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社会概略 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
原价:42.00元
作者:黄现璠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807624929
字数: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此次将黄现瑶著《唐代社会概略》与《宋代太学生救同运动》纳入“民国学术·历史学编”丛书重印出版,正是“世纪回眸”热潮中涌动而出的一股暖流象征。笔者不揣浅薄,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撰一导读,旨存简明扼要地回顾一下黄氏两书的成书时代背景,爬罗剔抉黄氏之书精义,同时旁及作者的治学渊源及其对新史学的贡献,以揭示出作者早年问学释疑求道的特征及其黄氏之书的学术与历史价值,尝试为读者更好理解原著和认识黄现蟠的学问个性略尽绵力。
目录
序
第一章 阶级
第一节 贱民阶级
一 贱民阶级之成立
二 贱民阶级之来源
三 贱民阶级之类别
四 贱民阶级之使用状况
五 私奴婢卖买之状况
六 贱民阶级之身分地位
七 贱民阶级之解放运动
第二节 娼妓阶级
一娼妓之起源
二 家妓之生活状况
三 公妓之种类
四 妓馆之状况
五 娼妓阶级之才学
第三节 劳动阶级
一 劳动阶级环境之转变
二 豪强之兼并与贪官之榨取
三 劳动阶级受课役漕运之苦
四 劳动阶级之逃亡
五 劳动阶级之变乱
第四节 贵族阶级
一 贵族阶级之特殊地位
二 贵族阶级之庄园
三 贵族阶级经营工业机器
四 贵族阶级之生活
第五节 坐食阶级
一 僧尼之发生
二 坐食阶级之度牒
三 坐食阶级之权势
四 坐食阶级影响军财大计
五 建寺铸像之耗费
第二章 风俗
第一节 跳舞
一 舞乐之盛
二 跳舞之门类
三 跳舞之服装与情态
第二节 女子化妆
一 髻鬟
二 额黄
三 眉黛
四 朱粉
五 口脂(燕支)
六 花钿
七 妆靥
第三节 戏剧
第四节 打毯
一 打毯、蹴毯之分别
二 打毯风气之盛
三 打毯之情况
第五节 拔河
一 拔河之起源
二 拔河之状况
第六节 酺
一 酺之意义
二 酺之原因及日数
三 酺曰之布置及娱乐
四 酺之废除
第七节 婚姻
一 贫富女子出嫁之难易
二 结婚之年龄与礼俗
第三章 借贷
一 资本家之兴盛
二 借贷之质物
三 借贷之利息
四 公廨本钱
第四章 交通
一 行政机关之系统
二 递传之利器
三 驿舍之设备
四 驿使之往来
作者介绍
黄现瑶(1899—1982),原名甘锦英,壮族,广西扶绥人,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1935年留学于目本东京帝国大学,1937年归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校史学教授。曾编、著,译有《中国通史纲要》(合著)、《高中外国史》、《元代农民之生活》、《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广西僮族简史》、《古书解读入门》、《汉族的形成》、《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合著)、《侬智高》,《壮族通史》(合著)、《古书解读初探》、《韦拔群评传》{合著)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在描述唐朝社会时,他不仅仅陈述了事实,更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例如,他对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分析,不仅仅归功于政策的开明,更强调了战争结束后社会秩序的恢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书中对于唐朝文化艺术的繁荣,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认为这与开放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以及多元的文化交融是分不开的。而在探讨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作者则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这场运动的成败。他不仅揭示了太学生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宋朝政府的统治危机、保守势力的阻挠以及运动本身的策略局限性。书中对宋代社会思潮的梳理,特别是理学对士人阶层思想的影响,也为理解太学生们的救国理念提供了思想史的维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当可观。在唐代社会概略的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时代画卷。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唐朝社会的整体面貌。例如,书中对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以及其对政治权力格局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经济方面,作者对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后来的两税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唐朝经济发展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文化方面,唐诗的繁荣、佛教的兴盛、对外文化的交流,都展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而当笔锋一转,进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作者则将叙事聚焦于一群充满理想与热情的青年学子。他深入地描绘了这场运动的起因、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书中对太学生们内心的挣扎、理想的坚持、以及面对强大压迫时的不屈,都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刻画。我能够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命运而发出的呐喊,也能理解他们为何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抗议。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少数人决定,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同样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唐朝繁华的市井之中,又似乎听到了宋代书院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他对于历史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在描述唐朝的社会生活时,我仿佛能闻到长安城里飘散的香料味,看到街头艺人的表演,听到酒馆里的喧闹声。他对当时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的习俗都有细致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有了非常具象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唐朝女性社会地位的探讨,突破了以往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她们在婚姻、财产继承、甚至参与政治事务方面所拥有的相对自由度,这让我对唐朝社会的开放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描写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作者则展现了一种更为沉郁顿挫的笔触。他没有回避运动中的艰难与挫折,反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将这场运动的悲壮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能够感受到太学生们在面对强大帝国机器时的无力和挣扎,也能体会到他们在绝望之中依然坚持理想的执着。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也十分到位,让我了解到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演变,以及程朱理学对士人阶层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这些思想背景的铺垫,使得太学生们的行动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试图勾勒出唐朝社会的整体风貌。作者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思潮、社会阶层等多个维度展开叙述,仿佛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色彩斑斓的古代画卷。首先,在政治层面,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中枢机构的权力制衡,再到地方官员的设置与管理,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对于科举制度的详细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其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经济方面,书中对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后来的两税法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了解到唐朝经济发展的脉络,以及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外贸易的盛况,更是让我对唐朝作为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文化方面,唐诗的辉煌、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唐朝在文化上的多元与开放,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社会结构上,作者也对士族、庶族、工商业者、农民等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进行了描绘,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鲜活的社会图景。这本书在宏观把握上做得相当到位,能够引导读者快速地建立起对唐朝社会的整体认知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在关于唐朝社会的论述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例如,书中对唐朝服饰、饮食、节日庆典的介绍,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同时,作者也深入探讨了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对外交流,为我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唐朝社会图景。