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無數烏托邦理想主義者在歐文、傅立葉等人的率領下,背井離鄉,長途跋涉,曆盡艱辛,隻為瞭實現心中的夢想,創建美好傢園。在歐洲和美洲,烏托邦共同體雖然曇花一現,但其激情足以彪炳史冊。本書旨在將那段感人的曆史重現,烏托邦人關於完美和諧社會的嘗試、堅持和最終失敗,是悲歌,更是贊歌。
評分評分
十九世紀烏托邦共同體的生活
評分“我們能期待什麼”依舊取決於“我們是什麼”而非“我們擁有什麼”。在眾多開赴異國重建社會的人群中,宗教團體往往比烏托邦團體具有更長的壽命。而在烏托邦領袖們總結失敗經驗之時,沒有對參加者進行甄選也是他們最重要的反思內容之一。烏托邦吸引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對其理想一知半解,受烏托邦知識分子描繪的美好社會前景蠱惑而來,更有甚者隻是希望在此享受到共有的麵包、酒和女人。有的烏托邦成瞭“烏閤之眾托管邦”,無奈的管理者隻能在用完啓動資金後狼狽地宣布解散。這樣聲勢浩大的社會實驗,官方也不屑多加乾涉:他們相信烏托邦很快會無果而終。
評分人們很快就不是隨便找一棵樹棲息瞭,
評分這套書買瞭4本,這次要湊單,忽然發現這本,乾脆買瞭算瞭
評分很好的書很滿意!!!
評分整個十九世紀,一批又一批歐洲人懷著自己的社會理想,變賣傢産、告彆故土,去建立人類社群的完美典範。歐文、傅立葉、卡貝……和他們的追隨者置地募人,在遠離文明的地方建立烏托邦社會的嘗試,因其失敗而成為教科書中“空想社會主義”不可實現的例證。然而在中國人過往的記憶中,他們的名字如符號般耳熟能詳,他們的“日常生活”卻近乎一片空白。好在有善於鈎沉曆史細節的法國學者,在年鑒學派大旗的指引下,拿著放大鏡,幫我們還原齣一份烏托邦共同體的眾生相。這也許可以幫助經曆瞭百餘年命運起伏的中國人思考:為什麼那些製度設計師筆下的美好藍圖,最終會走樣得一塌糊塗。
評分國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