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製史話

官製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保成 著
圖書標籤:
  • 官製
  • 曆史
  • 中國曆史
  • 政治
  • 文化
  • 古代史
  • 製度
  • 官僚
  • 社會
  • 史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24552
商品編碼:1027436966
齣版時間:2011-07-01

具體描述

作  者:謝保成 著作 定  價:15 齣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年07月01日 頁  數:191 裝  幀:平裝 ISBN:9787509724552 一 如何認識和瞭解古代官製
1.曆代官製的演變綫索
2.古代官製的基本特徵
3.記載官製的主要典籍

二 先秦的王權與秦以後的皇權
1.以宗法權為基礎的王權
2.趨於的皇權
3.皇儲、後妃與宦官

三 中樞決策係統
1.“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
2.“中書齣詔令,門下掌封駁”
3.翰林學士與樞密使的介入
4.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置

四 中央政務係統
1.三公九卿主外朝
2.“百司所稟”的尚書省
3.轉型中的三省六部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隨著君權的逐步強化,官吏治民的範圍越管越寬,官僚隊伍不斷膨脹,設官分職越來越細密,君主對官吏的管理也越來越嚴密,形成日趨復雜的官製體係。《官製史話》(作者謝保成)主要介紹曆代統一王朝的官製,采取按係統敘述的寫法,分中樞決策係統、中央政務係統、地方行政係統、監察係統和軍事係統五個方麵進行敘述,《官製史話》以求通過各設官係統的前後變化情況反映古代官製的總體演變過程,同時考察君權與官製係統的關係以及官吏管理體製的得失。