而当话题转移到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书中的基调则变得更为沉重和激昂。作者详细地叙述了这场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其最终的结局。我能够感受到太学生们在国家危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担当,也能理解他们为何会选择以一种看似渺小却无比坚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书中对这场运动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动因。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在描绘唐朝社会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堆砌史实,而是善于从一些小的切入点,比如当时的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传说,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对于唐朝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阐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书中对于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活、艺术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当故事转到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作者则将笔触聚焦在一群年轻的学生身上。他深入描绘了这些太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从书本上的知识,升华到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书中对他们与朝廷官员的周旋,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以及在运动中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因为理想而产生的共鸣,也看到了他们因为现实的残酷而产生的痛苦。这场运动的结局虽然悲壮,但其精神却如同一颗火种,影响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传承。
评分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作者在唐代社会概略的部分,运用了较为宏观的视角,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扎实的时代背景。他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多个维度,系统地梳理了唐朝社会的特征。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书中对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在加强皇权、分化相权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经济层面,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后来的两税法,都得到了详细的阐述,让我了解到唐朝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化方面,唐诗的辉煌、佛教的传播、对外文化的交流,都展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特质。而当笔锋一转,进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作者的叙事风格则变得更为聚焦和微观。他着重刻画了这场运动的起因、过程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书中对太学生群体思想的演变,他们与朝廷的博弈,以及最终的悲壮结局,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能够感受到太学生们在国家危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担当和勇气,也能理解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作者对于宋代政治的分析,特别是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为理解太学生们的忧患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部分,在于其对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的微观叙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太学生群体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们为何会选择投身于一场看似螳螂挡车、实则悲壮辉煌的运动。书中详尽地描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国情,从军事上的孱弱到经济上的困境,再到外交上的屈辱,无不为太学生们的忧国忧民之心提供了土壤。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还原了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思想萌芽。那些在书斋中辛勤耕耘的学子,是如何在国难当头之际,放下笔墨,挺身而出的。书中对他们内部的讨论、激烈的辩论、集体的决策过程,都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他们并非是一群盲目的热血青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怀揣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沉责任感。同时,作者也客观地展现了这场运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来自朝廷的镇压,来自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即便如此,太学生们依然前赴后继,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古训。读到他们被逮捕、被流放,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敬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帝王将相所书写,那些普通士子的血泪与呐喊,同样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制度史和思想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两方面的求知欲。在谈及唐朝社会时,作者对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非常透彻,他不仅仅描述了制度的框架,更深入探讨了制度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例如,他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职能的划分,以及三省长官之间的相互制约,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唐朝政治运作的精妙之处。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政治弊端,展现了一个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落的必然性。在经济方面,作者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讲解,让我认识到这些看似枯燥的制度是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而对于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的探讨,则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力量如何能够凝聚人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强大的政治力量。作者对当时社会上关于“重文抑武”政策的讨论,以及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看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所肩负的沉重责任感,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担当。这本书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史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体验不同朝代的风貌与情感。唐朝社会部分,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活力与色彩。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的历史变迁,更擅长捕捉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唐朝市井生活、民间风俗的描写,仿佛能听到叫卖声,看到热闹的集市,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作者对唐朝对外交流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日本、新罗使团的来往,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大唐。而当切换到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时,整个基调就变得更为凝重与悲壮。作者对太学生们内心的挣扎、理想的坚持、以及面对强大压迫时的不屈,都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刻画。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书斋里激扬文字,在街头巷尾慷慨陈词,在刑场上视死如归。书中对这场运动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既有外部的政治环境因素,也有运动本身的策略局限。但这丝毫不减损这场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它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以及他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所付出的血泪。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事件中,更蕴藏在每一个个体的选择与抗争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