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

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希成 繪
圖書標籤:
  • 建築
  • 民居
  • 宅院
  • 京城
  • 白描
  • 繪畫
  • 鋼筆畫
  • 鄭希成
  • 傳統建築
  • 文化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2269
版次:1
商品編碼:10305955
包裝:平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09-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字數: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鄭先生是畫傢、是雕刻藝術傢,他不是以建築師的眼光來作畫的,所以,這些畫不是建築實測圖;同時,他也不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記錄院落保存的實況的,所以,畫中沒有畫齣四閤院中私搭亂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過實地調查,根據曆史照片或圖像,盡量恢復院落和建築物的原來風貌,有的就是在他記憶中很熟悉的北京四閤院的固有風貌,把最美的東西奉獻給瞭讀者。鄭先生曾親眼目睹過野蠻拆遷的慘況,他不會忘記這些曆史場麵,但他卻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慍的方式,在畫稿中主要錶現北京曆史風貌之美。這正是《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精華所在的永恒主題。
這本畫冊特彆注意瞭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曆,人文的因素決定瞭院落的布局和建築物的風格。既注意到兩進、三進占地在兩條鬍同之間的大型院落,或占地兩三條鬍同的王府,也沒有把兩閤、一閤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階層的人構成瞭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築的不同。北京舊城內、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內城多住滿人,達官貴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閤院多;外城前門大街以西(今宣武區)同鄉會館多,進京的漢人官員和士大夫多;前門大街以東(今崇文區)工商會館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條件狹小,齣現瞭“奴欺主”式的窄條形四閤院,但建築物的細部往往有精緻裝飾,說明他們社會地位雖然不高,卻不乏資財。

作者簡介

鄭希成:齣生於1938年1月,傢住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新橋九道灣的鬍同裏,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廠一名工藝美術師,退休後得過兩次心梗後就一直在傢休養。2002年起,開始緻力於北京鬍同的保護、記錄,並用畫筆記錄下那些曾經充滿生命力,卻即將消失的民居院落。

目錄

鬆竹劇社憶童年·東城區九道灣西巷小大院
前店後廠義盛號·崇文區新開路北口
晉陝風格奴欺主·崇文區
裕德糧店有磨房·東城區闆橋鬍同
恒興木廠大門洞·東城區北新橋地區
地界不利牆找方·東城區南竹杆鬍同25號
民俗遺韻泰山石·東城區九道灣南巷7號
宅地凹陷牆遮眼·東城區演樂鬍同21號
二門築廊開雙道·東城區東四十四條19號
正房前後勾連搭·東城區南池子大街82號、84號
紫氣東來經營巧·東城區南池子大街普渡寺西巷45號
皮之不存毛焉貴·東城區南池子大街普渡寺東巷16號
少堵多隔成四閤·東城區南池子大街66號
雞窩廊子拐子罩·崇文區磁器口西利市營鬍同11號
北方園林好庭院·東城區東直門內北溝沿鬍同23號
半坡巧用顯廣宅·東城區史傢鬍同內西羅圈鬍同1號
切割亦顯整體美·東城區南池子大街普渡寺後巷10號
完顔府裏三垂花·東城區東四十三條77號
完顔新宅靜安居·東城區柴棒鬍同55號
臨街經商鋪麵房·東城區朝陽門內南小街367號
世代祖居進士第-西城區復興門內察院鬍同23號
祁傢行醫睦鄰裏·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96號
小門小戶亦歡顔·東城區南池子大街緞庫鬍同1號
格扇二門獨此傢·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58號
八月十五雲遮月·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90號
正月十五雪打燈·東城區朝陽門內新鮮鬍同38號
廊牆圍繞作何用·東城區朝陽門內新鮮鬍同42號
知是風水詳不解·崇文區草廠鬍同二條××號
標準外院求嚴謹·西城區學院鬍同39號
寬敞外院有豪情·西城區復興門內察院鬍同25號
倒座房上風水牆·西城區復興門內太平橋東街1號
馬傢緻富購三院·東城區石雀鬍同15號、17號、19號
深藏不露小住宅·東城區九道灣西巷5號
西藏活佛自傢院·東城區九道灣中巷13號
多設屏門遮欠缺-東城區九道灣西巷13號
祈福遇福共賞福-東城區九道灣南巷31號
符閤標準有廚衛·東城區南池子大街46號
標準二進四閤院·東城區石雀鬍同43號
兄弟三宅院連院·東城區八寶坑鬍同37號、39號、41號
山東叔侄一傢親·東城區東四五條138號
四周更道保平安·東城區東四二條21號
田傢祖宅名人住·宣武區菜市口丞相鬍同41號
陟山門外觀景樓·西城區陟山門街13號
禦使衙門院深深·西城區陟山門街5號
傳統外衣現代囊·東城區建國門內寶蓋鬍同3號
春鬆小院南北居·東城區建國門內春鬆鬍同6號
……

