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给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学生提供一本关于中国56个民族基本情况的教材。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对中国民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比较可靠的参考书。本书主要介绍了汉语民族,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蒙古语族民族,突厥语族民族,藏缅语族民族,壮侗语族民族,孟高棉语族民族,苗瑶语族民族,斯拉夫语族民族、伊朗语族民族、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未定语族民族等民族的历史。
杨圣敏,回族,一九五一年生,辽宁人,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西北和中亚的民族,特别是在新疆民族历史和文化等领域成果较多,被收入哈佛大学编辑的《世界学者名录》之《中亚研究学者名录》。发表专著二部,合著八部,论文六十余篇,另有较大影响的当代民族问题调研报告多篇。
绪论
民族志:历史、特点与方法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汉语民族
汉族
回族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满族
锡伯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蒙古语族民族
蒙古族
东乡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保安族
突厥语族民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撒拉族
裕固族
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族
藏缅语族民族
藏族
土家族
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傈僳族
拉祜族
纳西族
羌族
景颇族
阿昌族
普米族
怒族
基诺族
门巴族
独龙族
珞巴族
壮侗语族民族
壮族
傣族
布依族
侗族
水族
毛南族
仫佬族
黎族
孟高棉语族民族
佤族
布朗族
德昂族
苗瑶语族民族
苗族
瑶族
畲族
斯拉夫语族民族、伊朗语族民族、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
俄罗斯族
塔吉克族
高山族
未定语族民族
朝鲜族
京族
仡佬族
【附录一】未识别民族简介
夏尔巴人
克木人
僵人
白马人
【附录二】台湾民族格局及其变动轨迹
【附录三】港澳民族宗教概况
【附录四】2003年全国人口普查分民族各项指标数据
【附录五】中国民族自治地方一览表
名词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更加古老、更加纯粹的世界。书中对各个民族的描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我能感受到那些生活在高原上的牧民,与风雪搏斗的坚韧;我能听到生活在森林里的猎人,与自然交流的低语;我能看到生活在南方水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作者的笔触,如同画笔一般,将这些画面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民族的祭祀和节庆活动的描写,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精神信仰。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深入解读,我得以窥见那些古老民族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对“民族”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是建立在无数个民族无数代人的辛勤耕耘和文化传承之上的。它也让我反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当我沉浸在书中对某个民族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时,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之对比,那些古老的习俗、独特的信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都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有时候,我会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仿佛自己是一个来自异世界的观察者,对这些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与不解;但更多的时候,我则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共鸣,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爱、恨、喜、悲、对生死的敬畏、对家园的眷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尽可能地以一种平等、尊重的视角去呈现,仿佛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学习者,一个倾听者。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书本之间的距离,让我能够更投入地去感受,去理解。尤其是一些关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描写,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他们”,更是关于“我们”,关于人类共同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体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活着的博物馆。它没有那些冰冷的展柜和标签,而是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世界。我能听到回荡在山谷里的古老歌谣,闻到篝火旁弥漫的食物香气,感受到人们在节日庆典中洋溢的热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不仅仅是记录了表面的习俗,更是深入到了每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去探究他们为何会如此生活,他们的信仰从何而来,他们的价值观又是什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古老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发展出了与我们现代人截然不同的生存智慧,他们懂得敬畏,懂得感恩,懂得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让我反思,在追求物质文明的道路上,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本书让我对“文明”的定义产生了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精神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中华大地上曾经存在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这些图景,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墨色的底色配上金色的烫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承载着的是无数民族的记忆、智慧和情感。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导言,作者以一种极其谦卑而又充满敬意的姿态,阐述了民族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以及编纂这部巨著的艰辛历程。那种对人类学事业的执着、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探求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能想象到,在那个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研究者们是如何跋涉千里,深入偏远地区,与各个民族的成员们建立深厚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生活。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改变的文化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到中华大地上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后,依旧闪烁着独特光芒的生命痕迹。我深深地被这种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所打动,也为作者能够将如此浩瀚的民族信息梳理清晰,并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呈现出来而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情感的连接,它让我重新审视“中国”这个概念,以及构成这个概念的无数细微而又壮阔的元素。
评分这部作品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页数众多,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史料之丰富,以及作者在梳理和整合这些复杂信息时所展现出的非凡能力。我常常会被书中一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所吸引,比如对某个古老部落祭祀仪式的细致描绘,对某种传统工艺的深入解读,或者对某个民族神话传说的考证。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被作者一一拾起,并串联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又真实的画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田野调查、文献考证,以及与各方学者的交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了信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民族的文化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的立场,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妄加评判,而是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被现代文明逐渐淹没的古老智慧,以及在当下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让我对“民族”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划分,而是一种由共同的血脉、语言、习俗、信仰所形成的独特而又珍贵的精神共同体。
评分我始终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甚至改变读者的认知。《中国民族志(修订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民族故事所深深吸引,它们像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个民族的婚俗描写时,惊叹于其复杂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流程;在看到某个民族关于生死的哲学时,感受到其深刻的生命洞察。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被现代社会视为“落后”或“原始”的习俗,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呈现,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历史渊源。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能够抛开固有的偏见,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在强调民族独特性的时候,也隐约揭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元一体性。那些看似差异巨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孕育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这本书,让我对“民族”和“中国”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我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经历。书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凝聚着他们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我常常会被一些细节所打动,比如书中对某个民族孩子玩耍场景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纯真与快乐;对某个民族长者讲述古老故事的记录,让我体会到了智慧与传承。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捕捉情感。他让我们看到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对未来的期盼,都是共通的。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正在逐渐失去一些与自然、与传统相关的宝贵品质。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多样性,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同一个国家,存在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这些图景,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真正能够让我们沉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作品,却显得尤为珍贵。《中国民族志(修订本)》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探寻。我惊叹于书中对各个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的详尽记录,这些信息量之大,足以令人咋舌。但更让我钦佩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庞杂的信息时,展现出的严谨和条理。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材料,梳理成清晰的脉络,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些生动的个案所打动,它们让我看到了那些鲜活的生命,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与奋斗。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尊严,都值得被尊重和记录。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传承,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探索和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不得不说,《中国民族志(修订本)》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民族的过去,更是激发了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关于民族如何在困境中生存、在变革中发展的叙述所打动。它让我看到了人类的韧性、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并从中汲取养分的描写感到兴趣。这让我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由无数个民族、无数种文化所共同构建的、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共同体。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是如何在多元中求同,在发展中创新,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想说的是,它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在过去,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与周围的世界互动的。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村落,去倾听那些已经远去的歌谣,去感受那些依然鲜活的生命。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记录下了各个民族的生活点滴,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无所不包。我惊叹于书中那些关于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神话传说等方面的详细记述,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被作者一一挖掘出来,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我们。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无数个独特的文化所构成的生动整体。它让我看到,在统一的中国之下,存在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