和深化药物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受体(如GPCRs、酪氨酸激酶受体、核受体),以及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于这些靶点的机制(如激动剂、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反向激动剂)。 4.2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深入分析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详细介绍剂量-效应曲线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如何从中解读药物的效能和效力。探讨药物在不同效应上的量效关系,以及其在药物选择和剂量确定的重要性。 4.3 药物的内在机制:揭示药物分子如何通过改变生物大分子的构象、活性或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β受体阻滞剂如何影响心率。 4.4 药效学参数的临床意义:解释EC50(半数效应浓度)、Emax(最大效应)等药效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指导药物选择和治疗目标设定。 第二部分:药物研发与安全性 本部分将聚焦于药物的研发过程、安全性评估以及药物的监管。 第五章 药物的研发与评价 5.1 药物发现的途径与策略:介绍药物发现的传统途径(如天然产物筛选)和现代策略(如靶向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组合化学)。深入探讨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和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 5.2 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详述药物在进入人体试验前所需的各项研究,包括体外研究(药效学、毒理学)、体内研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研究。介绍GLP(良好实验室规范)的重要性。 5.3 药物的临床试验:详细介绍药物在人体进行的四个阶段的临床试验。第一阶段(安全性与耐受性)、第二阶段(初步疗效与剂量探索)、第三阶段(大规模疗效与安全性验证)、第四阶段(上市后监测与拓展)。强调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伦理要求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5.4 新药注册与审批流程:介绍药物从研发到上市所经历的监管流程,包括IND(新药研究申请)、NDA(新药上市申请)等,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如FDA、EMA、NMPA)的监管要求。 第六章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估 6.1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明确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的概念,并根据其发生机制、严重程度、发生时间进行分类。例如,A型(可预见的、剂量依赖的)和B型(不可预见的、非剂量依赖的)不良反应。 6.2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机制,包括药理作用的过度、选择性差、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累积中毒、药物相互作用等。 6.3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介绍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系统的重要性,包括不良反应的收集、评估、分析和传播。详细阐述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在报告不良反应中的责任。 6.4 药物风险评估与管理:探讨如何对药物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包括药物警戒计划、风险管理计划(RMP)等。 6.5 特定人群用药安全:分析儿童、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药物安全性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第三部分:各系统药物学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作用于人体各个系统的主要药物类别,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7.1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催眠药。 7.2 抗焦虑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苯二氮䓬类。 7.3 抗精神病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7.4 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7.5 抗惊厥药:钠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GABA能增强剂。 7.6 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镇痛药(NSAIDs、对乙酰氨基酚)。 7.7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 7.8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 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8.1 抗高血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 8.2 抗心律失常药:I类、II类、III类、IV类抗心律失常药。 8.3 抗心力衰竭药:洋地黄类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受体激动剂。 8.4 抗心绞痛药: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8.5 降血脂药: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8.6 抗血栓药物: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 第九章 呼吸系统药物 9.1 支气管扩张药: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甲基黄嘌呤类。 9.2 祛痰药与止咳药:祛痰药、镇咳药。 9.3 抗过敏药:组胺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稳定剂。 第十章 消化系统药物 10.1 抑酸药与抗溃疡药:质子泵抑制剂(PPIs)、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 10.2 止吐药:5-HT3受体拮抗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10.3 泻药与止泻药: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吸附剂、肠道动力抑制剂。 10.4 肝保护药物: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药物 11.1 利尿剂: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 11.2 泌尿系统感染治疗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药物 12.1 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12.2 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退治疗药物 12.3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十三章 抗菌药物 13.1 作用机制与分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13.2 抗菌谱与选择:根据病原菌类型和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13.3 细菌耐药性机制与防治:阐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13.4 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第十四章 抗病毒药物 14.1 作用机制与分类:针对不同病毒(如HIV、HBV、HCV、流感病毒)的药物。 14.2 联合治疗策略 第十五章 抗肿瘤药物 15.1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烷化剂、抗代谢药、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生素类。 15.2 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 15.3 免疫治疗药物 第十六章 免疫抑制剂与免疫增强剂 16.1 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16.2 免疫增强剂 第四部分:药物治疗的实践与发展 本部分将探讨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循证医学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七章 临床合理用药 17.1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药物、合理应用剂量、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合理配伍、密切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 17.2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如何实现药物治疗的经济性。 17.3 药物治疗的监测:血药浓度监测(TDM)、临床指标监测。 第十八章 循证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决策 18.1 循证医学(EBM)的概念与应用:如何利用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指导药物治疗决策。 