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浅谈

温病浅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绍琴 著
图书标签:
  • 温病学
  • 中医
  • 传统医学
  • 温病
  • 中医养生
  • 疾病预防
  • 健康
  • 医学
  • 中医临床
  • 辨证论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1285
商品编码:1026926767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原价:42.00元

作者:陈友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1262572

字数:566000

页码:4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11章,内容涉及测量和测量仪表的基础知识,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建筑环境与设备的参数:温度、湿度、压力、流量、流速、液位,室内空气污染物、声、光、成分分析等参数的测量技术,以及智能测量技术等。本书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介绍,又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宽,内容系统、全面。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函授、夜大同类业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免费提供给选用本教材的授课教师,请需要者根据书末的“信息反馈表”索取。

目录


第1章 测量和测量仪表的基础知识
1.1 测量的概念与意义
1.1.1 测量的概念
1.1.2 测量与检测的联系与区别
1.1.3 测量的意义
1.1.4 测量的构成要素
1.2 测量方法
1.2.1 直接测量法
1.2.2 间接测量法
1.2.3 组合测茸法
1.3 测量分类
1.3.1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1.3.2 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1.3.3 工程测量与精密测量
1.4 测量误差
1.4.1 基本概念
1.4.2 误差的分类
1.4.3 误差的来源
1.4.4 误差的表示方法
1.4.5 测量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
1.5 测量系统
1.5.1 测量系统的组成
1.5.2 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
1.6 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思考题
第2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2.1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2.1.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性质
2.1.2 正态分布密度函数与概率积分
2.2 直接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2.2.1 算术平均值原理、真值的估计
2.2.2 均方根误差的估计与贝塞尔公式
2.2.3 测量结果的置信度
2.2.4 测量结果的误差评价
2.2.5 小子样误差分析、z分布及其应用
2.2.6 非等精度测量与加权平均
2.3 间接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2.3.1 误差传布原理
2.3.2 间接测量误差分析在测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2.4 组合测量的误差分析与处理
2.4.1 最小二乘法原理
2.4.2 正规力程、未知参数最佳估计值的求取
2.4.3 组合测量的误差
2.5 粗大误差
2.5.1 拉伊特准则
2.5.2 格托布斯准则
2.6 系统误差
2.6.1 系统误差的性质
2.6.2 系统误差处理的般原则
2.6.3 系统误差存在与否的检验
2.6.4 系统误差的估计
2.7 误差的综合
2.7.1 随机误差的综合
2.7.2 系统误差的综合
2.7.3 误差合成定律
2.8 测量不确定度
2.8.1 概述
2.8.2 不确定度的评定
2.8.3 不确定度的合成
2.9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2.9.1 有效数字
2.9.2 计算规则
思考题
第3章 温度测量
第4章 湿度测量
第5章 压力压差测量
第6章 流速测量
第7章 流量测量
第8章 液位测量
第9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测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温病浅谈》是一本旨在普及温病知识,阐释其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的书籍。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和对中医养生感兴趣的民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核心内容涵盖: 温病的认识根源: 本书首先追溯了温病在中医理论中的历史渊源,解释了其为何被单独列为一类病症,并与伤寒病等其他外感热病的区别。作者详细阐述了温病作为一种“时行之疫”的特点,强调了其传播性和季节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医家对温病认识的演变和深化。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温病浅谈》深入探讨了温病的根本病因,即“温热邪气”。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热邪气的外感途径,如口鼻吸入、皮肤侵袭等。同时,本书也着重阐述了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指出个体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对温病发生的影响。作者系统地分析了温邪侵袭人体后,循行经络、脏腑,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卫气营血的传变、三焦辨证等。 温病的辨证论治: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核心。作者以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温病的常见证型。本书运用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体系,为读者提供了系统而实用的辨证方法。 卫分证: 阐述了温邪初起,病位尚浅,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 气分证: 介绍了温邪深入,病位转移至气分,出现高热、口渴、脉洪大等症状,并细分为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等。 营分证: 讲解了温邪进一步侵入营分,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谵语等。 血分证: 描述了温邪最深层次的侵犯,导致出血、吐衄、斑疹紫黑等危重症状。 三焦辨证: 对温病在人体上、中、下三焦的传变进行了详细解析,包括上焦(肺)、中焦(胃)、下焦(肝、肾)的病变特点及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药: 针对不同的证型,《温病浅谈》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经典方剂。本书强调了“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泻热”、“滋阴”等基本治法,并根据病情的演变,灵活运用升降浮沉之法。书中列举了众多治疗温病的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玄参麦冬汤等,并对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禁忌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理解方剂配伍的精妙之处。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除了治疗,本书还强调了温病的预防和日常调护的重要性。作者从生活起居、饮食禁忌、情志调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增强自身体质,抵御温邪的侵袭。例如,在流行季节,如何注意通风,避免人群聚集,以及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助热之品,多食清淡滋润的食物等。 温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识别和诊断温病,《温病浅谈》也提及了温病与伤寒病、暑病、湿病等其他外感病的鉴别要点,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病因、症状、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温病浅谈》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自然,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专业术语,以期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穿插了许多临床实例,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意义。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融汇了历代名医的临床经验和智慧,是一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温病入门读物。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温病的正确认识,掌握基本的辨证施治方法,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行动计划。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时间管理、效率提升、目标设定和情绪调节方面的技巧。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些技巧背后的科学依据,那我会更加信服。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从焦虑中获得平静,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强大、更自信、更幸福的人。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启发和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出乎我的意料,非常典雅别致。封面采用了素雅的宣纸质感,搭配着烫金的“温病浅谈”四个字,显得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的审美。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里面的排版布局也很合理,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书籍的读者,也会因为它高质量的装帧和印刷而产生阅读的兴趣。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书签带的颜色与封面色彩相呼应,小小的设计却能体现出编者和出版社的用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体呈现,就已经为它增添了不少好感分,让我在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提升我烹饪技巧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让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几个食谱,更重要的是能够讲解烹饪背后的原理,比如不同食材的特性、各种烹饪方式的化学变化,以及如何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和创新。我渴望掌握一些基本的烹饪“套路”,这样我就可以根据这些套路,灵活地运用到各种菜肴的制作中,而不是被动地遵循固定的步骤。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食材搭配的建议,或者介绍一些经典酱汁的制作方法,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从而让我能够自信地在厨房里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

评分

我最近对一些古老文明的神秘传说和未解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对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老故事,以及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或文化意义感到着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探索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揭示那些至今仍令人费解的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古代神话、宗教仪式、考古发现,甚至是那些长期困扰着人类的哲学命题的内容。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同文明是如何理解世界、生命以及宇宙的,并从中获得一些独特的视角。如果书中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关于人类早期智慧和想象力的画卷,那将是极大的惊喜。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现真是恰逢其时。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关键时刻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幕后故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许多历史学家们可能不曾深入挖掘的领域,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试图还原当时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过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微小因素,比如某位关键人物的一次偶然相遇,或者一项被低估的科技突破。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时间洪流中的细微变化,那我一定会非常满意。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已经发生但仍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