前言/序言


京城遺韻,筆尖下的流年——《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 在北京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中,隱藏著無數承載著曆史與故事的民居宅院。它們是這座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京味兒最深沉的體現,是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的縮影。而鄭希成先生,便以其精湛的鋼筆白描技藝,將這些散落在京城各個角落的民居宅院,一一收入筆下,化為一幅幅細膩傳神的畫捲。這本《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尋訪,一場與曆史對話的盛宴。 一、 筆墨承載的時代記憶 在鋼筋水泥不斷刷新城市天際綫的當下,翻開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舊日時光的窗戶。鄭希成先生的畫作,以純粹的鋼筆綫條,勾勒齣京城民居的獨特韻味。每一筆,都飽含著他對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他對傳統建築的深刻理解。他筆下的四閤院,不僅僅是紅牆灰瓦的堆砌,更是每一扇門、每一扇窗、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您會看到,那斑駁的牆體上,記錄著歲月的痕跡,仿佛能聽到曾經在此嬉戲玩耍的孩童的笑聲;那雕刻精美的門樓,透露著主人的身份與地位,訴說著傢族的榮耀與變遷;那寬敞的庭院中,或許曾是夏日納涼的場所,是鼕日賞雪的景緻,是傢人團聚的溫情時刻。鄭希成先生用他獨到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瞭這些易逝的美好,並將它們凝固在紙上,讓後人得以一窺京城民居的真實風貌。 二、 細節之處見真章 鄭希成先生的鋼筆白描,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其驚人的細節錶現力。他並非簡單地描繪建築的外形,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構成元素,每一個細微之處。 建築結構之美: 從屋脊的瓦當、滴水,到鬥拱的層層疊疊,再到門窗的格柵紋樣,甚至是院落中的石獅、影壁、樹木,都被他一絲不苟地描繪齣來。您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建築,其結構上的差異被他精準地呈現;不同材質的石材、木材、磚瓦,其質感也被他通過綫條的疏密、粗細變化錶現得淋灕盡緻。這些細節,不僅展現瞭中國傳統建築工藝的精湛,也讓觀者對建築的構造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光影之韻: 盡管是白描,鄭希成先生卻能巧妙地運用綫條的虛實、濃淡,來錶現光影的效果。陽光透過窗欞灑下的斑駁光影,牆壁上投下的深邃陰影,都仿佛躍然紙上,為畫麵增添瞭立體感和生命力。這種對光影的把握,使得靜態的建築畫麵也充滿瞭動感,讓人感受到京城不同時辰、不同季節的光綫變化。 人文氣息的滲透: 鄭希成先生的畫作,不僅僅是對建築的客觀記錄,更融入瞭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文的關懷。在一些畫作中,您或許能看到院落裏晾曬的衣物,角落裏堆放的柴火,或是牆邊攀爬的藤蔓。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卻極大地豐富瞭畫麵的故事性,讓觀者感受到曾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日常,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煙火氣息。這些“生活痕跡”的加入,使得每一幅畫都仿佛有瞭靈魂,充滿瞭人情味。 三、 穿越古今的對話 《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所收錄的畫作,涵蓋瞭北京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民居宅院。從皇城根下的王府,到鬍同深處的老北京四閤院,再到一些如今已不多見的特色民居,都得到瞭詳實的展現。 鬍同的記憶: 鬍同是北京的靈魂,而四閤院則是鬍同中最具代錶性的建築形式。鄭希成先生的畫筆,帶領我們走進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鬍同,感受那份寜靜與古樸。您可以看到,不同大小、不同布局的四閤院,它們雖各有特色,卻共同承載著老北京的市井生活。院子裏的棗樹、石榴樹,牆角的貓咪,晾曬的被子,都構成瞭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這些畫作,是對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北京生活方式的珍貴記錄,更是對城市記憶的挽留。 建築的變遷: 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的城市麵貌也在不斷變化。一些曾經的民居宅院,或被拆毀,或被改造。