謝保成 著作

    謝保成,籍貫北京,1943年9月甘肅蘭州齣生。1966年北京大學曆史學係畢業,1981年*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國史學史、隋唐五代史、20世紀學術文化研究,發錶學術論文150餘篇,齣版學術論著10餘種。代錶作有《隋唐五代史學》(廈門大學齣版社1995年、商務印書館2007年)、《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齣版社1999年)、《貞觀政要集校》(中華書局2003年、2009年)、《*國史學史》(三捲,商務印書館2006年)。目前,《*國史學史》續編“民國史學”正在定稿。
    唐朝皇帝在位期間都要冊立太子,冊封儀式隆重,冊拜後即詔告。東宮建置仿照皇宮宮城,隻是規模較小。前半的東邊設左春坊,西邊設右春坊,掌皇太子的侍從與啓奏。東宮官屬: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輔導、教諭太子;詹事府,職如朝廷尚書省,置詹事、少詹事,統傢令寺、率更寺、僕寺及左右衛率、左右司禦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左春坊職如朝廷門下省,置左庶子、中允;右春坊職如朝廷中書省,置右庶子、中捨人。這一套設官建置,實際是仿照朝廷的設官建置,為的是讓太子利用這個縮小瞭的朝廷學習施政之道,增長秉政的纔乾。唐朝前期,皇帝齣京,常以太子監國,有時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主徵討。到瞭後期,為防止太子搶班奪權,皇帝逐漸太子監國,並有意削弱東宮勢力,東宮官則為閑散官。
    不論皇儲製度多麼完備,皇等
《官製史話》是一部探討中國古代官僚製度演變曆程的通俗史著。本書並非以某個特定朝代的官製為中心,而是力求勾勒齣中國兩韆多年官製發展的脈絡,揭示其內在的邏輯與反復,以及對社會結構、政治權力、乃至士人心態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寫作,並非旨在枯燥地羅列曆代官職名稱、品階升降,或是繁復的任免程序。相反,它將官製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通過鮮活的史實、生動的人物故事,以及對於製度背後深層原因的探討,嚮讀者展現一個充滿活度與張力的中國古代官僚世界。 開篇:從封建到中央集權的製度基因 在本書的開端,作者並沒有急於切入具體的官職設置,而是迴溯到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形成。從夏商周時期相對鬆散的封建分封製,到春鞦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中央權力逐漸受到的挑戰,再到秦朝建立的郡縣製,本書著力分析瞭這一根本性的製度轉型。郡縣製並非憑空齣現,它背後是對傳統宗法血緣關係的反思,是對效率與統一性的追求,也是對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崛起的製度迴應。秦朝的統一,不僅是疆域的統一,更是官僚製度的統一,為後世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的建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帝國時代的官製變遷:從漢到唐 本書詳細梳理瞭漢朝在繼承秦製基礎上的發展與完善。漢代察舉製、徵闢製的齣現,反映瞭統治者在吸納人纔、鞏固統治方麵的策略調整。書中會探討這些選官製度如何影響瞭士人群體的命運,以及如何塑造瞭早期帝國官員的構成。同時,漢代刺史製度的設立,其初衷與實際運作,以及其在地方監察與中央集權中的作用,也是本書著力分析的重點。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動蕩的時期,但官製方麵也並非停滯不前。本書將介紹門閥士族在這一時期官製中的影響,科舉製度的萌芽,以及各王朝在吸取前朝教訓、探索新官製方麵的嘗試。例如,曹魏的九品中正製,雖然看似打破瞭舉薦的壟斷,但實際上鞏固瞭士族在選官中的優勢,其背後的製度邏輯與社會影響,本書將予以剖析。 進入隋唐,科舉製度的成熟與完備,被視為中國古代官製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本書將深入探討科舉製度的起源、發展、考試內容、以及其對社會階層流動、教育發展、乃至國傢認同的影響。唐朝三省六部製的運行,更是展現瞭中央行政效率的提升與權力分化的智慧。本書將細緻解析三省六部各部門的職能分工,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製衡、協作的關係,揭示唐代高度發達的中央集權體係是如何運作的。 宋明:文官政治的繁榮與挑戰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文官政治達到頂峰的時期。本書將重點闡述宋朝為何能夠建立起一個相對廉潔、高效的文官集團。書中會討論宋朝在選官製度上的創新,如恩蔭的限製、殿試的確立,以及對官員品行的考察。同時,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由此帶來的官僚結構的變化,如冗官現象的齣現,以及文官集團對皇權的製約,都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明朝的官製,則呈現齣與宋朝不同的特點。本書會著重分析明朝建立的內閣製度,以及皇帝如何通過這一製度來加強對官僚體係的直接控製。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立,以及其對官員的監視與製約,反映瞭明代統治者對權力控製的極度焦慮。同時,明朝嚴苛的監察製度,如都察院的設置,以及對官員的考核與懲處,也展現瞭其試圖維護統治秩序的努力。本書將探討明朝官製是如何服務於高度集權的君主專製的,以及這種製度的優點與弊端。 清朝:集權體製的最後輝煌與危機 進入清朝,承襲瞭明朝的中央集權體製,並在某些方麵進行瞭調整和強化。本書將介紹清朝在官製上的主要特點,如滿漢官員的並存與權力分配,八旗製度在官製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科舉製度的延續與變化。清朝對於官員的考核與任用,以及其在地方治理上的製度設計,也將被細緻分析。 然而,本書並不迴避清朝官製在後期所暴露齣的僵化與腐朽。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清朝傳統的官僚體係逐漸顯現齣其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局限性。本書將探討清朝官製在應對內憂外患方麵的失靈,以及其最終走嚮衰敗的製度性因素。 貫穿始終的主題:權力的邏輯與人性的較量 貫穿全書的,是對中國古代官製背後權力運行邏輯的深刻洞察。本書認為,任何一項官製的設計,都不僅僅是行政管理的工具,更是權力分配、權力製約、以及權力閤法性建構的體現。從選官製度到監察製度,從機構設置到官員待遇,無不與權力息息相關。 同時,本書也強調瞭人性在官製運作中的重要作用。即使是最為完美的製度設計,也難以完全抵禦人性的弱點,如貪婪、私欲、裙帶關係等。因此,本書在分析製度的同時,也關注官員的行為,探討製度如何激勵或約束官員的行為,以及官員的行為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製度的運行。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官製史話》的價值在於,它並非一本冷冰冰的製度史,而是一部充滿曆史溫度的敘事。作者以史學傢的嚴謹,輔以文學化的筆觸,將枯燥的官製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讀者可以通過書中的文字,仿佛置身於古代的宮廷、衙門,親身感受官場的風雲變幻,理解士大夫們的喜怒哀樂。 本書力求做到: 曆史的縱深感: 從秦漢到清末,梳理中國官製數韆年的演變,揭示其內在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製度的穿透力: 不止於錶麵描述,更深入探究製度背後的邏輯、動因及其社會影響。 人物的鮮活性: 通過典型人物的故事,展現製度在現實中的運作,以及對個體命運的影響。 思想的啓迪性: 引導讀者思考中國古代官僚製度的得失,以及其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啓示。 本書麵嚮的讀者廣泛,無論是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還是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發。它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結構,理解權力如何在其中運作,以及那些身處其中的人們,如何在這個龐大的官僚機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官製之旅,一次對中國古代文明核心機製的深入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官製史話”,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於曆史深處那張巨大權力網絡的探究欲。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政治運作,繞不開對其官僚體係的認知。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期待它能夠像一位精密的解剖師,將曆朝曆代那些錯綜復雜的官職體係,從最基礎的層級劃分,到權力分配的邏輯,再到不同官職之間的製衡與監督,都一一剖析得清清楚楚。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那些核心的官製設計,例如秦朝的郡縣製是如何奠定中央集權的基礎,漢代的察舉製又在人纔選拔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宋代的文官製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明清時期丞相製度的廢除和內閣、軍機處的興起,這些重大的製度變革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和政治考量。我希望它能超越簡單的製度介紹,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官製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們在實際運行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與挑戰,甚至那些因製度不完善而引發的政治危機。瞭解這些,纔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政治的運作模式。

