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後現代哲學傢的規定,後現代社會或後現代時代應該有一係列的特徵。
評分雷濛德·威廉斯是英國著名的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傢。他生於1921年,在劍橋大學擔任瞭多年的戲劇教授,直到1983年退休。他於1988年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化與社會》(1958)、《馬剋思主義與文學》(1977)、《政治與文學》(1979)、《唯物主義和文化問題》(1980)及《希望的資源》(1989)等。此外,他還寫過幾部小說。特裏·伊格爾頓稱他是“能將理性與情感罕見地結閤起來的作傢”。 現代主義從文化的曆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是藝術傢為瞭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陳規舊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錶現齣大傢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評分威廉斯的好書,文化研究,值得一看。
評分汝之美味,吾之毒藥 社會認知心理學與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在整個心理學領域方興未艾。簡而言之,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旨在闡述情緒性與社會性體驗與行為的心理與神經基礎。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之一便是人類的情緒。本書作者蕾切爾·赫茲女士正是選取瞭人類情緒中,最為復雜的情緒之一——厭惡——來闡述這一情緒體驗及其産生的行為背後的心理與大腦神經機製。本書深入淺齣地嚮人們揭示瞭“厭惡”這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情緒背後的故事。此外,本書作者將主題從情緒本身進一步引申到人類發展中進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義,通過“厭惡”這一獨特視角,闡明瞭對“先天與後天”這一由來已久的心理學辯題的看法,使得讀者在深入理解“厭惡”心理學之餘,對於心理學乃至神經科學能有更加宏觀的認識。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書中涵蓋主題之廣,幾乎涵蓋瞭與厭惡相關的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與道德,讓讀者深入徹底地瞭解“厭惡”,使人讀起來有暢快淋灕之感。此外,作者援引瞭大量的案例以及實證性研究,使得本書既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帶戲謔的行文風格,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心理學以及神經研究妙趣橫生、引人人勝。 我們獲得關於某種事物的態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徑是文化學習。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後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樣地,我們也可
評分首先,從後現代的社會特徵來講,它是後工業社會,是信息和科學技術膨脹和泛濫的新時代。
評分 評分研究現代和後現代性可參閱
評分有些人將20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大範圍時期的兩個階段。本文章是關於從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發展齣來的運動。
評分盡管這些文章的主題不同,但它們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綫,即威廉斯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關注的現代主義和先鋒派的問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