鄭希成先生的畫作,以一種“定格”的方式,為我們留下瞭這些寶貴的影像。通過這些畫,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也可以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滄桑。這是一種對過往的緻敬,也是一種對未來的警示,提醒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從哪裏來。 傳承與創新: 鄭希成先生的鋼筆白描,在傳承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同時,也融入瞭現代的審美理念。他的綫條簡潔有力,構圖嚴謹,畫麵錶現力強,既有傳統工筆畫的精細,又不失鋼筆畫的灑脫。這種技法的運用,使得他的作品既能準確地錶現建築的細節,又能營造齣獨特的藝術氛圍。 四、 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的齣版,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文化意義。 藝術收藏的珍品: 鄭希成先生的畫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藝,深受藝術愛好者的喜愛。這本畫集,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近距離欣賞和收藏其優秀作品的機會。每一幅畫都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凝聚瞭藝術傢的心血與纔情。 城市曆史的活態檔案: 這本畫集,可以看作是一部關於北京民居的“活態檔案”。它用視覺化的語言,記錄瞭北京的建築文化、居住文化和社會文化。對於研究北京城市曆史、建築變遷、民俗風情的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文化傳承的載體: 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許多傳統文化元素正在逐漸淡化。《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的齣現,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新認識和傳承北京傳統民居文化的契機。通過欣賞這些畫作,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從而激發我們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激發文化認同感: 對於每一個熱愛北京、對這座城市有著深厚感情的人來說,翻閱這本畫集,都能喚起心中最柔軟的記憶和最深沉的鄉愁。這些熟悉的院落、熟悉的街巷,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築,更是承載著我們共同的情感和記憶的傢園。這本畫集,能夠有力地激發讀者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結語 《京城民居宅院:鄭希成鋼筆白描畫集》,是一次關於北京的視覺漫遊,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鄭希成先生用他的畫筆,為我們展現瞭京城民居的獨特魅力,為我們留下瞭珍貴的城市記憶。當您翻開這本書,不妨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一幅畫作,感受那份筆墨間的溫度,感受那份流淌在京城血脈中的古老韻味。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北京城市精神和文化傳承的生動體現。願這本書,能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和熱愛這座偉大的城市,感受那份獨屬於北京的、溫暖而堅韌的生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最初拿到這本畫集時,我有點猶豫。我通常更偏愛色彩斑斕的畫作,對純粹的鋼筆白描並不抱太大期望。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這絕不是那種簡單的速寫或草稿,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功力和獨特的審美視角。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白描”的魅力。畫傢對綫條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粗細、長短、輕重,無不精準到位,仿佛他手中的筆尖就是一把量尺,精確丈量著每一處飛簷翹角、每一塊影壁的弧度。最讓我震撼的是那種“空靈”感。在沒有色彩的輔助下,畫麵完全依靠綫條的組織來構建場景,但畫麵卻一點也不單調,反而充滿瞭呼吸感和想象空間。例如,畫中描繪的某個午後的庭院,陽光透過樹葉投下斑駁的影子,那種寜靜、那種歲月靜好的氛圍,透過這些冷靜的綫條被傳遞齣來,讓人心神為之一蕩。這不僅僅是寫實,更是一種“寫意”,畫傢是用鋼筆在書寫他對這座城市的迴憶與熱愛。對於從事設計、繪畫或者隻是對藝術有追求的朋友,這本書提供的關於構圖和綫條錶現力的啓示是巨大的。

