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三大构成》充分调动了造型因素中的有利元素,强调了画面的视觉形态要素,是以理性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在我国被长期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本教材基于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系统、科学地将三大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及在专业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并举一反三,应用于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教材内容是在企业调研基础上,吸收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先进理念,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整合的共享型资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应用性。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三大构成应用概述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第三节 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章 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第一节 重复构成
第二节 近似构成
第三节 渐变构成
第四节 发射构成
第五节 特异构成
第六节 分割构成
第七节 密集构成
第八节 对比构成
第九节 肌理构成
第四章 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色彩的产生
第二节 色彩的基本属性
第五章 色彩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第一节 色彩混合
第二节 色彩对比
第三节 色彩调和
第四节 色彩情感
第五节 色彩创意构成
第六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立体构成的常用材质
第八章 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第一节 半立体构成
第二节 单元立体构成
第三节 多元立体
第四节 特殊肌理
精彩书摘
色彩构成是构成基础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构成原理,将色彩按照一定的关系去组合,创造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它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色彩构成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它是以纯粹的或抽象的形态为素材,探讨更合理,更完美的纯形态构成。它把感性的与理性的统结合起来,按视觉效果,进行设想来构成理想的形态。学习立体构成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形态,提高造型能力,同时掌握形态的分解、对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以便重新组合。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积累更多的形象资料,从中选优创造条件。
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它的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成型材料、构造方式和造型法则,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既连续又相互递进的构成学科不断拓展,并延伸到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造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装潢包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方面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奠基石。
……
前言/序言
现代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市场转型和文化传媒载体日益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多元性,对高技能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明确了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探索和实践“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大构成充分调动了造型因素中的有利元素,强调了画面的视觉形态要素,是以理性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在我国被长期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本教材基于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系统、科学地将三大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及在专业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并举一反三,应用于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教材内容是在企业调研基础上,吸收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先进理念,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整合的共享型资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应用性。
我们期望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与技法的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双向培养方面起到实效的作用。
《色彩的语言:视觉设计的理性基石》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深入探索色彩世界,揭示色彩背后科学原理与艺术规律的著作。它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清晰易懂的入门指南,更为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通过本书,您将学会如何运用色彩的语言,构建出更具表现力、更具感染力、更符合理性逻辑的视觉作品。 内容简介 《色彩的语言:视觉设计的理性基石》是一部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色彩学专著,旨在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色彩认知体系。本书以理性分析为出发点,融合了科学、艺术、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阐述了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规律、色彩的构成以及色彩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本书内容详实,逻辑严谨,语言生动,力求打破色彩学枯燥的传统印象,使读者在理解色彩的科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色彩艺术的魅力。 第一篇:色彩的感知与本质 本篇将带领读者走进色彩的微观世界,从根本上理解色彩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章:光与色的奥秘 光的物理属性: 详细介绍可见光光谱的构成,包括不同波长的光所对应的色彩(红、橙、黄、绿、蓝、靛、紫)。阐述光的干涉、衍射、反射、折射等现象如何影响我们对色彩的感知。 色彩的产生机制: 深入剖析物体色彩的来源——光的吸收、反射与透射。解释物体表面纹理、结构如何影响光线的反射,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的色彩。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区分色光加法混合(RGB)与颜料减法混合(CMY)的原理,并详细讲解不同色彩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通过实例演示,帮助读者直观理解两种混合方式的差异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第二章:人眼的色彩感知系统 视觉生理基础: 介绍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功能,重点讲解视锥细胞对色彩感知的关键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S、M、L)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度。 