18.2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回顾性分析多项临床研究结果,为药物疗效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18.3 临床指南的解读与应用 第十九章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性化用药 19.1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探讨个体基因差异如何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19.2 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如何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指导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实现精准医疗。 第二十章 未来药物学研究展望 20.1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纳米技术、脂质体、微球等。 20.2 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 20.3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0.4 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药学新机遇 《现代药理学原理与实践》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精练,逻辑清晰,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国内多位在药理学及相关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组成,他们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前沿的药理学学习和参考用书。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药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教材,同时也是广大医药研发人员、临床医生、药师以及对药物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宝贵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充满好奇。《新编药物学(第17版)》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虽然我不是药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条理性极强,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药物的发现、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以及最终上市的整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书中对药物设计原理、合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都有深入的介绍,这让我对药物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关于药物制剂技术和新剂型的讨论,比如控释制剂、缓释制剂等,让我对如何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关于药物警戒和上市后监测的章节很感兴趣,这让我了解到药物在上市后仍然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评估,以确保其长期安全有效。这本书打开了我对药物科学的全新视野,让我更加敬佩药学工作者的严谨和付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真是及时雨!我是一名刚踏入药学领域的研究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药物信息,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之前的几版药物学教材,虽然内容扎实,但在最新的药物研发进展和临床应用方面,总感觉有些滞后。《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我尤其欣赏它在最新药物的介绍上,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新药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潜力。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前沿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一些热门治疗领域,比如肿瘤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这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和个性化用药的讨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药学的发展方向。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我对药学研究的无限热情。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新知识应用到我的实验设计中,希望能为药物研发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指导我日常工作的参考书。《新编药物学(第17版)》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做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与我之前阅读过的其他药物学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更加注重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在讲解药物不良反应时,它不仅列出了常见的副作用,还详细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发生率,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这些信息对于我在临床上用药指导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描述也更加细致,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相互作用,在这本书里都有明确的提示和建议,这大大降低了用药风险。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特殊人群用药的章节,比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这部分内容对我在临床上为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让我觉得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它已经成为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对于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一本优秀的基础教材至关重要。《新编药物学(第17版)》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之前学习药物学时,常常对一些复杂的概念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在解释这些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又不失亲切,既有科学的深度,又不乏易读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药物分类逻辑的梳理,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此外,书中对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讲解,也非常到位,这为我理解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还发现,这本书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这让我感觉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构建自己完整的药物学知识体系。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健康和医药信息的老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权威地介绍各类药物的“百科全书”。《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从最基础的抗生素到最前沿的靶向药物,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药物类别。它的叙述风格十分客观、详尽,对于每一种药物,都清晰地阐述了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关键信息。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详细描述,这对于普通读者了解用药风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有益。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药物选择和使用的实用建议,比如在特定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哪种药物,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等,这些都极具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出版,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药物、科学用药的可靠平台,我非常推荐它。

评分

还不错,因该是正版

评分

很不错,书非常厚实……

评分

很专业,很精细,值得一看!!

评分

帮爸爸买的,正版书!好!

评分

很好,很好!看了很久的书

评分

一直作为必备工具书。从11版到17版

评分

买给奶奶的,很厚 ,质量也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正版好好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