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节日研究

唐代节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勃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
  • 节日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传统节日
  • 唐朝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22235
商品编码:1027844659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重新认识女性的婚姻与性

原价:12.00元

作者: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204072224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怎样选择理想的男友,避开不合适的对象?这是未婚女性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帮助你把握要领,避免做出愚蠢的决定,这里向你介绍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些指导方案以供参考。

内容提要


怎样选择理想的男友,避开不合适的对象?这是未婚女性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帮助你把握要领,避免做出愚蠢的决定,这里向你介绍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些指导方案以供参考。

目录


第一章 这与婚姻
约会如何克服羞怯感
女孩子能主动约会吗
怎样才能在约会中受欢迎
罗曼蒂克的幻想有哪些危害
初次约会如何增加你的吸引力
你了解男性的欲情与爱情的区别吗
女人味究竟是什么
如何让男人跳进爱情的陷阱
甜蜜的绰号可让关系更亲密吗
男人为什么不愿与过于娇艳的女人结婚
如何走进男友的心
选择理想的男友策略有哪些
如何避免盲目的恋爱
如何走出爱情的误区
过分取悦男友可取吗
如何巧妙的对他说不
失恋后如何自拔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敦煌石窟的艺术密码:从壁画到雕塑的丝路文明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以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艺术遗存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其跨越千年的艺术演变、宗教思想的融合传播,以及作为丝绸之路东方枢纽的文化交汇作用。全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由彩塑、壁画、经变故事和建筑形制共同绘制而成的、宏大而精微的“丝路文明交响图”。 第一章:石窟的诞生与早期定型:北魏的佛教拓印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敦煌石窟的肇始,重点探讨了北魏时期,随着佛教从中亚向中原的传播,敦煌如何迅速成为关键的译经与造像中心。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的洞窟形制,如中心塔柱窟的结构特点,并结合十六国至北魏晚期的壁画风格,分析了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与本土化融合的初期形态。 不同于传统研究仅停留在艺术风格的描述,本章着重于“技术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分析早期洞窟的颜料配方、开凿工艺和藻井结构,揭示了中原匠人如何吸收、改造了来自西域的工程技术。特别之处在于,我们对早期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学梳理,指出其从印度萨尔纳特风格向中原“飘带式”审美的过渡路径,并辅以拓片与现代科学检测数据佐证。 第二章:盛唐气象:辉煌时代的艺术巅峰与世俗化叙事 盛唐(公元七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中叶)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期,也是本书着墨最为浓重的篇章。本章的核心论点在于,盛唐敦煌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宗教说教工具,而是服务于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视觉百科全书”。 我们选取了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个盛唐洞窟进行深度个案分析,重点剖析了“经变画”的成熟形态。以《弥勒经变》、《法华经变》为例,我们不仅解读了其叙事结构对原典的增饰与重构,更关注其画面中出现的世俗元素:如繁复的城市建筑、服饰、乐舞场景。这些场景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服饰制度、乃至音乐舞蹈的第一手图像资料,远超一般宗教画的范畴。 在雕塑方面,本章详细比对了唐初的“清瘦”风格与盛唐的“丰腴健硕”风格,特别是对敦煌237窟、320窟等代表性塑像的面相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盛唐塑像的“微笑”表情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慈悲精神的世俗化理解和审美取向。此外,我们还首次整合了近年来对三清洞壁画中皇帝形象描绘的争议,探讨了“皇权与佛权”在敦煌语境下的微妙互动。 第三章:中晚唐的转型与风格的内向性:藩镇割据下的艺术孤岛 安史之乱后,敦煌的艺术风格经历了显著的转向。本书将此阶段定名为“风格的内向化与地方化”。随着河西走廊的长期割据,敦煌艺术的外部交流显著减弱,本土化趋势加剧。 本章聚焦于晚唐、五代(特别是归义军时期)的洞窟。我们观察到,壁画的笔触变得更为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度增强,而画面构图则趋于板结化和程式化。例如,供养人画像的尺寸和地位显著提升,这反映了地方豪族和寺院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特别分析了五代回鹘时期的壁画中,开始大量出现西域风格的回潮,例如对圆拱、尖券的使用频率增加,以及对某些特定服饰(如高帽、长袍)的描绘,揭示了政治变迁对艺术赞助群体的影响。 第四章:西夏与元代的多元并置:游牧民族的审美渗透 西夏(11-13世纪)和元代(13-14世纪)是敦煌艺术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表现为多种文化元素的并置与冲突。 针对西夏时期的洞窟(如莫高窟750窟),本书着重考察了藏传佛教艺术对敦煌的影响。我们比对了西夏壁画中的密宗手印、坛城布局与中原佛教造像的差异,强调了“萨迦派”影响力在河西走廊的体现。同时,我们还梳理了西夏王室对莫高窟的直接赞助记录,通过对供养人题记的文本分析,重建了当时西夏贵族在敦煌的宗教生活场景。 元代统治下的敦煌,艺术呈现出高度的融合性。我们通过对元代大型壁画中汉、藏、蒙古三种风格的混杂现象进行对比研究,论证了这一时期艺术的“实用性”和“包容性”。例如,一些壁画中出现了兼具汉地水墨韵味和西域几何装饰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大元一统”背景下文化艺术的杂糅状态。 第五章:石窟的沉默与发现:历史的断层与二十世纪的重见天日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敦煌的“失落”与“重获新生”。