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期有幸拜读了《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这本书,虽然书中详细剖析了“新国教派”兴起背后的复杂政治博弈,但我更关注的是其引申出的关于“现代性”本身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演变与挑战。作者在梳理“新国教派”思想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个体主义等核心概念,而这些正是现代主义的基石。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这些在当时被视为进步和解放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重新解读、甚至被质疑的?这本书巧妙地将具体的政治派别斗争,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思想史框架之下,让我得以窥见“现代”这个概念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被建构、解构和重塑的过程。例如,书中对于“新国教派”试图确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以回应社会变迁的论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无数次由社会思潮引领的变革。这种将政治行动与深层意识形态焦虑联系起来的写法,对我理解当代社会中各种“主义”的出现和消亡,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用“新国教派”的思维模式去审视一些社会现象,试图辨析其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试图建立新秩序”的冲动。尽管书本身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群体,但其所揭示的关于社会转型期的价值真空、以及精英阶层试图填补这一真空的策略,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历史政治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权力运作方式”的深入剖析。作者在描述“新国教派”如何利用话语权、如何构建符号象征来吸引追随者时,我仿佛看到了当代社会营销和宣传的影子。那种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然后提供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的策略,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新国教派”的组织结构和动员方式时,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政治运动是如何从思想萌芽,一步步发展成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力量的。这种从微观的个体行动到宏观的政治格局的层层递进,使我得以理解,政治并非只是少数人在幕后操纵的游戏,而是无数个体信念、欲望和社会需求的汇聚与碰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被说服”的机制产生了更深的警惕。它揭示了,即便是在看似“反对”某种既定秩序时,也可能潜藏着建立另一种形式的权力结构。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被各种信息影响,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判断的。
评分《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对“意义危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当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便容易陷入一种“意义真空”。“新国教派”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意义危机”的回应。他们试图通过提供一套新的意义框架,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新国教派”的行动,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尝试。作者在描述他们试图重塑社会价值观,重建集体认同的过程时,让我联想到许多当代的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它们同样试图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为人们提供锚点和方向。我开始反思,政治的本质,或许远不止于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博弈,它更关乎于如何构建社会的共同意义,如何维系群体的凝聚力。这本书让我对“国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可能是一种社会共识的象征。而“反对新国教派”,则意味着对这种试图强加于人的“意义”的质疑和反抗。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理解“保守”与“激进”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相互转化的,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书名直指“反对新国教派”,但作者在分析“新国教派”的形成时,深入探讨了他们所“反对”的对象,以及他们为何会选择“反对”这条道路。我开始思考,在许多情况下,所谓的“激进”并非源于对现状的全然否定,而是源于对某种“不符合理想状态”的“保守”现状的强烈不满。而“新国教派”所代表的,或许正是一种对原有秩序的“保守”反思,并试图通过一套新的“激进”手段来纠正其弊端。这种对政治光谱的动态理解,让我不再简单地将政治立场划分为“左”和“右”。我更倾向于去理解,不同群体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所渴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书中对“新国教派”成员的动机和情感的刻画,也让我看到,政治行动往往与个人的身份认同、情感需求以及对社会公平的朴素追求紧密相连,而非仅仅是抽象的意识形态斗争。
评分读罢《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关于“合法性危机”的讨论。书中对于“新国教派”为何会受到部分人群的拥护,以及他们如何挑战当时主流的社会契约和政治权威,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新国教派”所提出的“替代性叙事”的分析。在任何社会转型期,旧的解释体系可能已经无法充分回应新的社会现实,这时,新的叙事便有了生存的空间。“新国教派”正是抓住了这种“叙事真空”,通过构建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吸引了那些在变革中感到迷失或被边缘化的人群。这种对“叙事”在政治动员中的作用的强调,让我对当下各种“主义”的兴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回应,并试图以一种新的故事来重塑人们的认知。作者在分析“新国教派”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反动”或“进步”,而是着重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他们所采取的策略,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评分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数字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同时知识全部商品化,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以往是现实的物质性产品才是商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象征和可能性因素成为了商品。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攻城略地,争夺自然资源,而更多的是争夺人才,争夺信息资源。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因此,不仅知识是力量,就是权力,而且权力越大就有更多的机会掌握知识和真理。
评分有些人将20世纪区分为现代时期与后现代时期,有些人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大范围时期的两个阶段。本文章是关于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发展出来的运动。
评分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评分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评分研究现代和后现代性可参阅
评分你是不是对以上这些发酵食物的描述感到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恶心与不恶心,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但总的来说,好像这一套丛书的翻译都饱受诟病!!
评分你是不是对以上这些发酵食物的描述感到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恶心与不恶心,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