評分

拿到“官製史話”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古代宮廷、衙門工作的畫麵,充滿瞭莊重、肅穆,又暗藏著無盡的博弈與智慧。我一直對古代的官場生態充滿瞭好奇,想知道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是如何通過一套嚴格的製度來管理國傢,又如何在這種製度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本書的名字暗示著它將帶領我走進那個神秘的官僚世界,去瞭解官職的設置、品級的區分、俸祿的多少,以及這些細枝末節是如何共同構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權力係統。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講述不同朝代官製的演變過程,例如從先秦時期的分封製到秦朝的郡縣製,再到後來的科舉製度的完善,這些重大的變革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又各自帶來瞭怎樣的影響。我更期待它能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這些製度在實踐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比如某個重要的政策是如何在官僚體係中層層審批、執行的,或者某個官員是如何在製度的框架下做齣決策的。這本書如果能讓我感受到那種製度的力量,以及製度與人之間的互動,那我一定非常滿意。

評分

“官製史話”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曆史感和敘事性,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中國官僚體係大門。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和權力運作機製一直都十分著迷,總覺得理解瞭官製,就相當於抓住瞭那個時代政治肌體的脈絡。這本書無疑是我的理想選擇。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曆朝曆代的官職設置、職能劃分,以及這些製度是如何隨著曆史的進程而不斷演變的。我想知道,那些看似繁瑣的官職名稱背後,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權力與責任?例如,從上古的“三公九卿”,到唐宋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清的“內閣”、“軍機處”,這些重大的製度變遷,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又反映瞭怎樣的政治哲學?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製度,更能通過鮮活的曆史故事和案例,展現這些製度在實際運行中的復雜性,以及它們對社會生活産生的具體影響。如果它能讓我透過製度的錶麵,看到權力運作的真實邏輯,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不言而喻。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官製史話”,單從字麵上看,就傳遞齣一種深入淺齣的敘事風格,似乎不像那些學術專著那樣冰冷嚴謹,而是更偏嚮於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官僚製度的曆史。這正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那種讀物。我並非曆史專業的科班齣身,對許多專業術語和晦澀的論述總是望而卻步,但又對曆史的演變充滿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將那些復雜的官職變遷、製度設計,通過引人入勝的筆觸呈現齣來。它會不會像一本穿越指南,帶我親身體驗不同朝代的官場生態?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製是如何運作的?明朝的內閣製度又帶來瞭哪些新的變化?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有趣的曆史軼事,比如某個官員因為製度問題鬧齣的笑話,或者某個製度的齣現是如何引發一場政治風暴?我更希望它能觸及製度背後的邏輯,解釋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官製,又為何會發生轉變,以及這些變化又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如果能讓我輕鬆地理解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官製概念,那麼這無疑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書。

評分

“官製史話”,這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帶領我穿越迴那個變革與權謀交織的時代,去探尋古代中國錯綜復雜的官僚體係是如何一步步構建、演變,直至影響瞭整個社會肌體的。我一直對曆史的脈絡,特彆是權力運作的機製很感興趣,古人如何通過層層官職、品級、俸祿來維係一個龐大的帝國,這種智慧與挑戰,著實令人著迷。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科舉製度、九品中正製,甚至更早的鄉官、裏長,是如何在各自的時代扮演關鍵角色,它們之間的聯係又有多麼緊密。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製度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們在不同朝代所呈現齣的差異?我期待它能不僅僅是枯燥的製度羅列,而是能輔以生動的事例、鮮活的人物,展現這些官製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瞭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風貌,甚至普通人的生活。畢竟,官製並非空中樓閣,它終究要落實在人身上,體現在具體的決策與行動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古代中國政治運作的“內功心法”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體會那種“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的智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