详细记述了“藏经洞”事件的经过,并分析了早期探险家、学者(如斯坦因、伯希和)对敦煌文书的初步整理工作。 本章的独特贡献在于,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文物的流散,而是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初,敦煌石窟面临的保护困境与地方士绅、僧侣在守护这些遗产中所扮演的非凡角色。通过解读民国时期的修缮记录和地方志记载,展现了敦煌艺术如何在“沉睡”数百年后,重新回到世界视野的复杂过程。 结论:敦煌——流动的丝路文明标本 敦煌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单一时期的成就,而在于它如同一部立体的时间轴,记录了印度、波斯、中亚与中华文明数次大规模的碰撞、交融与重塑。本书试图通过对壁画细节、雕塑形制、建筑结构的系统梳理,证明敦煌并非孤立的文化节点,而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生动、持久的“文化转译站”。它所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在特定地理条件下,为追求精神寄托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与文化包容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将镜头聚焦于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细微之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历史年代感。比如,书中对长安城内坊市生活的描绘,那种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从早上的打更声到夜晚的宵禁,从各种小贩的叫卖声到人们的衣着打扮,都通过零散的诗句和笔记被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士庶阶层节庆习俗的对比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社会阶层在面对相同时间节点时,其精神寄托和庆祝方式的差异,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让历史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鲜活的人间百态。这种深入到生活肌理的挖掘,远比表面上的概括要深刻得多,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会心一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封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配上典雅的宋体字,一下子就让人感觉沉静下来,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略带暖意的纸张,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泡在书堆里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也十分牢固,每一页都贴合得严丝合缝,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用心之作。特别是字体排版,行距和字间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不像有些学术书籍,密密麻麻的,让人望而却步。光是捧着这本书,翻阅它的外观和触感,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一睹其内涵。这第一印象,绝对是加分项,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情趣有了初步的肯定和期待。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总是有种莫名的敬畏,而这本读物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我特意去查阅了其中引用的几处唐代碑刻和敦煌文书的拓本描述,发现作者不仅是简单地引用,更是对原始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校对,很多细微的文字差异都被他捕捉到了,并且在脚注里清晰地标注了出处和不同版本的对比。这种扎实的考据功夫,使得全书的论述建立在极其稳固的基石之上,让人在阅读时能产生一种强烈的信服感,完全不用担心那些“二手解读”的偏差问题。它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时,不像有些学者那样堆砌艰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论点,即便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初学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这一点非常难得,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表达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后记部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同于那种例行公事般的总结陈词。作者在最后坦诚地回顾了自己十余年来的研究心路历程,其中透露出的那种对学术的虔诚和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非常打动人。他没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描绘成“终极真理”,而是将其视为在现有资料基础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并明确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尚未解决的疑点。这种坦率和谦逊的态度,在学界其实是比较少见的,它不仅体现了学者应有的治学精神,也让读者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这种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化处理,反而增强了书籍本身的可靠性和深度,让人对接下来的学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论及行文的节奏和文笔的流畅度,这本书称得上是一流水准,与许多同类学术著作那种佶屈聱牙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研究课题用散文般优美的笔触娓娓道来。即便是处理一些相对枯燥的制度沿革或礼仪规范的变迁,他也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而非负担。很多段落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他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那种张弛有度的语言掌控力,让人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这种文笔的魅力,使得原本小众的研究领域,也变得平易近人,成功地跨越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那道无形的鸿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