大脑的色彩解读: 阐述大脑如何处理来自视网膜的视觉信号,并形成我们对色彩的感知。介绍色彩恒常性、色彩适应性等视觉现象,解释为何我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仍能大致辨识出物体的固有色。 视觉的局限与偏差: 探讨色盲、色弱等视觉障碍对色彩感知的影响,以及常见的视觉错觉(如后像、色彩对比产生的视觉现象),帮助读者理解视觉感知并非绝对客观。 第三章:色彩的属性与测量 色相(Hue): 详细定义色相,并介绍色相环的构成,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递进关系。 饱和度(Saturation): 解释饱和度即色彩的鲜艳程度,从最鲜艳的色彩到最不鲜艳的灰色。 明度(Value/Brightness): 定义明度为色彩的明暗程度,从最亮到最暗的变化。 色彩模型: 深入介绍几种主流的色彩模型,包括: RGB模型: 适用于显示设备(电视、电脑屏幕、手机)的加法混合模型,详细解释其色域覆盖范围。 CMYK模型: 适用于印刷领域的减法混合模型,分析其在印刷品色彩还原中的作用。 HSV/HSL模型: 介绍色相、饱和度、明度/亮度模型,强调其在设计软件中进行色彩调整的直观性。 Lab模型: 解释其作为设备无关的色彩模型,如何在不同设备间实现精确的色彩转换。 色彩测量仪器: 简要介绍色度计、分光光度计等专业仪器,说明其在色彩精确控制中的应用。 第二篇:色彩的规律与构成 本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色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组合创造出和谐的视觉效果。 第四章: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色彩对比的类型: 色相对比: 两个在色相环上差异较大的颜色之间的对比(如红与绿、黄与紫)。 饱和度对比: 鲜艳的颜色与灰暗的颜色之间的对比。 明度对比: 明亮的颜色与深暗的颜色之间的对比,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对比形式。 冷暖对比: 冷色调与暖色调之间的对比,带来的情感和空间感受差异。 互补色对比: 色相环上相对的两种颜色(如红与绿、蓝与橙)的强烈对比,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邻近色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颜色之间的对比,具有柔和、和谐的特点。 色彩和谐的原理: 相似性原则: 通过统一色相、饱和度或明度来达到色彩的和谐。 渐变性原则: 利用色彩之间平滑的过渡来营造和谐感。 统一性原则: 以一种主导色彩或色彩倾向来统一整体画面。 色彩搭配的黄金法则: 引用经典的色彩比例(如60-30-10法则),分析不同色彩比例如何影响画面的视觉重心和整体感受。 第五章:色彩的象征与情感 色彩的情感联想: 深入分析不同颜色所引发的普遍情感联想,例如: 红色: 热情、活力、危险、爱。 蓝色: 宁静、忧郁、理性、信任。 黄色: 快乐、光明、警告、温暖。 绿色: 自然、生命、平和、环保。 黑色: 庄重、神秘、力量、哀悼。 白色: 纯洁、简洁、光明、空灵。 色彩的文化象征: 探讨色彩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中的象征意义差异,强调文化背景对色彩解读的重要性(例如,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则与丧葬有关)。 色彩心理学应用: 介绍色彩心理学在市场营销、品牌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如何通过色彩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行为和决策。 第六章:色彩的构成与设计 色彩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 点、线、面中的色彩运用: 分析如何运用不同色彩的点、线、面来构成图案,形成视觉节奏和空间感。 重复、对比、渐变等构成形式下的色彩表现: 讲解在不同的构成手法中,色彩如何被运用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色彩的视觉秩序: 探讨如何通过色彩的组织和排列来建立视觉上的逻辑关系和秩序感,引导观者的视线。 色彩的风格化表达: 介绍如何通过特定的色彩组合和运用方式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复古风格、现代风格、赛博朋克风格等。 色彩的趋势与潮流: 简要介绍色彩流行趋势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在设计中把握和运用流行色。 第三篇:色彩在视觉设计中的实践 本篇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重点关注色彩在各个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 第七章:品牌与标识的色彩策略 品牌色彩的建立与传播: 探讨如何选择与品牌定位、目标受众相契合的色彩,以及如何通过品牌视觉系统(Logo、VI手册等)来统一和强化品牌色彩。 标识设计的色彩原则: 分析在Logo、图标等标识性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和运用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易识别性、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情感表达等。 案例分析: 选取知名品牌,分析其成功的色彩策略和应用。 第八章:网页与UI界面的色彩设计 网页色彩的情感传达与用户体验: 讨论如何运用色彩来营造网站的整体氛围,引导用户行为,提升用户体验。 UI界面色彩的可用性与可访问性: 强调色彩在UI设计中对信息层级、可读性、交互反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考虑色盲/色弱用户的需求。 色彩在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色彩来清晰、有效地呈现数据和信息。 响应式设计中的色彩考量: 探讨在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下,色彩的适配与表现。 第九章:平面设计与广告的色彩运用 海报、宣传册的色彩表现力: 分析如何通过色彩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突出主题,传达信息。 广告设计的色彩心理学: 结合广告目标,探讨如何运用色彩来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成购买行为。 包装设计的色彩策略: 讨论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如何影响产品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 排版与色彩的协同作用: 强调文字、图形与色彩之间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出有吸引力的视觉作品。 第十章:摄影与影像处理的色彩调整 摄影中的色彩构图: 探讨在前期拍摄中,如何利用自然光、道具、服装等元素来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色彩关系。 后期影像色彩的调控: 详细介绍照片后期处理软件(如Photoshop、Lightroom)中的色彩调整工具,如白平衡、曝光、饱和度、色相/饱和度、曲线、色彩平衡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提升照片的艺术表现力。 色彩风格的建立: 讲解如何通过一致的色彩调整策略,为摄影作品或视频建立独特的视觉风格。 附录:色彩术语表 提供本书中出现的重要色彩学词汇的定义和解释,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从色彩的本质到应用,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 多学科视角: 融合了科学、艺术、心理学、生理学等,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图文并茂: 大量高质量的插图、图表和案例分析,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语言通俗易懂: 即使是色彩学新手,也能轻松掌握核心概念。 贴近实际应用: 重点关注色彩在当代各类视觉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色彩的语言:视觉设计的理性基石》是所有从事视觉设计、艺术创作、品牌传播以及对色彩感兴趣的读者必备的参考书。它将帮助您掌握色彩的奥秘,提升您的设计能力,让您的作品在视觉上传达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