評分

坦白講,作為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我有時會為自己的鏡頭捕捉不到某種“意境”而苦惱。然而,閱讀這本畫集後,我豁然開朗。鋼筆白描的限製反而成為瞭解放創造力的工具。畫傢通過對不同材質(木材、磚石、瓦片)采用截然不同的筆觸處理,成功地賦予瞭畫麵豐富的觸感。例如,描繪石闆路時,綫條往往短促而硬朗,帶著歲月的斑駁;而描繪竹簾或窗紗時,綫條則輕盈而富有韻律感,營造齣半遮半明的朦朧美。這種視覺語言的切換,比單純的照片記錄更具錶現力。我特彆喜歡其中幾幅描繪雨後庭院的場景,水汽彌漫,綫條被柔化,但建築的結構感依然清晰,那種濕漉漉的寜靜感,即便沒有色彩的渲染,也顯得格外動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藝術作品,關鍵不在於工具的先進程度,而在於創作者能否透過錶象,捕捉到事物最本質的“神韻”。它無疑拓寬瞭我對“寫實”藝術錶現手法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一本簡單的“畫集”範疇,它更像是留給後人的一份珍貴的曆史檔案。現在的城市更新速度太快,許多帶有老北京特色的民居和宅院,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逐漸消失或被改造得麵目全非。這本畫集以一種近乎考古般嚴謹的態度,將那些即將或已經逝去的建築風貌,用最直觀、最持久的藝術形式記錄瞭下來。每一張圖的背後,都凝結著畫傢對現場環境的細緻觀察和反復推敲。我注意到,畫傢不僅僅關注建築的主體結構,連那些不起眼的細節——比如牆角苔蘚的生長、老舊木門的磨損痕跡、甚至晾曬衣物的影子——都被一絲不苟地描繪齣來。這種對“真實”的執著,使得這些畫麵充滿瞭生命的張力。翻閱時,我仿佛能聽到那扇老木門吱呀作響的聲音,聞到院子裏泥土和花草混閤的味道。對於研究城市曆史、民俗文化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第一手的視覺資料。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底蘊,往往深藏在這些尋常的、被我們忽略的角落裏。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值得特彆稱贊。它摒棄瞭許多當代畫冊追求的浮華和炫技,迴歸到一種樸素而典雅的風格。銅版紙的質感與鋼筆墨水的沉穩黑色形成瞭絕佳的互文關係。每一幅畫作周圍留白的尺度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既保證瞭畫作自身的呼吸感,又不會讓讀者在連續翻閱時産生視覺疲勞。有些跨頁的展示方式,更是巧妙地利用瞭雙頁的寬度,展現瞭大型院落的整體氣勢,綫條的連續性和宏大感被極大地強化。而且,書中幾乎沒有冗餘的文字說明,這也許是畫傢故意為之,他更願意讓畫麵自己說話,讓觀者的想象力去填充那些未被描繪的部分。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與白描本身的藝術精髓高度契閤。閱讀它,就像進行瞭一次安靜而深入的冥想,每一次駐足,都是對傳統美學的一次重新校準。對於那些尋求心靈寜靜和審美滋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收到這本書,我真是驚喜萬分。它不僅僅是一本畫集,更像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影像誌。我一直對老北京的建築情有獨鍾,但那些宏偉的宮殿和寺廟總是顯得遙不可及。這本書卻將目光聚焦在瞭尋常百姓的院落裏,那些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在鋼筆的綫條下顯得既樸實又精緻。白描的技法極其考究,每一個窗欞的結構、每一塊磚石的紋理,都勾勒得清晰可見,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尤其是那些細節處理,比如門墩上的獅子雕刻、院子裏老槐樹的枝椏,都充滿瞭生活的痕跡。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鬍同裏玩耍的場景,那種溫暖又略帶滄桑的感覺,被畫傢用最純粹的綫條完美地捕捉瞭下來。我特彆欣賞畫傢對光影的處理,雖然是黑白的畫麵,但通過綫條的疏密變化,院子裏的光綫明暗、空間層次感都展現得淋灕盡緻。這不僅是對建築的記錄,更是一種對逝去生活方式的深情緻敬。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使得白描的細膩感得以充分展現。對於熱愛北京文化和傳統建築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

評分

第一現場案發現場當日

評分

比較深奧的書...比較深奧的書...

評分

稍微有點貴,篇幅很大,但是圖畫不大

評分

幫朋友買的,書本全新,紙質很好

評分

稍微有點貴,篇幅很大,但是圖畫不大

評分

白描的手法還原瞭老北京四閤院曾經的輝煌!但是書的紙質比較差唉,要是能夠好一些就完美瞭。

評分

遺留品編輯

評分

正版圖書

評分

購物方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